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它包括下模(1)和上模(2),所述的上模(2)與下模(1)滑動連接,所述的下模(1)上從左至右依次設有沖孔槽區、沖裁槽區、折腳區、壓痕區和折邊區,所述的上模(2)上弧形孔槽(3)、長條形孔槽(4)、沖裁槽(5)、圓孔槽(6)、方孔槽(19)、折腳槽(7)、直痕槽(9)、彎痕槽(10)及二塊折邊模(11)之間的正上方的位置設有一一對應的沖頭;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生產周期較短,生產效率較高,人工成本較低,工人勞動強度較低及生產成本較低的特點。
【專利說明】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復合模具設備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衛星天線包括天線和支座,而天線是通過立柱與支座連接的,由于天線安裝時需要調節仰角,則天線是通過大背夾和小背夾組合來與立柱連接,大背夾與小背夾組合后可以調節仰角,以便滿足天線固定及天線角度調節的需要,但現有技術的大背夾生產模具包括六副模具,每副模具對應一臺沖壓機,且每臺沖壓機均需一個工人操作,生產時,先將帶狀的鐵片沖裁出來,隨后依次通過另外的六臺沖壓機才最終成型,且還需要工人在每臺沖壓機之間搬運半成品或坯料,故存在生產周期較長,生產效率較低,人工成本較高,工人勞動強度較大及生產成本較高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一種生產周期較短,生產效率較高,人工成本較低,工人勞動強度較低及生產成本較低的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以上問題所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它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的上模與下模滑動連接,所述的下模上從左至右依次設有沖孔槽區、沖裁槽區、折腳區、壓痕區和折邊區,所述的沖孔槽區包括沿下模中心線對稱分布的二個弧形孔槽和二個長條形孔槽,長條形孔槽位于弧形孔槽的右側,所述的沖裁槽區為沿下模中心線對稱分布的二個沖裁槽,二個沖裁槽之間設有圓孔槽,所述的長條形孔槽中線與沖裁槽中線之間的距離等于大背夾的長度,所述的折腳區包括四個折腳槽和二個折腳容置槽,四個折腳槽兩兩一組,且每組折腳槽及二個折腳容置槽均沿下模中心線對稱分布,所述的壓痕區包括八個折腳容置槽、二個直痕槽和二個彎痕槽,所述的八個折腳容置槽均分為兩組,兩組折腳容置槽分別位于壓痕區的左右兩端,且壓痕區同一邊的間隔的二個折腳容置槽中心之間的距離等于大背夾的長度,每組的四個折腳容置槽及二個彎痕槽均沿下模中心線對稱分布,所述的兩組折腳容置槽之間相鄰最近的四個折腳容置槽中均設有方孔槽,所述的二個直痕槽沿兩組折腳容置槽之間的中心線對稱分布,所述的折邊區包括二塊折邊模,所述的二塊折邊模沿下模中心線對稱分布,且二塊折邊模之間的間距等于大背夾中部的寬度,所述的折邊模的上端面高出下模的上端面,所述的上模上弧形孔槽、長條形孔槽、沖裁槽、圓孔槽、方孔槽、折腳槽、直痕槽、彎痕槽及二塊折邊模之間的正上方的位置設有——對應的沖頭。
[0005]采用以上裝置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安裝在壓機上后,再在進料裝置的配合下,料帶首先在沖孔槽區位置沖出所需的通孔;隨后進入沖裁槽區,此時沖出兩個大背夾相鄰的形狀、兩個圓孔和刻度;接著進入折腳區,依次對沖裁槽區沖裁后產生的四個腳進行折腳處理;隨后進入壓痕去,對坯料進行沖壓痕處理;再進入折邊區,對坯料在折腳之間的部分進行向上折起的沖壓,使得坯料最后成型;成型后的成品另一端出料,最后工人只需將相鄰的成品之間連接的料片剪斷即可;上述整個生產過程只需一位工人及一臺壓機即可完成,相比現有技術省去了五個工人和五臺壓機,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設備成本,并縮短了生產周期,每個成品的生產時間至少縮短了 6倍的時間;同時工人無需經常搬運或放置坯料,勞動強度較低;再者整個生產過程是連續自動的,則生產效率為原先7倍以上。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生產周期較短,生產效率較高,人工成本較低,工人勞動強度較低及生產成本較低的特點。
[0006]作為改進,所述的折邊模左右兩側設有直痕容置槽,則直痕容置槽設置后,使得坯料在折邊的沖壓過程中,壓痕不會被重新壓平,也就不會出現壓痕被壓平后導致坯料變形的情況,進而提高坯料成型時的成品率,進一步降低本實用新型的生產成本。
[0007]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沖孔槽區、沖裁槽區、折腳區和壓痕區內均設有至少一個托塊,所述的托塊的上端面與折邊模的上端面平齊,所述的下模的上端面設有與托塊一一對應的沉孔,所述的托塊下端滑動連接在各自對應的沉孔中,且托塊下端面與沉孔底面之間設有壓簧,由于折邊模的上端面高出上模的上端面,則托塊設置后使得料帶在進料及沖壓的過程中在上模上保持水平狀態,進而有利于保證料帶的進料精度和沖壓精度,進而提高本實用新型的成品率,并降低本實用新型的生產成本。
[0008]作為再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折邊區的右側設有剪切區,所述的剪切區包括長條形的剪切槽,剪切槽的長度方向與下模的方向垂直,所述的剪切槽的中線到折邊模中線垂直距離為大背夾長度的1.5倍,所述的剪切區也設有至少一個托塊,則剪切區設置后,使得坯料在成型后,再被自動切斷,進而使得從模具的另一端出料的即為最終成品,無需再要工人手工剪斷,剪斷的效率更高,可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的生產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0009]作為再進一步改進,所述的下模上剪切槽的兩端均設有折腳容置槽,剪切槽的左右兩側也設有直痕容置槽,則使得坯料在剪切的過程中,壓痕不會被重新壓平,也就不會出現壓痕被壓平后導致坯料變形的情況,進而提高坯料成型時的成品率,并降低本實用新型的生產成本。
[0010]作為更進一步改進,所所述的下模上沖孔槽區附近設有導向機構,所述的導向機構包括偶數個導向柱,所述的導向柱兩兩一組,每組的兩個導向柱之間的連線與直痕槽平行,且每組的兩個導向柱相對的位置上設有導向槽,所述的導向槽的下側壁與托塊上端面平齊,所述的下模的上端面也設有與導向柱 對應的盲孔,所述的導向柱下端滑動連接在各自對應的盲孔中,且導向柱下端面與盲孔底面之間設有壓簧,所述的上模上導向柱正上方位置上設有容置導向柱的沉孔,則導向機構設置后,使得料帶進料的穩定性和方向性更好,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穩定性。
[0011]作為優選,所述的導向柱為六個,且均布在沖孔槽區的兩側。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大背夾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上模的結構示意圖。[0016]如圖所示:1、下模,2、上模,3、弧形孔槽,4、長條形孔槽,5、沖裁槽,6、圓孔槽,7、折腳槽,8、折腳容置槽,9、直痕槽,10、彎痕槽,11、折邊模,12、直痕容置槽,13、托塊,14、沉孔,15、剪切槽,16、導向柱,17、導向槽,18、盲孔,19、方孔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0018]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它包括下模I和上模2(當然還包括其它零部件,但由于未涉及本實用新型創造實用新型點,故在此不再贅述),所述的上模2與下模I滑動連接,所述的下模I上從左至右依次設有沖孔槽區、沖裁槽區、折腳區、壓痕區和折邊區,所述的沖孔槽區包括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的二個弧形孔槽3和二個長條形孔槽4,通常還包括二個弧形孔槽3各自對應的圓孔和方孔,用于指示方向的箭頭孔,長條形孔槽4位于弧形孔槽3的右側,所述的沖裁槽區為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的二個沖裁槽5,二個沖裁槽5之間設有圓孔槽6,沖裁槽5為類似“3”字型的結構,且其中一個沖裁槽5附近設有用于方便使用者調節仰角的刻度模,所述的長條形孔槽4中線與沖裁槽5中線之間的距離等于大背夾的長度,所述的折腳區包括四個折腳槽7和二個折腳容置槽8,四個折腳槽7兩兩一組,每組的二個折腳槽7中心的連線與下模I的寬邊平行,且每組折腳槽7及二個折腳容置槽8均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其中一組折腳槽7緊按著二個折腳容置槽8,折腳區下模I長度方向上遠離折腳容置槽8的折腳槽7的中心到同一側的折腳容置槽8的中心之間的距離等于大背夾的長度,所述的壓痕區包括八個折腳容置槽8、二個直痕槽9和二個彎痕槽10,所述的八個折腳容置槽8均分為兩組,兩組折腳容置槽8分別位于壓痕區的左右兩端,每組的四個折腳容置槽8中位于同一側的兩個折腳容置槽8緊按著,且壓痕區同一邊的間隔的二個折腳容置槽8中心之間的距離等于大背夾的長度(即壓痕區位于同一側的間隔的二個折腳容置槽8中心之間的距離等于大背夾的長度),每組的四個折腳容置槽8及二個彎痕槽10均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所述的兩組折腳容置槽8之間相鄰最近的四個折腳容置槽8中均設有方孔槽19,方孔槽19的中心與折腳容置槽8的中心重合,所述的二個直痕槽9沿兩組折腳容置槽8之間的中心線對稱分布,所述的折邊區包括二塊折邊模11,所述的二塊折邊模11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且二塊折邊模11之間的間距等于大背夾中部的寬度,所述的折邊模11的上端面高出下模I的上端面,通常折邊模11的上端面高出下模I的上端面3cm,且折邊模11的右側設有折腳容置槽8,所述的上模2上弧形孔槽3、長條形孔槽4、沖裁槽5、圓孔槽6、方孔槽19、折腳槽7、直痕槽
9、彎痕槽10及二塊折邊模11之間的正上方的位置設有一一對應的沖頭;通常與現有技術相同的是上模2的下端設有壓料板,壓料板與上模2之間設有滑柱滑動連接,且滑柱對壓料板有下限位的作用,壓料板下端面與上模2下端面之間的距離大于沖頭下端面與上模2下端面之間的距離,且壓料板上端面與上模2下端面之間的距離小于沖頭下端面與上模2下端面之間的距離,這樣可以保證在壓料板先壓住料帶的情況下,沖頭再沖裁料帶,進而保證沖裁精度,并且在上模2抬起時,壓料板還可起到防止沖頭向上運動帶起料帶的作用,從而保證多次沖裁的精度,同時壓料板與上模2之間設有壓簧,以便壓機抬起上模2時壓料板對料帶有足夠的壓力,防止料帶和壓料板同時被沖頭帶起,保證多次沖裁的精度;當然弧形孔槽3、長條形孔槽4、沖裁槽5和圓孔槽6在下模I的下端面均開口,便于沖裁下的料從開口處掉落,從而保證模具的連續生產能力。
[0019]所述的折邊模11左右兩側設有直痕容置槽12。
[0020]所述的沖孔槽區、沖裁槽區、折腳區和壓痕區內均設有至少一個托塊13,沖孔槽區有一個托塊13,位于沖孔槽區的弧形孔槽3的左側,且該托塊13的中線在下模I的中心線上;沖裁槽區有二個托塊13,且二個托塊13分別位于沖裁槽5的左右兩側,其中一個托塊13位于沖孔槽區與沖裁槽區之間的中間位置上,這二個托塊13的中線均在下模I的中心線上;折腳區有四個托塊13,四個托塊13均分為兩組,各組中的兩塊托塊13沿下模I的中心線對稱分布,且這兩組托塊13分別位于折腳區折腳容置槽8的左右兩側;壓痕區有一個托塊13,且該托塊13位于壓痕區的中間位置,所述的托塊13的上端面與折邊模11的上端面平齊,所述的下模I的上端面設有與托塊13 —一對應的沉孔14,所述的托塊13下端滑動連接在各自對應的沉孔14中,且托塊13下端面與沉孔14底面之間設有壓簧。
[0021]所述的折邊區的右側設有剪切區,所述的剪切區包括長條形的剪切槽15,剪切槽15的長度方向與下模I的方向垂直,所述的剪切槽15的中線到折邊模11中線垂直距離為大背夾長度的1.5倍,剪切槽15正上方的上模2上設有用于配合剪切槽15剪切的沖頭,所述的剪切區也設有至少一個托塊13 (本例為六個,且三個一組分為兩組,這兩組分別位于剪切槽的左右兩側),當然剪切區正上方的上模2上有容置大背夾折邊的容置槽。
[0022]所述的下模I上剪切槽15的兩端均設有折腳容置槽8,剪切槽15的左右兩側也設有直痕容置槽12。
[0023]所述的下模I上沖孔槽區附近設有導向機構,所述的導向機構包括偶數個導向柱16 (本例為六個,也可為二個、四個、八個或十個等等),所述的導向柱16兩兩一組,每組的兩個導向柱16之間的連線與直痕槽9平行,且每組的兩個導向柱16相對的位置上設有導向槽17,所述的導向槽17的下側壁與托塊13上端面平齊,所述的下模I的上端面設有與導向柱16 對應的盲孔18,所述的導向柱16下端滑動連接在各自對應的盲孔18中,且導向柱16下端面與盲孔18底面之間設有壓簧,所述的上模2上導向柱16正上方位置上設有容置導向柱16的沉孔。壓料板上導向柱16的正上方的位置處設有容置導向柱16沉孔,沉孔的深度大于等于導向槽17上側壁到導向柱16上端面的距離。
[0024]所述的導向柱16為六個,且均布在沖孔槽區的兩側。
[0025]工作過程:先將本實用新型裝在壓機上,安裝方法同現有技術;接著在壓機的左側放置一臺現有市售的送料機,每次送料的長度設定為小背夾長度加剪裁槽寬度的和,將料帶穿過送料機后,再將料帶端部的兩側插入導向柱16的導向槽17中,且料帶端部位于沖裁槽區或沖孔槽區與沖裁槽區的中間位置;隨后開啟壓機,壓機沖壓一次并復位后,送料機構送料一次,每次送料的長度為大背夾的長度,進而使得料帶依次沖孔槽區、沖裁槽區、折腳區、壓痕區和剪切區最終成型,并從模具的另一端掉落,故只需在模具另一端下方放置收集箱即可收集成品,整個成型過程不需要工人參與。
[0026]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不僅限于以上實施例還允許有其它結構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獨立權要求范圍內變化的,均屬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它包括下模(I)和上模(2),所述的上模(2)與下模(I)滑動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I)上從左至右依次設有沖孔槽區、沖裁槽區、折腳區、壓痕區和折邊區,所述的沖孔槽區包括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的二個弧形孔槽(3)和二個長條形孔槽(4),長條形孔槽(4)位于弧形孔槽(3)的右側,所述的沖裁槽區為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的二個沖裁槽(5), 二個沖裁槽(5)之間設有圓孔槽(6),所述的長條形孔槽(4)中線與沖裁槽(5)中線之間的距離等于大背夾的長度,所述的折腳區包括四個折腳槽(7)和二個折腳容置槽(8),四個折腳槽(7)兩兩一組,且每組折腳槽(7)及二個折腳容置槽(8)均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所述的壓痕區包括八個折腳容置槽(8)、二個直痕槽(9)和二個彎痕槽(10),所述的八個折腳容置槽(8)均分為兩組,兩組折腳容置槽(8)分別位于壓痕區的左右兩端,且壓痕區同一邊的間隔的二個折腳容置槽(8)中心之間的距離等于大背夾的長度,每組的四個折腳容置槽(8)及二個彎痕槽(10)均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所述的兩組折腳容置槽(8)之間相鄰最近的四個折腳容置槽(8)中均設有方孔槽(19),所述的二個直痕槽(9)沿兩組折腳容置槽(8)之間的中心線對稱分布,所述的折邊區包括二塊折邊模(U),所述的二塊折邊模(11)沿下模(I)中心線對稱分布,且二塊折邊模(11)之間的間距等于大背夾中部的寬度,所述的折邊模(11)的上端面高出下模(I)的上端面,所述的上模(2)上弧形孔槽(3)、長條形孔槽(4)、沖裁槽(5)、圓孔槽(6)、方孔槽(19)、折腳槽(7 )、直痕槽(9 )、彎痕槽(10 )及二塊折邊模(11)之間的正上方的位置設有一一對應的沖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邊模(11)左右兩側設有直痕容置槽(1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沖孔槽區、沖裁槽區、折腳區和壓痕區內均設有至少一個托塊(13),所述的托塊(13)的上端面與折邊模(11)的上端面平齊,所述的下模(I)的上端面設有與托塊(13)—一對應的沉孔(14),所述的托塊(13)下端滑動連接在各自對應的沉孔(14)中,且托塊(13)下端面與沉孔(14)底面之間設有壓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邊區的右側設有剪切區,所述的剪切區包括長條形的剪切槽(15),剪切槽(15)的長度方向與下模(I)的方向垂直,所述的剪切槽(15)的中線到折邊模(11)中線垂直距離為大背夾長度的1.5倍,所述的剪切區也設有至少一個托塊(13)。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I)上剪切槽(15)的兩端均設有折腳容置槽(8),剪切槽(15)的左右兩側也設有直痕容置槽(12)。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I)上沖孔槽區附近設有導向機構,所述的導向機構包括偶數個導向柱(16),所述的導向柱(16)兩兩一組,每組的兩個導向柱(16)之間的連線與直痕槽(9)平行,且每組的兩個導向柱(16)相對的位置上設有導向槽(17),所述的導向槽(17)的下側壁與托塊(13)上端面平齊,所述的下模(I)的上端面設有與導向柱(16) 對應的盲孔(18),所述的導向柱(16)下端滑動連接在各自對應的盲孔(18)中,且導向柱(16)下端面與盲孔(18)底面之間設有壓簧,所述的上模(2)上導向柱(16)正上方位置上設有容置導向柱(16)的沉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大背夾連續生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向柱(16)為六個,且均布在沖孔槽區的兩側。
【文檔編號】B21D37/10GK203470670SQ201320560423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0日
【發明者】金宗寶, 尤立兵, 尤恩軍, 尤時標, 李林, 騰志寬, 陳紹榮 申請人:寧波森富機電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