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裝置和車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照明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具有靈活的設計和期望的外觀的發光裝 置、以及包括所述發光裝置的車燈。
【背景技術】
[0002] 發光裝置,尤其是車輛中的發光裝置,通常具有多種作用。例如,發光裝置是一種 重要的樣式元件,并且還需要提供符合法規的顏色和亮度圖案。近年來,許多車輛充分利用 例如LED和其他新型光學器件來創建與品牌相關聯的樣式元件。同樣,在車輛尾部,尾燈也 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樣式元件。
[0003] 如同所有的時尚元素一樣,實現具有不同樣式的發光裝置的靈活設計,以同時滿 足客戶以及法規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0004] 如今的樣式趨勢為具有3D外觀的、大面積的、均勻的表面發光裝置。典型的均勻 外觀通常利用具有漫射光學器件的大量LED來獲得。然而,由于大量的LED以及它們的電 學和機械連接,這種做法是既復雜又昂貴的。由于漫射光學器件的關系,上述做法的效率也 非常低,使得其難以提供符合法規的光圖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5] 因此,提供一種改進的發光裝置將是有利的,所述發光裝置具有靈活的設計和期 望的外觀。
[0006]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光裝置,所述發光裝置包括:條狀的第 一導光組件,所述第一導光組件具有彎曲的形狀;光源,布置在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一端; 所述第一導光組件包括:與所述光源光學地耦合的第一光入射表面,用于接收來自所述光 源的光;沿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長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光出射表面,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具 有曲面形狀,并用于發射經由所述第一導光組件引導的光;板狀的第二導光組件,所述第二 導光組件包括:圍繞所述第二導光組件的邊緣;布置在所述邊緣的至少一部分上的第二光 入射表面,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具有與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匹配的形狀,并用于接收來自 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的光;以及第二光出射表面和與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相對的對置表 面,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用于發射經由所述第二導光組件引導的光。
[0007] 本實用新型的發光裝置利用條狀的第一導光組件、板狀的第二導光組件以及二者 之間的在形狀上相匹配的兩個曲面,能夠實現具有3D外觀的、大面積的、均勻的表面發光 裝置,且無需利用多個光源。
[0008] 發明人意識到,可以首先將例如點狀的光源(例如,LED)的發光轉換為曲線形式的 發光,然后再將曲線形式的發光轉換為表面形式的發光。這樣,不僅能夠利用條狀的第一導 光組件、板狀的第二導光組件以及二者之間的在形狀上相匹配的兩個曲面來實現高效的光 傳輸,還能夠實現各種樣式的3D外觀。
[0009] 優選地,所述第一導光組件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相對布置的第一外耦合 結構,所述第一外耦合結構用于將所述第一導光組件引導的光向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反 射。
[0010] 與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相對布置的第一外耦合結構使得從所述第一導光組件出 射的光的方向更加可控,并且提高了光的提取效率。
[0011] 優選地,所述第一外耦合結構包括多個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長度方向基本 上垂直于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長度方向。
[0012] 利用上述形式的第一外耦合結構能夠容易地將來自光源的光重新定向到所述第 一光出射表面;并且,還可以通過沿著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長度方向調整所述第一凹槽的 寬度和深度,以獲得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上的期望的亮度分布(例如,均勻的亮度)。
[0013] 優選地,所述第一外耦合結構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表面上,或者附接 至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表面。
[0014] 將所述第一外耦合結構直接形成在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表面上,能夠提高第一導 光組件以及所述發光裝置的集成度,使得所述發光裝置更加適于裝配和復雜的使用環境。 將所述第一外耦合結構附接至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表面,能夠靈活地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 來改變所述第一導光組件的出射光強分布,而無需更換整個第一導光組件。
[0015] 可選地,所述第二導光組件還包括布置在所述對置表面上的第二外耦合結構,所 述第二外耦合結構用于將所述第二導光組件引導的光向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反射。
[0016] 布置在所述對置表面上的第二外耦合結構使得從所述第二導光組件出射的光的 方向更加可控,并且提高了光的提取效率。
[0017] 優選地,所述第二外耦合結構包括多個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長度方向與所 述第二光入射表面的法線方向成預定角度,所述預定角度在20° ~ 70°的范圍內。
[0018] 利用上述形式的第二外耦合結構能夠容易地將來自第一導光組件的光重新定向 到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并且,還可以通過調整所述第二凹槽的所述預定角度,以獲得所述 第二光出射表面上的期望的亮度分布(例如,均勻的亮度)。
[0019] 優選地,所述第二外耦合結構直接形成在所述對置表面上,或者附接至所述對置 表面。
[0020] 將所述第二外耦合結構直接形成在所述對置表面上,能夠提高第二導光組件以及 所述發光裝置的集成度,使得所述發光裝置更加適于裝配和復雜的使用環境。將所述第二 外耦合結構附接至所述對置表面,能夠靈活地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來改變所述第二導光組 件的出射光強分布,而無需更換整個第二導光組件。
[0021] 優選地,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之間具有厚度不變的間隙。
[0022] 在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之間設置厚度不變的間隙,不僅使 得來自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的光能夠以均勻的耦合系數進入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還確保 了從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進入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的光不會改變傳輸方向;并且,這種布 置形式還能夠有效避免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和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之間的任何摩擦或碰 撞,從而保證二者之間良好的光耦合。
[0023] 優選地,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的面積大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的面積。
[0024] 將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的面積布置為大于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的面積,使得從所 述第一光出射表面出射的光能夠盡可能多地進入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從而進一步提高了 發光裝置的光學效率。
[0025]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還提供了一種車燈,所述車燈包括如上所述的發 光裝置。
[0026] 本實用新型的車燈包括如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發光裝置,所述發光裝置利用 條狀的第一導光組件、板狀的第二導光組件以及二者之間的在形狀上相匹配的兩個曲面, 能夠實現具有3D外觀的、大面積的、均勻的表面發光裝置,且無需利用多個光源。
[0027] 根據下文描述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這些和其它方面將是清楚的,并將參照這 些實施例而得以闡述。
【附圖說明】
[0028] 下面通過參考附圖來示例性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該說明并不以任 何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限制。在不同的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指代相同或類似的組件。 在這些附圖中:
[0029] 圖la和圖lb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示意圖;
[0030] 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導光組件的示意圖;
[0031] 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二導光組件的示意圖;以及
[0032] 圖4示出了第二導光組件內光線的傳播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 現在將詳細參考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進行闡述。
[0034]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提供下述說明是為了舉例說明的目的而非限制。本 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明白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脫離這些具體細節的其它實現方式來實現。而 且為了不模糊本實用新型,在當前的說明中省略了已知的功能和結構的并非必要的細節。
[0035]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發光裝置100 (如圖la和圖lb所示),所 述發光裝置1〇〇包括:條狀的第一導光組件110,所述第一導光組件110具有彎曲的形狀; 光源101,布置在所述第一導光組件110的一端;所述第一導光組件110包括:與所述光源 101光學地耦合的第一光入射表面111,用于接收來自所述光源101的光;沿所述第一導光 組件110的長度方向布置的第一光出射表面112,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112具有曲面形狀, 并用于發射經由所述第一導光組件110引導的光;板狀的第二導光組件120,所述第二導光 組件120包括:圍繞所述第二導光組件120的邊緣121 ;布置在所述邊緣121的至少一部分 上的第二光入射表面122,所述第二光入射表面122具有與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112匹配的 形狀,并用于接收來自所述第一光出射表面112的光;以及第二光出射表面123和與所述第 二光出射表面123相對的對置表面124,所述第二光出射表面123用于發射經由所述第二導 光組件120引導的光。
[0036] 本實用新型的發光裝置利用條狀的第一導光組件、板狀的第二導光組件以及二者 之間的在形狀上相匹配的兩個曲面,能夠實現具有3D外觀的、大面積的、均勻的表面發光 裝置,且無需利用多個光源。
[0037] 發明人意識到,可以首先將例如點狀的光源(例如,LED)的發光轉換為曲線形式的 發光,然后再將曲線形式的發光轉換為表面形式的發光。這樣,不僅能夠利用條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