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手電筒充電裝置及應用于該裝置的手電筒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xu)號:2911418閱讀:237來源:國知局(ju)
專利名稱:一種手電筒充電裝置及應用于該裝置的手電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電筒充電裝置,便于作為照明裝置的手電筒通過簡易操作與充電座之間保持良好的充電接觸,同時在需取出手電筒時,操作快速、便利。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照明領域的手電筒供電方式包括干電池供電方式;充電供電方式。本實用新型采用充電供電方式,通過將手電筒置入一充電座來實現手電筒充電。現檢索到臺灣專利
公開日為2005年8月1日,專利號為M272022,專利名稱為《多功能充電手電筒》的實用新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非接觸式的手電筒充電裝置,通過電磁感應方式進行充電, 包括一電磁感應式充電座、一電磁感應充電界面,該電磁感應充電座是一類似環形的充電座,便于手電筒套入其中進行充電,而所述充電座不僅便于手電筒的線圈與其對準及固定, 以使手電筒能以感應方式進行充電,構成電磁感應的充電裝置;還可以有效減少干電池的使用量;同時可以懸掛在墻面上便于使用,并作為緊急停電時的照明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的手電筒充電裝置和應用于該充電裝置的手電筒,通過結構上的改良,手電筒在進行充電時能通過扣合方式準確地和充電裝置結合,并保持有良好的充電接觸;在不需充電時,可快速、便利的取出手電筒,以提升該充電裝置在使用時與手電筒接觸平穩、良好的效果。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手電筒充電裝置,包括底板、按押件、導電部件、頂板和彈簧,所述底板上設有支撐按押件的支部,所述支部呈水平對稱,所述底板上還設有一配合彈簧工作的凸部;所述按押件的中間部位朝上設有一錐形扣設部,該錐形扣設部的正下方設有一凸部,所述按押件的兩旁各設有一抵觸部;所述導電部件上設有朝外延伸的充電芯心;所述頂板在與按押件上的錐形扣設部、凸起的對應位置開有孔,所述頂板的兩側朝內延伸有凸部;彈簧放置在底板上凸起、和按押件的錐形扣設部下方的凸起之間,使按押件和底板保持彈性的連接;導電部件固定在底板和按押件的抵觸部之間;頂板覆蓋在按押件和導電部件的上方與底板固定,所述按押件兩旁的抵觸部和錐形扣設部均能通過頂板上相應方位的孔伸出,依此組成一手電筒充電裝置。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導電元件在充電芯心靠內一側設有彈簧。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底板上還設有開口朝下的電源線容納穿孔。一種手電筒,包括筒體,在筒體的底部對應所述錐形扣設部方位設有一凹形的限制空間,筒體的兩旁設有「形槽口,筒體的后端設有內凹的充電端。[0014]進一步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筒體在凹形限制空間的后側還設有一弧形導引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手機充電裝置包括底板、按押件、導電部件和頂板,按押件與底板通過彈簧形成彈性連接,所述按押件上還設有凸部和錐形扣設部,可與待充電的手電筒通過扣接方式形成可靠的電氣連接,同時在取出手電筒時,操作方便快捷;本實用新型的手電筒在其下端與所述錐形扣設部相應方位設有一凹形的限制空間,筒體的兩旁設有「形槽口,既可快速置入充電裝置中進行充電,亦可在充電完畢后輕松快捷從充電裝置中取出,操作便利,性能穩定可靠。

[0016]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說明[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充電裝置的構件分解示意圖;[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充電裝置與手電筒在未結合時的示意圖;[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充電裝置與手電筒在未結合時的俯視示意圖[0020]圖4是圖3中A區域的放大圖;[0021]圖5是本實用新型充電裝置與手電筒的結合示意圖;[0022]圖6是圖5中B區域的放大圖;[0023]圖7是本本實用新型手電筒與充電裝置分離的示意圖;[0024]圖8是圖7中C區域的放大圖。[0025]附圖標記說明[0026]1底板[0027]11支部[0028]12、22、43 凸部[0029]13電源線容納穿孔[0030]14螺固元件[0031]2按押件[0032]21錐形扣設部[0033]23抵觸部[0034]3導電部件[0035]31充電芯心[0036]32、5彈簧[0037]4頂板[0038]41,42 孔[0039]6手電筒充電裝置[0040]7手電筒筒體[0041]71限制空間[0042]72弧形導引部[0043]73「形槽口[0044]74充電端。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手電筒充電裝置,包括一底板1、按押件2、導電部件3、頂板 4,具體構造如下所述底板1上設有支撐按押件2的支部11,所述支部11呈水平對稱,所述底板1 上還設有一配合彈簧5工作的凸部12和開口朝下的電源線容納穿孔13,所述電源線容納穿孔13便于電源線能由此引申至導電部件3的作用端,以保持整個充電裝置6的視覺整潔利落;所述按押件2的中間部位朝上設有一錐形扣設部21,該錐形扣設部21的正下方設有一凸部22,所述凸部22可以彈簧5工作進行方位限制(參照圖3),所述按押件2的兩旁各設有一抵觸部23,所述抵觸部23與底板1保持一定間距;所述導電部件3上設有朝外延伸的充電芯心31,所述充電芯心31在靠內一側設有彈簧32,以使所述充電芯心可適當的彈性伸縮;所述頂板4在與按押件2上的錐形扣設部21、凸起22的對應位置開有孔41、42, 所述頂板4的兩側朝內延伸有凸部43。上述底板1、按押件2、導電部件3、頂板4組裝成充電裝置6的過程如下將一彈簧5放置在底板1上凸起12、和按押件2的錐形扣設部21下方的凸起22 之間,使按押件2和底板1保持彈性的連接(參照圖4);將導電部件3固定在底板1和按押件2的抵觸部23之間;將頂板4覆蓋在按押件2和導電部件3的上方、并配合數只螺固元件14與底板1固定,所述按押件2兩旁的抵觸部23和錐形扣設部21均能通過頂板4上相應方位的孔41、42伸出,依此組成一手電筒充電裝置6。參照圖2、圖3,本實用新型手電筒在其底部對應所述錐形扣設部21方位設有一凹形的限制空間71,所述凹形限制空間71的后側還設有一弧形導引部72 (見圖6);手電筒7 的兩旁設有「形槽口 73 ;手電筒的后端設有內凹的充電端74。本實用新型充電裝置6和手電筒7的工作過程如下手電筒7充電時將手電筒7兩旁的「形槽口 73順著充電裝置6上的凸部43置入,將手電筒7朝后推移(見圖5中箭頭方向),以使充電裝置6的凸部43滑入手電筒7的
「形槽口 73,并借助手電筒7的弧形引部72,使得充電裝置6的錐形扣設部21順勢滑入手電筒上相應的凹形限制空間71,具有彈性伸縮的充電芯心31受到手電筒7的壓縮并與手電筒7上的充電端74形成良好的接觸,手電筒7與充電裝置6之間的緊密扣合,確保二者的電接觸穩固可靠(參照圖8)。手電筒7卸除時用手按壓充電裝置6兩旁的抵觸部23(見圖7的下壓箭頭方向), 使得充電裝置6上的錐形扣設部21朝下位移,從而與手電筒7上的凹形限制空間71脫離, 此時可將手電筒7朝前推出(見圖7右向箭頭),當充電裝置上的兩旁的凸部43滑至手電筒 7底部「形槽口 73的出口處時,即可輕松將手電筒7從充電裝置6上取出。以上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做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形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手電筒充電裝置,包括底板(1)、按押件(2)、導電部件(3)、頂板(4)和彈簧 (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設有支撐按押件O)的支部(11),所述支部(11)呈水平對稱,所述底板(1)上還設有一配合彈簧(5 )工作的凸部(12 );所述按押件(2)的中間部位朝上設有一錐形扣設部(21),該錐形扣設部(21)的正下方設有一凸部(22),所述按押件(2)的兩旁各設有一抵觸部(23);所述導電部件(3 )上設有朝外延伸的充電芯心(31);所述頂板(4)在與按押件(2)上的錐形扣設部(21)、凸起(22)的對應位置開有孔(41、 42),所述頂板(4)的兩側朝內延伸有凸部(43);彈簧(5)放置在底板(1)上凸起(12)、和按押件(20)的錐形扣設部下方的凸起 (22)之間,使按押件( 和底板(1)保持彈性的連接;導電部件(3)固定在底板(1)和按押件(2)的抵觸部(23)之間;頂板(4)覆蓋在按押件(2)和導電部件(3)的上方與底板(1)固定,所述按押件(2)兩旁的抵觸部(23)和錐形扣設部(21)均能通過頂板(4)上相應方位的孔(41、42)伸出,依此組成一手電筒充電裝置(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電筒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元件(3)在充電芯心 (31)靠內一側設有彈簧(32)。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電筒充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還設有開口朝下的電源線容納穿孔(13)。
4.應用于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電裝置的一種手電筒,包括筒體(7),其特征在于在筒體(7)的底部對應所述錐形扣設部(21)方位設有一凹形的限制空間(71),筒體(7)的兩旁設有「形槽口(73),筒體(7)的后端設有內凹的充電端(74)。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手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7)在凹形限制空間 (71)的后側還設有一弧形導引部(7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手電筒充電裝置及手電筒,在一底板上設有一按押件和一導電部件,在所述的按押件和導電部件上覆蓋有一頂板,所述頂板與底板固定一體構成充電裝置;在手電筒的下端與按押件上錐形扣設部相應位置設有一凹形限制空間,兩側設有┌形槽口;使得手電筒在充電時通過扣接方式與充電裝置穩固可靠連接,取出時亦方便快捷。本實用新型可廣泛應用于手電筒照明領域。
文檔編號F21L4/00GK202026101SQ201120074979
公開日2011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1日
發明者王凱建 申請人:王凱建
網(wang)友詢問(wen)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