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穩定性纏絲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繅絲機,具體是指高穩定性纏絲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繅絲機是一種常見的蠶絲加工設備,用于從蠶繭上抽出蠶絲。而對蠶絲卷繞時,需采用叉手進行手動繞絲。現有叉手裝置的翼翅板與轉筒通常采用整體設計,這樣,不僅卷繞不便,在卷繞完畢后也不易取出蠶絲。同時,翼翅板與轉筒之間的拐角處易出現卡絲的問題,且不便清理。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高穩定性纏絲裝置,方便繅絲工序中濕絲的快速卷繞,同時降低人工的勞動強度。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5]高穩定性纏絲裝置,包括固定桿、連接塊以及轉動設置在固定桿上的轉筒,連接塊的兩端均設置有翼翅板,兩翼翅板于靠近固定桿的端面上均設置有多個陣列分布的卷絲栓,轉筒的前端設有內凹的活動槽,活動槽的內壁上設有兩組沿轉筒軸線方向排列的彈性組件,兩彈性組件之間留有一定距離,彈性組件包括兩個對稱設置且呈圓弧形的彈性金屬塊,連接塊的后端安裝有呈圓柱狀的滑塊,滑塊一端向外延伸,滑塊延伸端的兩側壁上均設置有外凸且可置入兩彈性組件之間區域的卡緊塊,滑塊的延伸端可在活動槽內移動并對彈性金屬塊形成擠壓。
[0006]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將固定桿的一端固定,將多條蠶絲的線頭固定在翼翅板上的卷絲栓上,人工轉動翼翅板,則實現蠶絲在轉筒上的卷繞收集,直至轉筒上收集的蠶絲達到飽和后,轉筒停止轉動,即完成一次卷絲工序。實際操作中,轉筒以及翼翅板一般采用尼龍材質,并且現有技術中的翼翅板與轉筒采用整體設計,進而造成卷繞完畢的蠶絲取出十分困難,同時在清理轉筒時,翼翅板與轉筒之間的拐角處容易卡絲且不方便清理。而本實用新型的翼翅板與轉筒之間采用活動設計,即通過滑塊與活動槽之間的配合,使得翼翅板可與轉筒相分離。組裝時,先轉動連接塊使卡緊塊與彈性金屬塊相錯開,移動滑塊置入活動槽內,,待卡緊塊位于兩彈性組件之間的區域時,再轉動連接塊,使得卡緊塊置入兩彈性組件之間區域。這時,滑塊的側壁與圓弧形的彈性金屬塊接觸并對其產生一定的擠壓,而彈性金屬塊在恢復形變過程中會產生一個與其受到的壓力作用方向相反的彈力;卡緊塊的前后端均與彈性金屬塊相接觸并對其產生一定的擠壓,而彈性金屬塊在恢復形變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個與其受到的壓力作用方向相反的彈力,如此,則使得滑塊被緊固在活動槽內,避免其發生軸向及軸向的移動,這樣便保證了翼翅板在轉動過程中的穩定性能。
[0007]為提高兩彈性組件對滑塊的夾持力,進一步地,所述滑塊的直徑大于同一所述彈性組件中兩個所述彈性金屬塊弧頂之間的間距。如此,兩彈性件則能緊緊地作用于滑塊的兩側壁。
[0008]為提高兩彈性組件對卡緊塊的作用力,進一步地,所述卡緊塊的長度大于兩個所述彈性組件之間的距離。如此,兩彈性件則能緊緊地作用于卡緊塊的前后端,從而避免滑塊發生軸向及周向的移動。
[0009]進一步地,所述翼翅板于遠離所述轉筒的那端開有固定孔。當蠶絲收卷完成后,通過在固定孔內加設螺栓,即能保證轉筒以及翼翅板的狀態靜止,方便工作人員取出收集好的蠶絲。
[001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中,滑塊的側壁與圓弧形的彈性金屬塊接觸并對其產生一定的擠壓,而彈性金屬塊在恢復形變過程中會產生一個與其受到的壓力作用方向相反的彈力;卡緊塊的前后端均與彈性金屬塊相接觸并對其產生一定的擠壓,而彈性金屬塊在恢復形變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個與其受到的壓力作用方向相反的彈力。如此,則使得滑塊被緊固在活動槽內,避免其發生軸向及軸向的移動,這樣便保證了翼翅板在轉動過程中的穩定性能。
【附圖說明】
[0011]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高穩定性纏絲裝置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高穩定性纏絲裝置一個具體實施例裝配圖。
[0014]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1、轉筒,2、固定桿,3、翼翅板,4、卷絲栓,5、固定孔,6、活動槽,7、彈性金屬塊,8、滑塊,9、連接塊,10、卡緊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16]實施例1
[0017]如圖1和圖2所示,高穩定性纏絲裝置,包括固定桿2、連接塊9以及轉動設置在固定桿2上的轉筒1,連接塊9的兩端均設置有翼翅板3,兩翼翅板3于靠近固定桿2的端面上均設置有多個陣列分布的卷絲栓4,轉筒1的前端設有內凹的活動槽6,活動槽6的內壁上設有兩組沿轉筒1軸線方向排列的彈性組件,兩彈性組件之間留有一定距離,彈性組件包括兩個對稱設置且呈圓弧形的彈性金屬塊7,連接塊9的后端安裝有呈圓柱狀的滑塊8,滑塊8 一端向外延伸,滑塊8延伸端的兩側壁上均設置有外凸且可置入兩彈性組件之間區域的卡緊塊10,滑塊8的延伸端可在活動槽6內移動并對彈性金屬塊7形成擠壓。
[0018]本實施例工作時,將固定桿2的一端固定,將多條蠶絲的線頭固定在翼翅板3上的卷絲栓4上,人工轉動翼翅板3,則實現蠶絲在轉筒1上的卷繞收集,直至轉筒1上收集的蠶絲達到飽和后,轉筒1停止轉動,即完成一次卷絲工序。實際操作中,轉筒1以及翼翅板3 —般采用尼龍材質,并且現有技術中的翼翅板3與轉筒1采用整體設計,進而造成卷繞完畢的蠶絲取出十分困難。同時,在清理轉筒1時,翼翅板3與轉筒1之間的拐角處容易卡絲且不方便清理。而本實施例的翼翅板3與轉筒1之間采用活動設計,即通過滑塊8與活動槽6之間的配合,使得翼翅板3可與轉筒1相分離。組裝時,先轉動連接塊9使卡緊塊10與彈性金屬塊7相錯開,移動滑塊8置入活動槽6內,,待卡緊塊10位于兩彈性組件之間的區域時,再轉動連接塊9,使得卡緊塊10置入兩彈性組件之間區域。這時,滑塊8的側壁與圓弧形的彈性金屬塊7接觸并對其產生一定的擠壓,而彈性金屬塊7在恢復形變過程中會產生一個與其受到的壓力作用方向相反的彈力;卡緊塊10的前后端均與彈性金屬塊7相接觸并對其產生一定的擠壓,而彈性金屬塊7在恢復形變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個與其受到的壓力作用方向相反的彈力。如此,則使得滑塊8被緊固在活動槽6內,避免其發生軸向及軸向的移動,這樣便保證了翼翅板3在轉動過程中的穩定性能。
[0019]為提高兩彈性組件對滑塊8的夾持力,優選地,所述滑塊8的直徑大于同一所述彈性組件中兩個所述彈性金屬塊7弧頂之間的間距。如此,兩彈性件則能緊緊地作用于滑塊8的兩側壁。
[0020]為提高兩彈性組件對卡緊塊10的作用力,優選地,所述卡緊塊10的長度大于兩個所述彈性組件之間的距離。如此,兩彈性件則能緊緊地作用于卡緊塊10的前后端,從而避免滑塊8發生軸向及周向的移動。
[0021]優選地,所述翼翅板3于遠離所述轉筒1的那端開有固定孔5。當蠶絲收卷完成后,通過在固定孔5內加設螺栓,即能保證轉筒1以及翼翅板3的狀態靜止,方便工作人員取出收集好的蠶絲。
[0022]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實施方式,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高穩定性纏絲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桿(2)、連接塊(9)以及轉動設置在固定桿(2)上的轉筒(1),連接塊(3)的兩端均設置有翼翅板(3),兩翼翅板(3)于靠近固定桿(2)的端面上均設置有多個陣列分布的卷絲栓(4),轉筒(1)的前端設有內凹的活動槽(6),活動槽(6)的內壁上設有兩組沿轉筒(1)軸線方向排列的彈性組件,兩彈性組件之間留有一定距離,彈性組件包括兩個對稱設置且呈圓弧形的彈性金屬塊(7),連接塊(3)的后端安裝有呈圓柱狀的滑塊(8),滑塊(8)—端向外延伸,滑塊(8)延伸端的兩側壁上均設置有外凸且可置入兩彈性組件之間區域的卡緊塊(10),滑塊(8)的延伸端可在活動槽(6)內移動并對彈性金屬塊(7)形成擠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穩定性纏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8)的直徑大于同一所述彈性組件中兩個所述彈性金屬塊(7 )弧頂之間的間距。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穩定性纏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緊塊(10)的長度大于兩個所述彈性組件之間的距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穩定性纏絲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翼翅板(3)遠離所述轉筒(1)的一端開有固定孔(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高穩定性纏絲裝置,包括固定桿、連接塊以及轉筒,連接塊的兩端均設置有翼翅板,轉筒的前端設有內凹的活動槽,活動槽的內壁上設有兩組彈性組件,彈性組件包括兩個彈性金屬塊,連接塊的后端安裝有滑塊,滑塊延伸端的兩側壁上均設置有卡緊塊。本實用新型中,滑塊的側壁與圓弧形的彈性金屬塊接觸并對其產生一定的擠壓;卡緊塊的前后端均與彈性金屬塊相接觸并對其產生一定的擠壓。如此,則使得滑塊被緊固在活動槽內,避免其發生軸向及軸向的移動,這樣便保證了翼翅板在轉動過程中的穩定性能。
【IPC分類】B65H75/28, D01B7/04, B65H75/04, B65H75/18, B65H75/22
【公開號】CN205062242
【申請號】CN201520772595
【發明人】李郁英
【申請人】重慶炫吉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