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窗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435427閱讀:478來源:國知局
窗體結構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結構,特別涉及一種窗體結構。



背景技術:

窗戶,作為現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種裝飾,通常由窗框、窗扇和活動構件(鉸鏈、執手、滑輪等)構成。窗框負責支撐窗體的主結構,可以是木材、金屬、陶瓷或塑料材料。窗扇通過活動構件與窗框相連,以實現窗扇的開啟和閉合。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窗的構造也日趨復雜以滿足人們更高的要求。另外,各地方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對由摩擦鉸鏈連接的外推窗提出了增加輔助措施以防窗扇墜落的要求。但目前市場上沒有能響應該要求的產品。本實用新型所開發的產品很好地填補了這一空白。

目前,窗框和窗扇通過鉸鏈連接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連接方式,其中,通過這種連接方式構成的窗框和窗扇組合主要分為平開式、外推式和內導式三種類型。然而,在現有技術中,窗扇在長時間使用的過程中會被頻繁的開啟和閉合,而通過鉸鏈實現窗扇和窗框的連接時,窗扇的每一次開啟和閉合都會對鉸鏈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損,并且在長時間的頻繁和開啟后可能引發鉸鏈失效,有可能會導致發生窗扇脫離窗框的現象,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在惡劣天氣情況下,窗扇在風力的作用下也會頻繁晃動,并對鉸鏈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損傷,從而影響鉸鏈的壽命。

因此,如何防止因鉸鏈失效而導致窗扇脫離窗框的現象發生,是目前 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窗體結構,可防止因鉸鏈失效而導致窗扇脫離窗框的現象發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窗體結構,包含由窗扇和窗框構成的窗體,還包含N個連接窗框和窗扇的鉸鏈;其中,N為大于1的自然數,且窗框和窗扇通過鉸鏈相互連接的一側構成窗體的鉸接側,窗體結構還包含用于連接窗框和窗扇的多連桿機構。

其中,在窗體上,窗框和窗扇通過多連桿機構相互連接的一側與窗體的鉸接側相鄰設置,且多連桿機構上還具有用于在窗扇打開后限制窗扇打開角度的限位部。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窗體結構主要是由窗體、鉸鏈和多連桿機構構成,由于窗體的窗扇和窗框是通過鉸鏈連接的,且同時通過多連桿機構相互連接,從而在頻繁開啟和關閉窗扇的過程中,即使出現鉸鏈失效的情況,也可通過多連桿機構實現窗扇與窗框的連接,以避免窗扇因鉸鏈失效而引發掉落的現象。并且由于多連桿機構與窗框和窗扇相互連接的一側與窗體的鉸接側相鄰設置,從而在打開窗扇的過程中,可通過多連桿機構上的限位部對窗扇的打開角度進行限制,避免窗扇的打開角度大于鉸鏈的兩個合頁的最大開合角度,進而可減少窗扇在開啟時對鉸鏈造成的沖擊,以減少對鉸鏈造成的損傷,提升鉸鏈的使用壽命,進一步防止鉸鏈出現失效的現象。

進一步的,所述多連桿機構包含與所述窗框固定連接的第一連桿組件、與所述窗扇固定連接的第二連桿組件;其中,所述第一連桿組件的頭部和所述第二連桿組件的尾部相互鉸接;所述多連桿機構還包含設置在所述第 一連桿組件頭部或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桿組件尾部的限位螺柱,且所述限位螺柱構成所述多連桿機構的限位部;當所述限位螺柱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桿組件的頭部時,所述限位螺柱用于在所述窗扇打開至最大角度時抵住所述第二連桿組件;當所述限位螺柱設置在所述第二連桿組件的尾部時,所述限位螺柱用于在所述窗扇打開至最大角度時抵住所述第一連桿組件。由于第一連桿組件的頭部和第二連桿組件的尾部相互鉸接,從而可在第一連桿組件頭部或第二連桿組件尾部上設置限位螺柱,通過限位螺柱對第一連桿組件和第二連桿組件的開合角度進行限定,以實現窗扇的打開角度的限制,避免窗扇的打開角度過大而對鉸鏈造成一定的沖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桿組件包含與所述窗框固定連接的窗框固定桿、與所述窗框固定桿鉸接的窗框活動桿,而所述第二連桿組件包含與所述窗扇固定連接的窗扇固定桿、與所述窗扇固定桿鉸接的窗扇活動桿;其中,所述窗框活動桿與所述窗扇活動桿相互鉸接,且所述窗框活動桿背離與所述窗框固定桿鉸接的一端為所述第一連桿組件的頭部,而所述窗扇活動桿背離與所述窗扇固定桿鉸接的一端為所述第二連桿組件的尾部。

進一步的,當所述窗扇打開至最大角度時,所述窗框活動桿與所述窗扇活動桿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小于180度,以確保窗扇打開至最大角度時,窗框活動桿與窗扇活動桿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小于鉸鏈的兩片合頁的最大開合角度,避免對鉸鏈造成較大的沖擊而導致鉸鏈損傷。

并且,所述窗框固定桿和所述窗扇固定桿均包含一個與各自所對應的活動桿進行鉸接的第一水平段、與所述第一水平段相連并帶有折彎部的第二水平段;其中,所述窗框固定桿第二水平段的折彎部與所述窗扇固定桿第二水平段的折彎部的折彎方向相反,均朝向背離各自所對應的活動桿的一側進行折彎,且所述窗框固定桿的第二水平段與所述窗框固定連接,而所述窗扇固定桿的第二水平段與所述窗扇固定連接。由于與各自對應的第一水平段相連的第二水平段是帶有折彎部的,從而使得各自對應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 平段在相互連接時,窗框固定桿的第二水平段和窗扇固定桿的第二水平段所在的平面在高度上可以保持一定的落差,以便于窗框固定桿與窗框之間以及窗扇固定桿和窗扇之間的固定連接和裝配,而不受窗框和窗扇彼此之間高度落差的制約。

進一步的,為了實際的裝配需求,所述窗框固定桿的第二水平段上開設有與所述窗框固定連接的第一定位孔,且所述窗框固定桿通過所述第一定位孔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窗框上;所述窗扇固定桿的第二水平段上開設有與所述窗扇固定連接的第二定位孔,且所述窗扇固定桿通過所述第二定位孔可拆卸的安裝在所述窗扇上。從而使得窗框固定桿和窗扇固定桿可拆卸的分別安裝在窗框和窗扇上。

并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均開設有M個,且所述M為大于1的自然數,且各定位孔在各自所對應的固定桿上等距排列,從而可方便用戶對窗框固定桿和窗扇固定桿的安裝位置進行調整。

進一步的,所述窗框固定桿和所述窗框活動桿之間、所述窗扇固定桿和所述窗扇活動桿之間、所述窗框活動桿和所述窗扇活動桿之間均采用帶有樞轉軸的鉸接件相互鉸接。

進一步的,當所述N為大于1的偶數,各鉸鏈以所述窗體鉸接側的中心為基點兩兩對稱設置;而當所述N為大于1的奇數時,各鉸鏈在所述窗體的鉸接側上等距分布。從而使得各鉸鏈在窗扇打開和閉合時,各鉸鏈的兩端受力較為均勻,以提升鉸鏈的耐久力。

進一步的,所述多連桿機構設有兩個,且以所述窗體鉸接側的中心為基點對稱設置。由于多連桿機構是對稱設置在窗體鉸接側上的,從而使得窗扇的鉸接側的兩端均可受到多連桿機構的約束,以提升防止窗扇因鉸鏈失效而脫離窗框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中窗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中多連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中多連桿機構的組裝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中多連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中窗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闡述。然而,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本實用新型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請而提出了許多技術細節。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技術細節和基于以下各實施方式的種種變化和修改,也可以實現本申請各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一種窗體結構,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該窗體結構包含由窗扇1和窗框2構成的窗體,以及多個連接窗框2和窗扇1的鉸鏈4。其中,窗框2和窗扇1通過鉸鏈4相互連接的一側構成窗體的鉸接側,同時窗體結構還包含用于連接窗框2和窗扇1的多連桿機構3。

并且,在窗體上,窗框2和窗扇1通過多連桿機構3相互連接的一側與窗體的鉸接側相鄰設置,且多連桿機構3上還具有用于在窗扇1打開后限制窗扇1打開角度的限位部。

通過上述內容不難發現,窗體結構主要是由窗體、鉸鏈4和多連桿機構3構成,由于窗體的窗扇1和窗框2是通過鉸鏈4連接的,且同時通過多連 桿機構3相互連接,從而在頻繁開啟和關閉窗扇1的過程中,即使出現鉸鏈4失效的情況,也可通過多連桿機構3實現窗扇1與窗框2的連接,以避免窗扇1因鉸鏈4失效而引發掉落的現象。并且由于多連桿機構3與窗框2和窗扇1相互連接的一側與窗體的鉸接側相鄰設置,從而在打開窗扇1的過程中,可通過多連桿機構3上的限位部對窗扇1的打開角度進行限制,避免窗扇1的打開角度大于鉸鏈4的兩個合頁的最大開合角度,進而可減少窗扇1在開啟時對鉸鏈4造成的沖擊,以減少對鉸鏈4造成的損傷,提升鉸鏈4的使用壽命,進一步防止鉸鏈4出現失效的現象。

具體的說,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和圖2所示,多連桿機構3是由與窗框2固定連接的第一連桿組件5、與窗扇1固定連接的第二連桿組件6構成。其中,第一連桿組件5的頭部和第二連桿組件6的尾部相互鉸接,且第一連桿組件5的頭部可通過帶有鉸接件7與窗框2固定連接,第二連桿組件6的尾部可通過鉸接件7與窗扇1固定連接。

其中,多連桿機構3的限位部為一個設置在第一連桿組件5頭部的限位螺柱8,并且,如圖2所示,當用戶打開窗扇1時,一旦窗扇1被打開至最大角度,限位螺柱8可以抵住第二連桿組件6。

由此可知,由于第一連桿組件5的頭部和第二連桿組件6的尾部相互鉸接,從而可在第一連桿組件5頭部上設置限位螺柱8,而限位螺柱8可用于在窗扇1打開至最大角度時抵住第二連桿組件6,進而可通過限位螺柱8對第一連桿組件5和第二連桿組件6的開合角度進行限定,以實現窗扇1的打開角度的限制,避免窗扇1的打開角度過大而對鉸鏈4造成一定的沖擊。

進一步的,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連桿組件5可以是由與窗框2固定連接的窗框固定桿5-1、與窗框固定桿5-1鉸接的窗框活動桿5-2構成,而第二連桿組件6可以是由與窗扇1固定連接的窗扇固定桿6-1、與窗扇固定桿6-1鉸接的窗扇活動桿6-2構成。并且,如圖2和圖3所示,窗框活動桿 5-2與窗扇活動桿6-2相互鉸接,且窗框活動桿5-2背離與窗框固定桿5-1鉸接的一端為第一連桿組件5的頭部,而窗扇活動桿6-2背離與窗扇固定桿6-1鉸接的一端為第二連桿組件6的尾部。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窗框固定桿5-1和窗框活動桿5-2之間、窗扇固定桿6-1和窗扇活動桿6-2之間、窗框活動桿5-2和窗扇活動桿6-2之間均采用帶有樞轉軸的鉸接件7相互鉸接。從而在裝配的過程中,如圖3所示,各鉸接件7和限位螺母8按照圖中箭頭所示的方向對窗框固定桿5-1、窗框活動桿5-2、窗扇固定桿6-1、窗扇活動桿6-2、窗框活動桿5-2和窗扇活動桿6-2進行安裝和固定。同時,需要說明的是,鉸接件7可以為鉚釘、螺栓等,而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優選,鉸接件7為鉚釘,從而使得窗框固定桿5-1和窗框活動桿5-2可以較好的實現自由轉動,其中,窗框固定桿5-1和窗框活動桿5-2鉸接的一端還設有鉚釘孔,且鉚釘孔的形狀為長圓形。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限位螺柱8具體設置在窗框活動桿5-2的頭部,因此當用戶打開窗扇1時,窗扇活動桿6-2和窗框活動桿5-2以各自鉸接件7作為樞轉軸開始轉動,并且在轉動的過程中,隨著窗扇1打開角度的逐漸增大,窗扇活動桿6-2和窗框活動桿5-2之間的夾角也隨之逐漸增大,直至窗扇活動桿6-2抵住窗框活動桿5-2頭部的限位螺柱8時,窗扇1的打開角度即為最大,以確保鉸鏈4的兩個合頁的最大開合角度并未達到極限值,進而減少了窗扇1在開啟時對鉸鏈4所造成的沖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多連桿機構3的個數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而作為優選,如圖1所示,多連桿機構3的個數為兩個,且各多連桿機構3分別設置在窗體的上側和下側,并以窗體鉸接側的中心為基點對稱設置,以實現窗框2與窗扇1的連接。

由此可知,由于多連桿機構3是對稱設置在窗體鉸接側上的,從而使得窗扇1的鉸接側的兩端均可受到多連桿機構3的約束,以進一步提升防止窗 扇1因鉸鏈4失效而脫離窗框2的效果。

其中,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窗扇1在打開時,當窗扇1打開至最大角度時,窗框活動桿5-2與窗扇活動桿6-2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小于180度,以確保窗扇1打開至最大角度時,窗框活動桿5-2與窗扇活動桿6-2之間所形成的夾角小于鉸鏈4的兩片合頁的最大開合角度,避免對鉸鏈4造成較大的沖擊而導致鉸鏈4損傷。

如圖3所示,窗框固定桿5-1還包含一個與窗框活動桿5-2進行鉸接的第一水平段5-1-1、與第一水平段5-1-1相連并帶有折彎部的第二水平段5-1-2。相應的,窗扇固定桿6-1也包含一個與窗扇活動桿6-2進行鉸接的第一水平段6-1-1、與第一水平段6-1-1相連并帶有折彎部的第二水平段6-1-2。

其中,窗框固定桿5-1第二水平段5-1-2的折彎部與窗扇固定桿6-1第二水平段6-1-2的折彎部的折彎方向相反,均朝向背離各自所對應的活動桿的一側進行折彎,且窗框固定桿5-1的第二水平段5-1-2與窗框2固定連接,而窗扇固定桿6-1的第二水平段6-1-2與窗扇1固定連接。

由此不難發現,由于與各自對應的第一水平段相連的第二水平段是帶有折彎部的,從而使得各自對應的第一水平段和第二水平段在相互連接時,窗框固定桿5-1的第二水平段5-1-2和窗扇固定桿6-1的第二水平段5-1-2所在的平面在高度上可以保持一定的落差,以便于窗框固定桿5-1與窗框2之間以及窗扇固定桿6-1和窗扇1之間的固定連接和裝配,而不受窗框2和窗扇1彼此之間高度落差的制約。

并且,需要說明的是,如圖3所示,第二水平段5-1-2的水平部與第二水平段6-1-2之間的水平部之間存在一定的高度落差,其中,第二水平段5-1-2的水平部的高度可以高于第二水平段6-1-2的水平部,也可以低于第二水平段6-1-2的水平部,而工作人員盡可根據實際需要對第二水平段 5-1-2和第二水平段6-1-2的高度位置進行調整,以便于窗框固定桿5-1和窗扇固定桿6-1在實際應用中的裝配。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窗框固定桿5-1第二水平段5-1-2的水平部、窗框活動桿5-2、窗扇固定桿6-1和窗扇固定桿6-1第二水平段6-1-2的水平部之間的高度位置關系是依次遞減的。而在實際應用中,上述高度位置關系也可以是依次遞增的,因此,本實施方式對于上述高度位置關系是依次遞減還是依次遞增不作具體的限定。

同時,為了實際的裝配需求,如圖3所示,窗框固定桿5-1的第二水平段5-1-2上開設有與窗框2固定連接的第一定位孔5-1-3,且窗框固定桿5-1通過第一定位孔5-1-3可拆卸的安裝在窗框2上。窗扇固定桿6-1的第二水平段5-1-2上開設有與窗扇1固定連接的第二定位孔6-1-3,且窗扇固定桿6-1通過第二定位孔6-1-3可拆卸的安裝在窗扇1上。從而使得窗框固定桿5-1和窗扇固定桿6-1可拆卸的分別安裝在窗框2和窗扇1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孔5-1-3和第二定位孔6-1-3均開設有多個,且各定位孔在各自所對應的固定桿上等距排列,其中,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定位孔5-1-3和第二定位孔6-1-3的數量,各優選為三個。從圖2中可以看出,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一個合適的第一定位孔5-1-3,并通過緊固件如螺栓、螺帽等對窗框固定桿5-1和窗框2進行固定,同時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合適的第二定位孔6-1-3,通過緊固件如螺栓、螺帽等對窗扇固定桿6-1和窗扇1進行固定,從而可方便的對窗框固定桿5-1和窗扇固定桿6-1的安裝位置進行調整。

并且,本實施方式中鉸鏈4的個數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多個,而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優選兩個鉸鏈4來連接窗框2和對應的窗扇1,各鉸鏈4以窗體鉸接側的中心為基點兩兩對稱設置,且各鉸鏈4在窗體的鉸接側上等距分布。從而使得各鉸鏈4在窗扇1打開和閉合時,各鉸鏈4的兩端受力較為均勻,以提升鉸鏈4的耐久力。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一種窗體結構。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不同之處在于:在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中,如圖4和圖5所示,多連桿機構3的限位部為一個設置在第二連桿組件5尾部的限位螺柱8,并且,如圖2所示,當用戶打開窗扇1時,一旦窗扇1被打開至最大角度,限位螺柱8可以抵住第二連桿組件6。

通過上述內容不難發現,由于第二連桿組件6的尾部和第一連桿組件6的頭部相互鉸接,從而可在第二連桿組件5尾部上設置限位螺柱8,而限位螺柱8可用于在窗扇1打開至最大角度時抵住第一連桿組件5,進而可通過限位螺柱8對第一連桿組件5和第二連桿組件6的開合角度進行限定,以實現窗扇1的打開角度的限制,避免窗扇1的打開角度過大而對鉸鏈4造成一定的沖擊。

具體的說,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限位螺柱8具體設置在窗扇活動桿6-2的尾部,因此當用戶打開窗扇1時,窗扇活動桿6-2和窗框活動桿5-2以各自鉸接件7作為樞轉軸開始轉動,并且在轉動的過程中,隨著窗扇1打開角度的逐漸增大,窗扇活動桿6-2和窗框活動桿5-2之間的夾角也隨之逐漸增大,直至窗扇活動桿6-2尾部的限位螺柱8抵住窗框活動桿5-2時,窗扇1的打開角度即為最大,以確保鉸鏈4的兩個合頁的最大開合角度并未達到極限值,進而減少了窗扇1在開啟時對鉸鏈4所造成的沖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圖1所示,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窗體結構為平開式的窗體結構,其中,多連桿機構3可以設置在窗體的上下兩側,以實現窗框2與窗扇1的連接。并且各多連桿機構3以各自對應的窗體鉸接側的中心為基點上下對稱設置。而實際應用中,窗體結構還可以是外開外導式窗體或內開內導式窗體結構,因此,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多連桿機構3是設置在窗體的左右兩側,并以窗體鉸接側的中心為基點對稱設置,以實現窗框2與窗扇1的連接。

由此可知,由于多連桿機構3是對稱設置在窗體鉸接側上的,從而使得窗扇1的鉸接側的兩端均可受到多連桿機構3的約束,以進一步提升防止窗扇1因鉸鏈4失效而脫離窗框2的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應用中,工作人員可根據窗體鉸接側的位置來設置多連桿機構3的位置,因此,本實施方式對于多連桿機構3在窗體上的設置位置不作具體的限定和過多闡述。

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各實施方式是實現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各種改變,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