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屬于道路排水及雨水收集技術領域;在機動車道面層設有透水層,在透水層的外緣設置透水混凝土和集水邊溝,機動車道面層的雨水通過透水層經透水混凝土及集水邊溝蓋板矩形槽匯入集水邊溝,集水邊溝與跌水井相連通,跌水井通過匯水管與集水滲透井相連通。本發明保證城市機動車道的行車功能不受影響,道路承載強度未減;道路排水系統中,道路兩側設有透水混凝土和集水邊溝,集水邊溝蓋板的矩形型槽能引導滲透至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的雨水快速排入邊溝,有效防止路面積水的產生;集水邊溝中設有跌水井,能集中對雨水進行沉淀凈化,再通過匯水管導入集水滲透井,實現對初步凈化雨水的收集。
【專利說明】
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道路排水及雨水收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城市道路面層多用不透水的瀝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鋪筑,路面排水通過路拱橫坡實現,并在路邊設置雨水口和下水管道。當雨量較大時,路面易形成徑流和積水。路面積水不僅阻礙道路通行、影響城市衛生環境,還會降低路面有效摩擦系數,使車輛產生路面滑移,影響交通安全;同時,長期積水會降低道路路基強度,破壞道路路面的結構性能。
[0003]為緩解路面積水,近年來我國在市政工程中廣泛采用透水瀝青混凝土和透水水泥混凝土等材料來鋪設道路路面層。雨水落至路面后不會馬上形成徑流,而是滲入透水性道路面層材料的孔隙中,從而緩解城市道路的積水問題。但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雨水由透水性路面層流向道路兩側時,雨水口難以有組織的快速排除,尤其當雨量較大、降水速率超過透水材料的透水率時,會在路面形成積水;另一方面無法實現對雨水資源沉淀過濾后的收集利用。
【發明內容】
[0004]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能快速排除路面徑流雨水,同時實現雨水的收集利用。
[0005]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的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在中分帶及側分帶外沿設有中分帶及側分帶路牙,在中分帶及側分帶路牙的一側設有機動車道面層,所述的機動車道面層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WAC-25C溫拌瀝青混凝土、機動車道水泥穩定碎石和12 %石灰土,所述的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為透水層,在透水層的外緣依次設置透水混凝土和集水邊溝,機動車道面層的雨水通過透水層后經透水混凝土匯入集水邊溝中;所述的集水邊溝與跌水井相連通,跌水井通過匯水管與集水滲透井相連通。
[0007]所述的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厚40毫米,所述的WAC-25C溫拌瀝青混凝土厚80毫米,所述的機動車道水泥穩碎石厚320毫米,所述的12 %石灰土厚200毫米。
[0008]所述的透水混凝土寬度為300毫米,厚度為80毫米。
[0009]在所述的跌水井上設有跌水井蓋板。
[0010]在所述的跌水井蓋板上開有三排四縱的共十二個直徑50毫米的圓孔。
[0011]每隔30-50米設置一處所述的跌水井。
[0012]所述的集水邊溝蓋板為鋼纖維混凝土材質,集水邊溝蓋板厚120毫米,橫向側面兩端均開有60毫米寬直角槽;集水邊溝蓋板拼接后,在相鄰的集水邊溝蓋板之間形成120毫米寬矩形槽。
[0013]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具備以下優勢:
[0014]I)保證城市機動車道的行車功能不受影響,道路承載強度未減;
[0015]2)道路排水系統中,道路兩側設有厚80毫米透水混凝土和集水邊溝,邊溝蓋板的矩形型槽能引導滲透至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層的雨水快速排入邊溝,有效防止路面積水的產生;
[0016]3)排水邊溝中設有跌水井,能集中對雨水進行沉淀凈化,再通過匯水管導入集水滲透井,實現對初步凈化雨水的收集。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機動車道集水邊溝斷面圖;
[0018]圖2是機動車道集水邊溝及跌水井布置圖;
[0019]圖3是集水邊溝跌水井蓋板俯視圖及集水邊溝立體圖;
[0020]圖4是集水邊溝跌水井蓋板拼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發明。
[0022]如圖1-4所示,本發明所包括的標記如下:中分帶及側分帶1、集水邊溝2、集水邊溝蓋板3、中分帶及側分帶路牙4、透水混凝土 5、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 6、WAC-25C溫拌瀝青混凝土 7、機動車道水泥穩定碎石8,12%石灰土 9、跌水井1、匯水管11、跌水井蓋板12、直角槽13、矩形槽14、圓孔15和集水滲透井16。其中,圖3(a)為集水邊溝跌水井蓋板俯視圖,圖3(b)為集水邊溝立體圖。
[0023]在中分帶及側分帶I外沿設有中分帶及側分帶路牙4,中分帶及側分帶路牙4一側的機動車道面層為厚40毫米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 6、厚80毫米WAC-25C溫拌瀝青混凝土 7,基層為厚320毫米機動車道水泥穩定碎石8、厚200毫米12%石灰土 9,僅厚40毫米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 6為透水層,其余均為重載路面的一般做法,保證了機動車道的行車安全,雨水因路面橫坡通過表面透水層匯入集水邊溝2。在厚40毫米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 6的外緣依次設置透水混凝土 5和集水邊溝2,機動車道面層的雨水通過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 6經透水混凝土 5及矩形槽14匯入集水邊溝2。透水混凝土 5為300毫米寬、80毫米厚。
[0024]集水邊溝蓋板3為鋼纖維混凝土材質,如圖4所示,集水邊溝蓋板3厚120毫米,橫向側面兩端均開有60毫米寬直角槽13,兩塊拼接時形成120毫米寬矩形槽14。雨水通過上述厚80毫米透水混凝土5后,可由上述矩形槽14進入集水邊溝2,集水邊溝2與跌水井10相連通,跌水井10通過匯水管11與集水滲透井16相連通。集水邊溝2隨后將雨水導流至每隔30-50米設置的跌水井10,如圖3(a)所示,跌水井蓋板12上開有三排四縱共12個直徑50毫米的圓孔15,一方面可以將邊溝蓋板上的積水導入跌水井內,另一方面標明了跌水井的位置并有助于對其進行維護和清淤;跌水井10底部有內徑200毫米的匯水管11將收集的雨水導入集水滲透井16內。
[0025]工作原理:雨水降落到路面,通過40毫米厚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透水層滲透到透水層底部,由于道路橫坡的作用,透水層底部雨水會匯流到路面兩側,兩側路面跟集水邊溝蓋板頂部平接,集水邊溝蓋板側面每630毫米有一個120 mm X 60mm矩形槽,矩形槽與透水層在同一平面,水通過邊溝蓋板矩形槽匯集到集水邊溝;道路兩側設置透水混凝土目的是降雨量大、路面匯流量大時雨水可以快速滲透排除,路面不至于積水;集水邊溝每隔30-50米設置跌水井,集水邊溝雨水匯入跌水井后進行初步沉淀,再由匯水管將初步沉淀的雨水導入集水井中,通過集水井實現雨水的收集。
【主權項】
1.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在中分帶及側分帶(I)外沿設有中分帶及側分帶路牙(4),在中分帶及側分帶路牙(4)的一側設有機動車道面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動車道面層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 (6)、WAC-25C溫拌瀝青混凝土 (7)、機動車道水泥穩定碎石(8)和12 %石灰土(9),所述的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6)為透水層,在透水層的外緣依次設置透水混凝土 (5)和集水邊溝(2),機動車道面層的雨水通過透水層后經透水混凝土 (5)匯入集水邊溝(2)中;所述的集水邊溝(2)與跌水井(10)相連通,跌水井(10)通過匯水管(11)與集水滲透井(16)相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AC-13透水瀝青混凝土 (6)厚40毫米,所述的WAC-25C溫拌瀝青混凝土 (7)厚80毫米,所述的機動車道水泥穩碎石(8)厚320毫米,所述的12 %石灰土 (9)厚200毫米。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水混凝土(5)寬度為300毫米,厚度為80毫米。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跌水井(1)上設有跌水井蓋板(12)。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跌水井蓋板(12)上開有三排四縱的共十二個直徑50毫米的圓孔(15)。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其特征在于:每隔30-50米設置一處所述的跌水井(10)。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邊溝蓋板(3)為鋼纖維混凝土材質,集水邊溝蓋板(3)厚120毫米,橫向側面兩端均開有60毫米寬直角槽(13);集水邊溝蓋板(3)拼接后,在相鄰的集水邊溝蓋板(3)之間形成120毫米寬矩形槽(14)。
【文檔編號】E03F5/04GK106087647SQ201610620691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8月1日 公開號201610620691.4, CN 106087647 A, CN 106087647A, CN 201610620691, CN-A-106087647, CN106087647 A, CN106087647A, CN201610620691, CN201610620691.4
【發明人】成玉寧, 袁旸洋
【申請人】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