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dang)序號:10792860閱(yue)讀:688來源:國(guo)知局
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包括:裝設于首道支撐棧橋表面上的地漏結構,地漏結構貫穿所述首道支撐棧橋,所述首道支撐棧橋的表面向所述地漏結構處找坡;連通所述地漏結構的落水管,所述落水管通過連接結構與所述首道支撐棧橋的下表面連接固定;放置于第二道支撐棧橋上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對應連通所述落水管;以及裝設于所述集水箱內的第一排水泵,所述第一排水泵的第一排水管連通地面處的雨水收集池。棧橋面的大量雨水可以通過雨水集排系統有組織的進行收集排放,減少了雨水對基坑的侵蝕,對基坑施工尤其是土方開挖階段的施工作業環境有較大改善,減少了雨水對基坑的浸泡,保護基坑安全。同時也有效利用了雨水,實現綠色施工。
【專利說明】
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特指一種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地下空間的開發越來越多,設有施工棧橋及多道內支撐的深基坑施工也越來越多。一般基坑施工周期較長,往往會跨越雨季,施工過程的雨水處理對基坑安全影響較大。尤其是大型基坑,棧橋面積大,雨季施工時,棧橋面排水組織是一個難題。現有做法,一般是利用人工清除棧橋面的積水,增加了人工成本。另外,雨水的積存容易侵蝕基坑,對基坑的施工存在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解決現有技術中人工清除棧橋積水增加人工成本和雨水積存易侵蝕基坑而對基坑造成安全隱患的問題。
[0004]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0005]本實用新型一種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包括:
[0006]裝設于基坑內首道支撐棧橋表面上的地漏結構,所述地漏結構貫穿所述首道支撐棧橋,所述首道支撐棧橋的表面向所述地漏結構處找坡;
[0007]連通所述地漏結構的落水管,所述落水管通過連接結構與所述首道支撐棧橋的下表面連接固定;
[0008]放置于所述基坑內第二道支撐棧橋上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對應連通所述落水管;以及
[0009]裝設于所述集水箱內的第一排水栗,所述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連通地面處的雨水收集池。
[0010]棧橋面的大量雨水可以通過雨水集排系統有組織的進行收集排放,減少了雨水對基坑的侵蝕,對基坑施工尤其是土方開挖階段的施工作業環境有較大改善,減少了雨水對基坑的浸泡,保護基坑安全。棧橋面的雨水收集后,匯入循環水系統進行利用,節約水資源,實現綠色施工,也可以節約用于棧橋清水的人工。
[0011]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沿所述第二道支撐棧橋鋪設。
[0012]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固定連接所述首道支撐棧橋的槽鋼和與所述槽鋼連接并卡套所述落水管的U型套箍。
[0013]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進一步改進在于,還包括設于所述基坑內底板處的集水井,所述集水井內裝設有第二排水栗,所述第二排水栗的第二排水管與地面處的所述雨水收集池相連通。
[0014]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集水箱隨著所述第二道支撐棧橋一并拆除時,所述落水管的落水口延伸至基坑底板并通過消防水帶連通所述集水井。
[0015]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落水管包括橫向落水管和豎向落水管,所述橫向落水管設置I %的排水坡度。
[0016]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橫向落水管和所述豎向落水管之間通過連通接頭相連通。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中首道支撐棧橋的俯視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中第二道支撐棧橋的俯視圖。
[0019]圖3為圖2中沿1-1線剖視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中落水管通過連接結構與首道支撐棧橋連接的結構示意。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中在基坑的二三道支撐拆除后雨水集排系統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通過在棧橋板施工時的找坡導水、在棧橋板中預埋地漏、布設第一排水管路、在第二道支撐上放置集水箱來收集匯總棧橋面積水,集水箱內設水栗將水排入地面雨水收集池并進入場內循環系統。支撐拆除階段,將第一排水管接至底板的集水井,利用底板集水井進行蓄水。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運行周期長,可從第二道支撐棧橋施工完成運行至首道支撐棧橋拆除,雨水集排系統設備及構造簡單,安裝使用均方便,雨水集排系統所用的設備材料均可周轉利用,成本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進行說明。
[0024]參閱圖1,顯示了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中首道支撐棧橋的俯視圖。參閱圖2,顯示了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中第二道支撐棧橋的俯視圖。下面結合圖1和圖2,對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進行說明。
[0025]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包括有地漏結構、落水管112、集水箱和第一排水栗,地漏結構裝設在基坑內的首道支撐棧橋11的表面上,在首道支撐棧橋11施工時預留地漏結構,并根據地漏結構的點位進行棧橋面找坡,使得首道支撐棧橋11的表面積水自然排至地漏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共在首道支撐棧橋11的表面設置了五個地漏結構,分別是第一地漏結構1111,第二地漏結構1112,第三地漏結構1113,第四地漏結構1114,和第五地漏結構1115。地漏結構貫穿首道支撐棧橋11,且首道支撐棧橋11的表面向地漏結構處找坡,便于棧橋表面積水的自然疏導。落水管112連通地漏結構,且落水管112通過連接結構與首道支撐棧橋11的下表面連接固定。集水箱放置在基坑內的第二道支撐棧橋12上,集水箱對應連通地漏結構下的落水管112,用于收集首道支撐棧橋11表面的積水。在本實施例中,設置了兩個集水箱,分別是第一集水箱1211和第二集水箱1212,設置集水箱時,應盡量靠近地漏結構,避免距離過遠而使得落水管距離過長而導致管道堵塞等問題。第一集水箱1211靠近第一地漏結構1111和第二地漏結構1112,第二集水箱1212靠近第三地漏結構1113、第四地漏結構1114、以及第五地漏結構1115。每一集水箱中裝設有一個第一排水栗,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與地面處的雨水收集池141連通,通過第一排水栗將集水箱中的水栗送至雨水收集池141中,進行循環利用。
[0026]如圖3所示,首道支撐棧橋11上設有第一地漏結構1111,該第一地漏結構1111用于排放首道支撐棧橋11表面的雨水,第一地漏結構1111的底部連通有落水管112,落水管112包括有橫向落水管1121和豎向落水管1122,橫向落水管1121設置I %的排水坡度,便于水的橫向流動。橫向落水管1121和豎向落水管1122之間通過連通接頭1123連通。對應第一地漏結構1111的下方,在第二道支撐棧橋12上設有第一集水箱1211,第一集水箱1211的開口對應落水管112的落水口,用于收集通過落水管112排放的雨水。在第一集水箱1211內裝設有第一排水栗122,第一排水栗122與第一排水管123連通,第一排水栗122將第一集水箱1211內的積水通過第一排水管123栗出,該第一排水管123連通地面的雨水收集池,將第一集水箱內的水栗送至雨水收集池中。第一排水栗122的第一排水管123沿著第二道支撐棧橋12的表面鋪設。
[0027]如圖4所示,落水管112通過連接結構113連接固定于首道支撐棧橋11,該連接結構113包括有槽鋼1131和U型套箍1132,槽鋼1131固定連接在首道支撐棧橋11的底面,U型套箍1132卡套在落水管112上并與槽鋼1131固定連接,就使得落水管112固定在首道支撐棧橋11上。
[0028]如圖5所示,在基坑施工的地下結構施工階段,需要破除支撐棧橋,當將第二道支撐棧橋12破除時,可以撤除集水箱,并將落水管連通設置在底板13上的集水井131。本實用新型的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還包括有設于基坑內底板13上的集水井131,該集水井131內裝設有第二排水栗132,第二排水栗132的第二排水管133與地面處的雨水收集池相連通,第二排水栗132將集水井131內的積水通過第二排水管133栗送至雨水收集池內進行循環利用。在第二道支撐棧橋12上的集水箱隨著第二道支撐棧橋一并拆除后,將地漏結構的落水管112的落水口延伸至基坑底板后直接通過消防水帶114連通集水井131。在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三集水井1113、第四集水井1114、和第五集水井1115的落水管112分別通過消防水帶114連通到底板13上的集水井131。
[0029]在第二道支撐棧橋12上設置的集水箱,該集水箱設置的原則為:集水箱尺寸應根據支撐尺寸及支撐荷載能力確定,較佳的集水箱尺寸為2m(長*寬*高),蓄水深度<lm;集水箱位置不宜距地漏結構的位置太遠,以免重力落水管距離過長導致管道堵塞,水箱距地漏水平距離宜< 20m;集水箱位置選在距離結構底板集水井較近的位置,后續地下結構施工階段,支撐破除后,可撤除集水箱,在落水管下口連接消防水帶將水排至底板集水井,利用集水井蓄水后栗送至地面雨水收集池。
[0030]地漏結構連接的落水管采用Del60PVC第一排水管,每個地漏接豎向落水管,每根豎向落水管利用3通接頭,用一根橫向落水管進行聯通,橫向落水管設1%排水坡度。橫向落水管在集水箱對應位置,下接豎向落水管至集水箱。橫向落水管通過10#槽鋼和U型套箍固定在首道支撐棧橋上,豎向落水管則通過U型套箍與支撐格構柱進行固定。
[0031]在集水箱內放置第一排水栗,連接第一排水栗的壓力第一排水管采用DN50PPR管,第一排水管沿第二道支撐頂面鋪設,至基坑邊沿后,沿地墻向上設立管接至地面雨水收集池,收集池內存水進入臨時用水管網進行二次利用。
[0032]本實用新型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的有益效果為:
[0033]棧橋面的大量雨水可以有組織的進行收集排放,減少了雨水對基坑的侵蝕,對基坑施工尤其是土方開挖階段的施工作業環境有較大改善,減少了雨水對基層的浸泡,保護基坑安全。
[0034]棧橋面的雨水收集后,匯入項目循環水系統進行利用,能節約水資源,實現綠色施工。也可以節約用于棧橋清水的人工。
[0035]系統運行周期長,可從第二道支撐施工完成運行至首道支撐拆除止。
[0036]系統設備及構造簡單,安裝及使用方便。
[0037]系統所用設備材料如水栗、PPR管均可周轉利用或系統運行完畢后另行他用,成本不尚。
[0038]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上述說明對本實用新型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裝設于基坑內首道支撐棧橋表面上的地漏結構,所述地漏結構貫穿所述首道支撐棧橋,所述首道支撐棧橋的表面向所述地漏結構處找坡; 連通所述地漏結構的落水管,所述落水管通過連接結構與所述首道支撐棧橋的下表面連接固定; 放置于所述基坑內第二道支撐棧橋上的集水箱,所述集水箱對應連通所述落水管;以及 裝設于所述集水箱內的第一排水栗,所述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連通地面處的雨水收集池。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栗的第一排水管沿所述第二道支撐棧橋鋪設。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結構包括固定連接所述首道支撐棧橋的槽鋼和與所述槽鋼連接并卡套所述落水管的U型套箍。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于所述基坑內底板處的集水井,所述集水井內裝設有第二排水栗,所述第二排水栗的第二排水管與地面處的所述雨水收集池相連通。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箱隨著所述第二道支撐棧橋一并拆除時,所述落水管的落水口延伸至基坑底板并通過消防水帶連通所述集水井。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水管包括橫向落水管和豎向落水管,所述橫向落水管設置I %的排水坡度。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棧橋面雨水集排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落水管和所述豎向落水管之間通過連通接頭相連通。
【文檔編號】E02D19/02GK205475275SQ201620191472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4日
【發明人】許磊, 王 琦, 趙培龍, 于連金, 徐煒, 李宏博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