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組合式生態駁岸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河道、湖泊及其他景觀水體的駁岸防護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生態駁岸結構,特別是河道綜合整治工程中的可種植水生植物的組合式生態駁岸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駁岸位于水域與陸地的交接處,是一種對河岸起到防護作用的水工構筑物。駁岸修筑的目的是穩定河道,阻止河岸崩塌或水力沖刷。河流駁岸防護作為河道綜合整治的重要部分,其設計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河流的安全性及外貌景觀,并且對于城市的繁榮及周邊環境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0003]以往的駁岸工程重點強調水利功能和安全性,通常都以安全、經濟優先,主要考慮河道的穩定性和河道的防洪能力。因此一般以水泥、石料、混凝土等硬性材料為主要建材,多采用現澆混凝土護岸、漿砌或干砌塊石護岸、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岸或土工模袋等硬質護岸形式。上述結構在保持岸坡的結構穩定性、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防洪排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工程造價相對較高,水下施工難度較大,并且需要定期維護,不斷修復,而且破壞了河道生態系統,加速了對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該種駁岸結構將河岸改造成了鋼筋混凝土、石塊護岸,像一堵密不透風的圍墻,缺少土壤與水環境物質交換的通道,阻隔了水與岸的溝通,使原來生長在岸坡上的生物不能繼續生長,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不良影響。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現護岸結構破壞岸坡的生態功能、破壞環境。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組合式生態駁岸結構,包括一級駁岸和二級駁岸。一級駁岸為地框石籠結構,地框石籠結構包括框體,框體形狀為上下開口的正方形板框,材質為混凝土。框體規則地安放河岸上,其頂部位于常水位以下,底部延伸至河床;框體的孔內種植水生植物。二級駁岸為椰殼纖維毯結構,其形狀為網狀,其上表面自下至上依次為種子層和營養土;椰殼纖維毯結構固定在常水位及以上河岸上。
[0007]優選地,一級駁岸的框體在河岸平面排列為網格形。
[0008]優選地,二級駁岸為在河岸上固定有多排椰殼纖維毯結構;其中,同一排中的椰殼纖維毯結構并排布置,相鄰兩排的椰殼纖維毯結構之間交錯布置。
[0009]優選地,一級駁岸與二級駁岸之間被緊密接合、交錯搭接。
[0010]優選地,一級駁岸的地框石籠結構中的框體的材質為生態混凝土或鋼筋生態混凝土;框體的截面為正方形單孔,框體的上、下端與河岸位于同一水平面,安放在河堤上。
[0011]優選地,椰殼纖維毯結構由U型鉚釘固定在一級駁岸上方的河岸上。
[0012]優選地,常水位下為一級駁岸的地框石籠結構,在其框體的內孔洞內填有卵石或建筑廢棄物,地框石籠結構與河堤土壤基質之間為土工布,以防止土壤滲入地框石籠結構影響基礎穩定性。
[0013]優選地,一級駁岸的地框石籠結構,其框體的孔洞內的水生植物至少為種子種植或牙枝種植或幼苗移植。
[0014]一種如前所述的組合式生態駁岸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5]步驟一:平整場地,清除河提以及河床上的雜質;將在工廠預制好的地框石籠結構的框體運至施工現場;
[0016]步驟二:在一級駁岸位置的河堤土壤基質之上,鋪設土工布;
[0017]步驟三:在鋪設好的土工布之上,由河堤向河床方向將地框石籠結構的框體規則排列,并使框體的頂部位于常水位以下;
[0018]步驟四:當框體全部擺放完成后,向框體的內孔洞內填充卵石或建筑廢棄物并種植水生植物;
[0019]步驟五:在二級駁岸位置的河堤土壤基質之上,鋪設椰殼纖維毯結構,鋪設完成后使用U型鉚釘固定;
[0020]步驟六:在鋪設并固定好的椰殼纖維毯結構表面依次鋪設種子層和營養土。
[0021]步驟七:檢查驗收。
[0022]如前所述的施工方法,步驟二至四可與步驟五至六同時進行。
[0023]—級駁岸以地框石籠加固水下結構,在里面填充石塊,這種松散結構的護岸在滿足河道輸水過水能力的同時,既加強了水體與土壤的連通性,又可以減少水體對河岸的淘蝕,起到保護河岸的作用,為常水位上岸坡預留更多空間,以保證二級駁岸中椰殼纖維毯結構的穩定性。同時取代擋墻結構,降低工程投入。常水位上部緩坡采用椰殼纖維毯結構可以減少水體對河岸上方的沖刷及水土流失,同時可降低暴雨徑流和船行波的沖刷。地框石籠結構及其石材填料可為魚苗、底棲動物提供棲息地,并且不影響護岸整體結構穩定性以及河岸帶景觀,又為水生生物生存提供必要條件。此外,由于一級駁岸和二級駁岸結構中均含有植物種子,因此可以通過種子的搭配組成,形成良好的景觀效果,并且通過植物根系進一步達到護岸的效果。
[0024]該駁岸結構的施工方法,步驟簡單,施工難度低,施工速度快。
[0025]根據本發明的生態駁岸結構,結構合理、經濟實用;其施工方法簡單快捷,可以廣泛應用于河道、湖泊及景觀水體的護岸工程中。
【附圖說明】
[0026]附圖1為本發明組合式生態駁岸結構的橫斷面示意圖。
[0027]附圖2為一級駁岸地框石籠結構示意圖。
[0028]圖中:
[0029]I——一級駁岸,2——二級駁岸,11——框體,12——卵石或建筑廢棄物,13——水生植物,14——土工布,21——椰殼纖維毯結構,22——種子層,23——營養土,24——U型鉚釘。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31]如圖1-2所示,一種組合式生態駁岸結構,包括一級駁岸I和二級駁岸2。一級駁岸I為地框石籠結構,地框石籠結構包括框體11,框體11形狀為上下開口的正方形板框,材質為混凝土。框體11規則地安放河岸上,其頂部位于常水位以下,底部延伸至河床;框體的孔內種植水生植物13。二級駁岸2為椰殼纖維毯結構21,其形狀為網狀,其上表面自下至上依次為種子層22和營養土 23 ;椰殼纖維毯結構21固定在常水位及以上河岸上。
[0032]優選地,一級駁岸I的框體11在河岸平面排列為網格形。
[0033]優選地,二級駁岸2為在河岸上固定有多排椰殼纖維毯結構21 ;其中,同一排中的椰殼纖維毯結構21并排布置,相鄰兩排的椰殼纖維毯結構21之間交錯布置。
[0034]優選地,一級駁岸I與二級駁岸2之間被緊密接合、交錯搭接。
[0035]優選地,一級駁岸I的地框石籠結構中的框體11的材質為生態混凝土或鋼筋生態混凝土 ;框體11的截面為正方形單孔,框體11的上、下端與河岸位于同一水平面,安放在河堤上。
[0036]優選地,椰殼纖維毯結構21由U型鉚釘24固定在一級駁岸I上方的河岸上。
[0037]優選地,常水位下為一級駁岸I的地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