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用i型板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可用于隧道施工用I型板粧,屬于隧道施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現有隧道施工通常建造周期長,耗資巨大,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縮短施工周期,降低建造成本,改善施工環境,減少環境影響一直是隧道行業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提出的是隧道施工用I型板粧,其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缺陷,可縮短隧道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并且在寬水域不影響航路通行,解決了如何在淺水、陸地或中深水條件下建造隧道的技術難題。
[0004]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隧道施工用I型板粧,其結構包括承重體(4-1)、板粧(4-3)、支撐橫梁(4-4),其中承重體(4-1)對稱布置于支撐橫梁(4-4)的兩側,其中板粧(4-3)布置在承重體(4-1)下端,I型板粧(4)的兩端有拼接單元,I型板粧(4)與I型板粧
[4]在拼接時,拼接單元與拼接單元之間形成第一填充區域(4-8),該第一填充區域(4-8)內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
[0005]本發明的優點:用于隧道施工,可縮短隧道施工周期;降低施工成本;在寬水域不影響航路通行;可以實現長距離、超長距離的隧道施工,開挖面積更加小,挖掘的土方量更少,對環境影響小。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現有圍堰明挖法的堰體截面圖。
[0007]圖2是移動式圍堰明挖法在施工時的示意圖。
[0008]圖3是圖2中E-E的剖面圖。
[0009]圖4是圍成堰體后的俯視圖。
[0010]圖5.1是圍成堰體后的軸側視圖。
[0011]圖5.2是拔出拆除體2左端的I型板粧4后的狀態示意圖。
[0012]圖5.3是拔出拆除體2左端的B仿形端面隔斷6b和II型板粧7后的狀態示意圖。
[0013]圖5.4是將B仿形端面隔斷6b放入施工體后段1-1和施工體前段1_2之間的II型板粧7內,施工體后段1-1變成新的拆除體2的狀態示意圖。
[0014]圖5.5是建造體3的前端壓入I型板粧4的狀態示意圖。
[0015]圖5.6是拔出建造體3與施工體前段1-2之間的II型板粧7內的A全端面隔斷5a,原施工體前段1-2變成施工體后段1-1,原建造體3變成新施工體前段1_2的狀態示意圖。
[0016]圖6是I型板粧主視圖。
[0017]圖7是I型板粧俯視圖。
[0018]圖8是圖7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9]圖9是I型板粧側視圖。
[0020]圖10是I型板粧軸側視圖。
[0021]圖11是I型板粧的受力圖。
[0022]圖12是第一種拼接單元示意圖。
[0023]圖13是第二種拼接單元示意圖。
[0024]圖14是II型板粧的軸側視圖。
[0025]圖15是II型板粧的俯視圖。
[0026]圖16是圖15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0027]圖17是II型板粧的側視圖。
[0028]圖18是帶有全端面隔斷5或仿形端面隔斷6的II型板粧的受力圖。
[0029]圖19是帶有全端面隔斷5或仿形端面隔斷6的II型板粧俯視圖。
[0030]圖20是圖19中C處的局部放大圖。
[0031]圖21是帶有全端面隔斷5的II型板粧主視圖。
[0032]圖22是帶有仿形端面隔斷6的II型板粧主視圖。
[0033]圖23是全端面隔斷5的主視圖。
[0034]圖24是全端面隔斷5的軸側視圖。
[0035]圖25是仿形端面隔斷6的主視圖。
[0036]圖26是全截面隔斷5或仿形端面隔斷6的仰視圖。
[0037]圖27是圖26中D處的局部放大圖。
[0038]圖中I是施工體、1-1是施工體后段、1~2是施工體前段、2是拆除體、3是建造體、4是I型板粧、4-1是承重體、4-2是輔助板粧、4-3是板粧、4-4是支撐橫梁、4_5是行走軌道、
4-6是鉸接扣、4-7是安裝槽、4-8是第一填充區域、4-9是鉸接扣、5是全端面隔斷、5_1是隔斷、5-2是矩形體、5-3是第二填充區域、6是仿形端面隔斷、6-1是隔斷、6-2是矩形體、6_3是仿形邊、7是II型板粧、8是側隔斷。
【具體實施方式】
[0039]如圖6-10,隧道施工用I型板粧,其結構包括承重體4-1、板粧4-3、支撐橫梁4-4,其中承重體4-1對稱布置于支撐橫梁4-4的兩側,其中板粧4-3布置在承重體4-1下端,I型板粧4的兩端有拼接單元,I型板粧4與I型板粧4在拼接時,拼接單元與拼接單元之間形成第一填充區域4-8,該第一填充區域4-8內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
[0040]所述I型板粧還包括輔助板粧4-2,該輔助板粧4-2安裝在承重體4_1的下端。
[0041]I型板粧還包括行走軌道4-5,該行走軌道4-5安裝在承重體4_1頂部。
[0042]所述支撐橫梁4-4有兩個,兩個支撐橫梁4-4之間有一安裝槽4_7,安裝槽4_7內可放置全端面隔斷5或仿形端面隔斷6。
[0043]所述全端面隔斷5,包括矩形體5-2、隔斷5-1,其中隔斷5_1安裝在矩形體5_2的下部,所述全端面隔斷5與I型板粧4在交接處各有連接單元,該連接單元與連接單元之間形成第二填充區域5-3,所述第二填充區域5-3內可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
[0044]所述仿形端面隔斷6包括隔斷6-1和矩形體6-2,隔斷6_1的下部有仿形邊6_3,所述仿形邊6-3緊貼在隧道的兩側和頂部,該仿形端面隔斷6與I型板粧4在交接處各有連接單元,該連接單元與連接單元之間形成第二填充區域5-3,所述第二填充區域5-3內可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
實施例
[0045]本發明用于移動式圍堰明挖法對淺水和陸地條件下的隧道施工,包括如下步驟: O圍成堰體;
用于隧道施工所圍成的堰體包括施工體1、拆除體2和建造體3,所述施工體I是隧道施工處的堰體,由側隔斷8、A全端面隔斷5a (如圖23、圖24所示)和A仿形端面隔斷6a(如圖25所示)圍成,所述拆除體2是拆除過程中的堰體,由施工體I左邊的側隔斷8、A仿形端面隔斷6a和B仿形端面隔斷6b圍成,所述建造體3是建造過程中的堰體,由施工體I右邊的側隔斷8、A全端面隔斷5a和B全端面隔斷5b圍成;所述施工體1、拆除體2和建造體3的兩側面是側隔斷8,所述施工體I與拆除體2之間是A仿形端面隔斷6a,所述施工體I與建造體3之間是A全端面隔斷5a,施工體I包括施工體后段1-1和施工體前段1_2,施工體后段1-1和施工體前段1-2之間是II型板粧7,所述側隔斷8由數個I型板粧4 (如圖
6、圖7所示)和/或II型板粧7 (如圖14、圖15所示)拼接組成,所述I型板粧4和II型板粧7的數量根據實際施工的需要進行設置;
2)挖去施工體I內的泥土,建造隧道。
[0046]本步驟優選方法是:挖去施工體I內的泥土,將在預制場澆筑好的隧道模塊在已建成的隧道內運送到位,進行搭建隧道。
[0047]3)拆除拆除體2:
為描述方便,假設建造體3不動,初始狀態如圖5.1所示;拔出拆除體2左端的I型板粧4和II型板粧7,如圖5.2所示;所述隧道建造到施工體前段1-2處后,將拆除體2左端的B仿形端面隔斷6b拔出,如圖5.3所示;并將B仿形端面隔斷6b放入施工體后段1-1和施工體前段1-2之間的II型板粧7內,此時,施工體后段1-1變成新的拆除體2,如圖5.4所示;
4)建造新建造體3:
為描述方便,假設拆除體2不動,初始狀態如圖5.4所示;在建造體3的前端壓入I型板粧4和II型板粧7,如圖5.5所示;拔出建造體3與施工體前段1-2之間的II型板粧7內的A全端面隔斷5a,此時,建造體3變成施工體前段1-2,原施工體前段1_2變成施工體后段1-1,如圖5.6所示;將A全端面隔斷5a和II型板粧7壓入已壓入I型板粧4的右端,形成新的建造體3,此時,A全端面隔斷5a成為B全端面隔斷5b,若新建造體3有水,則應排出建造體3內的水,如圖5.1所示;完成建造體3的建造。
[0048]5)重復所述步驟2)至步驟4),直至完成隧道施工。
[0049]步驟3)中,拔出的I型板粧4可供建造所述建造體3使用,拔出的B仿形端面隔斷6b可供形成新的拆除體2使用,拔出的II型板粧7可供建造所述建造體3使用;
步驟4)中,拔出的A全端面隔斷5a可供建造新的建造體3使用。
[0050]I型板粧4,如圖6?圖10所示,I型板粧4的作用是用于隔離其兩側的水和土壤,以便進行土壤挖掘和隧道的施工。I型板粧4的受力圖如圖11所示。
[0051]I型板粧4,其結構包括承重體4-1、板粧4-3、支撐橫梁4_4,所述承重體4_1對稱布置于支撐橫梁4-4的兩側,所述板粧4-3布置在承重體4-1下端,所述I型板粧4的兩端有拼接單元,所述I型板粧4與I型板粧4在拼接時,拼接單元與拼接單元之間形成第一填充區域4-8 (如圖12、圖13所示),所述第一填充區域4-8內可填充用于止水的填充物。
[0052]所述I型板粧4還包括輔助板粧4-2,該輔助板粧4-2安裝在承重體4_1的下端,當所述I型板粧4全部插入到位時,輔助板粧4-2也插入泥土。
[0053]所述I型板粧4還包括行走軌道4-5,所述行走軌道4-5安裝在所述承重體4_1頂部。所述行走軌道4-5有四條。
[0054]所述承重體4-1的主要作用是使作用于其頂部垂直向下的力通過其底部傳遞到的土壤上,為在其上的板粧轉運小車、端面隔斷升降小車、端尾拔粧小車、端頭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