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能促進生態護坡上生態系統迅速建立的生態袋護坡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27549閱讀:1038來源:國知局
能促進生態護坡上生態系統迅速建立的生態袋護坡系統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市政及園林系統中的生態袋護坡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生態護坡,是綜合工程力學、土壤學、生態學和植物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對斜坡或邊坡進行支護,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組成的綜合護坡系統的護坡技術。開挖邊坡形成以后,通過種植植物,利用植物與巖、土體的相互作用(根系錨固作用)對邊坡表層進行防護、加固,使之既能滿足對邊坡表層穩定的要求,又能恢復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是一種有效的護坡、固坡手段。

在眾多的生態護坡方式中,生態袋護坡系統是一種簡單高效的生態護坡營造方式。如圖1所示,通過將裝滿植物生長基質的生態袋1,沿斜坡2表面層層堆疊,在斜坡2表面形成一層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同時通過連接件3將袋與袋之間,層與層之間,緊密的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通過自身的質量,達到穩定邊坡的效果;最后,在堆疊好的袋面采用綠化手段播種或栽植植物,達到恢復植被的目的,使其與周邊自然環境或園林環境相融合。

但在實踐中,通過回訪調查、提取樣本等方式發現,生態袋護坡系統雖然能夠與植物較好的整合為一體,形成較好的植物景觀,但是,由于生態袋護坡系統本身存在的一些特點,導致其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常見的問題:

1)由于生態袋護坡在施工后,其坡度較大,因此,其日常的養護基本沒有。而在護坡植物完成生長之前(這個過程一般需要兩年以上),護坡上的植物總量非常少,其植物組成單一,所形成的適合小型捕食性動物生活繁殖的郁閉空間或遮擋區域不夠,因此,如青蛙、蟾蜍、蜥蜴等小型捕食性動物在護坡上基本不存在。捕食者的不存在,導致植食性昆蟲的大量繁殖,甚至是爆炸式生長,對生態護坡上的植物生長及群落生成十分不利。

2)生態袋一般選用聚丙烯(PP)或者聚酯纖維(PET)為原材料,袋體結實耐用。在施工時,按照規范要求袋體應緊密連接,多層堆疊,因此袋與袋之間的空隙非常小。袋體結實和袋與袋之間狹小的縫隙,致使小型捕食性動物無法鉆入袋體內或袋體下方的土壤中。而小型捕食性動物在日間一般都需要一個隱蔽的地下空間進行躲藏,從生態袋護坡以上幾個特點來看,生態袋護坡施工完成后形成的整個斜坡面是非常平順光滑的,這樣就導致即使后期植物群落形成,坡面上有了足夠的適合小型捕食性動物生活繁殖的郁閉空間或遮擋區域,卻依舊沒有適合這類動物生存的地下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吸引小型捕食性動物在護坡面上生存,從而對有害昆蟲進行有效生態控制的生態袋護坡系統,本發明的生態袋護坡系統能減少生態護坡護坡面植物養護工作,有效豐富坡面上的生態群落物種類型和數量,使護坡能夠更有效的形成景觀。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能促進生態護坡上生態系統迅速建立的生態袋護坡系統,包括沿斜坡表面層層錯位(錯位即上下層中的生態袋之間的縫隙錯開)堆疊的生態袋,所述生態袋內裝滿有植物生長基質,所述斜坡的底部設有護坡壓腳,所述護坡壓腳與斜坡表面最下層的生態袋外側相抵,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態袋護坡系統還包括生物棲息多孔磚,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設置在所述生態袋之間,由所述生態袋夾緊固定,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外端外露。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一塊塊零散的分布在所述生態袋之間,該方案可適用于大坡度的護坡。

作為上面方案的優選實施方式: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豎向上的高度和橫向上的寬度與裝滿植物生長基質的生態袋接近,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擺置在同層的兩生態袋之間,外端面與其所在層的生態袋外端面平齊,同時與其上下層的生態袋錯位堆疊,即正面上看,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僅僅取締了沿斜坡表面層層錯位堆疊的某個生態袋的位置。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縱向上的寬度寬于所述生態袋,以便更好的固定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

所述生態袋包括堆疊用生態袋、封堵用生態袋和調整用生態袋,所述堆疊用生態袋沿斜坡表面按照三層生態袋堆疊法堆疊,構成壓迫在所述斜坡表面的護坡主體,三層生態袋堆疊法使護坡主體中水平同層的每層生態袋又由外向里形成了三層,分別稱為外層、中間層和內層,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擺置在水平同層外層的兩所述堆疊用生態袋之間,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縱向上的寬度基本兩倍于所述堆疊用生態袋,以至于其內端伸到與水平同層中間層的堆疊用生態袋里端平齊位置,所述封堵用生態袋與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水平同層,位于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里側的內層,所述封堵用生態袋縱向上的寬度大于所述堆疊用生態袋,其外端與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內端臨近,內端凸出于所述內層,與其上層堆疊用生態袋的內端平齊,所述調整用生態袋擺置在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的兩側,位于所述中間層,其橫向上的寬度僅為所述堆疊用生態袋的一半,用于調整外層和中間層的堆疊用生態袋接縫錯位,所述封堵用生態袋橫向上的寬度較大,其左右兩端分別跨過所述調整用生態袋而伸到與所述調整用生態袋相鄰的堆疊用生態袋的中部。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成排布置,與所述生態袋呈間隔分布,該方案適用于坡度不超過50度的護坡。

作為上面方案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豎向上的高度、橫向上的寬度和縱向上的寬度都與裝滿植物生長基質的生態袋接近,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和所述生態袋一起沿斜坡表面按照三層生態袋堆疊法堆疊,且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擺置在堆疊而成的護坡面的外層。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的磚體上設有貫穿其內、外端面的多個孔道,所述孔道中填充有土壤,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孔道中的土壤未填滿,在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的外端面上,所述孔道位置表現為凹坑,以便模擬自然環境中土地上的孔洞。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成排集中布置在所述斜坡的中部,在其上下層的生態袋之間設置3~5層,該方案適合有較穩定水深地點的護坡。

作為上面方案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豎向上的高度、橫向上的寬度和縱向上的寬度都與裝滿植物生長基質的生態袋接近,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和所述生態袋一起沿斜坡表面按照三層生態袋堆疊法堆疊,且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擺置在堆疊而成的護坡面的外層,在所述護坡面內側,與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及其上下至少各一層生態袋水平同層位置,還設有第四層生態袋,所述第四層生態袋伸入所述斜坡內側。

所述生物棲息多孔磚外壁上形成有刻槽,保證生物棲息多孔磚之間或生物棲息多孔磚與生態袋之間的有效摩擦力更大。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在生態袋護坡面上夾雜可供小型捕食性動物在坡面上棲息躲藏的生物棲息多孔磚,為這些小型捕食性動物提供適合的地下空間,吸引這些小型捕食性動物在坡面上生存,從而對有害昆蟲進行生態控制,減少生態護坡護坡面植物養護工作。本發明生態護坡系統可有效豐富坡面上的生態群落物種類型和數量,有利于護坡上形成更具美化效果的景觀。

附圖說明

圖1為常見生態袋護坡作法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生態袋護坡系統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生態袋護坡系統的正立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的生態袋護坡系統護坡面某一水平層上生態袋和生物棲息多孔磚的典型擺置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二的生態袋護坡系統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二的生態袋護坡系統的正立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三的生態袋護坡系統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三的生態袋護坡系統的正立面結構示意圖;

圖9為生物棲息多孔磚優選實施方式的透視圖(省略磚體表面的刻槽結構);

圖10為生物棲息多孔磚優選實施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由三層生態袋堆疊法堆疊構建的生態袋護坡系統是一種常見的生態袋護坡系統。按照三層生態袋堆疊法堆疊出的生態袋,在沿斜坡方向上,形成多層,且層層錯位設置,錯位即上下層中的生態袋之間的縫隙(對接端之間的縫隙)錯開,且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三層,水平同層的每層生態袋由外向里具有三層,分別稱為外層、中間層和內層,外層、中間層和內層之間一般也錯位設置。上下層、內外層生態袋之間通過連接件緊密的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通過生態袋自身的重量,達到穩定邊坡的效果。

上述生態袋內裝滿有植物生長基質,斜坡的底部一般還設有護坡壓腳,護坡壓腳與沿斜坡表面最下層中外層的生態袋外側相抵。

為了在護坡面上提供小型捕食性動物棲息躲藏的場所,吸引小型捕食性動物在坡面上生存,對有害昆蟲進行有效生態控制,從而減少生態護坡護坡面植物養護工作,豐富坡面上的生態群落物種類型和數量,使護坡能夠更有效的形成景觀,本發明采取的方案如下:

在生態袋之間設置生物棲息多孔磚,生物棲息多孔磚由生態袋夾緊固定。生物棲息多孔磚外端外露。

實施例一

實施例一為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涉及附圖2~4。

作為一種對坡度限制較少的方案,實施例一的生物棲息多孔磚5在生態袋1之間的分布方式為:生物棲息多孔磚5一塊塊零散的分布在生態袋1之間,如圖3所示。如圖9、10所示,生物棲息多孔磚5的磚體上設有貫穿其內、外端面的多個孔道51,實施例一中,孔道51中填充有土壤。為了在保證小型動物有足夠的躲避空間的同時,模擬自然環境中土地上的孔洞,生物棲息多孔磚5孔道51中填塞孔內體積50%的土壤,以使在生物棲息多孔磚5的外端面上,孔道51位置任存在凹坑。為了使生物棲息多孔磚5之間或生物棲息多孔磚5與生態袋1之間的有效摩擦力更大,生物棲息多孔磚5外壁上形成有刻槽,如圖10的生物棲息多孔磚5上形成有縱向的刻槽。

作為一種方便生物棲息多孔磚5布置的方案:正面上看,生物棲息多孔磚5豎向上的高度和橫向上的寬度與裝滿植物生長基質的生態袋1接近,一般比生態袋1大5毫米左右,保證施工完成后,生物棲息多孔磚5外壁能夠與生態袋1接觸良好,兩者之間的摩擦力足夠,避免后期護坡變形。生物棲息多孔磚5擺置在同層的兩生態袋1之間,外端面與其所在層的生態袋1外端面平齊,同時與其上下層的生態袋錯位堆疊,即看上去,生物棲息多孔磚5僅僅取締了沿斜坡2表面層層錯位堆疊的某個生態袋1的位置。

為了讓生物棲息多孔磚5更穩定的夾緊在生態袋1之間,生物棲息多孔磚5縱向上的寬度寬于生態袋1,如圖2所示。

為了方便陳述實施例一生物棲息多孔磚5具體設置方式,將護坡面上的生態袋1分為堆疊用生態袋11、封堵用生態袋12和調整用生態袋13。堆疊用生態袋11沿斜坡2表面按照三層生態袋堆疊法堆疊,構成壓迫在斜坡2表面的護坡主體。封堵用生態袋12和調整用生態袋13主要用于在堆疊用生態袋11之間構建生物棲息多孔磚5插入位置處的結構,構建的具體結構如下:

生物棲息多孔磚5擺置在水平同層外層的兩堆疊用生態袋11之間,生物棲息多孔磚5縱向上的寬度基本兩倍于堆疊用生態袋1,如圖2所示,以至于其內端伸到與水平同層中間層b的堆疊用生態袋11里端平齊位置,封堵用生態袋12與生物棲息多孔磚5水平同層,位于生物棲息多孔磚5里側的內層,封堵用生態袋12縱向上的寬度大于堆疊用生態袋11,其外端與生物棲息多孔磚5內端臨近,內端凸出于其所在層的內層c,如圖4所示,與其上層堆疊用生態袋的內端平齊,如圖2所示,調整用生態袋13擺置在生物棲息多孔磚5的兩側,如圖4所示,位于中間層b,其橫向上的寬度僅為堆疊用生態袋11的一半,用于調整外層a和中間層b的堆疊用生態袋11接縫錯位,封堵用生態袋12橫向上的寬度較大,其左右兩端分別跨過調整用生態袋13而伸到與調整用生態袋13相鄰的堆疊用生態袋11的中部。該結構能使構成的護坡面具有很好的整體性。

上面實施例中,上下層、內外層生態袋1之間通過連接件3緊密連接形成一個整體,這里的生態袋1包括堆疊用生態袋11、封堵用生態袋12和調整用生態袋13。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為本發明的另一種實施方式,涉及附圖5、6。實施條件:當護坡的施工地點對護坡坡度要求較小,一般為小于50度。

該實施例的生物棲息多孔磚5豎向上的高度、橫向上的寬度和縱向上的寬度都與裝滿植物生長基質的生態袋1接近,生物棲息多孔磚5和生態袋1一起沿斜坡表面按照三層生態袋堆疊法堆疊,且生物棲息多孔磚5成排布置在堆疊而成的護坡面的外層,與生態袋1呈間隔分布,生態袋1之間通過連接件3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本實施例中采用的生物棲息多孔磚5同樣如圖9、10所示。

說明:當護坡坡度要求大于50度時,整個生態袋護坡的生態袋1與生態袋1之間要求較大的連接力,這個連接力一般來說只能依靠生態袋連接件3來實施,因此,靠摩擦力維持相對位置固定的生態袋1與生物棲息多孔磚5不能設置過多,否則容易造成生態袋護坡面的坍塌。但當護坡坡度要求50度時,生態袋1與生態袋1之間的摩擦力可以維持整個生態袋護坡面的平衡,而生態袋連接件3的使用,更多的是一種穩固加強措施,因此可以將生物棲息多孔磚5的設置數量由點狀設置改為成排設置。

實施例三

實施例三為本發明第三種實施方式,涉及附圖7、8。實施條件:護坡的施工地點有較穩定的水深。

該實施例的生物棲息多孔磚5豎向上的高度、橫向上的寬度和縱向上的寬度都與裝滿植物生長基質的堆疊用生態袋11接近,生物棲息多孔磚5和堆疊用生態袋11一起沿斜坡2表面按照三層生態袋堆疊法堆疊,且生物棲息多孔磚5成排集中布置在斜坡2的中部,在其上下層的堆疊用生態袋11之間設置3~5層,擺置在堆疊而成的護坡面的外層。為了加強護坡面的整體性,在護坡面內側,與生物棲息多孔磚5及其上下至少各一層堆疊用生態袋11水平同層位置,還設有由封堵用生態袋12構成的第四層生態袋,封堵用生態袋12橫向上的寬度和縱向上的寬度均可適當大于堆疊用生態袋11,可參照實施例一,第四層生態袋伸入斜坡2內側。生態袋1,包括堆疊用生態袋11和封堵用生態袋12,之間通過連接件3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本實施例中采用的生物棲息多孔磚5同樣如圖9、10所示。

說明:當護坡的施工地點位于濕地或者人工湖泊等水深較為穩定的水體邊緣時,可將生物棲息多孔磚5集中布置3-5層,最中間一層生物棲息多孔磚5的位置應與水體常水位6齊平。這樣,水體中的小型生物,如青蛙幼體、蟾蜍幼體、水生昆蟲、小型魚類等,均可利用水下的2-3層生物棲息多孔磚5進行生存;而水面以上的2-3匹生物棲息多孔磚5則可供各種兩棲動物成體、爬行動物、昆蟲、鳥類等生物進行生存與捕食。

本發明中的生態袋,應選用抗紫外線生態袋,生態袋的厚度、單位質量、物理力學性能、外形、纖維類型、受力方式、方向、幾何尺寸和透水性能及滿足植物生長的等效孔徑等指標應符合要求。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