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混凝土平接口管道安裝灌縫自控支承內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平接口管道安裝灌縫用的自控支承內模裝置背景技術在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設中,尤其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建設中,水管道的安裝灌縫十分困難,在兩個管道的接縫處灌入混凝土較疏松,若搗實有很大一部分混凝土漏入管道內,無法達到密實的要求,而漏入管道內的混凝土又必須及時清除,否則將會影響水流。若管線長接口量大,工作起來就很困難。為解決在管道安裝中管口之間接縫所存在的難題,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混凝土平接口管道安裝灌縫自控支承內模,可解決上述工作中的不足。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了一種混凝土平接口管道灌縫自控支承內模,是由鋼片、連桿、滑盤、鋼管、彈簧、拉線、手柄和行走輪組成,該混凝土平接口管道灌縫自控支承內模用于排水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平接口管道對接時的灌縫支承內模,從而使管道對接灌縫密實度提高,又杜絕了灌縫過程中混凝土落入管道的現象,使灌縫速度提高,灌縫質量得到了保證,而且可用于不同規格的管道安裝,直徑能自行調整,有利于施工人員的操作,是一種較實用的灌縫內模支承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混凝土平接口管道灌縫自控支承內模,由是鋼片、連桿、滑盤、鋼管、彈簧、拉線、手柄和行走輪組成,鋼管(10)上套有兩個滑盤(3),一個滑盤(3)焊接在鋼管(10)的一端,另一滑盤(3)可在鋼管(10)上滑動,在兩個滑盤(3)之間套有拉伸彈簧(5),拉伸彈簧(5)的兩端分別焊接在滑盤(3)上,在滑盤(3)的內側分別焊有若干小園環(4),連桿(2)的一端焊接在小園環(4)上,其中另一端焊接在與鋼片(1)、(12)連接的扁鐵(11)上,鋼片(1)、(12)為弧形分上、下兩層,并且相互交錯排列形成園筒狀;在鋼管(10)的另一端固定有操作手柄(7),手柄(7)通過拉線(6)與鋼管(10)上的接線轉向滑輪(8)連接;同時鋼管(10)上設置有行走輪(9)。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3本實用新型灌縫支承內模的最大狀態示意圖圖4本實用新型灌縫支承內模的最小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混凝土平接口管道灌縫自控支承內模,是由鋼片、連桿、滑盤、鋼管、彈簧、拉線、手柄和行走輪組成,鋼管(10)上套有兩個滑盤(3),一個滑盤(3)焊接在鋼管(10)的一端,另一滑盤(3)可在鋼管(10)上滑動,在兩個滑盤(3)之間套有拉伸彈簧(5),彈簧(5)的兩端分別焊接在滑盤(3)上,在滑盤(3)的內側分別焊接有若干小園環(4),連桿(2)的一端焊接在小園環(4)上,其另一端焊接在與鋼片(1)、(12)連接的扁鐵(11)上,鋼片(1)、(12)為弧形分上、下兩層,并且相互并錯排列形成園筒狀;在鋼管(10)的另一端固定有操作手柄(7),手柄(7)通過拉線(6)與鋼管(10)上的接線轉向滑輪(8)連接,同時(10)上設置有行走輪(9)。使用時,拉動混凝土平接口管道安裝灌縫自控支承內模的操作手柄(7),由于手柄(7)拉動滑盤(3),滑盤(3)帶動連桿(2),使彈簧伸止最長,使若干鋼片(1)、(12)相對滑動形成內模直徑為最小狀態,然后將內模由行走輪(9)順管道內推至管道接縫處,放開操作手柄(7),在彈簧(5)的作用下,由鋼片(1)、(12)構成的內模張開,此時內模為最大狀態,嚴密地堵住管縫,此時實施灌縫作業,灌縫完畢后,拉動手柄(7),彈簧(5)伸止最長,內模為最小狀態,即可拉出進行下一管道接口灌縫作業。該內模裝置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既灌縫密實,又不會使混凝土落入管道內。
權利要求1.一種混凝土平接口管道安裝灌縫自控支承內模,是由鋼片、連桿、滑盤、鋼管、彈簧、拉線、手柄和行走輪組成,其特征在于,鋼管(10)上套有兩個滑盤(3),其中一個滑盤(3)焊接在鋼管(10)的一端,另一滑盤(3)可在鋼管(10)上滑動,在兩個滑盤(3)之間套有拉伸彈簧(5),拉伸彈簧(5)的兩端分別焊接在滑盤(3)上,在滑盤(3)的內側分別焊接有若干小園環(4),連桿(2)的一端焊接在小園環(4)上,其另一端焊接在與鋼片(1)、(12)連接的扁鐵(11)上,鋼片(1)、(12)為弧形分為上、下兩層,并且相互交錯排列形成園筒狀;在鋼管(10)的另一端固定有操作手柄(7),手柄(7)通過拉線(6)與鋼管(10)上的接線轉向滑輪(8)連接;同時鋼管(10)上設置有行走輪(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了一種混凝土平接口管道灌縫自控支承內模,屬于一種排水及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平接口管道安裝灌縫用的內支承裝置,是由鋼片、連桿、滑盤、鋼管、彈簧、拉線、手柄和行走輪組成,將該裝置置于管道內的接縫之間,由鋼片起支承作用,從而使灌縫密實度提高,又杜絕了灌縫過程中混凝土落入管道的現象,使灌縫速度提高,灌縫質量得到了保證,有利于施工人員的操作,是一種較實用的灌縫內模支承裝置。
文檔編號E03F3/00GK2512841SQ0127391
公開日2002年9月25日 申請日期2001年11月9日 優先權日2001年11月9日
發明者李學林 申請人:李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