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墻體防水內撐桿,尤其涉及一種高效防水、防漏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
背景技術:
目前,在建筑物墻體現澆混泥土施工中,一般采用帶有防水片得整根穿墻螺桿搭設的支撐模板,混泥土澆筑完畢后,不僅螺桿不能取出,而且伸出墻體外側的螺桿使模板及其不便拆卸,需要先將螺桿切割掉,切割后還需做防銹、補漿處理,浪費大量的鋼材及人力成本,而且增加了施工成本,延誤了工期。另外,現有墻體防水內撐桿的桿體都是實心的,使用時需在兩端用螺紋連接拉桿,不但費時費力,而且為了增加連接的強度,成本較高,處理不好容易氧化,不利于環保。現在有一些新的技術已經對螺桿不能取出的問題進行了改進,如專利號為200820028937. X的專利文件就公開了一種分段結構的墻體防水對拉螺桿,其支撐套桿與外端的拉桿通過螺紋連接,在澆筑結束后,只需將拉桿取下即可,中間的支撐套桿留在墻體內,所以拆卸比較方便,但支撐套桿是實心的,仍然存在上述螺紋連接以及拆卸不方便的弊端。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高效防水、防漏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包括桿體、堵頭、與所述堵頭配套的堵頭塞,所述堵頭為兩個,分別套裝于所述桿體的兩端;所述桿體為金屬桿體,所述堵頭為喇叭口在外端的塑料喇叭頭,所述堵頭塞為塑料堵頭塞,所述堵頭包括分別位于所述桿體體壁內側的內層塑料環和所述桿體體壁外側的外層塑料環,所述內層塑料環和所述外層塑料環的外端連接為一體,所述內層塑料環的內端設置有向所述桿體的中心線突出的內凸環,所述內凸環的表面為弧形面。本實用新型采用金屬桿體保證了抗拉強度,用雙層及帶有內凸環的堵頭實現了多重密封防水,保證了防水、防漏效果。使用時,拉桿直接穿過本實用新型的桿體的通孔,不需相互連接,所以省時省力;金屬桿體兩端的塑料堵頭端面直徑大于模板的孔徑,施工時與模板緊密面面接觸,防止砂漿流到模板外面以及桿體的內部,便于施工完成后取下拉桿和安裝堵頭塞;施工完成后,因為桿體與拉桿之間沒有直接連接,所以只需要將一端的螺母和山形卡取下,即可在另一端拉出拉桿,拆卸速度明顯提高。作為優選,所述桿體的中段帶有防外水的止水環,所述止水環的內徑略小于所述桿體的外徑,可確保止水環與桿體之間緊密接觸;作為最佳選擇,所述止水環為遇水膨脹的止水環。作為優選,所述桿體為鐵桿體,兼具抗拉強度和成本低廉的優點。[0010]進一步,所述堵頭的外端端面上設置有端凸環,所述端凸環為兩個;所述堵頭的外周表面上設置有外凸環,所述外凸環為兩個;所述堵頭的外層塑料環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夾凸環,所述夾凸環為兩個。端凸環、外凸環和夾凸環均起到多重防水的作用。具體地,以遠離所述桿體中點的方向為向外方向,所述堵頭塞包括外塞和內塞,所述外塞的外端直徑大于內端直徑,所述外塞的外端與內端之間為平滑過渡面,所述外塞的內端端面上設置有外塞凹槽;所述內塞的外端直徑小于內端直徑,所述內塞的外端置于所述外塞的外塞凹槽內。進一步,所述內塞的外端柱體上安裝有橡膠防水圈,所述橡膠防水圈置于所述外塞的內端端面與所述內塞的內端之間。更進一步,所述內塞的內端端面上設置有內塞凹槽,所述內塞凹槽內安裝有遇水膨脹的止水條,所述止水條的直徑略小于所述桿體的內徑。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內部的防水結構多達五級,分別為橡膠防水圈、止水條、止水環、內凸環和夾凸環,再加上外部的端凸環、外凸環和堵頭塞外塞外端,可達100%防水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在施工過程中操作簡單、裝拆快捷、省力高效、防水、防漏效果好,減少了材料浪費、節約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進度、提高了經濟效益、有利于環境保護,為現澆墻體建筑施工領域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的A-A剖視圖;圖3是圖2中裝配后的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在施工過程中的使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桿體5、堵頭4、與堵頭4配套的堵頭塞1,堵頭4為兩個,分別套裝于桿體5的兩端;桿體5為鐵桿體,堵頭4為喇叭口在外端的塑料喇叭頭,堵頭塞I為塑料堵頭塞,堵頭4包括分別位于桿體5體壁內側的內層塑料環13和桿體5體壁外側的外層塑料環12,內層塑料環13和外層塑料環12的外端連接為一體,內層塑料環13的內端設置有向桿體5的中心線突出的內凸環14,內凸環14的表面為弧形面;堵頭4的外端端面上設置有兩個端凸環2,堵頭4的外周表面上設置有兩個外凸環3,堵頭4的外層塑料環12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兩個夾凸環21 ;桿體5的中段帶有防外水的遇水膨脹的止水環10,止水環10的內徑略小于桿體5的外徑,可確保止水環10與桿體5之間緊密接觸。如圖I和圖2所示,以遠離桿體5中點的方向為向外方向,堵頭塞I包括外塞6和內塞8,外塞6的外端直徑大于內端直徑,夕卜塞6的外端與內端之間為平滑過渡面,夕卜塞6的內端端面上設置有外塞凹槽(圖中未標記);內塞8的外端直徑小于內端直徑,內塞8的外端置于外塞6的外塞凹槽內;內塞8的外端柱體上安裝有橡膠防水圈7,橡膠防水圈7置于外塞6的內端端面與內塞8的內端之間;內塞8的內端端面上設置有內塞凹槽(圖中未標記),內塞凹槽內安裝有遇水膨脹的止水條9,止水條9的直徑略小于桿體5的內徑;堵頭4的外端端面上設置有圓形凹槽11,用于與外塞6的外端配合。如圖I、圖2和圖3所示,將堵頭塞I按壓裝入堵頭4的內層塑料環13的通孔內,堵頭塞I的止水條9與堵頭4的內凸環14緊密接觸,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時,堵頭塞I的外塞6和內塞8擠壓內層塑料環13使之與桿體5的內徑緊密接觸,達到良好的防水效果;橡膠防水圈7受擠壓進一步增加防水效果。如圖I和圖4所示,在施工過程中,將桿體5置于模板19之間,桿體5兩端的堵頭4分別緊壓在模板19的內表面上,桿體5兩端的堵頭4外表面為純平面且大于模板19的孔徑,施工時與模板19緊密面面接觸,防止砂漿流到模板19的外面,便于施工完成后取下拉桿15和安裝堵頭塞I ;拉桿15穿過桿體5,拉桿15的兩端分別通過山形卡16和蝶形螺母17與鋼管18固定(模板19內還有鋼筋,圖中未示出),固定好后向模板19內灌混泥土20(虛線所示)。澆注完畢晾干后,直接拆卸山形卡16和蝶形螺母17,可兩邊同時拆卸,也可只將一端的蝶形螺母17和山形卡16取下,在另一端拉出拉桿15即可,拆卸速度明顯提 高,這樣可快速、完好地拆下拉桿15、鋼管18和模板19,下次施工重復使用,節約材料。最后將堵頭塞I置于堵頭4內并壓緊,墻體澆筑施工結束。整個施工流程簡單、快捷,不浪費人力物力,是現澆墻體施工領域的一大突破。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包括桿體、堵頭、與所述堵頭配套的堵頭塞,所述堵頭為兩個,分別套裝于所述桿體的兩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體為金屬桿體,所述堵頭為喇叭口在外端的塑料喇叭頭,所述堵頭塞為塑料堵頭塞,所述堵頭包括分別位于所述桿體體壁內側的內層塑料環和所述桿體體壁外側的外層塑料環,所述內層塑料環和所述外層塑料環的外端連接為一體,所述內層塑料環的內端設置有向所述桿體的中心線突出的內凸環,所述內凸環的表面為弧形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體的中段帶有防外水的止水環,所述止水環的內徑略小于所述桿體的外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環為遇水膨脹的止水環。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體為鐵桿體。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堵頭的外端端面上設置有端凸環,所述端凸環為兩個。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堵頭的外周表面上設置有外凸環,所述外凸環為兩個。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堵頭的外層塑料環的內表面上設置有夾凸環,所述夾凸環為兩個。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以遠離所述桿體中點的方向為向外方向,所述堵頭塞包括外塞和內塞,所述外塞的外端直徑大于內端直徑,所述外塞的外端與內端之間為平滑過渡面,所述外塞的內端端面上設置有外塞凹槽;所述內塞的外端直徑小于內端直徑,所述內塞的外端置于所述外塞的外塞凹槽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塞的外端柱體上安裝有橡膠防水圈,所述橡膠防水圈置于所述外塞的內端端面與所述內塞的內端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塞的內端端面上設置有內塞凹槽,所述內塞凹槽內安裝有遇水膨脹的止水條,所述止水條的直徑略小于所述桿體的內徑。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墻體防水內撐桿,包括桿體、堵頭、與堵頭配套的堵頭塞,堵頭為兩個,分別套裝于桿體的兩端;桿體為金屬桿體,堵頭為喇叭口在外端的塑料喇叭頭,堵頭塞為塑料堵頭塞,堵頭包括分別位于桿體體壁內側的內層塑料環和桿體體壁外側的外層塑料環,內層塑料環和外層塑料環的外端連接為一體,內層塑料環的內端設置有向桿體的中心線突出的內凸環,內凸環的表面為弧形面。本實用新型采用金屬桿體保證了抗拉強度,用雙層及帶有內凸環的堵頭實現了多重密封防水,保證了防水、防漏效果;而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加工及使用方便,為現澆墻體建筑施工領域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檔編號E04G19/00GK202577974SQ20122009947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6日
發明者許海均 申請人:許海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