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側模板端部密封件或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利用側模板(sideform)模具澆注混凝土板或結構。具體來說, 本發明涉及呈端部密封件或端帽形式的側模板模制附件。
背景技術:
混凝土側模板系統通常用來制造混凝土板和其它混凝土結構。側模板 系統適用于工廠澆注或現場澆注混凝土板。
工廠澆注也稱之為混凝土板預制,其通常發生在預澆注場地內的大型 鋼制澆注床上。混凝土板的大小和形狀由布置在澆注床上的側模板所確定, 混凝土澆灌到由側模板形成的空間內。當混凝土干的時候,移去側模板并 從澆注床提升起混凝土板,運輸到安裝的現場。
混凝土板的現場或斜起澆注通常發生在混凝土厚板上或可運輸的鋼制 床上。再使用側模板來形成板的尺寸和形狀。由于空間的局限,現場澆注 常常包括澆注幾塊彼此疊置的板。在最下面板干了之后,它涂以一種釋放 劑,側模板上移而在第二次澆灌之前形成同樣大小或小一些的新的板。其 后,用吊車將各個板提升到位。該吊車從堆疊上一次提起一塊板并將它們 移動到位。
要在澆注混凝土上形成尖銳的邊緣很困難,因為混凝土由粒狀顆粒組 成,所以,角的尖銳度受顆粒大小控制。尖銳邊緣還突出了不完全直的和 真實的模板,且這種邊緣將很容易碎裂。因此,側模板通常的形狀是沿著 板的每個邊緣形成45。斜面。為了形成用于混凝土板的模具,側模板必須布置成端部對端部鄰接或 布置成彼此橫向(通常為垂直)。需要將這些布置組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模 具。側模板的端部通常切成方形以便于側模板端部對端部鄰接。然而,由 于側模板和澆注床的不規則性,通常間隙會形成在呈端部對端部鄰接布置 的側模板的毗鄰端部之間。
對于彼此垂直布置的側模板,形成側模板外形的斜面不匹配于鄰接側 模板的方形端部,而間隙形成在兩個側模板之間。減小該間隙的最普通方 法是修整鄰接側模板的方形端部,其切割和打磨端部來匹配形成外形的斜 面。還有,不規則特性導致鄰接側模板之間形成間隙。
在端部對端部鄰接和垂直鄰接的側模板中,當混凝土混合物澆灌到模 具內時,間隙導致混凝土混合物流過間隙,會在澆注的板內造成裂縫。
對于已經修整過的側模板,端部必須再次切成方形,以便在其后使用 中能使側模板布置成與其它側模板端部對端部地鄰接。修整側模板使其能 夠合適地鄰接,在時間、勞力和生產能力上帶來很大成本。還造成工廠設 備的磨損。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側模板模制附件,該附件包括
用于罩蓋側模板一端的帽構件,該帽構件包括一對相反向的側面和周 緣部分,該周緣部分的外形的至少一部分互補于側模板的模制表面;以及
從帽構件的其中一個側面延伸的固定構件,以相對于側模板端部將帽 構件固定在位。
帽構件周緣部分的外形可以成形為使多個被罩蓋的側模板能端部對 端部地布置而形成基本上不中斷的延伸的模制表面。代之以帽構件周緣部 分的外形可以成形為使一個在其端部帶有帽構件的側模板能橫向于另一 側模板的模制表面并與其鄰接地布置。
帽構件可以形成支承表面。在使用中,當第一被罩蓋的側模板和第二 被罩蓋的側模板布置成端部對端部鄰接地布置時,與第一側模板關連的帽 構件的支承表面可支承抵靠在與鄰近的第二側模板關連的帽構件的支承表面。支承表面的操作時后部可朝向帽構件的操作時后邊緣向內地有錐度, 以在使用之后便于移去側模板。
當第一被罩蓋的側模板橫向于第二側模板布置而形成接頭時,第一被
罩蓋的側模板的帽構件的支承表面可鄰接另一側模板的模制表面。
固定構件的周緣可互補于側模板的內部輪廓,以在使用中使固定構件
阻止材料進入到側模板內部。固定構件的周緣可以布置在帽構件周緣部分
內部,以形成圍繞固定構件的密封表面。在使用中,固定構件可以被接納
在側模板的端部內,使密封表面鄰接側模板的端部。
帽構件和固定構件可以彼此一體地形成為一個單元。該單元可用回彈
的柔性材料模制而成,具體來說,是彈性體材料。該彈性體材料可以是天
然的或合成的橡膠。
現參照附圖來描述側模板模制附件的示范實施例,附圖中
圖1 (a)示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側模板模制附件的后視立體圖,該側
模板模制附件與端部對端部鄰接布置的側模板一起使用;
圖1 (b)示出圖1 (a)的側模板模制附件的前視立體圖2 (a)示出圖1 (a)的附件以及被該附件罩蓋的側模板的端部的分解
立體圖2 (b)示出用該附件罩蓋的側模板端部的立體圖3 (a)示出呈端部對端部鄰接布置的兩個被罩蓋的側模板的部分的平面
圖3 (b)示出使用后取出側模板過程中圖3 (a)的兩個被罩蓋的側模板 的相對運動;
圖4 (a)示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側模板模制附件的后視立體圖,該
側模板模制附件與彼此橫向布置的側模板一起使用;
圖4 (b)示出圖4 (a)的側模板模制附件的前視立體圖5 (a)示出圖4 (a)的附件以及被該附件罩蓋的側模板的端部的分解
立體圖;圖5 (b)示出用該附件罩蓋的側模板端部的立體圖6示出用圖4 (a)的附件罩蓋的側模板端部的立體圖,該側模板橫向于 和鄰接另一側模板;
圖7 (a)示出側模板端部和圖4 (a)的附件的局部分解側視圖;以及 圖7 (b)示出用圖4 (a)的附件罩蓋的圖7 (a)的側模板的端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附圖中,附圖標記10總地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側模板模制附件。 附件IO包括用于罩蓋側模板16的一端14 (圖2 (a))的帽構件12。該帽 構件12具有一對相反向的側面12.1和12.2和周緣部分13。周緣部分13 的外形18的至少一部分與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 (圖2 (a))互補。附 件10還包括固定構件22,其從帽構件12的側面12.2延伸,以相對于側模 板16的端部14將帽構件12固定在位置內。
附圖中的圖1 (a)至3 (b)內所示帽構件12的周緣部分13的外形18 布置成便于多個側模板16端部對端部地鄰接。外形18形成具有斜面部分 26的表面24,斜面部分26構造成使表面24與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相 匹配。這允許多個被罩蓋的側模板16布置成端部對端部地鄰接,以形成基 本上不中斷的延伸的模制表面20
帽構件12的側面12.1還形成支承表面28 (圖1 (b))。在此實施例 中,當第一被罩蓋的側模板16和第二被罩蓋的側模板16布置成端部對端 部地鄰接時,與第一側模板16相連的帽構件12的支承表面28支承抵靠在 與鄰近的第二側模板16相連的帽構件12的支承表面28上。
如附圖中的圖3 (a)和3 (b)清楚地所示,每個帽構件12的支承表 面28的操作時后部30向內朝向帽構件12的操作時后邊緣32有錐度,以 便于使用后取出側模板16。
固定構件22的周緣34 (圖1 (a))與側模板16的內部輪廓36互補, 這樣,在使用中,固定構件22被貼合地接納在側模板16的端部14內,且 阻止材料進入側模板16的內部38 (圖2 (a))。
固定構件22的周緣34設置在帽構件12的周緣40之內,以使帽構件12的內表面42形成圍繞固定構件22設置的密封面。在使用中,固定構件 22容納在側模板16的端部14中,使帽構件12的內表面42鄰接側模板16 的端部14。
現參照附圖中的圖4 (a)至7 (b),圖中示出附件10的另一實施例。 參照圖1 (a)至3 (b),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零件,除非另有規定。 在該實施例中,帽構件12構造成便于彼此橫向布置的側模板16的鄰接。
在此實施例中,當第一被罩蓋的側模板16橫向于第二側模板16布置 而形成接頭43 (圖6)時,被罩蓋的側模板16的帽構件12的支承表面28 鄰接另一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
如附圖中的圖4 (a)最清楚地所示,帽構件12的周緣部分13的外形 18互補于附件10所罩蓋的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外形18具有相關的 表面24,該表面具有斜面部分26,以與被罩蓋的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 相匹配。然而,在此實施例中,支承表面28還構造成互補于附件10所鄰 接抵靠的第二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支承表面28具有斜切端部44 (圖 7 (a)),該端部支承抵靠在第二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的斜面部分46 上(圖6)。
在該兩個實施例中,帽構件12和固定構件22彼此一體地形成為一個 單元。附件IO用回彈的柔性材料模制而成,尤其是用彈性體材料模制。較 佳地,彈性體材料是合成橡膠。
在使用中,為了實現具有要求長度的模具,多個用第一實施例的附件 10進行罩蓋的側模板16布置成端部對端部地鄰接,以使對準的帽構件12 的相關支承表面28彼此鄰接抵靠。 一般地說,這些側模板用來形成模具的 長邊。用來形成附件10的材料的柔性阻止間隙形成在支承表面28的鄰接 部分之間。
通過橫向于這些建立模具長邊的側模板16布置其它的側模板16可完 成該模具。橫向布置的側模板的每個最端部側模板16的外端部用根據第二 實施例的附件IO進行罩蓋。對應橫向地布置的側模板16端部處的每個帽 構件12的支承表面28支承抵靠在對應縱向地布置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上。橫向地布置的側模板16的附件10的帽構件12的周緣部分13的外形
18與其相關側模板的模制表面20以及橫向地布置的側模板16所鄰接抵靠 的縱向布置的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互補。還有,附件10的柔性阻止間 隙形成在支承表面28和支承表面28所鄰接的模制表面20之間。
參照圖3 (a),可以看到,支承表面28的后部30有錐度,這樣,當 被罩蓋的側模板16布置成端部對端部鄰接時,V形間隙48形成在對準的 支承表面28之間。因此,支承表面28之間的接觸面積為最小。
為了澆注混凝土板,將可固化的混凝土混合物澆灌到由側模板16形成 的模具內,并允許固化為由側模板16形成的形狀。在混凝土板固化之后, 移去模具的側模板16。如圖3 (b)所示,作為第一步驟,將側模板16的 一端14移離該板,以克服移去側模板16所需的任何阻力。當端部14沿著 一弧移動時,端部14通過錐度30之間的間隙48,所述弧的轉動中心位于 移走的側模板16的相對端14處。然后,從板中移走該相對端14以完成從 混凝土板移去側模板16的過程。這還使模具的其余側模板16得到釋放, 以便于取走其余的側模板16。
因此,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的一優點是提供一種側模板模制附件10, 該附件10有助于側模板16鄰接地布置,以便形成澆注混凝土板的模具, 尤其是,不需為了再次使用而修整側模板16的端部14。
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的另一優點是,阻止間隙形成在兩個鄰接表面之 間,以使混凝土混合物通過間隙的流動為最小。
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的還有另一優點是,在混凝土板固化之后,側模 板16可容易地從模具中移走。
本技術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將會認識到,對于具體實施例中所示的本發 明可作出許多變化和/或修改,而不脫離廣義地定義的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 因此,所描述的實施例在所有方面應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權利要求
1. 一種側模板模制附件,所述附件包括用于罩蓋側模板一端的帽構件,所述帽構件包括一對相反向的側面和周緣部分,所述周緣部分的外形的至少一部分互補于所述側模板的模制表面;以及從所述帽構件的其中一個側面延伸的固定構件,用來相對于所述側模板的所述端部將所述帽構件固定在位。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帽構件的所述周緣部分 的所述外形成形為使多個被罩蓋的側模板能布置成端部對端部地鄰接。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帽構件的所述周緣部分 的所述外形成形為使一個在其端部帶有所述帽構件的側模板能橫向于另 一側模板的所述模制表面并與所述另一側模板的所述模制表面鄰接地布 置。
4. 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帽構件形成 支承表面。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表面的操作時后部 朝向所述帽構件的操作時后邊緣向內地有錐度,以便于在使用之后移去所 述側模板。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構件的周緣互補于 所述側模板的內部輪廓,以在使用中使所述固定構件阻止材料進入到所述 側模板內部。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構件的所述周緣布 置在所述帽構件的所述周緣部分內部,以形成圍繞所述固定構件的密封表 面。
8. 如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帽構件和 所述固定構件彼此一體地形成為一個單元。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單元用回彈的柔性材料 模制而成。
全文摘要
一種側模板模制附件(10)包括帽構件(12),帽構件用來罩蓋側模板(16)的一端(14)。帽構件(12)包括一對相反向的側面(12.1)和(12.2)以及周緣部分(13),該周緣部分(13)的外形(18)的至少一部分與側模板(16)的模制表面(20)互補。固定構件(22)從帽構件(12)的其中一個側面(12.2)延伸,以相對于側模板(16)的端部(14)將帽構件(12)固定在位。
文檔編號E04G17/04GK101443170SQ200780017589
公開日2009年5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28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7日
發明者C·德隆, R·斯拉多杰韋克, S·吉羅托 申請人:Srb建筑技術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