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織物的編織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以具有拼條的方式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而形成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
背景技術:
在針織制品中,有很多針織套衫、短褲對多個筒狀針織物進行編織,并在一部分對所述筒狀針織物進行接合的制品。在筒狀針織物的接合部分有時形成稱作拼條的部分(例如針織套衫的側邊部或短褲的下襠部等)。
由于這樣在筒狀針織物的接合部分形成拼條,由平面的針織物構成的針織制品可以變成立體,從而可得到沿著體型的穿著感好的制品。
本申請人已經提出了在筒狀針織物的接合部分形成有拼條的針織物的接合方法(如專利文獻1所示)。在專利文獻1中,表示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拼條部分的長度相等情況下的接合方法。具體來說,以離前后針織物部的邊界近的一側的線圈彼此和遠的一側的線圈彼此重疊的方式,使筒狀針織物的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重疊而進行壓圈處理,在筒狀針織物的接合部分形成拼條。通過具有該拼條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可提供身體活動的自由度高的針織品。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01/88243號小冊子上述具有拼條的針織物,在考慮到人的活動時,例如在針織套衫的情況下,使前針織物部的拼條大于后針織物部的拼條,則作為針織品的穿著感覺就更好。
為了使前針織物部的拼條大于后針織物部的拼條,對于拼條,需要使成為前身片和前袖之間的接合區域的縱行數多于后身片和后袖之間的接合區域的縱行數。
但是,使前后拼條的縱行數不同而進行針織物的接合時,在拼條的形成結束的時刻,前后針織物部中,拼條窄的一側的針織物部(針織套衫的情況下為袖子的后針織物部)與拼條寬的一側的針織物部(針織套衫的情況下為袖子的前針織物部)相比,左右方向的長度變長。并且,固定在前后針床上的線圈的數量(編織寬度),從編織的方便考慮,優選在前后大致為相同數量。因此,通常,在形成拼條后,左右方向的長度變長的針織物部(例如后針織物部)進行轉繞,即,使位于與接合部相反的一側上的后針床上的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的一部分向相對的針床(前針床)的針上移動。
如此進行轉繞時,在形成拼條之前固定在后針床的針上的線圈,在形成拼條后轉移至前針床的針上。在形成完該拼條的狀態的線圈上編織線圈時,接合前位于后針床的線圈移動至前針床而直接在其上面形成線圈。
在此,位于后針床上的線圈向前針床移動時,線圈以絞繞的狀態向前針床的針移動。在絞繞線圈上形成新的線圈時,絞繞線圈被固定而失去衣服的商品價值,從而不優選。特別是袖子,被絞繞的線圈會出現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從而不優選。
作為防止絞繞的方法,有在進行轉繞之前,預先使線圈向進行移圈時解除絞繞的方向進行絞繞的方法。這樣在轉繞線圈之前進行絞繞的話,通過進行拼條部分的接合時使該絞繞的線圈向另一方針床的針移圈,能夠解除線圈的絞繞。
并且,例如具有袖子和身片的針織套衫那樣,在拼條部分的結合結束后,相對于連接3個筒狀針織物而形成1個筒狀針織物的針織物繼續進行編織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線圈絞繞,有如下所述的編織方法。首先,旋轉筒狀針織物,以使一側袖子的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邊界部位于前針床和后針床之間。然后,接合該一側袖子和身片,并且對身片和一側袖子僅進行規定線圈橫列數的返回編織(C字形編織)。然后,旋轉筒狀針織物,以使另一側袖子的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邊界部位于前針床和后針床之間。接合該另一側袖子和身片,并且對身片和另一側袖子僅進行規定線圈橫列數的返回編織(C字形編織)。反復進行所述編織工序而得到形成拼條后的針織物。
通過這樣進行編織,能夠在形成拼條后在線圈中不產生絞繞而對身片和袖子進行編織并接合。但是,對一側袖子進行編織時,不進行另一側袖子的編織,而且在每次交替地進行袖子的編織時必須要旋轉針織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在拼條的接合結束時沒有絞繞線圈,并且在拼條的接合結束后不進行針織物的旋轉就能夠直接對筒狀針織物進行連續編織。
本發明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中,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連續形成筒狀的至少2個筒狀針織物,以具有拼條的方式使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從各自的左右方向端部進行接合,并且可以編織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拼條長度不同的針織物,且在形成拼條后線圈也不會絞繞。
本發明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是使用橫機編織上述針織物的編織方法,該橫機至少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前后一對的針床,前后針床中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轉移,并且能夠在前后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
在此,例如在具有袖子的針織套衫中,使前針織物部的拼條大于后針織物部的拼條,且對于針織物的左右方向長度,使前針織物部比后針織物部窄而進行編織時,能夠編織出適合身體形狀的針織品。在這種情況下,接合袖子和身片時,使前后針織物部的邊界部中的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而開始接合。由于拼條的大小在前后針織物部上不同,因而前后針織物部的邊界部中的與接合側相反的一側的基準邊界部,即袖子的假想中心在形成拼條后,位于前針床上。因此,為了在形成拼條后,不產生線圈的絞繞而形成線圈,需要使袖子的假想中心在開始編織和形成拼條后,相對于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都位于相同的位置上。
在本發明中,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在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而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即使通過轉繞動作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在筒狀針織物的開始編織時刻以及在形成拼條后的時刻,位于與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相反的一側上的基準邊界部,也相對于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處于相同的位置。根據所編織的針織物的拼條的前后差和因拼條的前后差而產生的線圈的轉繞量設定該基準邊界部的位置。
然后,根據該基準邊界部的設定位置,從開始編織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至以筒狀編織至拼條形成位置后,通過轉繞使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使編織拼條小的針織物部的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轉繞至另一針床上,同時形成拼條。
作為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拼條部分的長度不同的情況,還包含在一方針織物部上不形成拼條的情況。并且,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的時刻是指,例如在針織套衫的袖子的情況下,是開始以羅紋組織進行編織的袖口的編織的時刻、或對羅紋組織的袖口的編織結束后開始緊接著形成的袖子部分的編織的時刻。并且,短褲的情況下的開始編織的時刻,是指開始以羅紋組織進行編織的褲口部的編織的時刻、或開始對緊接著羅紋組織的褲口部形成的腿部進行編織的時刻。
為了形成拼條而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時,將筒狀針織物的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邊界部中的、與接合側相反的一側的邊界部設為基準邊界部。然后,設定開始對筒狀針織物進行編織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使該基準邊界部的開始編織時刻時的位置和形成拼條后的時刻時的位置相對于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處于相同的位置。該基準邊界部的位置的設定,根據與進行編織的針織物的圖案對應的拼條的前后差和因拼條的前后差而產生的線圈的轉繞量適當變更設定。
例如在具有袖子的針織套衫中,在使前針織物部的拼條大于后針織物部的拼條,且對于針織物的左右方向長度,使前針織物部比后針織物部窄而進行編織的情況下,如下所述地設定基準邊界部的位置。預先設定開始對筒狀針織物進行編織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在拼條的形成結束的時刻和袖子的開始編織時刻,使基準邊界部在前針床上,相對于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處于相同的位置。
具體來說,根據針織物的圖案決定拼條的接合結束時刻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根據各筒狀針織物的前側針織物部和后側針織物部的線圈數決定拼條的接合結束時刻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然后,從拼條的接合結束時刻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根據袖子的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拼條的線圈數、拼條的前后差,決定為了開始形成拼條而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從該拼條的接合結束時刻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和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求出使基準邊界部的位置從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時的位置移動至拼條的接合結束時刻時的位置時所需要的轉繞量。然后,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使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通過基于該轉繞量的轉繞而變為開始形成拼條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如此,根據各工序階段中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和轉繞量,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
在編織上述針織套衫的情況下,從開始編織直到即將形成拼條之前,前后針織物部的左右方向的長度成為相同大小。因此,使作為前后針織物部的基準邊界部的假想中心位于前針床上時,作為相反側的邊界部的假想側邊部位于后針床上。
并且,在對短褲進行編織的情況下,使后針織物部的拼條大于前針織物部的拼條,且對于針織物的左右方向長度,使后針織物部比前針織物部寬而進行編織時,能夠編織出適合于身體形狀的短褲。在這種情況下,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的邊界部,在開始對筒狀針織物進行編織的階段,位于前針床,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非接合側的邊界部,位于前針床和后針床之間。然后,在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進行轉繞,以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的邊界部位于前針床和后針床之間。
在拼條的形成結束的時刻,與接合側相反的一側的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之間的基準邊界部位于前針床和后針床之間。即,在形成拼條后,相對于針床上的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基準邊界部返回到開始編織時設定的位置。
另外,對于針織物的左右方向的長度,使后針織物部比前針織物部更寬而編織短褲的情況下,使作為前后針織物部的基準邊界部的腿部的假想側邊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時,作為相反側的邊界部的假想下襠部位于前針床。
短褲的情況下,與針織套衫的情況相同地,根據接合開始時刻、接合結束時刻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及轉繞量,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
接著,根據上述設定,開始對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進行編織至形成拼條位置編織成筒狀,然后形成拼條。
在上述針織套衫的情況下,將上述基準邊界部設為袖子的假想中心,在袖子的開始編織的部分中,將與該假想中心相反的一側的前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設為假想側邊部。在開始編織袖子時,由于前后針織物部的左右方向的長度為相同大小,因而使袖子的假想中心(基準邊界部)位于前針床上,與形成拼條后處于相同位置時,袖子的假想側邊部位于后針床上。從該狀態開始,以假想側邊部作為基準,對前后的針織物,根據設定的編織方法直到形成拼條的位置進行放針,同時以筒狀編織多個線圈橫列。
接合身片和袖子時,進行袖子的轉繞,以使假想側邊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因該轉繞,假想中心(基準邊界部)向后針床轉繞,例如位于前后針床之間。然后,對于身片和袖子,為了形成拼條,從左右方向端部開始接合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拼條的形成結束時,假想側邊部(基準邊界部),相對于前針床上的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與開始編織時處于相同的位置。
在上述短褲的情況下,將上述基準邊界部設為腿部的假想側邊部,在腿部的開始編織的部分中,將與該假想側邊部相反的一側的前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設為假想下襠部。在開始編織腿部時,由于前針織物部的左右方向的長度小于后針織物部的左右方向的長度,因而使假想側邊部(基準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與形成拼條后處于相同位置時,假想下襠部位于前針床上。從該狀態開始,以假想下襠部作為基準,對前后的針織物,根據設定的編織方法直到形成拼條的部分進行放針,同時以筒狀編織多個線圈橫列。
對腿部彼此進行接合時,進行腿部的轉繞,以使假想下襠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通過該轉繞使假想側邊部(基準邊界部)位于前針床上。然后,為了在腿部形成拼條部分,從左右方向端部開始接合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拼條的形成結束時,假想側邊部(基準邊界部),相對于針床上的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位于與開始編織時相同的位置即前后針床之間。
在本發明的編織方法中,可以應用于在4個針床編織筒狀針織物的情況,也可以應用于在2個針床進行編織的情況。
并且,在具有筒狀的身片部和袖部這樣接合3個以上的筒狀針織物時,可以每2個進行接合,也可以同時接合全部。例如,在具有筒狀的身片和袖子的情況下,可以同時將左右的袖子接合到身片上。另外,本發明的編織方法也可以應用于將手套的指部接合到掌部上的情況。
并且,本發明提供用內置有計算機的橫機對針織物進行編織的編織程序,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連續形成筒狀的至少2個筒狀針織物,為了形成拼條而使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從各自的左右方向端部進行接合,并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拼條的長度不同。此時,內置有計算機的橫機指如下的橫機至少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前后一對的針床,前后針床中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轉移,并且能夠在前后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本發明使用該程序通過橫機編織針織物。
本發明的編織程序包括設定指令和編織指令。設定指令,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部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在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而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即使通過轉繞動作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在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的時刻以及在形成拼條后的時刻,位于與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相反的一側上的基準邊界部,也相對于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處于相同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根據進行編織的針織物的拼條的前后差和因拼條的前后差而產生的線圈的轉繞量,設定開始對筒狀針織物進行編織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
編織指令,根據該設定指令,從開始編織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至以筒狀編織至拼條形成位置后,通過轉繞使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使編織拼條小的針織物部的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轉繞至另一方針床上,同時形成拼條。
該編織程序在CAD裝置中生成,使生成的該程序存儲在磁盤等記錄介質中,由內置于橫機中的計算機讀取該記錄介質,通過基于該程序的各指令,使橫機的各機構驅動而對針織物進行編織。
CAD裝置,例如包括輸入單元,輸入用戶設計的編織圖案的形狀和尺寸;用于記錄由輸入單元輸入的針織物的形狀和尺寸的存儲器;存儲有進行編織時所需的壓圈處理、放針、收針、線圈折回編織等編織方法的存儲器;程序生成單元,從存儲在存儲器中的編織圖案選擇用于編織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并根據編織圖案生成使橫機編織針織物的編織程序;和輸出單元,將該程序輸出到記錄介質。
在此,編織圖案,例如在編織針織套衫的情況下,指前身片、后身片、左右的袖子的形狀,分別將所述前身片、后身片、左右的袖子稱為零件。
根據本發明的編織程序的編織指令使橫機進行編織驅動,從而對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的針織物自動地進行編織時,即使在前后針織物的拼條大小不同的情況下,線圈也不會絞繞,并且在形成拼條后能夠直接連續地形成線圈。
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在前后針織物部中形成大小不同的拼條的情況下,在拼條部分的接合結束的時刻,不會在前后針織物部上產生線圈的絞繞。因此,在形成拼條后不需要進行多次轉繞的同時進行其后的針織物的編織,或進行解除絞繞線圈的動作,從而能夠從形成拼條后的狀態開始直接以筒狀進行針織物的編織。其結果,能夠容易地進行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后的編織,并且能夠縮短編織時間。并且,成為外觀、輪廓都良好的針織物。
圖1是形成有拼條的針織套衫的零件平面圖。
圖2是形成有拼條的針織套衫的編織工序圖。
圖3是形成有拼條的短褲的零件平面圖。
圖4是形成有拼條的短褲的編織工序圖。
標號說明1針織套衫2a前身片2b后身片21下擺部22側邊部23袖籠部24領口部3左袖4右袖31、41袖口部分5短褲51右腿部
52左腿部53主體部54前針織物部的拼條55后針織物部的拼條具體實施方式
接著,與附圖一起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以下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使用所謂的雙針床的橫機制作針織物,該橫機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前后一對的針床,后針床可左右轉移,并且能夠在前后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
第一實施方式為針織套衫的編織方法,表示接合袖子和身片時形成拼條的情況,第二實施方式為短褲的編織方法,表示在短褲的右腿部和左腿部之間的接合部分形成拼條的情況。
雙針床的橫機,在對筒狀的針織物進行編織的情況下,在前后的各針床上分別使用每隔一個的針進行編織。例如,以前針床的奇數號的針為主,用于編織前身片、袖子的前針織物部等針織物的前側部分的針織品;以后針床的偶數號的針為主,用于編織后身片、袖子的后針織物部等針織品的后側部分。
在使用雙針床橫機的情況下,在編織前針織物部時,使后針織物部附屬于后針床的針,相反地,在編織后針織物部時,使前針織物部附屬于前針床的針,通過在使前后針織物重疊的狀態下對針織物進行編織,前后的針織物部能夠始終確保用于移圈至各自相對的針床上的漏針。
通過使用所述漏針,能夠編織凹凸、吊襪帶、羅紋等正面線圈和反面線圈混合存在的組織花紋,或者能夠使袖子、身片的線圈向線圈橫列方向移動而彼此接合。
并且,在使用雙針床的橫機時,也可以在前后針床的一方或雙方的上側設置移圈底腳片床而對針織物進行編織,在所述移圈底腳片床并列設置有移圈底腳片。
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雙針床橫機對針織物進行編織,本發明也可以使用由上部前針床、下部前針床、上部后針床以及下部后針床組成的四針床的橫機進行編織。
在使用四針床的橫機的情況下,例如,使針織物的前側部分附屬于下部前針床,使針織物的后側部分附屬于下部后針床。將上部后針床作為編織前側部分的針織物時的漏針而用于前側部分的針織物的移圈以及反面線圈的形成等,將上部前針床作為編織后側部分的針織物時的漏針而用于后側部分的針織物的移圈以及反面線圈的形成等。
(第一實施方式)首先,根據圖1和圖2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使用上述雙針床的橫機進行編織,使構成針織套衫的身片部、袖部成為無縫連接的連續的筒狀。
圖1是對于針織品的針織套衫1,從前身片側觀察的身片和袖子的零件平面圖。圖2是通過本發明的編織方法對上述針織套衫1進行編織的編織工序圖,表示開始編織身片和袖子的編織工序。
在第一實施方式編織的針織套衫1是具有領口的長袖類型的針織套衫,其包括前身片2a、后身片2b、左袖3、右袖4。如圖1所示,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包括下擺部21、側邊部22、袖籠部23、領口部24。在本實施方式中,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在圖1中,開始形成袖籠部23的位置即點A,a上方的形狀不同。
在本實施方式中,身片部分中,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被編織成筒狀,左右的袖子也被編織成筒狀。其中,包括本實施方式和第二實施方式,表示身片、袖子的左右、腿部的左右的用語,例如,左袖3、右袖4等的右和左,以穿著針織套衫1狀態下的穿衣者作為基準。
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針織套衫1的編織順序。在本實施方式中,后身片2b、左袖3和右袖4的后針織物部,主要使用后針床上的偶數號的針進行編織。前身片2a、左袖3和右袖4的前針織物部,主要使用前針床上的奇數號的針進行編織。
為了說明的方便,將針織套衫1中的前身片2a、后身片2b以及袖子3、4的編織組織設為平針組織的素織物,將前身片2a、后身片2b的下擺部21和袖子3、4的袖口部分31、41設為羅紋組織。但前身片2a、后身片2b和右袖4、左袖3,也可以設為提花或羅紋等組織花紋的織物。
首先,為了編織身片和編織左右的袖子而準備3個喂紗口,從各喂紗口向針床的針供給針織紗,從而編織右袖、身片、左袖的3個筒狀體。
具體來說,如圖1所示,前身片2a、后身片2b,從下擺開始以筒狀編織至開始與袖子接合的位置(A、a)。左袖3和右袖4,從袖口開始以筒狀編織至開始與身片接合的位置(H、h)。對于身片,直到開始與袖子接合的位置,使左右方向的長度相同地編織成筒狀,但左右的袖子直到開始與身片接合的位置一直進行放針。
然后,身片和袖子在身片的點A和左袖3的點H、身片的點a和右袖4的點h開始接合。在本實施方式中,直到開始進行身片和袖子接合的期間,將身片和袖子作為分別獨立的筒狀的針織物而進行編織。
在本實施方式中,前身片2a的A-B、a-b、后身片2b的A-E、a-e、左袖3的前針織物部的H-I、左袖3的后針織物部的H-K、右袖4的前針織物部的h-i、右袖4的后針織物部的h-k成為拼條。前身片2a的A-B和左袖3的前針織物部H-I接合,前身片2a的a-b和右袖4的前針織物部h-i接合。并且,后身片2b的A-E和左袖3的后針織物部H-K接合,后身片2b的a-e和右袖4的后針織物部h-k接合。在本實施方式中,前針織物部的拼條的長度大于后針織物部的拼條的長度。拼條部分的接合結束時,身片和袖子統一而形成1個筒狀體。
身片的袖籠部23,對于前身片2a,從側邊部22的上端部(圖1的A、a位置)形成至點(D、d),對于后身片2b,從側邊部22的上端部(圖1的A、a位置)形成至后身片2b的點(F、f)。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前針織物部,袖籠部23的點B和左袖3的點I接合,袖籠部23的點b和右袖4的點i接合后,袖籠部23的B-C和左袖3的I-J、袖籠部23的C-D和左袖3的J-M、袖籠部23的b-c和右袖4的i-j、袖籠部23的c-d和右袖4的j-m接合。對于后針織物部,袖籠部23的點E和左袖3的點K接合、袖籠部23的點e和右袖4的點k接合后,袖籠部23的E-F和左袖3的K-M、袖籠部23的e-f和右袖4的k-m接合。
身片和袖子之間的接合結束后,將前身片2a的D-G和后身片2b的F-G、前身片2a的d-g和后身片2b的f-g接合而完成接合了肩的針織套衫1。
本實施方式是具有身片和袖子的前針織物部的拼條部分(縱行數)比后針織物部的拼條部分(縱行數)大的拼條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根據表示開始編織身片和袖子至拼條的形成結束,以及直到連續編織身片和袖子的編織工序的圖2,下面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編織方法的編織順序。其中,在圖2中左端的數字表示步驟編號。
圖2所示的步驟1,表示分別獨立地開始將身片和左右袖子編織成筒狀的狀態(袖口部分的編織結束的時刻)。中央為身片,在其兩側編織左右的袖子。在圖2中,以Z表示身片的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的邊界部。對于左袖3和右袖4,通過X、Y表示前針織物部3a、4a和后針織物部3b、4b之間的邊界部。邊界部X為本發明的基準邊界部。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基準邊界部X成為袖子的假想中心,作為接合側邊界部的邊界部Y成為假想側邊部。
在步驟1中,身片的邊界部Z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并且,袖子的基準邊界部X,位于固定在前針床上的線圈中與接合部相反的一側的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內側。邊界部Y,位于固定在后針床上的線圈中接合部側的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內側。因而在該狀態下,左右的袖子成為前針織物部的一部分轉繞至后針床,后針織物部的一部分轉繞至前針床的狀態。此時的基準邊界部X的位置,即使在后述的形成拼條后的情況下,從固定在針床上的線圈中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起計數,處于相同的位置。
步驟2表示對于左右袖子,以邊界部Y作為基準,前后的針織物部僅進行相同線圈數的放針的狀態。步驟3表示反復通過步驟2進行放針后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基準邊界部X,從固定在針床上的線圈中與接合部相反的一側的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起計數,也處于相同的位置。
步驟4表示對左右的袖子通過轉移和移圈進行轉繞的同時靠近身片的狀態。在步驟4中,左右的袖子,通過轉繞使基準邊界部X和邊界部Y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在步驟4中,前身片2a的A-B、a-b、后身片2b的A-E、a-e、左袖3的前針織物部3a的H-I、左袖3的后針織物部3b的H-K、右袖4的前針織物部4a的h-i、右袖4的后針織物部4b的h-k成為拼條。
步驟5表示在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之間接合上述拼條部分而進行壓圈處理,從而完成拼條的形成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前針織物部的拼條的大小大于后針織物部的拼條的大小,即,由于后針織物部的左右方向的長度大于前針織物部的左右方向長度,因而在進行拼條部分的接合的途中,進行將袖子的后針織物部的一部分從后針床向前針床移動的轉繞。通過該轉繞,在完成拼條的形成的時刻,基準邊界部X,從固定在針床上的線圈中與接合部相反的一側端部的線圈起計數,與步驟1的開始編織時處于相同的位置。因此,在步驟5的編織結束的時刻,由于袖子中心側的線圈處于與開始編織時相同的狀態,因而不會產生線圈的絞繞。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如步驟6,接合身片和袖子的同時進行筒狀編織時可以不考慮絞繞線圈,因而在拼條的形成結束后,可以直接連續編織成1個筒狀。
(第二實施方式)接著,根據圖3和圖4說明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在第二實施方式中進行編織的短褲5,如圖3所示,由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主體部53構成,在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的接合部位形成有拼條54、55。在本實施方式中,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它們的前針織物部的左右方向的長度小于后針織物部的左右方向長度,并且,拼條的大小也是前針織物部更小。在本實施方式中,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獨立地編織成筒狀,由主體部53接合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
具體說明短褲5的編織順序,在本實施方式中,同樣地,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的后針織物部,主要使用后針床上的偶數號的針來編織,前側針織物部主要使用前針床上的奇數號的針來編織。為了說明的方便,短褲5中的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的編織組織,也設為平針組織的素織物。
首先,為了編織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而準備2個喂紗口,從各喂紗口向針床的針供給針織紗,從而將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的2個筒狀體編織至下襠部。
開始在下襠部接合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首先形成拼條。拼條的形成結束時,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統一而形成1個筒狀體,從而形成主體部53。在本實施方式中,對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的上襠部分進行接合的同時編織出主體部53。
接著,根據表示開始編織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至拼條的形成結束、編織成1個筒狀針織物的編織工序的圖4,說明以下的編織順序。其中,在圖4中左端的數字表示步驟編號。
圖4所示的步驟1,表示分別獨立地開始將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編織成筒狀的狀態。在圖4中,用X、Y表示右腿部51和左腿部52中的前針織物部51a、52a和后針織物部51b、52b的邊界部。邊界部X為本發明的基準邊界部,邊界部Y成為接合側邊界部。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基準邊界部X成為腿部的假想側邊部,邊界部Y成為假想下襠部。
在步驟1中,腿部的基準邊界部X位于前后針床之間,邊界部Y位于固定在前針床上的線圈中接合部側端部的線圈的內側。因而在該狀態下,左右的腿部成為后針織物部的一部分轉繞至前針床上的狀態。此時的基準邊界部X的位置,在后述的形成拼條后,也位于前后針床之間。
步驟2表示對于左右腿部,以邊界部Y作為基準,前后的針織物部僅進行相同線圈數的放針的狀態。步驟3表示反復通過步驟2進行放針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基準邊界部X也位于前后針床之間。
步驟4表示對左右的腿部通過轉移和移圈進行轉繞的同時相互靠近的狀態。在步驟4中,左右的腿部,通過轉繞使基準邊界部X位于前針床上,邊界部Y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因而在該狀態下,后針織物部的一部分向前針床移動。在步驟4中,用標號54表示的范圍表示前針織物部的拼條的大小,用標號55表示的范圍表示后針織物部的拼條的大小。
步驟5表示在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之間接合拼條部分而完成拼條的形成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后針織物部的拼條的大小大于前針織物部的拼條的大小,因而在進行拼條部分的接合的途中,進行使固定在前針床的針上的后針織物部的一部分向后針床返回的轉繞。通過該轉繞,在完成拼條的形成的時刻,基準邊界部X,位于前后針床之間,與步驟1的開始編織時處于相同的位置。因此,在步驟5的編織結束的時刻,由于腿部的側邊部一側的線圈處于與開始編織時相同的狀態,因而不會產生線圈的絞繞。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如步驟6,接合左右的腿部并編織成筒狀時可以不考慮絞繞線圈,因而在拼條的形成結束后,可以直接連續編織成1個筒狀。
并且,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生成用于進行上述各實施方式的編織方法的編織程序,通過該編織程序由針織機進行編織。在本實施方式中,編織程序在CAD裝置中生成,使該生成的程序存儲在磁盤等記錄介質中,由內置于橫機中的計算機讀取該記錄介質,通過基于該程序的編織指令,使橫機的各機構驅動而編織針織物。
CAD裝置包括輸入單元,輸入用戶設計的編織圖案的形狀和尺寸;用于記錄由輸入單元輸入的針織物的形狀和尺寸的存儲器;存儲有進行編織時所需的壓圈處理、放針、收針、線圈折回編織等編織方法的存儲器;程序生成單元,從存儲在存儲器中的編織圖案選擇用于編織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并根據編織圖案生成使橫機編織針織物的編織程序;和輸出單元,將該程序輸出到記錄介質。
在程序生成單元中,生成設定指令和編織指令的程序。設定指令被程序化,以輸出如下的指令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在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而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即使通過轉繞動作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在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的時刻以及形成拼條后的時刻,位于與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相反的一側上的基準邊界部,也相對于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處于相同的位置。根據進行編織的針織物的拼條的前后差和因拼條的前后差而產生的線圈的轉繞量設定該基準邊界部的設定位置。
編織指令被程序化,以輸出如下的指令從開始編織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至以筒狀編織至拼條形成位置后,通過轉繞使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使編織拼條小的針織物部的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轉繞至另一針床上,同時形成拼條。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內置于橫機中的計算機從記錄有編織程序的記錄介質讀取編織指令,通過在該橫機中根據編織指令對針織物進行編織,能夠不產生線圈的絞繞而進行在前后針織物部中拼條的大小不同的筒狀針織物的接合以及接合后的筒狀編織,從而能夠自動地編織出穿著時外觀美觀的針織物。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明的編織方法和編織程序適用于以無縫制方式接合在前后針織物部中拼條大小不同的筒狀針織物的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使用橫機對針織物進行編織,所述針織物,對于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連續形成筒狀的至少2個筒狀針織物,為了形成拼條,使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從各自的左右方向端部進行接合,并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拼條長度不同;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前后一對的針床,前后針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轉移,并且能夠在前后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根據進行編織的針織物的拼條的前后差和因拼條的前后差而產生的線圈的轉繞量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在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而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即使通過轉繞動作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在筒狀針織物的開始編織時刻以及在形成拼條后的時刻,位于與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相反的一側上的基準邊界部,也相對于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處于相同的位置;根據該基準邊界部的設定位置,從開始編織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至以筒狀編織至拼條形成位置后,通過轉繞使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使編織拼條小的針織物部的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轉繞至另一針床上,同時形成拼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進行編織的針織物是如下的針織物具有筒狀的左右袖和筒狀的身片,相對于身片接合袖子,袖子和身片的前針織物部的拼條比后針織物部的拼條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特征在于,進行編織的針織物是如下的針織物具有筒狀的左右腿部和接合所述腿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筒狀的主體部,后針織物部的拼條比前針織物部的拼條大。
4.一種編織程序,使用內置有計算機的橫機對針織物進行編織,所述針織物,對于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連續形成筒狀的至少2個筒狀針織物,為了形成拼條,使前針織物部彼此、后針織物部彼此從各自的左右方向端部進行接合,并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拼條長度不同;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對的前后一對的針床,前后針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轉移,并且能夠在前后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編織程序具有如下的指令設定指令,根據進行編織的針織物的拼條的前后差和因拼條的前后差而產生的線圈的轉繞量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在接合多個筒狀針織物而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即使通過轉繞動作使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在筒狀針織物的開始編織時刻以及在形成拼條后的時刻,位于與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相反的一側上的基準邊界部,也相對于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處于相同的位置;和編織指令,根據該設定指令,從開始編織前針織物部和后針織物部至以筒狀編織至拼條形成位置后,通過轉繞使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的針床之間,使編織拼條小的針織物部的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轉繞至另一針床上,同時形成拼條。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在拼條的大小在前后的針織物部不同的情況下,在拼條的接合結束的時刻也不會有絞繞線圈,能夠不進行轉繞而直接對筒狀針織物進行連續編織。設定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時的基準邊界部的位置,以在接合筒狀針織物而開始形成拼條的時刻,即使通過轉繞動作使前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在開始編織筒狀針織物的時刻以及在形成拼條后的時刻,位于與前后針織物部的接合側邊界部相反的一側上的基準邊界部,也相對于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處于相同的位置。該設定根據拼條的前后差和因該前后差而產生的轉繞量進行設定。根據設定位置,從開始編織前后針織物部至編織到拼條形成位置后,通過轉繞使接合側邊界部位于前后針床之間,使編織拼條小的針織物部的針床上的非接合側編織寬度端部的線圈轉繞至另一針床上而形成拼條。
文檔編號D04B1/24GK101068964SQ20058004139
公開日2007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29日 優先權日2004年12月1日
發明者岡本一良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