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子圍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娛樂用品。
圍棋愛好者越來越多,但圍棋的變化始終不大,一直是采用一個棋盤,兩袋棋子的基本組合,與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實不適應。因此,設計一種一體化的圍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中國專利91202696.0《翻子圍棋》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改進,但是該設計采用盤面打園孔的形式來布置翻動棋子,翻動操作受園孔的限制,翻動的靈活性和手感較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新型的無子圍棋,使其能克服現有技術有以上缺點,并具有翻轉靈便,易于小型化,在對奕后迅速復原成初始盤面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的手段實現的。
將20根縱隔條固定在底板上,構成棋盤盤面的一部分,用等邊三角形塊做成翻塊(共有361個),其上有軸孔,支承在縱隔條上的轉軸穿入孔中將翻塊固定在盤面上。
采用如上的設計后,本實用新型的翻塊和縱隔條共同組成棋盤盤面,縱隔條既起到構成盤面一部分的作用,同時又起到翻塊間的分隔,避免翻動某一翻塊而摩擦牽動相鄰翻塊翻動的情形。翻動棋子時,只需用手指(小型號可用小棍)向前壓動翻塊轉動120度即可,操作非常靈便,手感好。
如下圖1、本實用新型的整體正視圖。
圖2、本實用新型的裝配圖。
圖3、盤面復位機構的翻塊。
圖4、圖3的A-A剖視圖。
圖5、盤面復原機構裝配圖。
圖6、盤面復原機構工作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進一步詳述。
圖1、圖2中可看出,20根縱隔條2固定在底板3上,構成棋盤的一部分,翻塊1為一等邊三角形塊,其上有軸孔4,支承在縱隔條2上的轉軸5穿入孔中將翻塊固定在盤面上,由棋盤本身的結構易知,轉軸5共有19根9為邊框。翻塊1的兩個表面可設置棋子圖案或棋子造型,另一表面設置相應的盤面框格,圖1中,11為翻塊1的黑子面;12為翻塊1的白子面,13為其框格面,14是處在黑白子翻動中間過程的翻塊狀態。為保持棋子翻轉后的穩定性,在轉軸上可設置增加摩擦的阻尼元件6,該阻尼元件可是小彈性片或其它。
對奕完畢后,為使棋盤迅速回復到原始盤面,可在棋盤上增設盤面復原機構,這時翻塊的軸孔4做成帶長槽7的喇叭形園錐孔,其結構如圖3和圖4所示,圖4是對稱的剖視圖,其剖掉部分與剩余部分的結構完全對稱,翻轉軸上的相應位置設置有一可在喇叭形園錐孔內滑動的徑向凸頭8,使用者用手向內壓迫轉軸5時,凸頭被轉軸帶動作軸向運動,凸頭在喇叭形園錐孔的導引下,沿著錐孔表面作軸向運動時自動插入長槽7,在此過程中,翻塊喇叭孔受凸頭的摩擦,由于斜面作用而發生翻轉,從而自動取向復位,使其三個表面中的框格面14翻向棋盤上面,為使凸頭準確地滑入長槽7中,在喇叭孔段可設置具有一高點15和一低點16的引導弧17,引導弧的低點16與長槽7接軌。圖5是該機構的裝配圖,此時,還未進行復原操作,復位機構10使轉軸不產生軸向位移,凸頭8位于翻塊的喇叭孔段,由于喇叭孔的半徑大于凸頭長度,翻塊可繞轉軸自由翻動。當對奕完畢復位棋盤時,按動轉軸端頭壓迫軸向復位機構10,使轉軸向里產生位移,凸頭在喇叭孔段引導弧的引導下滑向長槽7中,如圖6所示,由于引導弧與凸頭的斜面摩控作用,使翻塊產生復位翻轉,自動將框格面翻上。對19根轉軸都進行如下操作,整個盤面就復位到全是框格的初始盤面。
權利要求1.一種無子圍棋,以固定在棋盤上的三面翻塊(1)作為棋子和盤面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a)20根縱隔條(2)固定在底板(3)上,構成棋盤盤面的一部分;b)翻塊(1)為一等邊三角形塊,其上有軸孔(4),支承在縱隔條(2)上的轉軸(5)穿入孔中將翻塊固定在盤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子圍棋,其特征在于,翻塊(1)的兩個表面可設置棋子圖案或棋子造型,另一表面設置相應的盤面框格。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子圍棋,其特征在于,轉軸(5)上可設置增加摩擦的阻尼元件(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子圍棋,其特征在于,棋盤上設置有盤面復原機構,該機構是這樣構成的,翻塊的軸孔(4)做成帶長槽(7)的喇叭形圓錐孔,翻轉軸上設置可在喇叭形圓錐孔內滑動的徑向凸頭(8),轉軸可帶動凸頭(8)作軸向運動,凸頭在喇叭形圓錐孔的導引下,沿著錐孔表面作軸向運動自動插入長槽7,使翻塊的框格表面14翻向棋盤上面;轉軸端頭設有軸向復位機構(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無子圍棋,20根縱隔條固定在底板上,構成一部分盤面;等邊三角形翻塊被支承在縱隔條上的翻轉軸穿入,并被固定在盤面上。棋盤上可設置盤面復原機構。本實用新型具有整體形強,易于翻動,便于小型化制作,易于攜帶、奕后迅速復原棋盤的優點,適用于掛盤講棋、旅行對奕,學棋打譜等場合使用。
文檔編號A63F3/00GK2202565SQ94236879
公開日1995年7月5日 申請日期1994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1994年7月22日
發明者陶純舉 申請人:陶純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