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運動技術器械領域,涉及肌力與爆發力訓練及診斷系統。
背景技術:
肌力與爆發力是近代競技運動決定勝負的關鍵,沒有過人的肌力與爆發力幾乎難以在競爭激烈的競技運動中生存。在許多競爭極為劇烈的競技運動上,要能爭取一席之地,肌力與爆發力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性體能要素,也是教練、運動員急欲尋求突破與發展的訓練課題,因此,為了有效提升運動表現,教練與無數的運動科學家無不致力于尋求有效提升肌力與爆發力的訓練方法,同時也建構了許多肌力與爆發力的訓練理論。
重量訓練(weight training,WT)就是長久以來用來訓練肌肉力量的主要手段,也被認為是提升最大肌力的有效方法。然而,諸多研究顯示,重量訓練雖可有效增進肌肉力量,但卻不足以改善動態運動表現(Fry & Kraemar,1991),甚至會對動作速度產生制約作用(Bloomfield et al,1990),進而限制了爆發力的發展。
現代競技運動所追求的目標是更高、更快、更遠,根據運動學原理,這些目標都是由速度所決定的,而依據動量定理,速度又是由力的沖量決定的。傳統的重量訓練雖仍扮演著增進肌力的重要角色,但似乎無法滿足現代高度追求速度與爆發力的競技需求。體育運動中,將肌肉的功率稱作爆發力,爆發力是力量與速度的函數,因此,為了提升競技運動表現,符合大多數動態運動表現的需求,除了最大肌力的訓練外,必須考慮速度方面的訓練,方能達到提升爆發力與競技表現的目的。
為了適應大多數動態的運動表現,使訓練更逼近實際的競賽狀態,后來又發展出超等長訓練(plyometrics training,PT),作為提升動作速度與爆發力的手段。超等長訓練是一種預先牽拉肌肉(prestretch),使肌肉成離心收縮被動拉長,迫使最終的向心收縮階段能產生更強而有力收縮的一種爆發力訓練方式(Kritpet,1989)。這種訓練型態的優勢表現在充分利用肌肉彈性能(elasticenergy)與激發肌肉的牽張反射(stretch reflex)特性上(Schmidtbleicher,1992),其訓練目的在于連結動作力量與動作速度,以產生瞬發性反射作用(explosive-reaction)的動作型態,它經常被用來指跳深訓練(depth jump),也可含蓋任何利用肌肉牽張反射特性,以產生瞬發性反射動作的訓練型態(Chuand Plummer,1984)。這種訓練方式主要在于結合速度訓練和力量訓練以求增加爆發力,它的目的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產生最大的力量的總和。近年來,超等長訓練廣受運動教練的歡迎,并將這種訓練方式結合了運動技術訓練,廣泛地應用于現代運動訓練課程中,并獲得很好的訓練效果(Komi,2003)。在一些需要強大爆發力的運動項目,例如籃球、排球、短距離競速賽跑、跳躍運動、投擲運動和體操等,超等長訓練也被認為是必要的訓練手段。蔡豐任、劉宇(1998)曾以控速增量及控量增速的深跳訓練為手段,實施每周兩次共為期八周的超等長訓練負荷定量控制方式,結果顯示兩實驗組的垂直跳分別進步了7公分及7.8公分,動作速度進步了10.26%及10.52%,爆發力進步了10.72%及10.23%,但以Squat Jump為測驗手段的動態最大肌力值卻未顯著改變,而且,所造成的爆發力提升之效果,是因此訓練方式提升了動作速度而非動作力量。這個研究說明了超等長訓練在增進爆發力與動作速度上有很大的幫助,但對于最大肌力的發展有其限制。該研究也建議超等長訓練若能結合重量訓練應可更全面性地發展爆發力。Adams et al(1992)的研究,比較六周的傳統蹲舉重量訓練、超等長訓練、蹲舉重量訓練結合超等長訓練,三種不同的訓練方式對爆發力發展的影響即顯示結合重量訓練與超等長訓練比起單獨進行重量訓練或超等長訓練的方式,更可有效增進爆發力與垂直跳能力。
為了結合超等長訓練可提升動作速度和爆發力,而重量訓練可提升最大肌力和爆發力的雙重優點,并去除可能的缺點,目前在澳洲已研發一種稱為Plyometric Power System(Plyopower Technologies制,Australia)的訓練器,進行所謂的超等長重量訓練(plyometric weight training),這種訓練方式主要是利用類似史密斯訓練器(Smith Machine),進行負重彈震式蹲跳(weightedballistic jump squat)或負重超等長蹲跳(weighted plyometric jump squat)的下肢爆發力訓練,也可進行有無反向動作(with or without countermovement)仰臥推擲(bench press throw)的上肢爆發力訓練。這是一種在適當負重下的特殊高速動作,強調在整個向心收縮期的動作過程必須快速且無減速制動期,并在向心末期將負荷連人帶杠蹬離地面(下肢負重蹲跳)或將重物擲出離手(上肢仰臥推擲)。已有一些研究驗證了負重超等長訓練對垂直跳爆發力的效果比單純超等長訓練或單純高阻力重量訓練要來得好得多(Newton,2005)。
研究也顯示傳統式的仰臥推舉(bench press)與仰臥推擲(bench throw)在動作速度與力量輸出的差異,仰臥推擲因在向心期沒有減速制動過程,動作速度呈現越來越快的結果,而且力量與沖量值也保持在相對高的水平,因此,仰臥推擲對爆發力的發展有更好的效果。
在負重蹲跳的最佳負荷方面,Wilson et al(1993)的研究指出以30%的最大隨意收縮(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的負荷來訓練,可獲得最大爆發力的增加,該研究同時也發現以30% MVC的負重蹲跳訓練對垂直跳表現的效果最好。Dugan et al(2004)的研究及Newton(2005)的研究指出對于訓練有素的運動員而言,以最大等長肌力MVC的30%負荷來進行負重蹲跳訓練,可輸出最大的爆發力峰值,以此負荷來訓練可獲得最佳的爆發力訓練效果;但是,對于訓練水平較差的受試者而言,10%MVC的負荷反而可產生最大的爆發力值,因此,在選擇負荷時應依據運動員的訓練水平而定。
綜合以上研究背景的探討可知重量訓練可有效增進最大肌力,但不足以改變動態的運動表現;而超等長訓練可有效提升動作速度與爆發力,但對最大肌力的發展有其限制。
上述訓練方法雖可增加力量與爆發力表現,但是,運動員在負重的情況下進行超等長訓練,落地時杠鈴的重量以及地面的沖擊力,對運動員的安全及心理層面無疑有負面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協助運動員提高訓練安全性及訓練效果。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 一種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包括訓練架,設置于訓練架上的負重裝置,還包括與負重裝置相連以控制負重裝置減速的安全裝置。
進一步還包括對訓練過程中的動態力量、位移、加速度訊號采集、轉換與分析的訊號測量與分析系統。
該訊號測量與分析系統提供開放的同步訊號傳輸平臺,還配合設置有運動生物訊號的同步采集與測量裝置。
該運動生物訊號包括肌電圖、肌動圖、心電圖、電子關節角度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
在訓練系統上供訓練者站立的位置設置有一維測力平臺以測量訓練者下肢所承受的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爆發力。
在該負重裝置上設置有位移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
該安全裝置包括制動器、傳動齒輪和用于感測負重裝置上下位移的位移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該制動器與傳動齒輪通過皮帶輪相配合,可整體設置固定于訓練架之上,傳動齒輪上卷繞牽引索,牽引索的一端連接負重裝置。
該負重裝置是杠鈴。
該牽引索由位移傳感器中穿過,該位移傳感器設置在訓練架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發明 在訓練系統上加裝電腦控制的安全減速裝置,可以減少杠鈴下落時的沖擊力; 在訓練系統上安裝一維測力平臺測量下肢所承受的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爆發力;在杠鈴上安裝位移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計算受試者施予杠鈴的力量以及爆發力的輸出,并監控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等指標,達到訓練與肌肉力量診斷的雙重目的。
運動訓練實際上是神經肌肉系統接受刺激(訓練)產生適應、再刺激再適應的重復循環過程,舊的、原有的訓練方法即便再好,經過一定的循環重復過程后,神經肌肉系統很難再產生新的突破性適應,必須調整變換訓練方式、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等或發展新的訓練方法。超等長重量訓練是一種新型的訓練方法,它可以通過調整負重重量與動作速度改變訓練強度以致訓練量;提供一種科學化訓練與診斷的系統正是本發明的目的。利用該系統可以在電腦的控制下,對負重杠鈴進行減速制動,并在運動員腳下安裝測力裝置(測力平臺Forceplate),以及在杠鈴上安裝位移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借以測量受試者下肢的肌肉力量與爆發力,以及受試者施加給杠鈴的動態力量與爆發力。本發明應用價值在于該系統的主要內容除了超等長重量訓練與測試分析的軟硬件系統外,具體實驗方法是以不同負荷(最大等長肌力的0%,10%,20%,30%)的負重下蹲反彈蹲跳(weighted countermovement jump squat)為其訓練手段,并藉由測力系統、肌電圖儀與位移計或加速度傳感器來探討負重超等長動作的動態負荷與神經力學特征與差異,期能為有效發展爆發力的訓練方法尋求科學研究的參數與依據。
圖1為分析、診斷控制系統流程圖。
圖2為肌力診斷參數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裝配圖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裝配圖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裝配圖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肌肉力量診斷方法 1、最大等長力量分別讀取最大力量(Fmax)、達最大力值的時間(Tmax)、快速肌力指數(Speed-Strength-Index,SSI=Fmax/Tmax)、發力率(Rate ofForce Development,RFD)、最大發力率(MRFD)和初始發力率(Initial RFD或IRFD)等肌力診斷參數(如圖2所示),進一步用于評估在不同負荷與不同動作下的肌力診斷參數上的差異。
2、動態離心收縮與向心收縮力量根據測力臺與位移計或加速度計的測量結果,可以首先將訓練動作分為離心收縮階段與向心收縮階段,并可分別讀取力量、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基本參數,對于訓練與診斷比較重要的參數包括力量、動作速度、爆發力、做功量等,其中爆發力(功率)是力量與速度的函數,可準確表示訓練強度,而做功量表示訓練量。此外根據力量與爆發力輸出的下降情況,也可定義疲勞指數評估肌肉耐力情況。
瞬間功率P(t)=F(t)*V(t) 也稱爆發力或訓練強度 單次做功量Wi=∫t+T|P(t)|·dtT為單次動作時間 總做功量W=∑Wi也稱訓練量并可代表能量(熱量)消耗 肌耐力指數 所需要解決的技術關鍵有 1、杠鈴減速制動器用于杠鈴下落時的制動減速,提高訓練系統的安全性。
2、一維測力臺系統測量作用于受試者下肢的力量與爆發力,并精確評估超等長重量訓練時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
3、位移傳感器(linear position transducer)或加速度傳感器(accelerometer)測量受試者施加給杠鈴的力量、杠鈴移動速度、加速度與功率,并精確計算與評估針對杠鈴的訓練強度與訓練量。
4、訊號測量與分析系統訓練過程中的動態力量、位移、加速度訊號采集、轉換與分析。本系統提供開放的同步訊號傳輸平臺,可以配合肌電圖(EMG)、肌動圖(MMG)、心電圖(ECG)、電子關節角度計(Goniometer)等進行多種運動生物訊號的同步采集與測量。
5、系統配套診斷軟件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傳輸和分析診斷控制。包括訓練指標的測量與計算,開發相關生物力學肌力測試與診斷指標,包括靜態最大等長收縮力量測試(最大力量、發力率、快速肌力指數、力量耐力等)、動態離心收縮與向心收縮力量測試(力量、速度、爆發力、做功量等)、訓練強度、訓練量以及疲勞指數等相關生物力學參數的精確計算,上述指標可以數據表、線圖、柱狀圖的形式表示,并進行統計學分析和個體訓練的監控,為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訓練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并且可以兼顧訓練、測試、肌力診斷與數字化實現電腦與網絡控制功能。
運動員開始訓練前,根據項目對肌肉力量的要求,設置訓練計劃,如測試運動員的靜態最大等長收縮力量1RM,然后設定其本次負荷為1RM的10%或者其它數據進行訓練,記錄收縮過程的力量、速度和爆發力及做功量,評價運動員是否達到最佳刺激。并同時記錄該運動員此時的運動負荷和疲勞指數。如已經達到最佳負荷,記錄訓練強度、訓練量和疲勞指數,以便于下一次訓練時直接進行到最佳負荷狀態,不再調整,并直接記錄訓練的指標。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再測試肌力指標和生物力學參數,然后根據這些數據及訓練計劃進行調整。在不同的訓練時間,運動員可以直觀地找到自己前次訓練的記錄和此次的訓練計劃。同時,可以在不同的運動員訓練時進行快速的轉化。
軟件配置方面,可以實現 輸入數據包括,個人資料(編號、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運動項目等)、系統設定(輸入裝置、取樣頻率、力量參數、位置參數)、測試設定(測試項目、運動模式、測試模式、參數)。輸出數據包括,動態運動測試(肌肉力量、動作速度、爆發力、作功量、次數、時間、最佳功率比)、靜態運動測試(最大等長肌肉力量、發力率、起始力、快速肌力指數等)、結果報表(訓練量、訓練強度與疲勞指數等相關生物力學參數)。訓練助手能協助使用者快速設定與測量、分析資料。
通過本系統軟硬件的運行可以實現具有電子數字化感應功能,可真正量化力量、速度、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等;微型化信號放大與運算硬件電路;數字化顯示技術;多頻道I/O接口,可選擇同步連接電子電子關節角度計、肌電圖等生物信號。
一、分析、診斷控制系統流程(如圖1所示) 二、分析、診斷控制系統功能 1、診斷上下肢最大力量、爆發力(速度力量)、力量耐力 2、控制運動過程的負荷強度和負荷量 三、診斷控制系統的具體實現方法及步驟 1、診斷上下肢最大力量、爆發力(速度力量)、力量耐力 (1)利用杠鈴位移傳感器輸出的數據,描記杠鈴位移-時間函數曲線,對于該曲線進行數學分析,并應用牛頓運動學基本定律來評估上肢最大力量、爆發力、力量耐力。
(2)利用壓力傳感器輸出的數據,描記下肢力量-時間函數曲線,對于該曲線進行數學分析,評估下肢靜態和動態力量表現,最大力量、爆發力、力量耐力。
具體的肌肉力量診斷方法如下 1、最大等長力量分別讀取最大力量(Fmax)、達最大力值的時間(Tmax)、快速肌力指數(Speed-Strength-Index,SSI=Fmax/Tmax)、發力率(Rate ofForce Development,RFD)、最大發力率(MRFD)和初始發力率(Initial RFD或IRFD)等肌力診斷參數(如圖2),進一步用于評估在不同負荷與不同動作下的肌力診斷參數上的差異。
如運動員的最大力量越大,說明其絕對力量越大,達最大力值的時間越大,最大發力率越大,說明運動員的爆發力越好。在不同的負荷條件下發展不同的肌肉力量。發力率和初始發力率從另一個角度反映該運動員的最大力量和爆發力的參數。在不同的負荷和不同動作時,肌力表現各不相同。在此基礎上,如果該運動員此時需要發展力量耐力,調整運動負荷時采用加大運動負荷的方法;如果運動員需要發展最大力量和爆發力,則用減少運動負荷的量來進行調整。
2、動態離心收縮與向心收縮力量根據測力臺與位移計或加速度計的測量結果,可以首先將訓練動作分為離心收縮階段與向心收縮階段,并可分別讀取力量、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基本參數,對于訓練與診斷比較重要的參數包括力量、動作速度、爆發力、做功量等,其中爆發力(功率)是力量與速度的函數,可準確表示訓練強度,而做功量表示訓練量。此外根據力量與爆發力輸出的下降情況,也可定義疲勞指數評估肌肉耐力情況。
瞬間功率P(t)=F(t)*V(t) 也稱爆發力或訓練強度 單次做功量Wi=∫t+T|P(t)|·dtT為單次動作時間 總做功量W=∑Wi也稱訓練量并可代表能量(熱量)消耗 肌耐力指數 請參閱圖2的肌力診斷參數圖,其中快速肌力指數SSI=Fmax/Tmax; 發力率FRD=ΔF/Δt; 初始發力率IRFD=ΔF30/Δt30 精確控制爆發力訓練的負荷強度和負荷量 根據計算機分析結果,同步監控運動員的訓練強度、訓練量(訓練量是訓練強度和時間的函數),精確評估運動員在訓練中的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并且通過計算機控制杠鈴減速制動器,輔助進行訓練。
以磁粉制動器為例 1、調定緩沖拉力 在運動員開始訓練之前,先根據訓練的需要,調定磁粉制動器的輸入電流的大小,從而設定磁粉制動器輸出軸轉矩的大小,磁粉制動器再通過與之相連的傳動裝置來改變固定在傳動裝置的綱繩的拉力,從而完成緩沖拉力的調定。
2、調定杠鈴的砝碼重量(m) 根據運動員訓練的需要,確定加在杠鈴上的砝碼的重量。
3、將位移傳感器與電腦之間的數據采集線路連接好。
4、數據的實時顯示與保存 當運動員開始訓練時,杠鈴上下移動,使位移傳感器輸出電信號,經計算機實時采集并處理后,將杠鈴的位移一時間曲線實時顯示在電腦屏幕上。當運動員一次訓練結束時,系統自動提示將本次訓練的位移隨時間的變化數據保存到數據庫中。
5、數據處理,得出其他派生數據 對移位隨時間變化的數據進行求導,得到速度(v)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再對速度(v)進行求導,得到加速度(a)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然后再根據杠鈴的重量(包括砝碼的重量)和牛頓定律,F=m*a,求出力F。
然后由公式P(t)=F(t)*V(t)求出瞬間功率,也稱爆發力或訓練強度,由公式Wi=∫t+T|P(t)|·dt(T為單次動作時間),求出單次做功量,由公式W=∑Wi求出總做功量,也稱訓練量并可代表能量(熱量)。
上述這些數據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均可以數據表、線圖、柱狀圖的形式表示,從而為后續的系統分析診斷提供數據來源。
磁粉制動器工作原理 磁粉制動器是由傳動單元(輸入軸)和從動單元(輸出軸)合并而成。在兩組單元之間的空間,填有粒狀的磁粉(休積大約40微米)。當磁性線圈不導電時,轉矩不會從傳動軸傳于從動軸,但如將線圈電磁通電,就由于磁力的作用而吸引磁粉產生硬化現象,在連繼滑動之間會把轉矩傳達。
位移傳感器可以選擇美國SpaceAge Control公司,YDK62系列。
制動器可按以下技術參數確定 1.制動器鋼絲繩最大張力150公斤,行程2米。
2.制動力10--90公斤可調。
3.制動器鋼絲繩回復力為3公斤。
4.控制器電壓220伏,電流 0.1--1A可調。
以下結合圖3-5所示的實施例,進一步具體說明 本發明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包括訓練架1,設置于訓練架上的負重裝置,即杠鈴2,還包括與杠鈴2相連以控制杠鈴2減速的安全裝置。
該安全裝置包括制動器4、傳動齒輪5和用于感測杠鈴2上下位移的位移傳感器6(或加速度傳感器),該制動器4與傳動齒輪5通過皮帶輪7相配合,可整體設置固定于訓練架1之上,傳動齒輪5上卷繞牽引索8,牽引索8的一端連接杠鈴2,傳動齒輪5的正向或反向轉動將帶動杠鈴2沿著訓練架1向上或向下移動,換言之,杠鈴2沿著訓練架1向上或向下移動可以由傳動齒輪5通過牽引索8來加以限制;制動器4系在杠鈴上的拉繩9被拉動時起制動作用。
進一步,可將該位移傳感器6(底座)設置于訓練架1上,牽引索8由位移傳感器6中穿過,位移傳感器6通過感測牽引索8的位移同樣可以確定杠鈴2的位移。位移傳感器6的另一端固定在負重裝置——杠鈴2上,可隨杠鈴2一起上下移動。
制動器4與電控系統(圖中未顯示)連接受其控制,位移傳感器6與電控系統有通信連接,實時將感測杠鈴2上下位移的信息反饋到電控系統進行處理,當感測到杠鈴2向下移動的加速度超出設定值,表明可能是訓練過程中杠鈴2失控,此時電控系統立即發出保護指令使制動器4啟動,進一步通過皮帶輪7限制傳動齒輪5的轉動,進而再通過牽引索8限制杠鈴2向下移動,避免發生事故。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發明。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發明不限于這里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揭示,對于本發明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包括訓練架,設置于訓練架上的負重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負重裝置相連以控制負重裝置減速的安全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對訓練過程中的動態力量、位移、加速度訊號采集、轉換與分析的訊號測量與分析系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其特征在于該訊號測量與分析系統提供開放的同步訊號傳輸平臺,還配合設置有運動生物訊號的同步采集與測量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其特征在于該運動生物訊號包括肌電圖、肌動圖、心電圖、電子關節角度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其特征在于在訓練系統上供訓練者站立的位置設置有一維測力平臺以測量訓練者下肢所承受的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爆發力。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其特征在于在該負重裝置上設置有位移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其特征在于該安全裝置包括制動器、傳動齒輪和用于感測負重裝置上下位移的位移傳感器或加速度傳感器,該制動器與傳動齒輪通過皮帶輪相配合,可整體設置固定于訓練架之上,傳動齒輪上卷繞牽引索,牽引索的一端連接負重裝置。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其特征在于
該負重裝置是杠鈴。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牽引索由位移傳感器中穿過,該位移傳感器設置在訓練架上。
全文摘要
一種智能化超等長阻力訓練及診斷系統,包括訓練架,設置于訓練架上的負重裝置,還包括與負重裝置相連以控制負重裝置減速的安全裝置。還包括對訓練過程中的動態力量、位移、加速度訊號采集、轉換與分析的訊號測量與分析系統。該訊號測量與分析系統提供開放的同步訊號傳輸平臺,還配合設置有運動生物訊號的同步采集與測量裝置。該系統不僅有助于提高訓練安全性,還可以計算受試者施予杠鈴的力量以及爆發力的輸出,并監控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等指標,達到訓練與肌肉力量診斷的雙重目的;還能藉由測力系統、肌電圖儀與位移計或加速度傳感器來探討負重超等長動作的動態負荷與神經力學特征與差異,為有效發展爆發力的訓練方法尋求科學研究的參數與依據。
文檔編號A63B69/00GK101513567SQ20081003377
公開日2009年8月26日 申請日期2008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08年2月22日
發明者宇 劉, 毅 肖, 黃靈燕 申請人:上海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