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輔助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
【背景技術】
[0002]靜脈輸液是醫療中常用的給藥方式,由于被輸液體的溫度一般低于人體溫度,病人在輸液過程中,常常感覺四肢冰冷,長時間輸液后經常感覺身體不適,甚至有針刺疼痛感,對于年老體弱者更是如此,特別是天氣寒冷的時候,這種情況尤其嚴重。
[0003]現有的輸液加溫器一般采用水加溫或電熱片加溫,這種加溫的部件一般設置在輸液管或者輸液袋上,為了防止溫度過高導致被輸液體失去藥性,這些加熱的裝置都需要設置溫度控制裝置使被加溫的藥液控制在45°C以下,這就是使得現有的加溫器結構復雜,電耗大,成本較高,使用也不夠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結構簡單,通過在加溫器的容置腔內倒入高溫熱水,利用金屬內殼內層和金屬內殼外層之間的相變金屬在熔化過程中使容置腔內的高溫熱水快速降溫,同時利用相變金屬的凝固過程釋放熱量,從而達到緩沖高溫熱水的溫度,對輸液管中的藥液長時間溫和加熱的效果。
[0005]基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0006]一種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包括加溫器本體、內蓋和外蓋,所述加溫器本體具有容置腔且上端具有開口,所述內蓋可拆卸,設置在所述開口上,所述容置腔外依次設有金屬內殼、相變金屬和隔熱層,所述金屬內殼為雙層中空結構,所述相變金屬填充在所述金屬內殼內層和金屬內殼外層之間,所述加溫器本體中部設有輸液管固定部,所述輸液管固定部與所述金屬內殼外層接觸,所述加溫器本體下部的隔熱層外還設有外殼,使用時所述外蓋扣在所述加溫器本體上與所述外殼配合密封,所述外蓋上設有輸液管進出口。
[0007]進一步的,所述輸液管固定部為螺旋狀金屬槽。
[0008]進一步的,所述螺旋狀金屬槽采用銅或鋁制成。
[0009]進一步的,所述內蓋與所述開口螺紋連接。
[0010]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內殼采用銅或鋁制成。
[0011]進一步的,所述相變金屬的熔點為30?90°C。
[0012]進一步的,所述相變金屬為鎵基二元合金、鎵基多元合金、銦基合金或秘基合金。
[0013]進一步的,所述隔熱層為塑料或隔熱陶瓷。
[0014]使用時,往加溫器的容置腔內倒入80?90°C的高溫熱水,蓋上內蓋密封,熱水通過金屬內殼內層釋放熱量至相變金屬,相變金屬快速吸收熱量融化為液體,高溫熱水的溫度通過相變金屬吸收熱量而得到緩沖,此時纏繞在金屬內殼外層螺旋狀金屬槽內的輸液管被溫和加熱,而且藥液被加溫的溫度低于45°C ;隨著時間的推移,容置腔內的水溫度逐漸降低,相變金屬凝固釋放熱量,繼續保持對螺旋狀金屬槽內的輸液管溫和加熱,從而可以長時間對輸液管內的藥液加溫而且藥液被加溫的溫度低于45°C。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0016]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該加溫器結構簡單,通過往容置腔內倒入高溫熱水,利用金屬內層和外層之間的相變金屬融化使高溫熱水快速降溫,同時利用相變金屬凝固過程釋放熱量,從而緩沖高溫熱水的溫度,對金屬內殼外層螺旋狀金屬槽內的輸液管長時間溫和加熱,并能使藥液被加溫的溫度保持在45°C以下,不需要通電而且也不需要設置溫度控制裝置即可對輸液管內的藥液長時間溫和加熱,熱量利用率高,成本低,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加溫器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外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內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其中:1、加溫器本體;11、容置腔;12、金屬內殼內層;13、金屬內殼外層;14、相變金屬;15、隔熱層;16、外殼;17、輸液管固定部;2、內蓋;3、外蓋;31、輸液管進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上述方案做進一步說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實施例中采用的實施條件可以根據具體廠家的條件做進一步調整,未注明的實施條件通常為常規實驗中的條件。
[0024]參見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提供一種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包括加溫器本體1、內蓋2和外蓋3,加溫器本體I可設計成杯狀,加溫器本體I具有容置腔11且其上端具有開口,該容置腔11用于盛放高溫熱水,內蓋2可拆卸設置在開口上,內蓋2與開口之間可設為螺紋連接,往容置腔11內倒入熱水后將內蓋2旋緊在開口上使容置腔11密封。
[0025]容置腔11外依次為金屬內殼、相變金屬14和隔熱層15,金屬內殼為雙層中空結構,相變金屬14填充在金屬內殼內層12和金屬內殼外層13之間,加溫器本體I的中部設有輸液管固定部17,該輸液管固定部17與金屬內殼外層13接觸,加溫器本體I下部的隔熱層外還設有外殼16,使用時將輸液管纏繞在輸液管固定部17上,外蓋3扣在加溫器本體I上并與外殼16配合形成密封結構,輸液管的兩端分別從外蓋3的輸液管進出口 31伸出。
[0026]上述金屬內殼應具有優良的導熱性能,優選的,金屬內殼采用導熱系數較大的銅、鋁材料制成;上述隔熱層15用于對加溫器內的熱水保溫,優選為塑料或者隔熱陶瓷。
[0027]為了使加溫器內熱水長時間保溫,選用熔點為30?90°C的相變金屬14,優選的該相變金屬14選自鎵基二元合金、鎵基多元合金、銦基合金或秘基合金,這樣當往加溫器容置腔11內倒入80?90°C的高溫熱水后,金屬內殼內層12迅速將熱水的熱量傳導至相變金屬14,相變金屬14融化,同時容置腔11內的熱水溫度降至相變金屬14的熔點附近,此時整個加溫器的溫度保持在相變金屬14的熔點附近,纏繞在輸液管固定部17內的輸液管中的藥液被溫和加熱,而且溫度不會超過45°C,減少患者在輸液過程中因為藥液溫度低產生的不適感。
[0028]而且本實用新型加溫器能夠長時間使用,當容置腔11內的熱水溫度降低時,相變金屬14凝固并在凝固過程中釋放熱量,繼續保持對輸液管固定部17內的輸液管溫和加熱,從而可以達到長時間對輸液管內的藥液溫和加熱的效果。更換加溫器容置腔內的熱水,加溫器即可反復多次使用。
[0029]為了使輸液管內的藥液被均勻加溫,在輸液管固定部17設有螺旋狀金屬槽,該螺旋狀金屬槽采用導熱系數較大的金屬銅或鋁制成,并且該螺旋狀金屬槽與金屬內殼外層13直接接觸,使用時將輸液管均勻纏繞在螺旋狀金屬槽內,蓋上外蓋3,輸液管的兩端分別從輸液管進出口 31伸出,容置腔11內的熱水溫度長時間保持在相變金屬14熔點附近,可實現對輸液管長時間均勻的加溫。
[0030]上述實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員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加溫器本體⑴、內蓋⑵和外蓋(3),所述加溫器本體(I)具有容置腔(11)且上端具有開口,所述內蓋(2)可拆卸設置在所述開口上,所述容置腔(11)外依次設有金屬內殼、相變金屬(14)和隔熱層(15),所述金屬內殼為雙層中空結構,所述相變金屬(14)填充在所述金屬內殼內層(12)和金屬內殼外層(13)之間,所述加溫器本體(I)中部設有輸液管固定部(17),所述輸液管固定部(17)與所述金屬內殼外層(13)接觸,所述加溫器本體(I)下部的隔熱層外還設有外殼(16),使用時所述外蓋⑶扣在所述加溫器本體⑴上與所述外殼(16)配合密封,所述外蓋(3)上設有輸液管進出口(3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液管固定部(17)為螺旋狀金屬槽。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狀金屬槽采用銅或鋁制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蓋(2)與所述開口螺紋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內殼采用銅或銷制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變金屬(14)的熔點為30?900C ο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相變金屬(14)為鎵基二元合金、鎵基多元合金、銦基合金或秘基合金。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熱層(15)為塑料或隔熱陶瓷。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包括加溫器本體、內蓋和外蓋,所述加溫器本體具有容置腔且上端具有開口,所述內蓋可拆卸設置在所述開口上,所述容置腔外依次設有金屬內殼、相變金屬和隔熱層,所述金屬內殼為雙層中空結構,所述相變金屬填充在所述金屬內殼內層和金屬內殼外層之間,所述加溫器本體中部設有輸液管固定部,所述輸液管固定部與所述金屬內殼外層接觸,所述加溫器本體下部的隔熱層外還設有外殼,使用時所述外蓋扣在所述加溫器本體上與所述外殼配合密封,所述外蓋上設有輸液管進出口。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溫度緩沖輸液加溫器,結構簡單,利用相變金屬使加溫器內熱水溫度長時間保持在相變金屬熔點附近,以實現對輸液管內藥液的加溫。
【IPC分類】A61M5-44
【公開號】CN204468905
【申請號】CN201520062335
【發明人】何向鋒, 強福林, 沈康, 王建紅, 施文
【申請人】何向鋒, 南通市腫瘤醫院
【公開日】2015年7月15日
【申請日】2015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