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心胸外科用器械,具體是一種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結核性胸膜炎、結核性膿胸、惡性肺部腫瘤患者常合并有大量的胸腔積液,大量的胸腔積液可引起患者胸悶氣急等明顯癥狀,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常采用帶側孔的中心靜脈導管或腹腔引流管行胸腔積液引流術,而目前臨床上所用的一次性帶側孔中心靜脈導管或腹腔引流管與引流袋接口不匹配,或者一旦患者出現胸支氣管漏氣時,該管也無法與胸腔閉式引流瓶連接,常出現銜接困難、易脫管,出現堵管,固定困難,護理工作量大大增加等缺陷。臨床上在給病人進行胸腔穿刺時,大多是憑借醫務人員自身經驗穿刺進針,針體刺入胸腔后大多無任何固定設施,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將針體拔出,給醫務人員增加了極大的工作難度。,穿刺引流完成后缺少必要的防護器械,造成穿刺部位流出液體,影響穿刺部位的愈合。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傷口的愈合效果,減少對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的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包括固定裝置、連接管和抽取器,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板、固定帶、搭扣、定位孔、定位針筒套、加壓氣袋、充氣袋和充氣管,所述固定板為弧形結構,固定板的兩端連接固定帶,固定帶通過搭扣連接,所述的固定板的中間設有定位孔,定位孔內固定有定位針筒套,固定板與定位針筒套之間設有加壓氣袋,所述的加壓氣袋的通過充氣管連接充氣袋;所述定位針筒套內設有穿刺針,穿刺針連接有連接管,所述連接管包括螺紋接口、軟管、接口管和控制閥,所述穿刺針通過螺紋接口連接軟管,所述軟管一端連接有與軟管相連通的接口管,另一端套接有螺紋接口且軟管的端部伸出于螺紋接口,軟管上設有控制軟管開關的控制閥;所述接口管末端連接有抽取器,所述抽取器包括三通開關、氣囊橡膠管、氣囊、引流袋橡膠管、引流袋,所述三通開關前端端口與接口管連接,所述三通開關后端端口通過氣囊橡膠管連接有氣囊,所述三通開關側端端口通過引流袋橡膠管連接有引流袋。
[0006]進一步的,所述的固定帶為硬質塑料帶。
[0007]進一步的,所述軟管由醫用硅膠制成。
[0008]進一步的,所述連接管的總長度為40厘米。
[0009]進一步的,所述引流袋上設置有刻度線。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穿刺時,固定板上固定定位針筒套通過輸液針筒向充氣袋內充氣,充滿氣體后,將輸液針筒抽出,充氣袋與充氣管緊密配合,防止出現漏氣,確保穿刺定位準確,穿刺完成后,將定位針筒套抽出,充氣袋內部的空氣將穿刺部位壓緊,防止穿刺部位血液流出,確保穿刺后穿刺部位的愈合,避免造成穿刺部位的感染;通過擠壓軟管來防止堵管的發生,同時可通過軟管上的控制閥來控制開啟、關閉以及流速,避免了臨床上常用的2ml注射器或三通閥連接引流袋后引起的弊端,大大減少了連接管滑脫的發生,操作方便;此外,通過控制閥可以很好地控制大量胸腔積液引流的速度,避免因短時間內胸腔引流液流出過多造成的心慌胸悶氣急甚至虛脫等不適癥狀;所述軟管由醫用硅膠制成,醫用硅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對人體組織無刺激性、無毒性、無過敏反應,彈性和柔軟度好,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是一種相當穩定的惰性物質;所述連接管的總長度為40厘米,若本連接管過長,則患者外接引流袋或胸腔引流瓶后管道易重復扭曲打折,不利于引流,若過短則不利于護理操作和擠壓引流管;接口管直接與三通開關相連,并且三通開關將氣囊橡膠管支路與引流袋橡膠管支路分開,有效防止已抽取出的積液回流至胸腔或腹腔;本實用新型能同時實現穿刺定位和穿刺后的穿刺部位的愈合,能很好的實現穿刺部位的防護,防止穿刺部位的液體流出造成對傷口的損傷,提高傷口的愈合效果,減少對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中:1-固定裝置、11-固定板、12-固定帶、13-搭扣、14-定位孔、15-定位針筒套、16-加壓氣袋、17-充氣袋、18-充氣管、2-穿刺針、3-連接管、31-螺紋接口、32-軟管、33-接口管、34-控制閥、4-抽取器、41-三通開關、42-氣囊橡膠管、43-氣囊、44-引流袋橡膠管、45-引流袋。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0014]請參閱圖1,一種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包括固定裝置1、連接管3和抽取器4,所述固定裝置I包括固定板11、固定帶12、搭扣13、定位孔14、定位針筒套15、加壓氣袋16、充氣袋17和充氣管18,所述固定板11為弧形結構,固定板11的兩端連接固定帶12,固定帶12通過搭扣13連接,所述的固定板11的中間設有定位孔14,定位孔14內固定有定位針筒套15,固定板11與定位針筒套15之間設有加壓氣袋16,所述的加壓氣袋16的通過充氣管18連接充氣袋17 ;穿刺時,固定板11上固定定位針筒套15通過輸液針筒向充氣袋17內充氣,充滿氣體后,將輸液針筒抽出,充氣袋17與充氣管18緊密配合,防止出現漏氣,確保穿刺定位準確,穿刺完成后,將定位針筒套15抽出,充氣袋17內部的空氣將穿刺部位壓緊,防止穿刺部位血液流出,確保穿刺后穿刺部位的愈合,避免造成穿刺部位的感染;所述定位針筒套15內設有穿刺針2,穿刺針2連接有連接管3,所述連接管3包括螺紋接口 31、軟管32、接口管33和控制閥34,所述穿刺針2通過螺紋接口 31連接軟管32,所述軟管32 —端連接有與軟管32相連通的接口管33,另一端套接有螺紋接口 31且軟管32的端部伸出于螺紋接口 31,軟管32上設有控制軟管32開關的控制閥34 ;通過擠壓軟管32來防止堵管的發生,同時可通過軟管32上的控制閥34來控制開啟、關閉以及流速,避免了臨床上常用的2ml注射器或三通閥連接引流袋后引起的弊端,大大減少了連接管3滑脫的發生,操作方便;此外,通過控制閥34可以很好地控制大量胸腔積液引流的速度,避免因短時間內胸腔引流液流出過多造成的心慌胸悶氣急甚至虛脫等不適癥狀;所述接口管33末端連接有抽取器4,所述抽取器4包括三通開關41、氣囊橡膠管42、氣囊43、引流袋橡膠管44、引流袋45,所述三通開關41前端端口與接口管33連接,所述三通開關41后端端口通過氣囊橡膠管42連接有氣囊43,所述三通開關41側端端口通過引流袋橡膠管44連接有引流袋45 ;接口管33直接與三通開關41相連,并且三通開關41將氣囊橡膠管42支路與引流袋橡膠管44支路分開,有效防止已抽取出的積液回流至胸腔或腹腔。
[0015]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
【主權項】
1.一種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包括固定裝置(I)、連接管(3)和抽取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I)包括固定板(11)、固定帶(12)、搭扣(13)、定位孔(14)、定位針筒套(15)、加壓氣袋(16)、充氣袋(17)和充氣管(18),所述固定板(11)為弧形結構,固定板(11)的兩端連接固定帶(12),固定帶(12)通過搭扣(13)連接,所述的固定板(11)的中間設有定位孔(14),定位孔(14)內固定有定位針筒套(15),固定板(11)與定位針筒套(15)之間設有加壓氣袋(16),所述的加壓氣袋(16)的通過充氣管(18)連接充氣袋(17);所述定位針筒套(15)內設有穿刺針(2),穿刺針(2)連接有連接管(3),所述連接管(3)包括螺紋接口(31)、軟管(32)、接口管(33)和控制閥(34),所述穿刺針(2)通過螺紋接口(31)連接軟管(32),所述軟管(32)—端連接有與軟管(32)相連通的接口管(33),另一端套接有螺紋接口(31)且軟管(32)的端部伸出于螺紋接口(31),軟管(32)上設有控制軟管(32)開關的控制閥(34);所述接口管(33)末端連接有抽取器(4),所述抽取器(4)包括三通開關(41)、氣囊橡膠管(42)、氣囊(43)、引流袋橡膠管(44)、引流袋(45),所述三通開關(41)前端端口與接口管(33)連接,所述三通開關(41)后端端口通過氣囊橡膠管(42)連接有氣囊(43),所述三通開關(41)側端端口通過引流袋橡膠管(44)連接有引流袋(4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帶(12)為硬質塑料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軟管(32)由醫用硅膠制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管(3)的總長度為40厘米。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袋(45)上設置有刻度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心胸外科用防回流積液抽取器,包括固定裝置、連接管和抽取器,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板、固定帶、搭扣、定位孔和定位針筒套,所述固定板為弧形結構,固定板的兩端連接固定帶,固定帶通過搭扣連接,所述的固定板的中間設有定位孔,定位孔內固定有定位針筒套,所述定位針筒套內設有穿刺針,穿刺針連接有連接管,所述連接管包括螺紋接口、軟管、接口管和控制閥,所述接口管末端連接有抽取器;本實用新型能同時實現穿刺定位和穿刺后的穿刺部位的愈合,能很好的實現穿刺部位的防護,防止穿刺部位的液體流出造成對傷口的損傷,提高傷口的愈合效果,減少對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
【IPC分類】A61M1-00
【公開號】CN204364521
【申請號】CN201420870795
【發明人】胡東升, 郭新芳, 孫麗華
【申請人】胡東升
【公開日】2015年6月3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