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處理系統及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內窺鏡處理系統包括:內窺鏡裝置,其具有能夠進行彎曲動作的筒狀構件和用于使所述筒狀構件彎曲的彎曲操作部;以及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向所述內窺鏡裝置的處理器具通道內插入,所述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包括:插入部,其能夠向體內插入;以及操作部,其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近位端,所述插入部具有:護套,其具有能夠向所述處理器具通道內插入的外徑;以及線刀,其用于切開生物體組織并配置于所述護套的頂端部,在所述護套內形成有具有能夠供引導線貫穿的內徑的管腔,所述護套具有在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分開口并與所述管腔相連通的出口部和在所述護套的近位端部分的外周面上開口的入口部,所述操作部具有:端口,其與所述入口部相連通并形成有能夠供所述引導線貫穿的通孔;以及卡定部,其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處理器具通道內的狀態下能夠以所述端口的所述通孔的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彎曲操作部側的方式卡定于所述內窺鏡裝置。
【專利說明】
內窺鏡處理系統及內窺鏡用處理器具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內窺鏡處理系統及內窺鏡用處理器具。本申請基于2014年3月4日在日本提出申請的特愿2014 — 042053號要求優先權,并將其內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術】
[0002]作為使用內窺鏡裝置一邊觀察十二指腸乳頭一邊切開十二指腸乳頭部的括約肌的手法,公知有內窺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例如在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4中公開有在EST中使用的處理器具。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為了將引導線容易地插入導管的管腔內而設有與導管的管腔相連通的漏斗形狀的延長部的引導線插入器具。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通過在線刀上形成引導臂部、并在形成于護套的狹縫內配置引導臂部而能夠使線刀的切開部朝向期望的方向的高頻電刀。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一種通過在高頻線刀的遠位端部設置未被絕緣的切開部和在除切開部以外的部分絕緣的絕緣部而能夠安全地進行EST的處理器具。在專利文獻4中公開了一種為了容易地更換引導線而具有從導管軸的外側的位置連通至引導線管腔、并沿軸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槽的膽管處理用導管。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6606515號說明書
[0006]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 — 070316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0 — 237202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4:日本特表2001 — 511023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9]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10]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防止引導線的操作與操作部的操作之間的干擾的內窺鏡處理系統及內窺鏡用處理器具。
[0011]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2]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技術方案,內窺鏡系統包括:內窺鏡裝置,其具有能夠進行彎曲動作的筒狀構件和用于使所述筒狀構件彎曲的彎曲操作部;以及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向所述內窺鏡裝置的處理器具通道內插入,所述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包括:插入部,其能夠向體內插入;以及操作部,其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近位端,所述插入部具有:護套,其具有能夠向所述處理器具通道內插入的外徑;以及線刀,其用于切開生物體組織并配置于所述護套的頂端部,在所述護套內形成具有能夠供引導線貫穿的內徑的管腔,所述護套具有在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分開口并與所述管腔相連通的出口部和在所述護套的近位端部分的外周面上開口的入口部,所述操作部具有:端口,其與所述入口部相連通并形成有能夠供所述引導線貫穿的通孔;以及卡定部,其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處理器具通道內的狀態下能夠以所述端口的所述通孔的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彎曲操作部側的方式卡定于所述內窺鏡裝置。
[0013]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技術方案,在上述第一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系統的所述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所述端口的通孔在與所述管腔的中心軸線交叉的方向上開口。
[0014]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技術方案,在上述第二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也可以是,所述卡定部具有鉤,該鉤以包圍所述內窺鏡裝置的把持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為C字狀并具有彈性,所述端口的通孔的中心軸線與在所述鉤中包圍所述把持部的內周面的圓周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
[0015]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技術方案,在上述第二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也可以是,該內窺鏡用處理器具還具有用于切開所述生物體組織并配置于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的線刀,所述護套具有沿所述護套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并連通所述管腔的內部與所述護套的外部的狹縫部,所述端口在遠位端具有C字狀的缺口部,該缺口部具有與所述狹縫部相連通的開口并與所述護套的外周面相接觸。
[0016]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技術方案,在上述第二技術方案的內窺鏡處理器具中,也可以是,所述插入部具有:線刀,其用于切開生物體組織并配置于所述護套;第二管腔,其形成于所述護套并具有能夠供液體流通的空間,在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分具有排出口且在所述護套的近位端部分具有連結口;以及第三管腔,其形成于所述護套并供所述線刀貫穿,在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分具有使所述線刀暴露的橫孔部且在所述護套的近位端部分具有開口部,所述操作部具有:第一端口,其與所述入口部相連通并形成有能夠供所述引導線貫穿的通孔;第二端口,其與所述第二管腔相連通;以及手柄部,其形成有用于與所述線刀連動的滑動件部,所述第一端口是在所述管腔的中心軸線方向上具有長軸的長孔狀,所述滑動件部具有向與所述第一端口的通孔的中心軸線正交的面方向突出的搭指部。
[0017]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技術方案,在上述第三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也可以是,所述護套具有沿所述護套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并連通所述管腔的內部與所述護套的外部的狹縫部,所述端口在遠位端具有C字狀的缺口部,該缺口部具有沿著所述狹縫部的間隙并與所述護套的外周面相接觸,所述操作部具有:連結部,其形成有所述端口并連結于所述護套的近位端;延伸部,其連接于所述鉤;以及主體部,其以所述鉤與所述缺口部成為分開的狀態的方式一起連接于所述連結部和所述延伸部。
[0018]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技術方案,在上述第五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也可以是,所述操作部具有軸部,該軸部在相對于所述長軸傾斜的方向上具有中心軸線并以所述滑動件部能夠沿該中心軸線方向進退的方式連結有所述滑動件部。
[0019]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技術方案,在上述第二技術方案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也可以是,所述護套具有狹縫部,該狹縫部沿著所述護套的長度軸線方向并且在所述入口部與所述出口部之間的范圍形成,以連通所述管腔與所述護套的外部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護套的外周面,形成為在所述護套的周向上的開口寬度小于所述管腔的所述內徑,在將所述入口部的開口邊緣部和所述端口的形成內周面側的輪廓的內側開口邊緣部投影到連結所述管腔的中心軸線與所述護套的中心軸線的直線所延伸的方向上時,以所述開口邊緣部位于與所述內側開口邊緣部大致一致或比所述內側開口邊緣部靠外側的位置的方式將所述護套固定于所述操作部。
[0020]發明的效果
[0021]根據上述各個技術方案的內窺鏡處理系統及內窺鏡用處理器具,能夠防止引導線的操作與操作部的操作之間的干擾。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具有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切開系統的整體圖。
[0023]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俯視圖。
[0024]圖3A是圖2的II1-1II線的剖視圖。
[0025]圖3B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護套的遠位端部分的俯視圖。
[0026]圖4是圖2的IV-1V線的剖視圖。
[0027]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的護套的一部分的立體圖。
[0028]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操作部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0029]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護套與操作部的遠位結構部的局部剖視圖。
[°03°]圖8是表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第一端口部分的局部剖視圖,是在圖6所示的VII1-VIII線方向上觀察而得到的圖。
[0031]圖9A是圖6的IX-1X線的剖視圖。
[0032]圖9B是表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第一端口部分的立體圖。
[0033]圖10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護套的遠位端部分的第一假想平面上的剖視圖。
[0034]圖11是從與第二假想平面垂直的方向觀察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護套的遠位部分而得到的圖。
[0035]圖12是圖11的XI1-XII線的剖視圖。
[0036]圖13是圖11的XII1-XIII線的剖視圖。
[0037]圖14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護套的遠位部分的圖,是包括從圖12所示的XIV-XIV線觀察而得到的護套的局部剖視圖在內的圖。
[0038]圖15是表示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一起使用的引導線的一結構例的側視圖。
[0039]圖16是表示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一起使用的引導線的其他結構例的側視圖。
[0040]圖17A是表示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一起使用的引導線的其他結構例的側視圖。
[0041 ]圖17B是表示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一起使用的引導線的其他結構例的側視圖。
[0042]圖18是表示向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第一端口內插入引導線的形態的剖視圖。
[0043]圖19是表示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安裝于內窺鏡裝置的狀態下的第一端口和操作部的位置關系的圖。
[0044]圖20是表示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安裝于內窺鏡裝置的狀態下的鉤與第一端口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圖。
[0045]圖21是能夠安裝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裝置的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的立體圖。
[0046]圖22是表示圖21所示的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的內部結構的局部剖視圖。
[0047]圖2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使用時的一過程的圖。
[0048]圖24是從內窺鏡裝置的操作者的視點觀察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安裝于內窺鏡裝置的狀態時得到的圖。
[0049]圖2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使用形態的圖。
[0050]圖2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顯示于使用內窺鏡裝置拍攝到的內窺鏡圖像中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示意圖。
[0051]圖27是表示使用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處理的一過程中的內窺鏡圖像的示意圖。
[0052]圖28是表示將引導線安裝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形態的圖,是從圖6所示的VII1-VIII線觀察而得到的剖視圖。
[0053]圖29是表示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中安裝引導線的其他例的圖,是從圖6所示的VII1-VIII線觀察而得到的剖視圖。
[0054]圖30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使用時的一過程的圖。
[0055]圖31是表示將安裝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引導線留下并從內窺鏡裝置中拔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一過程的圖。
[0056]圖32是表示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的護套與引導線分離的一過程的圖。
[0057]圖33是表示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抜出后進行的處理的一例的圖。
[0058]圖34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結構的示意圖。
[0059]圖35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的結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0]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具有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切開系統110的整體圖。
[0061]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是為了在體內切開生物體組織而與內窺鏡裝置100—起使用的醫療器具。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在與內窺鏡裝置100相組合的狀態下構成切開系統110(內窺鏡處理系統)。
[0062]圖2是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俯視圖。圖3A是圖2的II1-1II線的剖視圖。圖3B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護套3的遠位端部分的俯視圖。圖4是圖2的IV-1V線的剖視圖。圖5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中的護套3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操作部40的一部分的俯視圖。圖7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護套3和操作部40的遠位結構部41的圖,用截面僅表示操作部40的遠位結構部41。圖8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第一端口 49部分的局部剖視圖,是在圖6所示的VII1-VIII線方向上觀察而得到的圖。圖9A是圖6的IX-1X線的剖視圖。圖9B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第一端口 49部分的立體圖。圖10是護套3的遠位端部分的第一假想平面α上的剖視圖。圖11是從與第二假想平面β垂直的方向觀察護套3的遠位部分而得到的圖。圖12是圖11的XI1-XII線的剖視圖。圖13是圖11的ΧΙΙΙ-ΧΙΙΙ線的剖視圖。圖14是表示護套3的遠位部分的圖,包括從圖12所示的XIV-XIV線觀察而得到的護套3的局部剖視圖。
[0063]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具有插入部2和操作部40。插入部2是向內窺鏡裝置100的處理器具通道104內插入的細長的構件。插入部2具有護套3和線刀30。如圖1和圖2所示,護套3是具有撓性的細長的構件。在本實施方式中,護套3為樹脂制。
[0064]以下,將內窺鏡處理器具I的操作部40側稱作近位側,將設有插入部2、并向體內插入的側稱作遠位側。
[0065]如圖3Β和圖35所示,護套3在包括護套3的遠位端3a在內的預定的區域具有預彎曲部4。預彎曲部4被賦予在向預定的方向彎曲后的形狀上的習慣性彎曲,具有恢復為預先賦予的彎曲形狀的恢復力。如圖3A和圖3B所示,預彎曲部4中的護套3的中心軸線LI存在于預定的一平面內(以下,稱作“第一假想平面α” ο)。
[0066]預彎曲部4的遠位端部向成為處理對象的患者的十二指腸乳頭PV(參照圖23)內插入。如圖3B所示,在預彎曲部4的遠位端部設有后述的遠位第一連通孔23和遠位第二連通孔24。
[0067]如圖3A所示,在從護套3的近位端3b(參照圖2)朝向遠位端3a沿著護套3的中心軸線LI觀察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時,使用以中心軸線LI為原點、以第一假想平面α為縱軸、以在護套3的中心軸線LI上與第一假想平面α正交的平面(以下,稱作“第二假想平面β”。)為橫軸的正交坐標系(以下,稱作“假想坐標系”。)說明護套3的結構。在假想坐標系的縱軸上,將預彎曲部4的彎曲方向作為上側。
[0068]如圖3Α和圖5所示,在護套3的內部形成有第一管腔7、第二管腔15以及第三管腔20。第一管腔7、第二管腔15以及第三管腔20沿護套3的長度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形成。
[0069]第一管腔7是具有能夠供引導線80進退的內徑的通路部分。即,第一管腔7是在內部保持引導線80的管腔。第一管腔7的中心軸線L7位于第一假想平面α上,位于比護套3的中心軸線LI靠下方的位置、即假想坐標系的第三象限Q3和第四象限Q4。具體地說,第一假想平面α橫穿第一管腔7的內部空間。另外,預定的第一假想平面α包括第一管腔7的中心軸線L7。
[0070]如圖3Α和圖5所示,第一管腔7具有在遠位端3a開口的出口部12、引導線收納部9、狹縫部10以及在近位端側開口的入口部8。
[0071]如圖4和圖5所示,狹縫部10是以連通第一管腔7與護套3的外部的方式在護套3的外周面3c上開口、并沿著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方向延伸形成的細長的缺口。狹縫部10具有沿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方向去除構成護套3的樹脂構件而成的形狀。狹縫部10在預彎曲部4的近位端4b(參照圖34)的附近區域中的預彎曲部4的近位部沿著護套3的中心軸線LI形成于預彎曲部4的外周面與預定的第一假想平面α相交叉的位置。具體地說,狹縫部10的遠位端1a的位置位于比遠位第二連通孔24靠基端側的位置,并且位于比預彎曲部4的近位端4b(參照圖34)靠頂端側的位置。狹縫部10延伸至入口部8。
[0072]狹縫部10具有以狹縫部10的打開寬度比引導線80的直徑小的方式相互分開配置的一對翼部11(第一翼11a、第二翼lib)。翼部11是利用構成護套3的樹脂構件覆蓋引導線收納部9的一對彈性部。翼部11在操作者的經由狹縫部10從引導線收納部9中卸下引導線80時的力的作用下進行變形直至產生能夠供引導線80通過的大小的間隙。
[0073]如圖5所示,入口部8是在第一管腔7的近位端7b附近與引導線80的直徑相同或者比引導線80的直徑大且在護套3的外周面3c上開口的部位。換言之,入口部8是由于沒有后述的翼部11而使第一管腔7的內表面7c暴露于外部的、比狹縫部10寬的開口部分。即,入口部8具有比狹縫部10的開口寬度大的寬度并與第一管腔7相連通且在護套3的近位端部分的外周面3c上開口。
[0074]入口部8的在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方向上的長度也可以大于第一管腔7中的引導線收納部9的內徑。即,入口部8具有在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方向上較長的長孔形狀。另外,入口部8的形狀也可以是矩形形狀。若入口部8的形狀具有矩形形狀,則形成入口部8的加工較容易。入口部8的在護套3的周向上的左右端8c(周向的兩端)也可以具有以從引導線收納部9朝向護套3的外周面3c而使入口部8的開口面積逐漸變大的方式展開的錐形形狀(參照圖9B)0
[0075]如圖4所示,引導線收納部9在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上除與后述的狹縫部10之間的交界以外具有圓形的輪廓。即,引導線收納部9在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上具有大致C字狀的輪廓形狀。引導線收納部9為了能夠供引導線80進退而設定為在貫穿有引導線80的狀態下具有間隙,引導線收納部9的內徑比引導線80的直徑大出與間隙的尺寸相應的量。引導線收納部9在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上具有大致C字狀的輪廓形狀。具體地說,狹縫部10形成為在護套3的周向上的開口寬度小于第一管腔7的內徑。
[0076]如圖3A、圖3B以及圖5所示,第一管腔7在狹縫部10的遠位端1a與護套3的遠位端3a之間在以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剖視時具有連續的圓周狀的輪廓,能夠以引導線80能夠從護套3的遠位端3a突出的方式保持引導線80。出口部12在護套3的遠位端3a開口。出口部12與引導線收納部9相連通。
[0077]圖3A所示的第二管腔15也可以作為用于從護套3的近位端3b(參照圖2)到護套3的遠位端3a(參照圖2和圖3A)輸送例如造影劑等液體的、送液管腔進行使用。另外,第二管腔15也能夠作為用于去除體內的液體的排液管腔進行利用。
[0078]預彎曲部4中的第二管腔15位于上述假想坐標系的第一象限Ql內。
[0079]第二管腔15具有近位連結口16(參照圖9A)和遠位排出口 17(參照圖10),能夠作為供液體從近位連結口 16到遠位排出口 17流動的流路進行使用。
[0080]近位連結口 16是相對于與第二管腔15相連通的連通路徑56(后述)進行連通的開口,是從后述的第二端口 62導入液體的開口。
[0081]遠位排出口17(參照圖10)是供從近位連結口 16導入的液體排出的開口,配置于護套3的遠位端3a。
[0082]如圖3A、圖4以及圖5所示,第三管腔20是供后述的線刀30貫穿的管腔。第三管腔20設定為能夠供線刀30在第三管腔20內進退。即,第三管腔20設定為在貫穿有線刀30的狀態下具有間隙,第三管腔20的內徑比線刀30的直徑大出與間隙的尺寸相應的量。預彎曲部4中的第三管腔20位于上述假想坐標系的第二象限Q2內。
[0083]如圖3A所示,在預彎曲部4恢復為彎曲形狀的狀態下,第二管腔15和第三管腔20位于彎曲形狀的內側面401側的區域內,第一管腔7位于彎曲形狀的外側面402側的區域內。SP,如圖3A所示,在護套3的遠位端3a附近,若比作以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的假想坐標系的縱軸的上方(第一假想平面α的上方)為12點的鐘表的表盤,則預彎曲部4中的第三管腔20位于9點與12點之間的范圍內。
[0084]第三管腔20具有近位開口部21(參照圖7)、線刀收納部22(參照圖14)、遠位第一連通孔23以及遠位第二連通孔24。
[0085]近位開口部21是相對于與第三管腔20相連通的連通路徑57(參照圖7)進行連通的開口,供后述的線刀30插入。
[0086]圖14所示的線刀收納部22為了以電絕緣狀態保持線刀30而在整周上覆蓋線刀30的外周。
[0087]另外,也可以在預彎曲部4的遠位端部具有拉伸部5,在預彎曲部4的近位端部具有模仿變形部6。拉伸部5的外徑具有稍微小于護套3的基端側和模仿變形部6的外徑的外徑。
[0088]如圖11和圖14所示,遠位第一連通孔23在護套3的遠位端3a附近配置于拉伸部5所存在的區域內。遠位第一連通孔23在護套3的外周面3c上開口,并與第三管腔20相連通。遠位第一連通孔23位于上述假想坐標系的第二象限Q2內。即,若比作以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的假想坐標系的縱軸的上方(第一假想平面α的上方)為12點的鐘表的表盤,則遠位第一連通孔23位于9點與12點之間的范圍內。即,遠位第一連通孔23形成于預彎曲部4的彎曲的內側且相對于第一假想平面α離開的位置。
[0089]遠位第二連通孔24在護套3的遠位端3a附近配置于拉伸部5所存在的區域內。遠位第二連通孔24在比遠位第一連通孔23靠近位側的位置配置在自遠位第一連通孔23離開的位置。遠位第二連通孔24位于上述假想坐標系的第二象限Q2內。即,遠位第二連通孔24與遠位第一連通孔23相同地形成于預彎曲部4的彎曲的內側且相對于第一假想平面α離開的位置。另外,在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上,期望的是,遠位第二連通孔24與遠位第一連通孔23在以護套3的中心軸線LI為中心的周向上的位置相互一致。但是,遠位第一連通孔23與遠位第二連通孔24的在護套3的周向上的位置未必必須一致。遠位第一連通孔23和遠位第二連通孔24設置為與預彎曲部4的彎曲的內側的預彎曲部4的外周面3c相連通,并且遠位第一連通孔23和遠位第二連通孔24只要以沿相對于護套3的中心軸線LI從第三管腔20的位置向徑向外方離開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開口就發揮作用。
[0090]線刀30具有切開處理對象部位的功能。
[0091]線刀30具有芯線31和覆蓋芯線31的絕緣覆膜32,該芯線31具有導電性。另外,線刀30從近位側依次具有力量傳遞部33、切開部34以及遠位固定構件(固定部)37。
[0092]絕緣覆膜32例如利用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樹脂(FEP)、聚乙烯、聚烯烴、聚酰胺、氯乙烯、膠乳、天然橡膠、聚砜、聚苯砜、聚醚酰亞胺、Ρ0Μ、ΡΕΕΚ、聚碳酸酯、ABS等樹脂、這些的合成樹脂材料涂覆于芯線31的外表面。
[0093]如圖11所示,切開部34是線刀30的全長中的、芯線31未被絕緣覆膜32(參照圖13)覆蓋、且配置于護套3的外部的部分。切開部34通過被通入經由后述的連接器73(參照圖2)向芯線31供給的高頻電流而能夠切開生物體組織。切開部34具有電刀彎曲部35和彎折部36 ο
[0094]如圖13和圖14所示,力量傳遞部33是線刀30的全長中的、從固定于后述的操作部40(參照圖2)的手柄部67的滑動件部71的近位端30b到切開部34的基端側的部分。在力量傳遞部33中,芯線31被絕緣覆膜32覆蓋。在第三管腔20內貫穿線刀30,在利用遠位固定構件37固定于第三管腔20的狀態下,力量傳遞部33的遠位端位于遠位第二連通孔24的附近。
[0095]如圖11、圖12以及圖13所示,電刀彎曲部35在遠位第一連通孔23與遠位第二連通孔24之間的區域內配置于上述假想坐標系的第二象限Q2內且比預彎曲部4的彎曲靠內側的位置。電刀彎曲部35在遠位第一連通孔23與遠位第二連通孔24之間構成為彎曲形狀。在電刀彎曲部35的遠位端35a,也可以具有彎折部36。
[0096]彎折部36具有在由第一假想平面α和第二假想平面β限定的假想坐標系的第二象限Q2內朝向與相對于護套3的外周面3c的切線大致平行的方向彎曲的形狀。具體地說,在自遠位第一連通孔23突出的位置,切開部34具有從遠位第一連通孔23所延伸的方向向自第一假想平面α離開的方向彎曲的形狀的彎折部36。
[0097]彎折部36是在線刀30中以從電刀彎曲部35朝向線刀30的遠位端30a延伸的芯線31成為朝向遠位第一連通孔23彎折的彎折形狀的方式使芯線31彎折的部位。彎折部36也可以被絕緣覆膜32覆蓋。
[0098]遠位固定構件37設于線刀30的遠位端30a,并固定于第三管腔20的內部。即,在插入到預彎曲部4內的狀態下遠位固定構件37將線刀30與預彎曲部4之間固定。另外,遠位固定構件37利用摩擦、粘接或其他連接方法連接于預彎曲部4內的第三管腔20的內周面20c。由于遠位固定構件37在第三管腔20(預彎曲部4)的內部固定,因此線刀30的遠位部分不會自遠位第一連通孔23脫落。
[0099]圖2所示的操作部40是由操作者把持的部位,且配置于插入部2的近位端2b(護套3的近位端3b)。在操作部40中輸入用于使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進行動作的各種操作。
[0100]操作部40具有遠位結構部41、撓性連結部58、近位結構部61以及手柄部67。
[0101]如圖6所示,遠位結構部41是配置于操作部40的最遠位側的構件。
[0102]遠位結構部41具有主體部42、與內窺鏡裝置100相連結的連結部45以及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
[0103]如圖7所示,主體部42是硬質的構件,在主體部42的內部具有主體側送液管路43和主體側線通路44。主體部42與連結部48的后述的第一端口 49連結,并沿相對于第一端口 49的長軸L2的放射方向(與長軸L2交叉的直線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體部42沿著包括第一端口 49的長軸L2和與長軸L2正交的短軸的假想平面向連結部48的近位端48b延伸。
[0104]主體側送液管路43形成了將后述的第二端口62(參照圖20)與上述第二管腔15連通起來的管路的一部分。
[0105]主體側線通路44是供貫穿于第三管腔20的線刀30的力量傳遞部33以進退自如的方式貫穿的通路。
[0106]與內窺鏡裝置100相連結的連結部45具有鉤46和延伸部47。鉤46是能夠與設置在內窺鏡裝置100上的把持部102(參照圖19)卡定的卡定部。延伸部47連接鉤46與主體部42。
[0107]鉤46是以將設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包圍起來的方式形成為C字狀的彈性構件。鉤46在鉤46自身恢復為C字狀的恢復力的作用下,鉤46按壓著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的外表面。其結果,鉤46卡合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
[0108]延伸部47是連接主體部42與鉤46的硬質的棒狀的構件。延伸部47的近位端47b與主體部42相連,延伸部47的遠位端47a與鉤46相連。延伸部47將鉤46保持在比主體部42靠遠位側的位置。
[0109]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具有供護套3的近位端3b及其附近插入的大致筒狀形狀。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在與延伸部47之間具有間隙的狀態下從主體部42朝向遠位端方向延伸。連結部48與主體部42及延伸部47并列設置。因此,由于操作者保持主體部42和延伸部47,因此不會妨礙連結部48和第一端口 49的可視性以及后述的引導線80的插入,能夠容易且精密地控制第一端口 49的方向。
[0110]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具有第一端口49、與第二管腔15連通的連通路徑56以及與第三管腔20連通的連通路徑57。
[0111]操作部40(連結部48)具有筒狀部和第一端口49,該筒狀部形成為大致筒狀并具有能夠供護套3的近位端3b及其附近插入的內徑,該第一端口 49具有從該筒狀部的內周面連通至外周面而能夠供引導線80插入的開口部。另外,以第一端口49的開口部的開口與入口部8的開口方向一致的方式在護套3的近位端3b及其附近配置有用于將第一端口 49固定于護套3的端口固定部(未圖示)。端口固定部能夠適當地采用直接粘接護套3與第一端口49,或者在護套3上形成缺口并機械卡定于該缺口內等公知的固定方法。作為其結果,護套3不會繞其長度軸線轉動,并且不會自筒狀部脫落。
[0112]如圖6、圖8以及圖9B所示,第一端口 49是成為向第一管腔7內導入引導線80(參照圖28)時的入口的端口。第一端口 49的開口部具有內側開口邊緣部50和外側開口邊緣部51。優選的是,具有錐形部52和與開口部相連通的缺口部55。
[0113]如圖8和圖9B所示,內側開口邊緣部50形成了在筒狀部的內周面上開口的開口的輪廓。另外,內側開口邊緣部50具有與形成于護套3的近位部分的入口部8的輪廓一致的輪廓線或者包圍入口部8的輪廓那樣的輪廓線。即,內側開口邊緣部50的開口的輪廓呈與將護套3的入口部8的邊緣(開口邊緣部)從其開口方向(沿著與第一管腔7的中心軸線和護套3的中心軸線正交的直線的方向)投影到第一端口49的內周面上的投影部分大致一致、或者包圍投影部分(位于比內側開口邊緣部50靠外側的位置)那樣的形狀。內側開口邊緣部50配置于能夠接觸護套3的外周面3c的位置。在這種位置關系下,護套3固定于操作部40。
[0114]外側開口邊緣部51形成了在筒狀部的外周面上開口的開口的輪廓。另外,外側開口邊緣部51位于比內側開口邊緣部50靠護套3的徑向外側的位置。外側開口邊緣部51具有比由內側開口邊緣部50限定的開口面積大的開口面積。外側開口邊緣部51具有與形成于護套3的近位部分的入口部8的輪廓的外周大致一致的輪廓線或包圍入口部8的輪廓那樣的輪廓線。在從與由內側開口邊緣部50限定的面垂直的方向觀察時,外側開口邊緣部51的輪廓位于內側開口邊緣部50的外側。
[0115]上述端口固定部在以內側開口邊緣部和所述外側開口邊緣部的開口的輪廓與將護套3的入口部8的邊緣投影到其開口方向上的投影部分大致一致、或者包圍該投影部分的方式相對于護套3的繞長度軸線的方向和護套3的長度軸線方向定位了第一端口49的狀態下固定。
[0116]內側開口邊緣部50和外側開口邊緣部51形成為在連結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的遠位端48a和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的近位端48b的直線方向上具有長軸L2的橢圓形狀。
[0117]內側開口邊緣部50和外側開口邊緣部51限定第一端口49的開口形狀。第一端口 49的開口的在上述長軸L2方向上的長度能夠設定為與能夠向第一端口49插入的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的結構相對應。
[0118]圖15是表示與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一起使用的引導線80的一結構例的側視圖。圖
16?圖17B是分別表示圖15所示的引導線80的其他結構例的引導線81、82、83的側視圖。
[0119]如圖15?圖17B所示,作為向第一端口 49插入的引導線80、81、82、83,適當地采用公知的結構較好。例如,如圖16和圖17 A所示,也可以具有引導線81、8 2的遠位端80a的附近區域(遠位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彎曲形狀的彎曲形狀部811、812。彎曲形狀部811、812是形成圓弧的一部分并彎曲的形狀。例如,如圖17A所示,也可以采用以遠位端80a朝向引導線82的近位方向的方式使遠位端80a的附近區域的彎曲形狀部812彎曲為半圓弧狀的形狀的引導線82。另外,引導線80、83的遠位端80a的附近區域(遠位部)也可以具有彎折部,該彎折部具有恢復為引導線80、83的中心軸線偏向的形狀的恢復力。例如,如圖15和圖17B所示,遠位部設于比彎折部靠引導線80、83的遠位側的位置,彎折部也可以是以引導線80、83的遠位部沿相對于引導線80、83的近位側部分形成鈍角、直角或銳角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彎折的形狀。角型的引導線80、81、82、83在走向復雜的管腔組織、具有分支的管腔組織的內部向期望的管腔內插入引導線80、81、82、83的遠位端80a時的操作較容易這一點上優異。
[0120]另外,關于圖15、圖17B,將引導線80、83的遠位部的長度分別設為M20、M23。另外,關于圖16、圖17A,將引導線81、82的彎曲形狀部811、812的頂端的切線方向的最大長度分別設為 M21、M22。
[0121]圖18是用于說明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中的第一端口49的形狀與引導線80的形狀之間的關系的圖。
[0122]如圖18所示,第一端口49的開口的在護套3的長軸方向上的長度Ml也可以與引導線80的遠位部的長度M20大致相等或者稍微長于引導線80的遠位部的長度M20。
[0123]在采用圖16所示的引導線81的情況下,第一端口49的開口的在護套3的長軸方向上的長度Ml只要設定得與彎曲形狀部811的頂端的切線方向成分的最大長度M21大致相等或者稍微長于彎曲形狀部811的頂端的切線方向成分的最大長度M21即可。
[0124]在采用圖17A所示的引導線82的情況下,第一端口49的開口的在護套3的長軸方向上的長度Ml只要設定得與彎曲形狀部812的頂端的切線方向成分的最大長度M22大致相等或者稍微長于彎曲形狀部812的頂端的切線方向成分的最大長度M22即可。
[0125]在采用圖17B所示的引導線83的情況下,第一端口49的在護套3的長軸方向上的長度Ml只要設定得與引導線83的遠位部的長度M23大致相等或者稍微長于引導線83的遠位部的長度M23即可。
[0126]如圖8、圖9A以及圖9B所示,錐形部52具有遠位錐形面53和近位錐形面54。遠位錐形面53在第一端口 49的遠位端49a部分光滑地與缺口部55相連。近位錐形面54是在第一端口 49的近位端49b及與其兩端相連的側部連結內側開口邊緣部50與外側開口邊緣部51的錐形狀的面。
[0127]遠位錐形面53對在引導線80經由第一端口49向護套3的第一管腔7內插入時、引導線80從第一端口 49經由缺口部55向護套3的遠位端3a方向的移動進行引導。
[0128]近位錐形面54在引導線80從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的外部向第一端口49內插入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時、將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向護套3的第一管腔7內進行引導。
[0129]形成有錐形部52的第一端口49為了能夠從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的外部看到第一管腔7的內表面7c而以第一管腔7的入口部8暴露于外部的狀態配置于入口部8的外周部分。
[0130]圖19是表示將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的狀態下的第一端口49和操作部40的位置關系的圖。圖20是表示將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的狀態下的鉤46與第一端口 49之間的位置關系的圖。
[0131]如圖19所示,確定第一端口49的開口與鉤46之間的位置關系,以使得在利用鉤(卡定部)46將操作部40卡定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的狀態下第一端口 49的開口朝向內窺鏡裝置100的彎曲操作部107a側。在此,彎曲操作部107a側是能夠能動地操作設于內窺鏡裝置100的頂端部的彎曲變形部107b的操作部。第一端口 49只要形成有沿著與把持部102的長度軸線大致平行的軸貫穿的以與假想平面交叉的軸向為貫穿方向(軸向)的通孔即可。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也可以以沿與內窺鏡裝置100的鉗子塞103所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內窺鏡裝置100,在該情況下,第一端口49的通孔所貫穿的軸向(后述的中心軸線L3方向)是相對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的長度軸線扭轉的位置關系。
[0132]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所示,在第一端口 49的開口處從由內側開口邊緣部50限定的面朝向由外側開口邊緣部51限定的面的直線方向(以下,稱作“第一端口49的開口的中心軸線L3方向”。)與如圖20所示在鉤46中包圍把持部102的圓的中心軸線L4方向大致平行。SP,在圖9A所示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100的操作部40的截面中,穿過第一管腔7的中心軸線L7并穿過內側開口邊緣部50彼此之間與外側開口邊緣部51彼此之間的、第一端口 49的開口的中心軸線L3方向與在鉤46中包圍把持部102的圓的中心軸線L4方向大致平行。其結果,如圖9A所示,第一端口 49的開口形成為以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第一端口 49的開口的中心軸線L3為中心開口,第一端口49的開口的中心軸線L3與包圍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的圓的中心軸線L4大致平行。其結果,在利用鉤46將操作部40安裝、卡定于內窺鏡裝置100的狀態下,在操作者把持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并操作內窺鏡裝置100的通常的位置關系中,第一端口49的開口朝向操作者能夠目視確認的方向(參照圖24)。因此,在操作內窺鏡裝置100的操作者協調操作處理器具時,內窺鏡裝置100的操作者易于目視確認開口部。
[0133]如圖8和圖9A所示,缺口部55是以在利用與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正交的截面觀察連結部48時成為大致C字狀的方式形成有缺口的部位。缺口部55為了使引導線80能夠從入口部8向狹縫部10移動而具有連結部48的直徑比引導線80的直徑大出與引導線80所能夠移動的間隙相應的量那樣的間隙。缺口部55中的間隙沿著護套3的狹縫部10進行設置。缺口部55具有能夠與護套3的外周面3c相接觸的內表面55c,并保持著護套3的外周面3c。
[0134]如圖7所示,缺口部55由于設置為遠離與內窺鏡裝置100相連結的連結部45的延伸部47,因此構成為從內窺鏡裝置100經由鉤46傳遞的外力難以向缺口部55傳遞。在本實施方式中,缺口部55與第一端口49的遠位部分均遠離延伸部47。
[0135]如圖7所示,與第二管腔15相連通的連通路徑56和護套3的第二管腔15相連通,與第三管腔20相連通的連通路徑57和護套3的第三管腔20相連通。
[0136]如圖2和圖7所示,撓性連結部58是連結遠位結構部41與近位結構部61的構件,該撓性連結部58具有撓性。撓性連結部58對在遠位結構部41與近位結構部61之間產生的扭轉進行緩沖。即,在利用鉤46連結著操作部40與內窺鏡裝置100的情況下,撓性連結部58對因操作部40的操作和內窺鏡裝置100的操作而在遠位結構部41與近位結構部61之間產生的扭轉進行緩沖。
[0137]如圖7所示,撓性連結部58在內部具有送液用的連絡通路59和線刀用的連絡通路60。送液用的連絡通路59與第二管腔15相連通。線刀用的連絡通路60與第三管腔20相連通。
[0138]如圖2所示,近位結構部61具有第二端口 62和與手柄部67相連結的連結部63。
[0139]第二端口62是供收納有液體的注射器等連接的端口。例如,在經由第二管腔15從護套3的遠位端3a排出造影劑的手法中,填充有造影劑的注射器連接于第二端口62。第二端口 62的近位端62b具有能夠與具有魯爾鎖定結構的注射器相連結的連接器結構。第二端口62的遠位端62a與形成于撓性連結部58的送液用的連絡通路59(參照圖7)相連通。
[0140]如圖20所示,與手柄部67相連結的連結部63具有手柄固定部64和線刀通路66。手柄固定部64是為了以預定的連接狀態固定手柄部67而設置的。線刀通路66與撓性連結部58中的線刀用的連絡通路60相連通。
[OH1 ]手柄固定部64具有能夠卡定手柄部67的軸部68的遠位端的爪結構65。也可以是,取代設置手柄固定部64,近位結構部61與軸部68—體成型。
[0142]手柄固定部64具有沿相對于第一端口49的長軸L2方向傾斜的方向延伸的棒狀形狀。具體地說,手柄固定部64呈棒狀,具有以隨著從手柄固定部64的遠位端64a朝向手柄固定部64的近位端64b去而逐漸遠離第一端口 49的長軸L2的方式傾斜的中心軸線L5。
[0143]線刀通路66是供線刀30的力量傳遞部33以進退自如的方式貫穿的通路。線刀通路66的遠位端66a與撓性連結部58中的線刀用的連絡通路60(參照圖7)的近位端相連通。線刀通路66的近位端66b與手柄部67的軸部68的內部相連通。
[0144]手柄部67是進行操作者用于操作線刀30的輸入的部分。手柄部67具有軸部68和滑動件部71。軸部68固定于近位結構部61的手柄固定部64。滑動件部71連結于軸部68。
[0145]軸部68具有棒狀部69和環部70。棒狀部69與手柄固定部64的中心軸線L5(參照圖24)同軸或者沿著手柄固定部64的中心軸線L5呈直線狀延伸設置。環部70形成于棒狀部69的近位端。
[0146]棒狀部69是安裝有后述的滑動件部71的部分。在棒狀部69的內部配置有滑動件部71的連接器73和線刀30的近位部分。
[0147]環部70是能夠供操作者穿過手指的環狀部分。
[0148]滑動件部71具有移動體72、連接器73以及搭指部74。移動體72以能夠相對于軸部68進退移動的方式連結于軸部68。連接器73能夠連接于高頻電源裝置。搭指部74形成有能夠供操作者的手指穿過的兩個環75。
[0149]移動體72沿軸部68的長度方向進退自如。
[0150]連接器73固定于移動體72,而且,固定于線刀30的力量傳遞部33的近位端33b。連接器73由導體構成,并電連接于線刀30的芯線31。
[0151]搭指部74通過操作者向兩個環75內穿過手指、且操作者進一步向棒狀部69的環部70內穿過手指而能夠利用為通過操作者的手的開閉動作使移動體72相對于棒狀部69進退。搭指部74從移動體72的外表面朝向外側(遠離中心軸線L5的方向)突出。如圖19所示,搭指部74的自移動體72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方向只要不是包括第一端口 49的開口的中心軸線L3方向的平面即可。優選的是,搭指部74的自移動體72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方向是與第一端口49的開口的中心軸線L3方向正交的面(以下,稱作“環延伸面γ”。)方向。根據這種結構,搭指部74難以干擾在經由第一端口49向第一管腔7內導入的引導線80中向第一端口49的外部伸出的部分。
[0152]接著,說明能夠在將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進行使用的手法中進行利用的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的結構。圖21是能夠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的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的立體圖。圖22是表示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的內部結構的局部剖視圖。
[0153]如圖21和圖22所示,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具有輔助器具主體91、排出管92以及塞體93。輔助器具主體91具有能夠固定于內窺鏡裝置100的鉗子塞103的筒形狀。排出管92與輔助器具主體91的內部空間相連通。塞體93配置在自鉗子塞103的處理器具通道104的近位開口沿處理器具通道104的中心軸線延長的延長線上。
[0154]輔助器具主體91具有能夠液密地連結于鉗子塞103的安裝結構。排出管92能夠連接于與未圖示的排液容器相連的管路。塞體93是具有能夠緊貼護套3的外周面3c的程度的開口或裂縫的柔軟的構件。
[0155]在本實施方式中,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在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向處理器具通道104內插入之前固定于內窺鏡裝置100的鉗子塞103(參照圖24)。在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安裝于鉗子塞103的狀態下,在內窺鏡裝置100的處理器具通道104中從遠位側朝向近位側逆流來的液體主要向排出管92流入。因此,在內窺鏡裝置100的處理器具通道104中從遠位側朝向近位側逆流來的液體從塞體93向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的外部漏出的可能性被抑制得較低。
[0156]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作用。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在作為一連串的手法依次進行內窺鏡下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 S T )、內窺鏡下逆行性膽管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1pancreatography,,ERCP)以及結石去除的情況下一起利用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與內窺鏡裝置100的例子。
[0157]圖23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使用時的一過程的圖。
[0158]如圖1和圖2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適合于觀察十二指腸乳頭PV的側視型的內窺鏡裝置100。
[0159]側視型的內窺鏡裝置100例如包括筒狀構件101、把持部102、鉗子塞103、處理器具通道104、抬起臺105以及攝像部106。筒狀構件101是向體內插入的部分。把持部102配置于筒狀構件101的近位端。鉗子塞103配置于把持部102的一部分。處理器具通道104與鉗子塞103相連通并配置于筒狀構件101的內部。抬起臺105為了向與筒狀構件101的中心軸線L8正交的方向改變在處理器具通道104的遠位端104a自處理器具通道104突出的處理器具等的方向而設置為能夠在供處理器具突出的開口部內移動。攝像部106使攝像視野朝向與筒狀構件101的中心軸線L8正交的方向。攝像部106與供處理器具突出的開口部相鄰設置。
[0160]本實施方式中的側視型的內窺鏡裝置100具有彎曲機構107(參照圖1)。彎曲機構107具有用于使筒狀構件101的遠位部分進行彎曲動作的彎曲操作部107a和彎曲變形部107bo
[0161]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能夠在內窺鏡裝置100的操作者與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操作者分別不同的方式和將鉤46連結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一個操作者操作內窺鏡裝置100與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方式這兩種方式中適當地進行使用。
[0162]首先,說明將鉤46連結于圖1所示的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并利用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情況。
[0163]首先,在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未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的狀態下,操作者如圖23所示利用公知的手法將內窺鏡裝置100引導至作為處理對象部位的十二指腸乳頭PV,使用內窺鏡裝置100對處理對象部位進行觀察。此時,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既可以安裝于鉗子塞103,也可以不安裝于鉗子塞103。
[0164]圖24是從內窺鏡裝置100的操作者的視點觀察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的狀態時得到的圖。
[0165]在觀察處理對象部位之后,如圖24所示,在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固定于鉗子塞103的狀態下,鉤46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進而,經由處理器具安裝輔助器具90向內窺鏡裝置100的處理器具通道104(參照圖1)內插入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護套3。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操作部40利用鉤46連結于內窺鏡裝置100。因此,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操作者例如用左手握持內窺鏡裝置100,例如用右手握持護套3,能夠進行使護套3相對于內窺鏡裝置100的鉗子塞103出入的操作。
[0166]圖25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使用時的一過程的圖。圖26是表示顯示于使用內窺鏡裝置100拍攝到的內窺鏡圖像中的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示意圖。
[0167]如圖25所示,通過操作者對護套3的操作,護套3的遠位端3a自處理器具通道104的遠位端104a(開口部)突出,如圖26所示,被內窺鏡裝置100的攝像部106攝像。
[0168]在利用側視型的內窺鏡裝置100的針對十二指腸乳頭PV的EST的手法中,在將內窺鏡裝置100拍攝到的圖像比作以圖像的上部中央為12點的鐘表的表盤時,以十二指腸乳頭PV的切開對象部位顯示于內窺鏡裝置100拍攝到的圖像中的11點與12點之間的方式對齊攝像部的方向。在該狀態下,通過從十二指腸乳頭PV的開口部以擴張十二指腸乳頭PV的方式進行切開,從而在十二指腸乳頭PV中形成供結石等通過的通路。
[0169]首先,操作者通過向十二指腸乳頭PV內導入造影劑,從而調查膽管和胰管的走向及結石的有無。即,為了進行ERCP的手法,使護套3的遠位端3a的預彎曲部4自內窺鏡裝置100的處理器具通道104的遠位端104a突出。由于對預彎曲部4預先賦予了彎曲形狀,因此在處理器具通道104內,預彎曲部4以護套3的中心軸線LI為旋轉中心進行旋轉直至預彎曲部4模仿彎曲機構107或抬起臺105作用下的彎曲形狀。
[0170]在預彎曲部4的遠位部分穿過抬起臺105的過程中,預彎曲部4以護套3的中心軸線LI為旋轉中心進行旋轉直至預彎曲部4的彎曲方向與抬起臺105的彎曲方向一致。接下來,預彎曲部4的遠位端部(拉伸部5)進入內窺鏡裝置100的攝像部106的攝像視野內。操作者在操作部40處使護套3的近位端3b沿護套3的中心軸線LI方向進退并調整預彎曲部4的遠位端部(拉伸部5)的位置。具體地說,操作者為了利用護套3的近位端3b的進退操作將護套3的遠位端3a插入十二指腸乳頭PV內而調整預彎曲部4的遠位端部的位置。另外,即使未使護套3的近位端3b以護套3的中心軸線LI為旋轉中心積極地進行旋轉,由于預彎曲部4與內窺鏡裝置10的彎曲機構107、抬起臺105的彎曲狀態相應地被動地進行旋轉,因此護套3的遠位端3a也成為向內窺鏡圖像中的12點方向彎曲的位置。
[0171]如圖25所示,在預彎曲部4的遠位端部進入攝像部106的攝像視野內的狀態下,預彎曲部4的近位端部的外周面被抬起臺105按壓。預彎曲部4的外周面中的被抬起臺105按壓的被按壓面4X(參照圖3B)的位置是與預彎曲部4的外周面中的形成有遠位第一連通孔23和遠位第二連通孔24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0172]在難以進行用于向十二指腸乳頭PV內插入護套3的遠位端3a的定位的情況下,操作者也可以從操作部40的第一端口 49向第一管腔7內貫穿引導線80,并使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自第一管腔7的遠位端7a突出。在該情況下,操作者首先將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插入十二指腸乳頭PV內,之后接下來,操作者能夠將護套3的遠位端3a沿著引導線80插入十二指腸乳頭PV內。
[0173]如圖26所示,護套3的遠位部分顯示于由攝像部106拍攝到的內窺鏡圖像,當內窺鏡圖像中的預彎曲部4的彎曲方向被設定為12點方向時,線刀30的電刀彎曲部35朝向比12點方向靠近11點方向的方向自遠位第一連通孔23和遠位第二連通孔24突出。操作者一邊確認電刀彎曲部35朝向內窺鏡圖像上的11點與12點之間的方向的情況一邊將護套3從鉗子塞103向處理器具通道104內插入。由此,護套3的遠位部分被自內窺鏡裝置100的抬起臺105壓出,護套3的遠位端3a到達十二指腸乳頭PV的開口并向十二指腸乳頭PV內插入。
[0174]如果護套3被導入到十二指腸乳頭PV內,則操作者使造影劑從第二端口62排出,并將造影劑從護套3的第二管腔15的遠位排出口 17經由十二指腸乳頭PV向膽管和胰管內導入。通過造影劑的導入,操作者能夠容易地掌握膽管和胰管的走向、結石的有無及其位置和大小等。
[0175]在導入了造影劑之后,在需要進行結石的去除的情況下,進行EST。
[0176]圖27是表示使用了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處理的一過程中的內窺鏡圖像的示意圖。
[0177]如圖27所示,在護套3被導入到十二指腸乳頭PV內之后,在預彎曲部4的遠位端部(拉伸部5)以預定長度配置于十二指腸乳頭PV內的狀態下,使操作部40中的滑動件部71在軸部68的棒狀部69的中心軸線L6方向、即手柄固定部64的中心軸線L5方向(參照圖2)上朝向軸部68的近位端68b方向移動。由此,線刀30的力量傳遞部33向線刀30的近位端30b方向移動,線刀30的遠位端30a產生使護套3的遠位第一連通孔23的部分向近位方向移動的力。由此,護套3的遠位端3a附近的部分在遠位第一連通孔23與遠位第二連通孔24之間彎曲變形。另外,線刀30的切開部34相對于護套3呈弓狀擴展。
[0178]電刀彎曲部35(參照圖11)配置于上述假想坐標系的第二象限Q2內。因此,在將作為內窺鏡圖像由攝像部106拍攝的預彎曲部4的彎曲方向設定為12點方向時,電刀彎曲部35在向比12點方向靠近11點方向的方向偏移的位置與十二指腸乳頭PV的開口部的內表面相接觸。
[0179]在電刀彎曲部35相對于護套3呈弓狀擴展的過程中,操作者經由操作部40的連接器73從高頻電源裝置向線刀30供給高頻電流。由此,電刀彎曲部35所接觸的組織被高頻電流切開。電刀彎曲部35在未對電刀彎曲部35施加有外力的自然狀態下彎曲。電刀彎曲部35通過利用滑動件部71使線刀30的力量傳遞部33向軸部68的近位端68b方向移動而從自然狀態下的彎曲形狀向直線形狀逐漸變形。具體地說,電刀彎曲部35從自然狀態下的彎曲形狀向沿著連結遠位第一連通孔23與遠位第二連通孔24的直線方向的直線形狀逐漸變形。若將預彎曲部4的曲率半徑設定得較大,則線刀30從直線形狀向彎曲形狀逐漸變形。這樣,電刀彎曲部35的彎曲狀態因線刀30的使用了滑動件部71的移動而發生變化。
[0180]設定為十二指腸乳頭PV的避開了主要血管的位置顯示于內窺鏡圖像上的靠近11點方向的位置,在該11點方向的位置利用電刀彎曲部35切開十二指腸乳頭PV,因此能夠以由十二指腸乳頭PV的切開引起的出血量較少的狀態進行切開。
[0181]在十二指腸乳頭PV的切開結束之后,操作者根據需要將裝入了造影劑的注射器連接于第二端口 62,從第二端口 62經由第二管腔15向十二指腸乳頭PV內排出造影劑。利用排出到十二指腸乳頭PV內的造影劑,能夠在X射線圖像上掌握直至成為去除對象的結石的路徑。
[0182]圖28是表示將引導線80安裝于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一例的圖,是從圖6的VII1-VIII線觀察而得到的局部剖視圖。圖29是表示將引導線80安裝于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其他例的圖,是從圖6的VII1-VIII線觀察而得到的局部剖視圖。
[0183]操作者在能夠利用X射線圖像掌握了膽管、胰管的走向之后,從十二指腸乳頭PV導入向膽管、胰管內插入的引導線80。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沿著膽管的走向向膽管內導入引導線80的情況。
[0184]操作者為了能夠適當地進行在膽管與胰管之間的分支部分選擇膽管地插入引導線80、或者在膽管內的分支處向期望的方向引導引導線80的操作,作為向膽管內插入的引導線80,使用在遠位端具有彎曲結構的角型的引導線80。
[0185]角型的引導線80為了靈活地模仿膽管的內壁并且具有向預定的彎曲方向恢復的恢復力而具有柔軟性較高且形成為彎曲形狀的遠位端部分。在將這種角型的引導線80安裝于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時,操作者把持引導線80的遠位部分、即與具有彎曲形狀的部分的近位部分相鄰的區域。接著,如圖28所示,操作者將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附近的彎曲形狀部801從第一端口 49放入第一管腔7內。此時,操作者在以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朝向第一端口49的遠位端49a側的方式使引導線80傾斜的狀態下將引導線80插入第一端口 49內。
[0186]與角型的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的附近區域的彎曲形狀相對應地能夠適當地選擇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向第一端口 49放入的方法。
[0187]例如,像圖16所示的引導線80那樣,在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的附近區域的彎曲形狀部801形成為鈍角地彎折的情況下,如圖28所示,操作者以從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到彎折部分與第一管腔7的中心軸線L7平行的方式將引導線80插入第一端口 49內。其結果,引導線80被順利地導入第一管腔7內。
[0188]像圖17A所示的引導線82那樣,在引導線82的遠位端80a的附近區域的彎曲形狀部812形成為半圓弧狀地彎曲的情況下,操作者以將引導線82的彎曲形狀部812卡掛于第一端口49的遠位端49a的方式將遠位端80a插入第一端口49內(參照圖29)。之后,操作者使引導線80向第一端口 49的近位端49b方向倒下并使引導線80變形為直線狀地插入第一管腔7內。其結果,引導線80被順利地導入第一管腔7內。
[0189]即使在引導線80、81的遠位端80a向第一端口49放入的方法為上述任一者的情況下,第一管腔7的內表面7c也是操作者能夠經由第一端口49看到的狀態。其結果,操作者能夠將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容易地放入第一管腔7內。
[0190]在操作部40利用鉤46連結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的狀態下,第一端口49的開口朝向內窺鏡裝置100的近位側。因此,操作者在能夠經由第一端口 49看到護套3的第一管腔7的狀態下,能夠朝向第一管腔7插入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
[0191]而且,第一端口 49具有在沿連結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的遠位端48a和與護套3相連結的連結部48的近位端48b的直線方向延伸的長軸L2方向上較長的長孔狀的形狀的開口。因此,插入到第一端口49內的引導線80能夠在大致沿著第一管腔7的中心軸線L7的方向(相對于第一管腔7的中心軸線L7稍微傾斜的方向)上進退操作。因此,利用操作者的右手易于進退操作引導線80,而且,能夠防止引導線80的縱曲的產生。
[0192]S卩,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從操作者將內窺鏡裝置100持于左手中并用右手使護套3進退的狀態開始將右手從護套3換持為引導線80并用右手使引導線80向第一端口 49插入或者進退的操作較容易。
[0193]操作者在先于向十二指腸乳頭PV內插入護套3的遠位端3a而將引導線80插入第一管腔7時,既可以利用已經插入的引導線80,也可以更換為上述角型的引導線80。
[0194]操作者使引導線80自護套3的遠位端3a突出,并將引導線80引導至膽管內的期望的位置。此時,操作者根據需要使引導線80繞其中心線旋轉,也可以以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在膽管的分支部分向期望的分支插入的方式使引導線80移動。
[0195]圖30是表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使用時的一過程的圖。如圖30所示,引導線80例如進行插入直至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位于超過應從膽管內去除的結石并向里側前進了一定程度的位置。
[0196]圖31是表示將安裝于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引導線80留下并從內窺鏡裝置100中拔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一過程的圖。圖32是表示將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護套3與引導線80分離的一過程的圖。圖33是表示在拔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之后進行的處理的一例的圖。
[0197]在引導線80到達預定的位置之后,在引導線80留在體內的狀態下拔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這是為了取代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而將用于去除結石的公知的內窺鏡用結石去除器具(取石籃型鉗子、球囊等)導入膽管內而進行的。
[0198]如圖31所示,在操作者拔出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時,首先,從配置于操作部40的遠位結構部41的第一端口 49中經由缺口部55卸下引導線80。此時,操作者不使引導線80的遠位端80a的位置發生變化,而使引導線80相對于第一端口 49從第一端口 49的缺口部55的近位端55b經由缺口部55的內部向缺口部55的遠位端55a移動。在引導線80穿過第一端口 49的缺口部55的過程中,引導線80被從引導線收納部9經由狹縫部10向護套3的外部慢慢地取出。
[0199]接下來,如圖32所示,操作者以使引導線80的位置不會移動的方式支承著引導線80,并且使護套3向處理器具通道104的近位端方向移動。在操作者使護套3向處理器具通道104的近位端方向移動的過程中,護套3自引導線80逐漸脫落。
[0200]如果護套3中的第一管腔7的出口部12(參照圖10)到達鉗子塞103的位置,則操作者一邊克服引導線80欲向其近位端80b方向移動的力而支承引導線80,一邊使護套3向引導線80的近位端80b方向移動。操作者不使引導線80在體內的位置發生變化地從鉗子塞103中抽出護套3的出口部12。之后,操作者使配置有護套3的出口部12的護套3的遠位部分向引導線80的近位端80b方向移動,并從引導線80上卸下護套3。
[0201]如果從引導線80上卸下護套3,則操作者將上述公知的內窺鏡用結石去除器具(例如圖33所示的取石籃型鉗子120)安裝于引導線80,并將該內窺鏡用結石去除器具經由內窺鏡裝置100的處理器具通道104引導至去除對象的結石。
[0202]接著,說明操作內窺鏡裝置100的操作者與操作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操作者相互不同的例子。
[0203]在該例子中,操作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操作者能夠用一只手握持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操作部40,用另一只手進行引導線80向第一端口 49的插入以及引導線80的位置調整。內窺鏡裝置100的操作者與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操作者通過使彼此的操作協調,從而能夠推進與一個操作者操作內窺鏡裝置100和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上述例子相同的處理。
[0204]如以上所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由于將第一端口49配置為在將鉤46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時能夠經由第一端口 49的開口看到第一管腔7的內表面7c那樣的方向,因此在將鉤46安裝于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且一個人使用內窺鏡裝置100和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情況下,能夠將引導線80容易地插入第一端口 49內。
[0205]在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中,由于第一端口49配置為上述方向,因此在從第一端口49向第一管腔7內插入引導線80時,能夠一邊握持內窺鏡裝置100的把持部102一邊利用一個人的操作容易地進行引導線80的進退及旋轉操作。
[020?]第一端口 49形成為橢圓形狀的開口形狀,并構成為在向第一端口 49內插入引導線80時能夠看到第一管腔7的入口部8。因此,即使是遠位端彎曲的角型的引導線80,也能夠將其遠位端容易地導入第一管腔7內。
[0207]第一端口 49具有橢圓形狀的開口形狀。因此,在引導線80插入到第一端口 49內之后,通過使引導線80在大致沿著第一管腔7的中心軸線L7的方向上進退移動,能夠順利地使引導線80進退。
[0208]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設定了手柄固定部64與第一端口49之間的位置關系,以使得在向第一端口49插入引導線80時成為自第一端口49伸出的狀態的引導線80不會干擾手柄部67。因此,在引導線80安裝于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的狀態下能夠容易地操作手柄部67。
[0209]在本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I中,在與第一端口49的開口的中心軸線L3正交的面內設有滑動件部71的搭指部74。因此,搭指部74難以干擾引導線80,能夠容易地進行滑動件部71的使用了搭指部74的移動。即,由于滑動件部71未配置在相對于第一端口49插抜引導線80的方向上,因此滑動件部71的操作與引導線80的操作不相干擾。
[0210]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各個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的技術范圍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改變各個實施方式中的構成要素的組合,或者對各個構成要素施加各種變更或進行刪除。本發明并不由上述說明限定。
[0211]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0212]上述各個實施方式能夠提供防止引導線的操作與操作部的操作之間的干擾的內窺鏡處理系統及內窺鏡用處理器具。
[0213]附圖標記說明
[0214]I內窺鏡用處理器具;2插入部;3護套;7第一管腔(引導線管腔);8入口部;10狹縫部;12出口部;15第二管腔(送液排液管腔);20第三管腔(管腔);30線刀;40操作部;42主體部;45、48連結部;46鉤(卡定部);47延伸部;49第一端口 ; 55缺口部;62第二端口 ; 63連結部;67手柄部;68軸部;71滑動件部;74搭指部;80引導線;100內窺鏡裝置;101筒狀構件;102把持部;104處理器具通道;120取石籃型鉗子。
【主權項】
1.一種內窺鏡處理系統,其中,該內窺鏡處理系統包括: 內窺鏡裝置,其具有能夠進行彎曲動作的筒狀構件和用于使所述筒狀構件彎曲的彎曲操作部;以及 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向所述內窺鏡裝置的處理器具通道內插入, 所述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包括: 插入部,其能夠向體內插入;以及 操作部,其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近位端, 所述插入部具有: 護套,其具有能夠向所述處理器具通道內插入的外徑;以及 線刀,其用于切開生物體組織并配置于所述護套的頂端部, 在所述護套內形成具有能夠供引導線貫穿的內徑的管腔,所述護套具有在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分開口并與所述管腔相連通的出口部和在所述護套的近位端部分的外周面上開口的入口部, 所述操作部具有: 端口,其與所述入口部相連通并形成有能夠供所述引導線貫穿的通孔;以及卡定部,其在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處理器具通道內的狀態下能夠以所述端口的所述通孔的開口方向朝向所述彎曲操作部側的方式卡定于所述內窺鏡裝置。2.—種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是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窺鏡用處理系統的所述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中, 所述端口的通孔在與所述管腔的中心軸線交叉的方向上開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中, 所述卡定部具有鉤,該鉤以包圍所述內窺鏡裝置的把持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為C字狀并具有彈性, 所述端口的通孔的中心軸線與在所述鉤中包圍所述把持部的內周面的圓周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中, 該內窺鏡用處理器具還具有用于切開所述生物體組織并配置于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的線刀, 所述護套具有沿所述護套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并連通所述管腔的內部與所述護套的外部的狹縫部, 所述端口在遠位端具有C字狀的缺口部,該缺口部具有與所述狹縫部相連通的開口并與所述護套的外周面相接觸。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中, 所述插入部具有: 線刀,其用于切開生物體組織并配置于所述護套; 第二管腔,其形成于所述護套并具有能夠供液體流通的空間,在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分具有排出口且在所述護套的近位端部分具有連結口;以及 第三管腔,其形成于所述護套并供所述線刀貫穿,在所述護套的遠位端部分具有使所述線刀暴露的橫孔部且在所述護套的近位端部分具有開口部, 所述操作部具有: 第一端口,其與所述入口部相連通并形成有能夠供所述引導線貫穿的通孔; 第二端口,其與所述第二管腔相連通;以及 手柄部,其形成有用于與所述線刀連動的滑動件部, 所述第一端口是在所述管腔的中心軸線方向上具有長軸的長孔狀, 所述滑動件部具有向與所述第一端口的通孔的中心軸線正交的面方向突出的搭指部。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中, 所述護套具有沿所述護套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并連通所述管腔的內部與所述護套的外部的狹縫部, 所述端口在遠位端具有C字狀的缺口部,該缺口部具有沿著所述狹縫部的間隙并與所述護套的外周面相接觸, 所述操作部具有: 連結部,其形成有所述端口并連結于所述護套的近位端; 延伸部,其連接于所述鉤;以及 主體部,其以所述鉤與所述缺口部成為分開的狀態的方式一起連接于所述連結部和所述延伸部。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中, 所述操作部具有軸部,該軸部在相對于所述長軸傾斜的方向上具有中心軸線并以所述滑動件部能夠沿所述中心軸線的方向進退的方式連結有所述滑動件部。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內窺鏡用處理器具,其中, 所述護套具有狹縫部,該狹縫部沿著所述護套的長度軸線方向并且在所述入口部與所述出口部之間的范圍形成,以連通所述管腔與所述護套的外部的方式形成于所述護套的外周面,形成為在所述護套的周向上的開口寬度小于所述管腔的所述內徑, 在將所述入口部的開口邊緣部和所述端口的形成內周面側的輪廓的內側開口邊緣部投影到連結所述管腔的中心軸線與所述護套的中心軸線的直線所延伸的方向上時,以所述開口邊緣部位于與所述內側開口邊緣部大致一致或比所述內側開口邊緣部靠外側的位置的方式將所述護套固定于所述操作部。
【文檔編號】A61B1/00GK105979895SQ201580007132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日
【發明人】小國康平, 小林司
【申請人】奧林巴斯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