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風濕痹病從中醫學的范疇上包括風濕骨痛、類風濕骨痛、肩周炎、頸椎病、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四肢腫痛、痛風等等,是我國的常見多發病,現正向年輕的人群擴展,給患者帶來了肉體和心靈上的痛苦,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目前,治療風濕痹痛中藥很多,從療效上說各有特長,多數配方較為復雜,部分藥物很難買到。且藥物價位較高。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
[0004]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金蕎麥20-25、獨活5-7、續斷3-5、大薊2-4、川烏6-8、枸杞葉4-5、威靈仙8-10、三七2-4、制乳香4-6、淫羊藿6-8、白芷3-5、熟地黃10-12、桑枝10-12、巴戟天4-6、扁擔藤2-4、黃連5-7、穿山龍7-9、地楓皮3-5、崗梅根2-4、孩兒茶8-10、梁王茶4-5。
[0005]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金蕎麥22、獨活6、續斷4、大薊
3、川烏7、枸杞葉4.5、威靈仙9、三七3、制乳香5、淫羊藿7、白芷4、熟地黃11、桑枝11、巴戟天
5、扁擔藤3、黃連6、穿山龍8、地楓皮4、崗梅根3、孩JL茶9、梁王茶4.5。
[0006]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然后加入適量水,煎煮30-40分鐘后過濾取煎煮液,再慢熬成膏藥,涂覆于患處,每日1-2次,10天為一療程。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均采用純天然中草藥配制而成,具有通調血脈,養血舒筋和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風濕引起的腿腳軟弱無力,關節麻木、酸痛、腫脹等癥有較好的療效,本發明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治愈后不易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08]實施例1: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g)為:金蕎麥22、獨活
6、續斷4、大薊3、川烏7、枸杞葉4.5、威靈仙9、三七3、制乳香5、淫羊藿7、白芷4、熟地黃11、桑枝11、巴戟天5、扁擔藤3、黃連6、穿山龍8、地楓皮4、崗梅根3、孩兒茶9、梁王茶4.5。
[0009]用量及用法:按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稱取各原料,然后加入適量水,煎煮30-40分鐘后過濾取煎煮液,再慢熬成膏藥,涂覆于患處,每日1-2次,10天為一療程。
[0010]典型病例:
病例I:徐某某,女,57歲,腿部關節腫痛、腫脹,活動不利,伴有全身酸痛,神疲乏力,涂覆本發明的外用中藥,每日更換2次,連續涂覆十余天,效果明顯,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后繼續涂覆兩個療程以鞏固療效,關節無任何不適感。
[0011]病例2:章某,男,62歲,肩關節及手指關節常感疼痛明顯,嚴重時有腫脹、僵硬癥狀,遇寒則加重,常服用西藥及貼中藥藥膏治療,無明顯療效,后涂覆本發明的外用中藥,每日I次,連涂兩個療程后,關節疼痛明顯減輕,發作頻率降低,后繼續涂覆一個月,癥狀基本消失,關節無任何不感,未見復發。
【主權項】
1.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金蕎麥20-25、獨活5-7、續斷3-5、大薊2-4、川烏6-8、枸杞葉4-5、威靈仙8-10、三七2-4、制乳香4-6、淫羊藿.6-8、白芷3-5、熟地黃10-12、桑枝10-12、巴戟天4-6、扁擔藤2-4、黃連5-7、穿山龍7-9、地楓皮3-5、崗梅根2-4、孩J L茶8-10、梁王茶4-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金蕎麥22、獨活6、續斷4、大薊3、川烏7、枸杞葉4.5、威靈仙9、三七3、制乳香5、淫羊藿7、白芷4、熟地黃11、桑枝11、巴戟天5、扁擔藤3、黃連6、穿山龍8、地楓皮4、崗梅根3、孩兒茶9、梁王茶4.5。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風濕痹痛的外用中藥,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金蕎麥20-25、獨活5-7、續斷3-5、大薊2-4、川烏6-8、枸杞葉4-5、威靈仙8-10、三七2-4、制乳香4-6、淫羊藿6-8、白芷3-5、熟地黃10-12、桑枝10-12、巴戟天4-6、扁擔藤2-4、黃連5-7、穿山龍7-9、地楓皮3-5、崗梅根2-4、孩兒茶8-10、梁王茶4-5;本發明均采用純天然中草藥配制而成,具有通調血脈,養血舒筋和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風濕引起的腿腳軟弱無力,關節麻木、酸痛、腫脹等癥有較好的療效,本發明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治愈后不易復發。
【IPC分類】A61P29/00, A61P19/00, A61K36/8945
【公開號】CN105497424
【申請號】CN201610021416
【發明人】徐昌霞
【申請人】徐昌霞
【公開日】2016年4月20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