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智能調節型醫用敷料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智能調節型醫用敷料及其制備方法,屬于醫療用品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醫用敷料多為泡沫型敷料,這種敷料在應用于一般創口時,吸收效果尚佳,但當出現大滲液量時,泡沫型敷料結構中吸收了大量滲液的泡沫中的液體就會反滲到創面上,導致滲液吸收不完全,創面將長時間浸泡在這些殘留的滲液中,在這種情況下,極易發生創面發白、創口潰爛、創口無法愈合等現象。
[0003]基于此,做出本申請案。
【發明內容】
[0004]為了克服現有醫用敷料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請首先提供一種多層次的、具有自調節濕度的智能調節型醫用敷料。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申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智能調節型醫用敷料,由包覆層、收容層、透濕層、吸收層和導流層構成,收容層位于包覆層上,透濕層位于收容層上,吸收層位于透濕層上,導流層則貼覆于吸收層上,且導流層的兩端與包覆層相連接。
[0006]進一步的,作為優選:
所述的導流層上設置有多個導流結構,更為優選的,所述的導流結構為導流槽或導流孔;所述的導流結構的傾角Θ為10-30°。
[0007]所述的包覆層、收容層、透濕層、吸收層和導流層中,透濕層較收容層長。更為優選的,所述的吸收層較收容層短。
[0008]所述的導流層上設置有多個導流結構,且該導流結構的開口朝外,且外大內小。
[0009]所述的包覆層為阻菌層或發泡層,更為優選的,所述的發泡層為發泡PU膜。
[0010]所述的收容層為吸收倍數為50-200倍的層狀結構,該收容層是由吸液樹脂、吸液纖維素或丙烯酸吸液纖維中的一種或多種復合而成的層狀結構。
[0011]所述的透濕層為透濕性在3000-50000g/m2*24h,更為優選的,所述的透濕層為聚氨酯膜,其透濕性在15000-30000 g/m2*24h ;所述的透濕層為聚氨酯膜,其上設置有微孔結構,其透濕性在 30000-50000 g/m2*24h。
[0012]所述的吸收層為泡沫敷料或海綿結構。
[0013]同時,本申請第二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上述特征醫用敷料的制備方法,以包覆卷為基材,包覆卷上依次涂覆收容介質形成收容層,再在收容層上覆蓋透濕層,在透濕層上涂覆吸收介質形成吸收層,在吸收層上加設導流層,即形成敷料。
[0014]進一步的,作為優選:
所述的導流層是通過在吸收層上涂覆導流介質后烘干固化并打孔形成的層狀結構,烘干溫度 120-200 °C。
[0015]所述的吸收層上覆蓋導流層,該導流層上設置有導流結構,且該導流結構與導流層為一體成型。
[0016]將本發明應用于臨床醫療,將導流層與皮膚直接接觸,并順勢將包覆層和透濕層向皮膚方向推壓,并使透濕層與導流層接觸,而包覆層則與皮膚接觸,此時,吸收層位于導流層和透濕層所形成的邊側封閉的空間內,而收容層則位于透濕層與包覆層所形成的封閉空間內。
[0017]貼覆完成后,創口處的滲液首先經導流層進入,由于吸收層的吸收倍數在50-200倍,滲液在吸收層的作用下,自動進入吸收層,而吸收層上的滲液則會在透濕性優于吸收層的透濕層作用下,自動進入透濕層,最后進入收容層,該收容層作為一個儲備機構將滲液吸收并匯集。
[0018]與現有醫用敷料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可實現多階梯吸液,滲液傳導良好,可自動調整貼覆創面濕度。本申請的整體為層狀結構,每層結構有機組合形成一個階梯作用的敷料,貼近皮膚的導流層為親膚性好的硅凝膠制成,提高敷料與皮膚創面貼合度的同時,也對創面上的滲液、泡沫進行導流入導流層中,吸收層采用海綿或泡沫結構,賦予該吸收層強大的吸引力,使進入導流結構中的滲液、泡沫在該吸引力作用下自發的進入吸收層,待整個吸收層被滲液、泡沫潤濕后,透濕性良好的透濕層吸收滲液,大量的滲液經由吸液性強大的收容層作用下,自透濕層轉入收容層,收容層具有極大的吸收倍率,相對于正常的大滲液量而言,完全可以將滲液容納,包覆層則將收容層外側封閉,避免滲液自收容層溢出;在本申請的敷料結構中,由外而內相互配合并形成一個完整的動力路徑,并使滲液、泡沫隨著該動力路徑自發的自創面流向收容層,自動調整貼覆創面濕度,使創面最大程度的保持干燥,避免了滲液在創面滯留所引起的創面發白、潰爛等問題。
[0019]2)吸液與保液同步,避免漏液現象的發生。本申請中,導流層上設置導流結構,該導流結構為外大內小(外是指靠近創面的一面)的漏斗狀結構,滲液、泡沫與導流層接觸過程中,朝外的開口面積較大的一面與創面接觸,朝內的開口面積較小的一面則與泡沫和滲液接觸,并在吸收層的作用下快速由導流層轉入吸收層,避免了滲液在導流層表面滯留所引起的反滲透現象,漏斗狀外大內小的導流結構構成了滲液的第一道保液屏障;長度分布上,透濕層較吸收層大,確保了導流層、吸收層過來的滲液可以充分完全的被透濕層所吸收,收容層雖然也較透濕層小,但收容層與包覆層形成封閉空間,確保收容層吸液的同時,將滲液保留在該封閉空間內,為收容層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吸納滲液,避免了吸液不及時所引起的漏液現象,透濕層、收容層和包覆層所構成的封閉空間形成滲液的第二道保液屏障;而貼覆完畢后,包覆層處于最外層,其不僅發揮了阻菌作用,其兩端可固定于創面附件的皮膚上,皮膚與包覆層形成第二個封閉空間,并構成滲液的第三道保液屏障,三道屏障共同作用,確保了保液、吸液的同步高效進行。
[0020]3)吸收倍率高,適用性更廣。在本申請中,高吸收倍率主要通過收容層、透濕層和吸收層來實現的:收容層為吸液性在50-200倍的層狀結構,可由吸液樹脂、吸液纖維素和丙烯酸吸液纖維材料中的單一成份或復合成份組構成,強大的吸液性為整個敷料提供了有力的容納量,不僅適用于常規滲液量,對應較大創口滲液量同樣使用,這是滿足大滲液量使用需求的前提;透濕層在未吸液之前的透濕性為3000-15000g/m2*24h,隨著吸收層吸收液體后,一部分液體透過吸收層被透濕層吸收,此時,透濕層透濕性增加到15000-50000g/m2*24h ;而本申請的透濕層具有吸液后可變形且透濕性隨吸液量增大而增大的優勢,當透濕層上設置微孔結構時,該微孔結構在透濕層上形成毛細效應,可顯著增加透濕層的吸液能力,其透濕性可增加到30000-50000g/ m2*24h ;吸收層采用泡沫結構或海綿結構,這種結構賦予了吸收層10-30倍的液體吸收性,吸收層、透濕層、收容層形成一個完善的具有單一方向的滲液動力路徑,很好的實現了吸收倍率的提高。
[0021]4)在加工過程中,導流層可采用兩種方式加工,一種是采用“涂覆-烘干-打孔”的方式,該種方式中,先在吸收層上涂覆導流介質,再高溫烘干固化,最后經打孔機在包含有包覆層、收容層、透濕層、吸收層和導流層的半成品上進行打孔,使導流層上形成導流結構,該種方式一條流水線即可實現整個敷料的加工,但需要控制打孔機的打孔深度,既要避免打孔不穿,無法完成滲液的傳遞,又要避免打孔過深而對與之臨近的吸收層、透濕層結構的破壞;一種是采用“噴涂一體成型-烘干”的方式,吸收層上覆蓋導流層,該導流層上設置有導流結構,且該導流結構與導流層為一體成型,該種方式在加工過程中除敷料整體流水線外,還需增加一條輔助的導流層加工流水線,在導流層加工流水線上,導流介質以噴涂方式噴涂在成孔機構上,然后經烘干取下,由于成孔機構上設置有凸齒和履帶,在凸齒與履帶的相互配合下,導流介質烘干固化所形成的導流層上自帶有導流結構,而無需打孔即可形成具有導流結構的導流層,再將該導流層加設于吸收層上,即可完成敷料的加工。
[0022]將本申請技術方案應用于臨床手術或創面修復,整體敷料具有良好的吸液、保液性能,且吸收倍率高,滲液傳導性好,可滿足大滲液量的需求,確保創面無或僅有極少量滲液的殘留,有利于創面的愈合和修復。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發明的第一種加工流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第二種加工流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圖4中導流卷的加工流程示意圖。
[0024]圖中標號:1.包覆層;11.包覆卷;2.收容層;21.收容機構;3.透濕層;31.透濕卷;4.吸收層;41.吸收機構;5.導流層;51.導流結構;52.導流機構;53.導流卷;6a.打孔機;6b.成孔機構;61.驅動輥;62.履帶;63.凸齒;7.烘干機構;8.保護卷;9.擠壓輥。
【具體實施方式】
[0025]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一種智能調節型醫用敷料,結合圖1,由包覆層1、收容層2、透濕層3、吸收層4和導流層5構成,收容層2位于包覆層1上,透濕層3位于收容層2上,吸收層4位于透濕層3上,導流層5則貼覆于吸收層4上,導流層5上設置有多個導流結構51,且導流層5的兩端與包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