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膽囊炎及膽道感染的中成藥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膽囊炎、膽道感染藥物領域,尤其是提供了一種治療膽囊炎及膽道感 染的中成藥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膽囊炎是較常見的疾病,發病率較高。根據其臨床表現和臨床經過,又可分為急性 的和慢性的兩種類型,常與膽石癥合并存在。右上腹劇痛或絞痛,多為結石或寄生蟲嵌頓梗 阻膽囊頸部所致的急性膽囊炎,疼痛常突然發作,十分劇烈,或呈現絞痛樣。膽囊管非梗阻 性急性膽囊炎時,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劇烈,多為持續性脹痛,隨著膽囊炎癥的進展,疼痛亦 可加重,疼痛呈現放射性,最常見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處。根據中醫理 論,膽囊炎、膽石癥的病位以肝膽為主,兼及脾胃.病邪以氣郁、血癀、濕熱三者相互作用, 互為因果膽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為順,故治當舒肝理氣、清熱利濕、利膽排石。其主癥 為:肝膽濕熱以及肝膽郁滯。
[0003] -般臨床療法為藥物和手術方式,藥物則用:解痙、鎮痛藥物;手術方式為膽囊切 除或膽囊造瘺。在這一方面,中成藥口服液為在調理癥狀,扼制傷害方面比西醫治療方法有 優勢。,西藥主要針對病灶直接作用,但因該病用藥周期很長,容易產生耐藥性和毒副作用, 且這類藥物的價格往往比較高,患者用藥成本很高,一般家庭均難以承受。這就需要更理想 的中成藥,來滿足不同患者需要。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急慢性膽囊炎、膽道感染、膽結石、膽道手術后綜合癥等 病有較好治療效果的中成藥物,尤其是提供了一種治療膽囊炎及膽道感染的中成藥及制備 方法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的所提的問題。
[0005]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治療膽囊炎及膽道感染的中成藥,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配制而 成:厚樸8~12g、枳殼15~20g、大黃12~18g、金銀花10~15g、功勞葉10~15g、神黃豆80~120g、 茵陳 20~30g、黃芩 20~25g、川芎 10~15g、大棗 150~200g。
[0006]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優選了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配制而成的:厚樸 l〇g、枳殼20g、大黃16g、金銀花15g、功勞葉15g、神黃豆100g、茵陳30g、黃芩25g、川芎15g、 大棗200g。
[0007]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的中成藥制備為口服液。
[0008] 本發明還提供上述中成藥的制備方法,本技術領域中通常采用人們熟知的方法包 括如下步驟: 1) 稱取各原料重量配比:厚樸8~12g、枳殼15~20g、大黃12~18g、金銀花10~15g、功勞 葉 10~15g、神黃豆 80~120g、茵陳 20~30g、黃芩 20~25g、川芎 10~15g、大棗 150~200g ; 2) 將上述所有原料清洗晾干,粉碎成顆粒,加水浸泡1. 5小時,然后加水煎煮兩次,第 一次加原料藥8倍量的水,武火煎沸后,再文火煎煮1-2小時,取煎液、濾過,第二次加原料 藥6倍量的水,煎煮0. 5-1. 5小時,取兩次煎液,濾過,熱封袋中,每袋200ml,高溫滅菌,包裝 即得。
[0009] 用法與用量:口服本發明的中成藥,每次200ml,每日2次,早晚飯后半小時,20天 為1個療程。
[0010] 本發明所使用的藥材具有如下特性: 厚樸:【性味】苦、辛,溫。【歸經】歸脾、胃、肺、大腸經。【功能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 滿。用于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0011] 枳殼:【性味】苦、辛、酸,溫。【歸經】歸脾、胃經。【功能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 脹。用于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0012] 大黃:【性味】苦,寒。【歸經】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功能主治】瀉熱通腸, 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 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
[0013] 金銀花:【性味】甘,寒。【歸經】歸肺、心、胃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散風熱。
[0014] 功勞葉:【出處】本品入藥始見于《本草拾遺》,原名"枸骨葉"。功勞葉為十大功 勞葉之簡稱。最早提到十大功勞名稱的本草文獻應推《本經逢原》,其次為《綱目拾遺》。前 者以十大功勞為枸骨的俗名,后者則在論述角刺茶葉時說:"角刺茶,出徽州。土人二、三月 采茶時,兼采十大功勞葉,俗名老鼠刺,葉曰苦丁。"這里雖然沒有記載老鼠刺的植物形態, 但卻說明了十大功勞葉與苦丁茶系來自同一植物。【別名】枸骨葉、貓兒刺、枸骨刺、八角 茶、老鼠刺、十大功勞葉、老虎刺、狗古芳、散血丹、八角刺、羊角刺、老鼠怕,【來源】藥材基 源: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性味】 苦;涼【歸經】肝;腎經,【功能主治】清虛熱;益肝腎;【摘錄】《中華本草》。
[0015] 神黃豆:【出處】出自《本經逢原》,【別名】緬豆、回回豆、青花豆、真寧豆、雄黃 豆、臘腸豆、排錢豆,【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神黃豆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Cassia agnis(de Wit)Brenan[C. javanica L.var. agnes de Wit ;C.javanica L. var. indo-chinensis Gagnep·]。【性味】苦;涼,【歸經】心;脾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潤腸 通便。【摘錄】《中華本草》。
[0016] 茵陳:【別名】綿茵陳、茵陳蒿、白蒿、絨蒿、猴子毛,【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 Artemisia scoparia ffaldst. et Kit.或茵陳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 地上部分。【性味】苦、辛,微寒。【歸經】歸脾、胃、肝、膽經。【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 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0017] 黃芩:【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性味】苦,寒。【歸經】歸肺、膽、脾、大腸、 小腸經。【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