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2]十二指腸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種具有反復發作傾向的慢性病,其人群發病率為10%?20%,而幽門螺桿菌感染已被確認為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以往治療十二指腸潰瘍常用單一的西醫療法,西醫采取抗潰瘍與抗幽門螺桿菌藥同用,或在潰瘍愈合后采用小劑量H2受體拮抗劑維持治療來降低復發率,但長期服用難免副作用,但效果不甚理想。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臨床癥狀:外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溫,而內胃脘熱脹灼痛,雖喜溫而惡寒,脘腹脹痛拒按,食少納呆,神疲乏力,口渴咽干,目赤溲黃,舌體略胖,質紅苔黃,脈沉左關虛弦。經過發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根據中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無漏子、頭發七、太白麗參、茯苓、五味子、百脈根、黃芪、白術、石斛、變葉榕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
[0005]制備本發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無漏子40 - 60份、頭發七30 — 50份、太白麗參30 - 50份、茯苓20 - 40份、五味子20 — 40份、百脈根15 — 25份、黃芪15 — 25份、白術15 - 25份、石斛5 - 10份、變葉榕5 - 10份。
[0006]本發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無漏子50份、頭發七40份、太白麗參40份、茯苓30份、五味子30份、百脈根20份、黃芪20份、白術20份、石斛8份、變葉榕6份。
[0007]本發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無漏子:甘、溫。歸脾、肺經。益氣補虛,消食除痰。臨床用于氣虛贏弱,食積不化,咳嗽有痰。
[0008]頭發七:淡、平。歸肝、腎、膀胱經。滋腎養肝、澀精止汗、利水消腫、收濕斂瘡。用于腎虛體弱,澀精止汗,心悸,遺精,盜汗,淋癥,水腫,黃水瘡等。
[0009]太白麗參:甘、微苦、平。益氣養陰,托毒外出。臨床用于病后體虛,陰虛潮熱,瘡毒內陷。
[0010]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肺、腎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t季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等。
[0011]五味子:酸、溫。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寧心安神。主治咳嗽虛喘,夢遺滑精,尿頗遺尿,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心悸失眠等。
[0012]百脈根:甘、苦、微寒。歸肺經。補虛,清熱,止渴。用于虛勞,陰虛發熱,口渴等。
[0013]黃芪:甘、溫,歸肺、脾經。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用于脾虛泄瀉,等一切氣虛血虧之證。
[0014]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胃氣虛,運化無力,食少便溏,脘腹脹滿,脾虛水停,而為痰飲、水腫、小便不利,胎動不安等。
[0015]石斛:甘、微寒。歸胃、肺、腎經。生津益胃,滋陰清熱,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臨床用于熱病傷津,口干煩渴,胃陰不足,胃痛干嘔,肺燥干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等癥。
[0016]變葉榕:微苦、辛、微溫。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催乳。用于風濕痹痛,胃痛,癤腫,跌打損傷,乳汁不下,十一指腸潰瘍等癥。
[0017]十二指腸潰瘍多屬中醫“胃脘痛”范疇。臨床以虛證或虛實夾雜多見。病因多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內傷等損傷脾胃,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或夾濕、夾熱,或久病致瘀,故疏肝健脾、理氣止痛、祛瘀化濕、清熱等法乃本病治療之法。本發明中無漏子益氣補虛,為君藥,頭發七滋腎養肝,太白麗參益氣養陰,托毒外出為臣藥,茯苓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五味子益氣生津、寧心安神,百脈根補虛、清熱,黃苗益氣升陽,白術補氣健脾,石斛生津益胃、滋陰清熱,變葉榕活血止痛。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對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具有獨特的療效,諸藥共奏益氣補虛、健脾和胃、補益肝腎、寧心安神之功效,達到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目的。
[0018]本發明中藥于2009年至2014年臨床觀察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94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94例患者中,年齡30 — 76歲,病程多在3個月到5年,平均年齡48歲。
[0019]2、診斷標準
2.1診斷依據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研宄指導原則》:
(O長期反復發作的周期性、節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2)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壓痛;
(3)X線鋇餐造影見潰瘍龕影;(4)內窺鏡鏡檢可見到活動期潰瘍。
[0020]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臨床癥狀:外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溫,而內胃脘熱脹灼痛,雖喜溫而惡寒,脘腹脹痛拒按,食少納呆,神疲乏力,口渴咽干,目赤溲黃,舌體略胖,質紅笞黃,脈?幾左關虛弦。
[0021]2.2排除標準:
(I)復合性潰瘍者;(2)有嚴重并發癥者,如穿孔手術后、大出血;(3)伴有其它疾病而影響療效觀察者;(4)孕婦,或不能堅持治療者;(5)十二指腸球后潰瘍者。
[0022]3、治療方法
3.1處方:無漏子50g、頭發七40g、太白麗參40g、茯苳30g、五味子30g、百脈根20g、黃芪20g、白術20g、石斛8g、變葉榕6g。
[0023]3.2制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工藝制成湯劑,每日I劑,每日2次,15天為I療程。
[0024]4、治療結果:
4.1參照《中醫藥新藥臨床研宄指導原則》制定: 臨床治愈:主要癥狀與次要癥狀全部消失,胃鏡檢查潰瘍完全消失,局部輕度充血,但無明顯水腫;
顯效:主癥與次癥均有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潰瘍基本消失,仍有明顯炎癥;
有效:主癥與次癥均有明顯改善,胃鏡檢查潰瘍面縮小50%以上;
無效:主癥與次癥均無改善,胃鏡檢查潰瘍面縮小不及50%。
[0025]4.2結果:94例患者中,治愈41例(43.6 % ),顯效30例(31.9 % ),有效17例(18.1%),無效6例(6.4% ),總有效率為93.6%。
[0026]典型病例
1、朱某,女,39歲。近年來胃脘痛反復發作,吞酸,饑餓時加重,得食緩解,大便溏澀,雖屢經西藥治療后癥狀緩解,但不久又復發。近2天加重,外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溫,舌體大,質紅苔黃,脈沉,電子胃鏡檢查結果: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2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自覺胃脘舒適,食欲好轉,繼續服用2個療程,胃鏡檢查潰瘍完全消失,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
[0027]2、孫某,男,49歲。近年來反復發作胃脘疼痛,饑餓時及夜間痛甚,食少納呆,神疲乏力,口渴咽干,目赤溲黃,納食尚可,小便正常,舌紅,苔黃,脈細沉。電子胃鏡檢查結果: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服用本發明藥物,每日I劑,2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3個療程,胃鏡檢查潰瘍完全消失,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下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對本發明沒有限制。
[0029]實施例1,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是由無漏子40g、頭發七30g、太白麗參30g、茯苓20g、五味子20g、百脈根15g、黃芪15g、白術15g、石斛5g、變葉榕5g制成。
[0030]實施例2,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是由無漏子50g、頭發七40g、太白麗參40g、茯苓30g、五味子30g、百脈根20g、黃芪20g、白術20g、石斛8g、變葉榕6g制成。
[0031]實施例3,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是由無漏子60g、頭發七50g、太白麗參50g、茯苓40g、五味子40g、百脈根25g、黃芪25g、白術25g、石斛10g、變葉榕1g制成。
【主權項】
1.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無漏子40 - 60份、頭發七30 - 50份、太白麗參30 — 50份、茯苓20 — 40份、五味子20 - 40份、百脈根15 - 25份、黃芪15 — 25份、白術15 — 25份、石斛5 — 10份、變葉格5 — 10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無漏子50份、頭發七40份、太白麗參40份、茯苓30份、五味子30份、百脈根20份、黃芪20份、白術20份、石斛8份、變葉榕6份。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該中藥是由無漏子、頭發七、太白麗參、茯苓、五味子、百脈根、黃芪、白術、石斛、變葉榕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氣陰兩虛型十二指腸潰瘍。
【IPC分類】A61K36/8984, A61P1/04
【公開號】CN104906391
【申請號】CN201510356174
【發明人】陳翠萍, 陳志霞
【申請人】陳翠萍
【公開日】2015年9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