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醫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3]面神經麻痹,即面神經炎,貝爾麻痹,俗稱“面癱”,“歪嘴巴”、“吊線風”,是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受年齡限制。患者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多數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臉、漱口時突然發現一側面頰動作不靈、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癱瘓者,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于淚點隨下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其中周圍性面癱發病率很高,而最常見者為面神經炎或貝爾麻痹。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覺障礙,外耳道皰疹等。西醫認為引起面神經麻痹的病因有多種,臨床上分為中樞型面神經麻痹和周圍型面神經麻痹兩種。常見病因為:①感染性病變,感染性病變多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內休眠狀態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應;④腫瘤;⑤神經源性創傷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長期接觸有毒物;⑧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血管機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中醫認為其病因多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外感風寒,風熱之邪,侵入陽明,少陽之脈,以致經氣阻滯經脈失養,筋肌馳緩不收而發病,面癱是由于風痰阻于頭面經絡,足陽明之脈夾口環唇,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陽明內蓄痰濁,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于頭面經絡,則經遂不利,筋肉失養,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尚能運行,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引,故口眼歪斜。西醫一般采用手術進行面神經炎的治療,治療成本高,療程繁瑣。中醫采用針灸治療對面癱具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療效不明顯,有效率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及其制備方法,療效確切,綜合調理,治療后不易復發、且價格低廉,無毒副作用,可以長期服用。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茺蔚子8-17份、八月札8-19份、土鱉蟲7-16份、降香8_16份、爵床8_17份、獨活9_18份、半楓荷7_18份、當歸8_18份、全蝎6_17份、英絲子6_15份、夜交藤7-16份、忍冬藤8-19份、麻黃6-16份、鉆地風6_15份、高良姜5_12份、小茴香4_12份、肉桂5-12份、吳茱萸5-10份、杜仲3-8份、黃精3-6份、遠志3_9份、益智仁2_9份、沙苑子2-8份、白芍2-8份。
[0006]優化的,上述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茺蔚子10-15份、八月札10-15份、土鱉蟲8-12份、降香10-14份、爵床10-14份、獨活12-14份、半楓荷10-14份、當歸9_14份、全蝎7_10份、英絲子8_12份、夜交藤8_11份、忍冬藤10-14份、麻黃8-10份、鉆地風8-10份、高良姜6-9份、小茴香6-8份、肉桂8_10份、吳茱萸6_8份、杜仲4-6份、黃精4-6份、遠志4-6份、益智仁3-6份、沙苑子4_6份、白芍4_7份。
[0007]優化的,上述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茺蔚子12份、八月札12份、土鱉蟲11份、降香12份、爵床11份、獨活13份、半楓荷12份、當歸12份、全蝎8份、菟絲子10份、夜交藤10份、忍冬藤11份、麻黃9份、鉆地風9份、高良姜8份、小茴香7份、肉桂9份、吳茱萸7份、杜仲5份、黃精5份、遠志5份、益智仁5份、沙苑子5份、白芍5份。
一種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的制作方法,由以下步驟制成:
(1)將茺蔚子、降香、爵床、獨活、半楓荷、當歸、麻黃、鉆地風、吳茱萸、杜仲、黃精、遠志、益智仁、沙苑子、白芍研磨成粉末,攪拌均勻;
(2)將八月札、土鱉蟲、全蝎、菟絲子、夜交藤、忍冬藤、高良姜、小茴香、肉桂放入黃酒中,加熱浸泡64-88小時,加熱溫度為75攝氏度;
(3)取步驟(I)的混合粉末放入蒸餾水中,浸泡45-60小時;
(4)將步驟(3)完成的溶液進行加熱,加熱溫度為68攝氏度,加熱時間為80小時;
(5)將步驟(4)的混合溶液離心過濾,將過濾后的藥汁過濾和回收,將藥渣濾除;
(6)將步驟(5)和步驟(2)完成的藥汁攪拌混合后加熱至95攝氏度,加熱至藥汁的粘度至 2.5-3.6 ;
(7)將步驟(6)完成的藥汁進行巴氏殺菌,將殺菌后的藥汁裝入密封袋抽真空封存。
本發明藥物使用結果表明,有下述優點:本發明提出了采用包括多種有效的中成藥新型組合物以協同作用產生更為有利的效果。茺蔚子:功用與益母草基本相同,但在破瘀之中兼有一定收斂作用。在行血的同時又兼有一定補益作用,適宜治月經過多或血崩不止,常與止血藥如血余炭、當歸炭同用。此外,又能除風熱、去翳膜、明目。八月札:功用主治舒肝理氣,活血止痛,除煩利尿。土鱉蟲:入肝經。功能破瘀血,通經。主治血瘀經閉,結塊腹痛,夕卜傷瘀血作痛。降香:入心包,肝經。功能行瘀止血、消腫止痛。主治金瘡出血,跌打損傷,疼痛,瘀血腫痛等癥。爵床:入肝、膽二經。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活血止痛。獨活:入心、肝、腎、膀胱四經。祛風,勝濕,散寒,止痛。治風寒濕痹,腰膝酸痛,手腳攣痛,慢性氣管炎,頭痛,齒痛。半楓荷:性平、味甘淡。功能祛風活血、去濕、消腫。當歸:心、肝、脾經。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潤燥、滑腸。主治月經不調,血虛或血瘀經閉,經痛崩漏,跌打損傷,癰疽腫痛,風濕痹痛,血虛便閉等癥。全蝎:祛風,止痙,通絡,解毒。治驚風抽摘,癲癇,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頭痛,風濕痹痛,破傷風,淋巴結結核,風疹瘡腫。菟絲子:入脾、肝、腎經。功能補肝脾腎,固精縮尿,明目止瀉。主治腰膝酸痛,滑精,小便不禁,目暗不明,脾腎虛瀉等癥。夜交藤:夜交藤偏于肝腎不足、陰陽失調的失眠。具有鎮靜、瀉下作用。忍冬藤:入心、肺二經。清熱,解毒,通絡。治溫病發熱,熱毒血痢,傳染性肝炎,癰腫瘡毒,筋骨疼痛。麻黃:歸肺、膀胱經。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鉆地風:去風濕、止痛、驅風活血。高良姜:入脾胃經。主治畏寒作痛,嘔吐噫氣。小茴香:入肝、腎、脾、胃經。功能補陽散寒、理氣開胃,止嘔。主治治寒疝作痛,腹脘脹痛,食少嘔吐。肉桂:入肝、腎、脾經。功能溫脾胃、暖腰腎、通血脈,散散止痛。主治脾胃虛寒,腹脹胃痛,消化不良,腎虛腰痛,腹瀉腹痛,血寒經閉。吳茱萸:入肝、脾、腎經。功能疏肝下氣,溫中散寒,燥濕助陽。主治治劂陰頭痛,胸腹脹滿,嘔吐吞酸,陽虛泄瀉,吐瀉轉筋,寒疝腳氣,外治口舌生瘡。杜仲:入腎、肝經。功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主治筋骨痿軟、腰脊四肢酸痛,腎虛尿頻,胎漏,胎動不安,高血壓病,頭暈目眩等癥。黃精:如脾,肺、胃經。主治脾尾虛弱,肺虛咳嗽,消渴(糖尿病)等癥。并有降低血壓作用。遠志:入心、腎、肺經。功能驚悸健忘,癰疽瘡腫,咳嗽多痰,失眠多夢。益智仁:入心、脾、腎經。功能溫中,暖腎,縮小便,止泄瀉,攝唾誕。主治胃腹冷痛,中寒吐瀉,遺精崩漏,遺尿尿頻,多唾液等癥。沙苑子:入肝、腎經。功能補肝腎,固精,縮尿,明目。主治肝腎虛引起的腰膝酸痛,頭暈眼花,遺精早泄,遺尿,尿頻,帶下,目暗不明等癥。白芍:入肝、脾、肺三經。功能補血斂陰,平肝止痛。主治頭暈目眩,胸腹脅肋疼痛、四肢孿急、瀉痢腹痛,虛汗不止,月經不調等癥。本發明通過活血通絡、疏調經筋、益氣補益,促進面神經炎的恢復,通過臨床實踐,有很好的療效。
【具體實施方式】
[0008]實施例1
本發明為一種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茺蔚子8份、八月札8份、土鱉蟲7份、降香8份、爵床8份、獨活9份、半楓荷7份、當歸8份、全蝎6份、菟絲子6份、夜交藤7份、忍冬藤8份、麻黃6份、鉆地風6份、高良姜5份、小茴香4份、肉桂5份、吳茱萸5份、杜仲3份、黃精3份、遠志3份、益智仁2份、沙苑子2份、白芍2份。
[0009]一種用于治療面神經炎的中成藥的制作方法,由以下步驟制成:
(1)將茺蔚子、降香、爵床、獨活、半楓荷、當歸、麻黃、鉆地風、吳茱萸、杜仲、黃精、遠志、益智仁、沙苑子、白芍研磨成粉末,攪拌均勻;
(2)將八月札、土鱉蟲、全蝎、菟絲子、夜交藤、忍冬藤、高良姜、小茴香、肉桂放入黃酒中,加熱浸泡72小時,加熱溫度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