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多功能燒傷翻身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99971閱讀:26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多功能燒傷翻身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其可以用于燒傷患者的創面治療和護理并且能夠在治療和護理的同時輔助患者正確的體位擺放、進行半臥位、直立位的康復訓練,為后期功能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技術背景 在大面積燒傷患者的日常治療和護理中,廣泛使用翻身床。翻身床的使用有利于對燒傷患者、尤其是腹面和背部均有創面的大面積燒傷患者進行護理和治療,從而避免一側創面長期受壓、感染而影響愈合過程及全身情況。由于燒傷創面,尤其是大面積、重度(深II度、III度)燒傷創面的愈合時間較長,關節部位、特別是有創面的關節部位若得不到長期、正確的體位放置,很容易發生攣縮或功能受限。此外,由于大面積燒傷患者的疾病特點、治療過程等有別于其他重癥或手術患者,在創面大部分愈合前,大面積燒傷患者往往需臥床數月,無法下地行走、除仰臥、俯臥位外無法半臥位、坐位、直立位,也沒有能保持正確體位的擺放的輔助裝置,因此特別容易發生由于長期臥床、不良制動等引起的各種并發癥,如墜積性肺炎、體位性血壓改變、心肺功能下降、長期體位擺放不良造成的早期腋窩瘢痕攣縮、足下垂、大腿外展不足的髖關節內收畸形等,而且沒有上半部、下肢分部位抬高裝置,在患者需要半臥位、下肢抬高時不便操作。現有翻身床不能滿足患者長期臥床創面治療期間對體位改變、體位擺放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在現有翻身床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從而開發一種能夠兼顧創面治療和康復治療的翻身床。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兼顧創面治療和康復治療的翻身床。本實用新型的翻身床不僅能夠滿足患者創面治療期間半臥位、坐位、下肢抬高功能,還可以方便的將患者的上肢、踝關節擺放于功能位,在整床處于直立位時還可進行站立位的適應性訓練,提高心肺功能、糾正踝關節畸形、訓練下肢肌力。為實現上述功能,本實用新型采用下列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翻身床,其包括仰臥位床片、俯臥位床片、床頭支撐架、底座、活動支撐臂、床片支撐臂、翻身裝置、直立裝置,其中所述仰臥位床片包括前浮動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動床板C,其中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分別通過旋轉連接軸與中央床板B連接,所述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可以以所述旋轉連接軸為軸與床片平面成0 60°的角度旋轉,當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不旋轉時,前后浮動床板A和C與中央床板B處于同一平面上,支撐條,所述支撐條在床片的橫軸方向上設置在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上,[0011 ] 環形床架,所述環形床架包括外環架E和多個搭片D,其中所述環形床架設置在床片外側并且其內圓周輪廓與前浮動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動床板C的外圓周輪廓相配,所述搭片D沿所述外環架E的內圓周間隔設置在外環架E的下方并從外環架E向床板側突出以支撐前浮動床板A、后浮動床板C ;以及所述活動支撐臂與支撐條相對應地設置并與相應的支撐條連接用于在與床片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動以提升前后浮動床板A和C,當所述活動支撐臂不移動時,前后浮動床板A和C與中央床板B處于同一平面上;設置多個所述床片支撐臂用于可收折地支撐和固定環形床架和/或中央床板B、俯臥位床片;所述翻身裝置安裝于兩側床頭支撐架上,其可以沿其可轉動軸旋轉360度,在仰 臥位床片和俯臥位床片安裝到位后,其通過可轉動軸180度旋轉完成兩個床片垂直方向上下位置的交換,以完成翻身動作;所述直立裝置安裝于翻身床底部,用于使整床在水平位至直立位之間的范圍內轉動。在優選實施方案中,所述直立裝置可以是電動直立裝置。在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中央床板B與環形床架固定在一起。在另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前后浮動床板A和C與提升機構(未圖示,例如可以是電動或液壓提升機構)連接,使得前后浮動床板A和C與連接A和C的活動支撐臂移動時,借助于提升機構的作用前后浮動床板A和C能夠以中央床板B為軸旋轉使前后浮動床板A和C的游離側垂直提升0-60°。在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為剛性較大并具有較好韌性的材料制成的網狀框架結構,所述材料可以是金屬或非金屬材料,如不銹鋼、硬塑料、合金如各種鋼合金例如鈦鋼,等。在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活動支撐臂的移動通過電動驅動或液壓傳動,或者可以采取機械傳動裝置的設計。在另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本實用新型的翻身床還包括手架,手架由兩塊外側板和中間板三塊折疊板組合而成,所述折疊板被構造成為兩塊外側板垂直折疊時能夠限制患者的上肢在較小活動范圍內。在另一個優選實施方案中,本實用新型的翻身床還包括腳架,所述腳架包括用于將腳架固定在翻身床上的夾具和用于固定患者的足部的可移動擋板,所述夾具與可移動擋通過樞軸鉸接在一起,所述腳踏板的寬度和長度應足以放置患者的雙足、并且滿足雙側髖關節稍外展;其中所述夾具夾持固定在后浮動床板C 一側位于其端部處的外環架E上,將患者的足部保持在垂直中立位。在優選的實施方案中,所述夾具可以沿外環架E前后移動,從而使腳踏板可以適應不同身高的患者。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I.除具有一個可翻轉的上下層床片外,整床可以由水平位通過電機的控制轉為傾斜-直立位,用于長期臥床患者的直立位訓練,為下床活動進行適應性訓練,同時在燒傷創面治療過程中加入體位變換,可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減少肺部并發癥,鍛煉患者全身血管的張力,預防和治療足下垂等畸形。2.在上肢手架(支撐板)的設計上,強調手架位置可調節(水平前后方向一照顧不同身高患者、垂直上下方向可調一可配合上肢抬高促進肢體消腫),要求能使患者臥位時將雙上肢擺放于肩關節外展90度抗攣縮位置,并可在垂直位上向上下調節,配合治療過程中抬高上肢的要求;手架為可折疊型,反折部位可在上肢內側形成擋板,用于良好固定患者雙上肢位置,預防腋窩的攣縮。3.在下肢位置配備用于固定踝關節位置的水平位可調節擋板(以適應不同身高患者),用于保持雙下肢髖關節外展、踝關節背伸中立功能位,預防足下垂。該擋板在翻身床轉為直立位時用于支撐全身重量。4.床的頭足部分可分別傾斜向上調整,實現半臥位、下肢抬高位的要求,有利于呼吸功能改善、下肢腫脹消退。與現有產品相比,該翻身床翻充分考慮到燒傷創面治療期間康復需求,對治療和保證燒燙傷患者良好的功能體位擺放,配合創面治療,康復治療早期介入、最終縮短治療周期、減少心肺并發癥、減少肢體畸形有著很好的綜合實用效果。

圖I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的仰臥位床片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所示的仰臥位床片正面的俯視示意圖。圖3是圖I所示的仰臥位床片正面的俯視示意圖,其顯示支撐條的位置。圖4是圖I所示的仰臥位床片背面的仰視示意圖,其顯示支撐條和活動支撐臂的位置。圖5是顯示支撐條和活動支撐條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顯示手架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6A是手架折疊前的示意圖,圖6B是手架折疊后的側面示意圖。圖7是腳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方案說明本實用新型。然而,要理解的是下面的描述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為簡便起見,在下面的描述中,與現有技術中相似或相同的部件將不再贅述,此外還省略了相同部件的描述,例如俯臥位床片,底座,翻身裝置,床頭支撐架,直立裝置等。下面沒有描述以及附圖中沒有顯示的部件或裝置,可以認為其設計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以采用現有技術中的類似部件。下面僅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創新之處。圖I圖示了本實用新型的翻身床的仰臥位床片的一個實施例。該床片I包括前浮動床板A (頭側)、中央床板B和后浮動床板C (足側),其中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分別通過旋轉連接軸2,2,與中央床板B鉸接。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可以以軸2,2’為軸與床片I的平面成0 60°的角度旋轉,這樣通過使前浮動床板A旋轉可以使患者處于半臥位、坐位,而將后浮動床板C旋轉可以使患者的下肢抬高。一般來說,相對于與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而言(它們可視為可調節區),中央床板B設置為不動區,可以將其與環形床架或床腳(未顯示)可拆卸地固定。B圖示為網格鋼架結構,但其也可以是用于支撐患者臀部的常用翻身床設計。[0038]圖2是圖I所示的仰臥位床片的俯視示意圖。如圖2中所示,環形床架包括外環架E和搭片D,其中環形床架設置在床片I的外側并且其內圓周輪廓與前浮動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動床板C的外周輪廓相配,因此其形狀與前浮動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動床板C的外周輪廓是類似的。多個搭片D沿外環架E的內圓周間隔設置在外環架E的下方并從外環架E向床片側(S卩,向內)突出足以支撐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的距離,其設置的數量以能夠牢固地支撐各個床板為度。盡管在圖I中沒有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翻身床包括多個床片支撐臂,這些床床片支撐臂用于可收折地支撐和固定環形床架和/或中央床板B,其數量和位置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對此沒有限制,以保證整個翻身床的穩定并且不妨礙其他部件的安裝為度。對于其與環形床架的連接方式沒有限制,只要它們可以牢固地固定環形床架和/或中央床板B。圖3是圖I所示的仰臥位床片的俯視圖。在圖3中,分成三個區顯示,A區對應前浮動床板區,B區對應中央床板區,而C區對應后浮動床板區。兩個固定鋼條I,I’分別橫向設置在A區(前浮動床板A)和C區(后浮動床板C)上以支撐各床片。 圖4是圖I所示的仰臥位床片的仰視示意圖。在圖4中,活動支撐臂F, F’和G,G’分別與鋼條H,H’連接,它們通過在與床片I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上下移動使得可以提升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圖5是顯示設置在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上的支撐條(鋼條)H,H’和活動支撐臂F,G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在圖5中可見,F,F’和G,G’直接與H,H’連接,并且通過液壓傳動或電動驅動的方式(未圖示)通過伸縮桿或電動提升機構(未圖示)上下移動,從而推動H,H’上下移動。在另一個實施方案中,F和G可以是鋸齒狀支撐臂,它們分別通過連接構件可樞轉地鉸接,當患者需要平臥時,即不抬高前浮動床板A時,F和G緊貼在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的背面(即床腳一側);當患者需要半臥位時,F和G圍繞連接構件旋轉至直立位(還可以使用合適的保險栓構件將其保持在該位置處),即與床片I垂直的方向,通過其上的鋸齒狀卡口與任何合適的閉鎖鎖定機構(未圖示)嚙合,并可支撐于I、I’上,從而根據需要控制抬高的高度,以控制前浮動床板A和/或后浮動床板C旋轉0-60°的角度。圖6是顯示手架3的結構示意圖。在圖6A中顯示了手架3未折疊時(展開狀態)的示意圖,該手架3用于支撐放置患者上肢,其由三片式折疊板組合而成,外側兩片板可向上折疊,形成凹形,以使上肢固定于手架內不會大范圍移動。該手架3的安裝十分簡便,可以通過其一端的夾子夾在翻身床的床片的外環架E上。圖6B是手架3折疊后的側面示意圖,從圖中可見,折疊后手架呈凹形,從而有效限制患者的上肢的活動范圍。因此在設計和制造時,中間板的寬度可以設計為稍大于患者上肢的最大直徑,而兩側板的高度(或寬度)也可以設計為稍大于患者上肢的最大直徑。只要能夠限制患者的上肢活動即可。圖7是腳架的結構示意圖。如圖7所示,腳架5包括夾具K和兩個可移動擋板J,夾具K與可移動擋板J通過樞軸鉸接在一起。夾具K夾持固定在后浮動床板C 一側位于其端部處的外環架E上,由于其可以與床片完全分離,方便前后移動,因此可以適應不同身高的患者,在整床直立位時也可用于支撐雙足。可移動擋板J可以旋轉用于輔助患者的足部保持在垂直中立位(如圖7所示)。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包括仰臥位床片、俯臥位床片、床頭支撐架、底座、活動支撐臂、床片支撐臂、翻身裝置、直立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仰臥位床片包括 前浮動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動床板C,其中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分別通過旋轉連接軸與中央床板B連接,所述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可以以所述旋轉連接軸為軸與床片平面成O 60 °的角度旋轉,當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不旋轉時,前后浮動床板A和C與中央床板B處于同一平面上, 支撐條,所述支撐條在床片的橫軸方向上設置在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上, 環形床架,所述環形床架包括外環架E和多個搭片D,其中所述環形床架設置在床片外側并且其內圓周輪廓與前浮動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動床板C的外圓周輪廓相配,所述搭片D沿所述外環架E的內圓周間隔設置在外環架E的下方并從外環架E向床板側突出以支撐前浮動床板A、后浮動床板C ;以及 所述活動支撐臂與支撐條相對應地設置并與相應的支撐條連接用于在與床片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動以提升前后浮動床板A和C,當所述活動支撐臂不移動時,前后浮動床板A和C與中央床板B處于同一平面上; 設置多個所述床片支撐臂用于可收折地支撐和固定環形床架和/或中央床板B、俯臥位床片; 所述翻身裝置安裝于兩側床頭支撐架上,在仰臥位床片和俯臥位床片安裝到位后,其通過可轉動軸180度旋轉完成兩個床片垂直方向上下位置的交換,以完成翻身動作; 所述直立裝置安裝于翻身床底部,用于使整床在水平位至直立位之間的范圍內轉動。
2.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其特征在于中央床板B與環形床架固定在一起。
3.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前后浮動床板A和C與提升機構連接,使得前后浮動床板A和C與連接A和C的活動支撐臂移動時,借助于提升機構的作用前后浮動床板A和C能夠以中央床板B為軸旋轉使前后浮動床板A和C的游離側垂直提升0-60。。
4.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前浮動床板A和后浮動床板C為網狀框架結構。
5.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支撐臂的移動通過電動驅動或液壓傳動,或者經由機械傳動裝置實現。
6.權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其還包括手架,所述手架由兩塊外側板和中間板三塊折疊板組合而成,所述折疊板被構造成為兩塊外側板垂直折疊時能夠限制患者的上肢在較小活動范圍內。
7.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其還包括腳架,所述腳架包括用于將腳架固定在翻身床上的夾具和用于固定患者足部的可移動擋板,所述夾具與可移動擋板通過樞軸鉸接在一起,并且所述夾具夾持固定在后浮動床板C 一側位于其端部處的外環架E上。
8.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多功能燒傷翻身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裝置是電動直立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翻身床,包括仰臥位床片、俯臥位床片、底座、活動支撐臂、床頭支撐架、床片支撐臂、翻身裝置、直立裝置。所述仰臥位床片包括前浮動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動床板C、環形床架。本實用新型的翻身床可以用于燒傷患者的創面治療和護理并且能夠在治療和護理的同時輔助患者進行正確的體位擺放和半臥位、直立位的康復訓練,為后期功能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文檔編號A61G7/015GK202459016SQ20112048622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30日
發明者付青青, 劉秋石, 吳軍, 周亞琴, 曹蕾, 陳南, 陳建, 馬曉紅, 黃玲, 黃賢慧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網友詢問(wen)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