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功能性保健食品或生物醫藥領域,具體為一種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羊棲菜(Sargassum fusiorme (Hary) Seichell)屬褐藻門、馬尾藻科、馬尾藻屬。 藻體黃褐色,肥厚多汁,生長在低潮帶巖石上,從遼東半島至雷州半島均有廣泛的分布。羊棲菜入藥在我國已有久遠的歷史,《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能“癭瘤結氣、利小便、治療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宿食不消”等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羊棲菜對甲狀腺腫、風濕等有食療作用,還能降血脂、抗血栓、消除大腦疲勞、促進兒童發育、提高機體免疫力及延緩衰老等作用。在醫學上有食療的功效。目前對羊棲菜的經濟利用僅限于低值化加工,如生產褐藻膠及動物飼料,而對其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糖方面。對羊棲菜中褐藻多酚化合物的研究相對較少。褐藻多酚是從褐藻中提取出來的一大類由間苯三酚作為單體組成的結構不同、含有多羥基酚類化合物的總稱,具有自由基清除和卓越的抗氧化功能,其抗氧化活性與分子量大小有關。利用其特有的抗氧化活性開發成為天然抗氧化劑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以前的研究表明昆布屬和馬尾藻屬中褐藻多酚含量較其他褐藻屬高。羊棲菜作為馬尾藻屬的一員且廣泛分布于我國沿海,對其當中的褐藻多酚進行分離研究有助于日后充分利用羊棲藻資源,發展海藻經濟,為研究開發褐藻多酚類天然抗氧化劑或其他生物制品提供依據和奠定基礎。目前常用的褐藻多酚的提取方法有醇提、微波浸提、酶解、超臨界流體等方法。其中醇提得率高、產物抗菌活性好、污染小,但溶劑用量大;微波浸提被認為是最高效的提取方法,節能、環保但投資巨大;酶解法能較好的保持褐藻多酚的活性,但提取過程繁瑣不適合大量提取。各提取方法均未闡明所得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與分子量之間的關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彌補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該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在整個提取過程中盡量避光進行。具體按以下步驟a)羊棲菜干粉的制備采集新鮮羊棲菜,經清水沖洗干凈后,干燥、粉碎,過20目篩得羊棲菜干粉,冷凍保藏備用;所述干燥溫度小于40°C,干燥至恒重;b)將經步驟a得到的干粉用50 90%的甲醇水溶液浸提,羊棲菜干粉與甲醇水溶液的重量體積比為I : 6 I : 10,浸提時間為每次24小時,浸提溫度小于40°C,離心得上清液,沉淀再以甲醇水溶液重復浸提2次,合并3次所得上清液,上清液經旋轉蒸發去
3除甲醇后得粗提液;c)將經步驟b所得粗提液,以等體積正己烷重復洗滌2次,去除正己烷,再以等體積乙酸乙酯萃取2次,獲得水層提取物和乙酸乙酯層提取物,經旋轉蒸發濃縮至膏狀,旋轉蒸發溫度小于40°C ;d)將經步驟c所得水層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溶于50%甲醇溶液,所得浸膏與甲醇溶液重量體積比為I : 6,過不同分子量的超濾包,超濾包截留分子量為30K、10K及 5Κ,真空冷凍干燥后得不同分子量羊棲菜褐藻多酚。所述不同分子量羊棲菜褐藻多酌■為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10Κ)、水IV (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 (分子量< 5Κ)羊棲菜褐藻多酌·。本發明的一種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是以羊棲菜為原料,首次通過不同溶劑萃取和超濾獲得八種具有抗氧化功能的褐藻多酚提取物,為羊棲菜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以羊棲菜為原料在甲醇浸提的基礎上經不同溶劑洗滌、萃取,最后進行分子量截留,將褐藻多酚按不同溶劑、不同分子量大小分為了 8個組分,分別比較它們之間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為解釋褐藻多酚抗氧化活性與分子量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基礎。
圖I是本發明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流程圖;圖2是羊棲菜褐藻多酚提取物總抗氧化能力檢測結果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內容作進一步說明,但不應認為本發明的范圍僅限于實施例,凡基于本發明上述內容所實現的技術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一本實施例中,采于湛江市硇洲島海域的羊棲菜為原料,具體操作步驟如下I、羊棲菜洗凈,40°C溫度干燥至恒重后,研成粉末過20目篩備用;2、取200g羊棲菜粉,加入80%甲醇水溶液2000ml,置搖床上室溫避光提取3次, 每次24小時,減壓蒸餾濃縮去甲醇得甲醇粗提液水相;3、甲醇粗提液水相以等體積的正己烷洗滌2次,取水相,得粗提液水相,再以等體積的乙酸乙酯萃取粗提液水相2次,得水層和乙酸乙酯層提取物,經旋轉蒸發濃縮至膏狀;4、將上述水層和乙酸乙酯層提取物以重量體積比I : 6溶于50%甲醇后,分別進行超濾(經截留分子量30K、10K、5K的膜包),獲得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10Κ)、水IV(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分子量< 5Κ)羊棲菜褐藻多酌·。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中,采于湛江市硇洲島海域的羊棲菜為原料,具體操作步驟如下I、羊棲菜洗凈,40°C溫度干燥至恒重后,研成粉末過20目篩備用;2、取羊棲菜粉500g,加入濃度為90%甲醇水溶液3000ml,置搖床上室溫避光提取3次,每次24小時,減壓蒸餾濃縮去甲醇得甲醇粗提液水相;3、甲醇粗提液水相以等體積的正己烷洗滌2次,取水相,得粗提液水相,以等體積的乙酸乙酯萃取粗提液水相2次,得水層和乙酸乙酯層提取物,經旋轉蒸發濃縮至膏狀;4、將上述水層和乙酸乙酯層提取物以重量體積比I : 6溶于50%甲醇后,分別進行超濾(經截留分子量30K、10K、5K的膜包),獲得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10Κ)、水IV(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分子量< 5Κ)羊棲菜褐藻多酌·。實施例三本實施例中,采于湛江市硇洲島海域的羊棲菜為原料,具體操作步驟如下I、羊棲菜洗凈,40°C溫度干燥至恒重后,研成粉末過20目篩備用;2、取羊棲菜粉lOOOg,加入濃度為70%甲醇水溶液8000ml,置搖床上室溫避光提取3次,每次24小時,減壓蒸餾濃縮去甲醇得甲醇粗提液水相;3、甲醇粗提液水相以等體積的正己烷洗滌2次,取水相,得粗提液水相,以等體積的乙酸乙酯萃取粗提液水相2次,得水層和乙酸乙酯層提取物,經旋轉蒸發濃縮至膏狀;4、將上述水層和乙酸乙酯層提取物以重量體積比I : 6溶于50%甲醇后,分別進行超濾(經截留分子量30K、10K、5K的膜包),獲得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10Κ)、水IV(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分子量< 5Κ)羊棲菜褐藻多酌·。下面結合具體實驗數據對本發明羊棲菜褐藻多酚的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做進一步說明。驗證實驗I :羊棲菜褐藻多酚提取物多酚含量檢測以Folin-Ciocalteu比色法分別對實施例I中的羊棲菜8種褐藻多酚提取物進行多酚含量檢測(以沒食子酸作為含量衡量標準),結果如表I所示。表I :羊棲菜褐藻多酹含量
權利要求
1.一種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驟a)羊棲菜干粉的制備采集新鮮羊棲菜,經清水沖洗干凈后,干燥、粉碎,過20目篩得羊棲菜干粉,冷凍保藏備用;所述干燥溫度小于40°C,干燥至恒重;b)將經步驟a得到的干粉用50 90%的甲醇水溶液浸提,羊棲菜干粉與甲醇水溶液的重量體積比為I : 6 I : 10,浸提時間為每次24小時,浸提溫度小于40°C,離心得上清液,沉淀再以甲醇水溶液重復浸提2次,合并3次所得上清液,上清液經旋轉蒸發去除甲醇后得粗提液;c)將經步驟b所得粗提液,以等體積正己烷重復洗滌2次,去除正己烷,再以等體積乙酸乙酯萃取2次,獲得水層提取物和乙酸乙酯層提取物,經旋轉蒸發濃縮至膏狀,旋轉蒸發溫度小于40°C ;d)將經步驟c所得水層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溶于50%甲醇溶液,所得浸膏與甲醇溶液重量體積比為I : 6,過不同分子量的超濾包,超濾包截留分子量為30K、IOK及5K,真空冷凍干燥后得不同分子量羊棲菜褐藻多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分子量羊棲菜褐藻多酌·為水I (30Κ <分子量)、水II (10Κ <分子量< 30Κ)、水III (5Κ <分子量 < 10Κ)、水IV(分子量< 5Κ)和乙I (30Κ <分子量)、乙II (10Κ <分子量< 30Κ)、乙III (5Κ <分子量< 10Κ)和乙IV (分子量< 5Κ)羊棲菜褐藻多酌·。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整個提取過程中盡量避光進行。
全文摘要
本發明首次提供了一種羊棲菜褐藻多酚的制備方法。以羊棲菜為原料,采用甲醇提取、不同溶劑萃取、超濾截留分子量等方法獲得不同分子量段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羊棲菜褐藻多酚。得到的羊棲菜褐藻多酚提取物分別為水I(30K<分子量)、水II(10K<分子量<30K)、水III(5K<分子量<10K)、水IV(分子量<5K)和乙I(30K<分子量)、乙II(10K<分子量<30K)、乙III(5K<分子量<10K)和乙IV(分子量<5K)。采用本發明所提供的制備方法得到的這些提取物不僅提高了褐藻多酚的得率,而且還具有極佳的抗氧化活性,從而為羊棲菜的開發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文檔編號A23L1/29GK102579508SQ201210059840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29日
發明者劉義, 盧虹玉, 楊小青 申請人:廣東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