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幼體培養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的是藻類幼體培養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屬于藻類病蟲害防治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藻類植物從生長形式來分,可分為浮游藻類、飄浮藻類和底棲藻類。如硅藻門、甲藻門和綠藻門的單細胞種類以及藍藻門的一些絲狀的種類浮游生長在海洋、江河、湖泊,稱為浮游藻類。如馬尾藻類飄浮生長在海上,稱為飄浮藻類。如藍藻門、紅藻門、褐藻門、綠藻門的多數種類固著生長在一定基質上稱為底棲藻類;按潮間帶的分布形式來分,在潮間帶的上部為藍藻及綠藻,中部為褐藻而下部則為紅藻。但中國海岸帶海域和亞熱帶海域的冬春兩季,高潮帶常有藍藻門的須藻,紅藻門的紫菜、小石花菜,褐藻門的鼠尾藻,綠藻門的綠苔、滸苔;中潮帶常有紅藻門的海蘿,褐藻門的萱藻和綠藻門的礁膜、石莼等。藻類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胡蘿卜素、葉黃素和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無機碳,使之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因此,藻類可作為海產品幼體前期的優質植物性餌料,營養價值高,無毒、無副作用,投喂幼體后,能夠提高其免疫和抗病能力,對海產品幼體的生長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所投喂的動物性餌料,如輪蟲、裸腹蛋、豐年蟲等起著良好的同步強化作用;通過藻類的光合作用,能降低并消除育苗水體的有機污染和其他有害物質,并為水體提供充足的氧氣,保持養殖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達到改善水質目的。
[0003]隨著養殖技術的發展及成熟,沿海地區廣泛開展海產品的人工養殖,人工養殖中的海產品幼體的培育成為養殖的關鍵,利用藻類喂養海產品幼體是保證幼體健康成長的重要措施。因此,培育藻類也就成為了海水養殖業的一個重要步驟,通過培育藻類促進海養業的發展。藻類的繁殖形式是細胞裂變,在細胞裂變過程中會產生新陳代謝的廢物質,在藻類的生長過程中或選育過程中會帶入不同類型的蟲害,培養飼料也會帶入病蟲害,這些因素一方面侵蝕了藻類的機體,使藻類生長緩慢,破壞藻類的機體成份,使得藻類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機體腐敗變質,另一方面破壞了藻類的正常生長環境,造成水體變質變壞,嚴重影響海養產品幼體的生長,因為病蟲害依附在海藻體上生長,不可能通過排水的方式把病蟲害排出,通過藥物把病蟲害殺滅也不現實,在藥物施放殺滅病蟲害的同時也會把海藻殺滅。因此,防治藻類的病蟲害,在海養產業中顯得尤其重要,然而,目前,人們對藻類病蟲害防治的研宄還處于初始階段,對于如何防止藻類病蟲害還未有有效的方法。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藻類幼體培養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利用本方法,防治藻類幼體培養中的病蟲害,使藻類能健康成長。改善目前對藻類病蟲害無計可施的局面。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這樣的具體技術措施,藻類幼體培養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包括下述具體技術步驟: (1)于藻類幼體養殖池中取水樣,對所取水樣進行緩慢加溫,使得水溫在I小時內從室溫升至60°C,在30°C開始,每隔3°C取加溫的水樣在顯微鏡下觀察,當觀察到水樣中蟲害死亡、病原微生物細胞破裂時,記錄下當時的溫度,此溫度即為病蟲害的死亡臨界溫度;
(2)對藻類幼體養殖池中的水進行緩慢加溫,使水的溫度上升速度不高于1°C/分鐘,當水溫上升至病蟲害死亡臨界溫度時,保持此溫度3-6小時,使蟲害死亡使病原微生物細胞破裂,然后降溫至室溫;
(3)在室溫情況下加入冰塊使藻類幼體養殖池中的水緩慢降溫至0°C,維持10-15小時,把養殖池中的水去掉,加入新鮮海水,使養殖池中的水恢復至室溫;
(4)上述處理措施,于每年的4-5月份或10-11月份實施1-2次。
[0006]上述室溫指的溫度范圍是25-30 °C。
[0007]采取上述措施的本發明,因為病蟲害與藻類是共生共長的關系,用化學方法處理會造成兩敗俱傷,并不是理想的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只能根據病蟲害及藻類性質采取物理方法處理,既防治了病蟲害也能保持藻類的正常生長。為檢驗本發明的效果,經過對10個海藻幼體室內養殖池的試驗觀察,用本發明方法的處理后,按傳統的養殖方法養殖,水質清沏無污染,海藻幼苗生長旺盛、健康,每周取水質鏡檢一次,連續鏡檢20周,未發現有致病微生物,也未發現蟲害,由此,提示本發明方法行之有效,能有效地防治養殖藻類的病蟲害。
【具體實施方式】
[0008]在藻類的生長過程中或選育過程中會帶入不同類型的蟲害,培養飼料也會帶入病蟲害,這些因素就是影響藻類健康生長同時影響養殖水質的致病因素,這些病蟲害依附在海藻體上生長,不可能通過排水的方式把病蟲害排出,通過藥物把病蟲害殺滅的方法會造成兩敗俱傷,在殺滅病蟲害的同時把藻類殺滅。藻類是單細胞核,耐溫能力比蟲害強,當把養殖水的溫度提高時,會使得蟲害無法生長而死亡,會造成致病微生物細胞的破裂,通過顯微鏡觀察,提高水溫度的同時采樣觀察,當病蟲害細胞破裂,就確定當時溫度,低于60°C的水質環境下藻類還能生存,營造一個病蟲害不能生長的環境,在這一環境下殺滅病蟲害。低溫處理:在20-0°C低溫處理,能提高藻類免疫力。利用藻類在低溫下下沉,高溫下上浮的特性,經上述方法處理后,再配合換水,即能把藻類養殖池中的病蟲害除掉,維持藻類的正常生長。
[0009]實施例1
(1)于一個水面面積是20平方米的藻類幼體養殖池中養殖海藻幼體,在養殖過程中當觀察到海藻生長緩慢,水質發生污濁變化時,說明養殖池中存在病蟲害危害,此時,在水中取水樣,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水中存在病原微生物及不知名活體蟲害,對所取水樣進行緩慢加溫,使得水溫在I小時內從28°C升至60°C,在35°C開始,每升溫3°C取加溫的水樣在顯微鏡下觀察,當水溫升至50°C時,從顯微鏡中觀察到水樣中蟲害出現死亡現象,當水溫升至56°C時,觀察到病原微生物細胞破裂現象,即以56°C作為病蟲害的死亡臨界溫度;
(2)對藻類幼體養殖池中的水通過電加熱的形式進行緩慢加溫,使水的溫度上升速度不高于1°C /分鐘,當水溫上升至56°C時,停止加溫,保持此溫度3小時,使蟲害死亡使病原微生物細胞破裂,然后自然降溫至28°C ;
(3)在28°C情況下加入冰塊使藻類幼體養殖池中的水緩慢降溫至0°C,維持10小時,此時,海藻下沉,把養殖池中的水去掉,加入新鮮海水,使養殖池中的水恢復至室溫,取養殖池的水樣進行鏡檢,未發明新的病蟲害活體也未發現致病微生物;
(4)上述處理措施,于當年的5月份及11月份分別實施I次。
[0010]實施例2
(O與實施例相同;
(2)對藻類幼體養殖池中的水通過溫熱水的形式進行緩慢加溫,使水的溫度上升速度不高于1°C /分鐘,當水溫上升至56°C時,停止加溫,保持此溫度6小時,使蟲害死亡使病原微生物細胞破裂,然后自然降溫至30°C ;
(3)在30°C情況下加入冰塊使藻類幼體養殖池中的水緩慢降溫至0°C,維持15小時,此時,海藻下沉,把養殖池中的水去掉,加入新鮮海水,使養殖池中的水恢復至室溫,取養殖池的水樣進行鏡檢,未發明新的病蟲害活體也未發現致病微生物;
(4)上述處理措施,于當年的4月份及10月份分別實施I次。
【主權項】
1.藻類幼體培養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具體技術步驟: (1)于藻類幼體養殖池中取水樣,對所取水樣進行緩慢加溫,使得水溫在I小時內從室溫升至60°C,在30°C開始,每隔3°C取加溫的水樣在顯微鏡下觀察,當觀察到水樣中蟲害死亡、病原微生物細胞破裂時,記錄下當時的溫度,此溫度即為病蟲害的死亡臨界溫度; (2)對藻類幼體養殖池中的水進行緩慢加溫,使水的溫度上升速度不高于1°C/分鐘,當水溫上升至病蟲害死亡臨界溫度時,保持此溫度3-6小時,使蟲害死亡使病原微生物細胞破裂,然后降溫至室溫; (3)在室溫情況下加入冰塊使藻類幼體養殖池中的水緩慢降溫至0°C,維持10-15小時,把養殖池中的水去掉,加入新鮮海水,使養殖池中的水恢復至室溫; (4)上述處理措施,于每年的4-5月份或10-11月份實施1-2次,上述室溫指的溫度范圍是 25-30 °C。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藻類幼體培養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在藻類的生長過程中或選育過程中會帶入不同類型的病蟲害,這些病蟲害與藻類共生共長,難以清除,用化學方法處理會造成兩敗俱傷,并不是理想的防治病蟲害的方法。本發明通過篩選病蟲害的死亡臨界溫度,對養殖水體進行冷熱交替變換的方式,先將養殖水體溫度升至病蟲害死亡臨界溫度,將病蟲害殺滅,再降至低溫提高藻類免疫力,在室溫環境下養殖。本發明既防治了病蟲害也能保持藻類的正常生長,能有效地防治養殖藻類的病蟲害。
【IPC分類】A01G33-00
【公開號】CN104813914
【申請號】CN201510260405
【發明人】石子聰, 石海成, 石珠成
【申請人】北海市源龍珍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5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