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草藥種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柴胡為中藥名,被收錄在《中國藥典》,藥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使用時需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后可入藥。柴胡是常用解表藥,別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歸肝、膽經,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之功效。柴胡常常被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垂、月經不調等癥狀疾病。柴胡原野生,近幾年來由于采挖造成藥源不足,故將野生家植。選擇沙壤土或腐殖質土的山坡梯田栽培,不宜選擇黏土和易積水的地段種植。如果是在開墾的荒地播種時,應清除田間的石塊、樹枝等。地選好后,每畝施入農家肥25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硫酸鉀20公斤做基肥,深耕30cm,整平耙細,做110cm寬的平畦。雨水偏多的地區可做130cm的高畦,畦的四周挖好排水溝。
此外,柴胡的快速、茁壯生長還離不開充足的陽光。因為只有在充足的陽光下,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才能讓植物獲得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養分。因此,光合作用是柴胡茁壯成長的關鍵。柴胡的種植在考慮光照強度的同時,不能忽略光照質量對于植物的影響。像人類需要一個平衡的飲食一樣,用于促進光合作用的各種波長的輻射強度的選擇和搭配,對于保證植物的健康生長就顯得非常的重要。現有的大棚種植采用的光照方式主要是日照,輔以燈光。現代農業科學研究發現,不同波長的輻射對于植物的影響作用不同,葉綠素作為植物體內最豐富的色素,其最善于吸收紅光和藍光。多余的色光對植物的生長并沒有促進作用,相反會加大植物水分的蒸發,而自然條件下的光照自身是沒有篩選功能的,使得柴胡雖然得到了光照,但始終無法處于最佳的光照環境下,不適用于現代農業對科學、高效的技術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種植柴胡的方法,對自然光進行生物篩選,針對柴胡的不同生長周期施以不同波長的光源,使柴胡能夠始終處于一個較為適宜的光照環境下,促進柴胡的生長。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提供一種種植柴胡的方法,所述柴胡種植在大棚內,大棚的頂端設有透明的玻璃培養箱,包括以下步驟:
S1.種子處理:將柴胡種子先行漂洗,除去癟種,放在30~35℃溫水中,浸泡24小時,在磁場強度2000GS-2500GS范圍內處理10-12min;
S2.截苗分枝:在大棚內的按行距20~25cm開出3~5cm深的淺溝,將步驟S1中處理過的柴胡種子均勻地播入所述淺溝,覆土厚0.5~4.0cm,稍壓并澆水,播種量為0.5~1.0kg/畝;在玻璃培養箱內盛有培養液,在培養液中養殖藍藻,待柴胡幼苗長至8~l0cm高時,去除頂芽,促使分枝,周期性的打撈藍藻,保證玻璃培養箱的透光率為70%~80%;
S3.生長管理:待柴胡的葉片長出,將玻璃培養箱內的藍藻取出,在玻璃培養箱內重新養殖紅藻和綠藻,所述紅藻和綠藻的養殖比例為3:1,周期性的打撈紅藻和綠藻,保證玻璃培養箱的透光率為70%~80%;
S4.間隔采收:待柴胡生長進入花期,開始間隔采收,將已成花穗的分枝采收,其余的分枝留下繼續生長,成穗一批采收一批,每采收一批后及時追肥。
本基礎方案的原理在于:柴胡種子進行磁場處理后,發芽率高、出苗齊、出苗快,播種后常溫5~8天幼苗出齊,出苗率在95%以上。柴胡生長期進行截苗分枝,可以提高單株產量,達到500~650Kg/畝。柴胡采用間隔采收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產量,且能夠保證產品質量優良,揮發油含量約1.8%,胡薄荷酮含量約0.60mg/g以上。在大棚上端設有養殖藻類植物的玻璃培養箱,不同的藻類能夠對吸收陽光中的不同組分,藍藻自身不會吸收藍色光,主要吸收的光源為黃光等波長較大的色光,故而透過玻璃培養箱的光主要以藍光與紫光等低波長色光為主;同理,透過紅藻和綠藻的玻璃培養箱主要的光為紅、黃和綠等高波長色光。不同波長的輻射對于植物的影響作用不同,葉綠素作為植物體內最豐富的色素,其最善于吸收紅光和藍光。園藝學家認為波長為450nm的藍光對于植物葉片和根系的生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600~700nm的紅光卻有利莖的生長,并促進植物的開花和葉綠素的形成。柴胡在發芽階段時,施以波長為450nm的藍光,對于植物葉片和根系的生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柴胡的枝葉長出后以及開花階段,施以600~700nm的紅光,有利莖的生長,并促進植物的開花和葉綠素的形成,而波長490~570nm的綠光則部分被例如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之類的色素所吸收。周期性的打撈藻類植物,以保證玻璃培養箱的透光率,使柴胡能夠有效的吸收光源。在大棚上端養殖藻類植物,利用植物的自身調節,以平衡大棚內部溫差,使大棚的溫度環境更加適于柴胡生長。養殖的藻類植物用于加工飼料、肥料、化妝品等工業用途。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按柴胡的生長周期進行色光的分配,促進了柴胡針對性對光的吸收;2.通過色光的篩選,減少需求較少的色光對柴胡的照射,減少輻射能量,減緩葉片水分的蒸發,防止葉片曬傷;3.藻類植物利用自身的生物調節能力,減小大棚內的溫差,更加適于柴胡的生長;4.養殖的藻類植物可作為一項新的農作物輸出,促進了農作物種植的多元化。
方案二: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步驟S2和S3中將打撈的藍藻、紅藻和綠藻曬干,分別均勻地鋪設在大棚內的土壤上。曬干的藻類植物能夠直接作為肥料,鋪于土壤上經過生物分解轉化為可被柴胡利用的無機物。
方案三: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在步驟S3中進行防病治蟲操作,每畝用移栽靈20毫升加敵百蟲200克,兌水90~100斤噴霧,噴施到所述淺溝內。上述噴霧能夠有效殺死土壤內的害蟲,防止柴胡受病蟲的迫害。
方案四:此為進一步的優選,在步驟S2中進行間苗操作,播種后70~100天齊苗后,將挨得過密的劣苗拔掉,留下壯苗。對幼苗進行篩選,留下生長狀況更好的幼苗,以提高柴胡整體的質量。
方案五:此為進一步的優選,在間苗操作后,每畝施加尿素5公斤和硫酸鉀5公斤。間苗后留下壯苗后再進行施肥,為避免肥料的浪費,使肥料能夠充分被利用。
方案六:此為進一步的優選,在步驟S3中進行打頂操作,當幼苗40cm高時,用剪刀剪去幼苗上面10cm,10~15天后,當幼苗高50cm時,再剪去10cm,以此連打頂3~4次。防止柴胡尖端的徒長,促進柴胡開花,提高柴胡收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一種種植柴胡的方法,柴胡種植在大棚內,大棚的頂端設有透明的玻璃培養箱,包括以下步驟:
S1.種子處理:將柴胡種子先行漂洗,除去癟種,放在30℃溫水中,浸泡24小時,在磁場強度2000GS范圍內處理10min。柴胡種子進行磁場處理后,發芽率高、出苗齊、出苗快,播種后常溫5天幼苗出齊,出苗率在95%以上。
S2.截苗分枝:在大棚內的按行距20cm開出3cm深的淺溝,將步驟S1中處理過的柴胡種子均勻地播入所述淺溝,覆土厚0.5cm,稍壓并澆水,播種量為0.5kg/畝;在玻璃培養箱內盛有培養液,在培養液中養殖藍藻,待柴胡幼苗長至8cm高時,去除頂芽,促使分枝,播種后70天齊苗后,將挨得過密的苗拔掉,留下壯苗,對幼苗進行篩選,留下生長狀況更好的幼苗,以提高柴胡整體的質量。在間苗操作后,每畝施加尿素5公斤和硫酸鉀5公斤。周期性的打撈藍藻,保證玻璃培養箱的透光率為70%~80%。柴胡生長期進行截苗分枝,可以提高單株產量,達到500Kg/畝。柴胡采用間隔采收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產量,且能夠保證產品質量優良,揮發油含量約1.8%,胡薄荷酮含量約0.60mg/g以上。周期性的打撈藻類植物,以保證玻璃培養箱的透光率,使柴胡能夠有效的吸收光源。
S3.生長管理:待柴胡的葉片長出,將玻璃培養箱內的藍藻取出,在玻璃培養箱內重新養殖紅藻和綠藻,所述紅藻和綠藻的養殖比例為3:1,周期性的打撈紅藻和綠藻,保證玻璃培養箱的透光率為80%。在大棚上端設有養殖藻類植物的玻璃培養箱,不同的藻類能夠對吸收陽光中的不同組分,藍藻自身對藍色光具有反射作用,但是能夠吸收一部分出藍色以外的其它光,故而透過玻璃培養箱的光主要以藍光為主;同理,透過紅藻和綠藻的玻璃培養箱主要的光為紅光和綠光。柴胡在發芽階段時,施以波長為450nm的藍光,對于植物葉片和根系的生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柴胡的枝葉長出后以及開花階段,施以600~700nm的紅光,有利莖的生長,并促進植物的開花和葉綠素的形成,而波長490~570nm的綠光則部分被例如胡蘿卜素和葉黃素之類的色素所吸收。將打撈的藍藻、紅藻和綠藻曬干,分別均勻地鋪設在大棚內的土壤上。曬干的藻類植物能夠直接作為肥料,鋪于土壤上經過生物分解轉化為可被柴胡利用的無機物。每畝用移栽靈20毫升加敵百蟲200克,兌水90斤噴霧,噴施到所述淺溝內。當幼苗40cm高時,用剪刀剪去幼苗上面10cm,10天后,當幼苗高50cm時,再剪去10cm,以此連打頂3次。
S4.間隔采收:待柴胡生長進入花期,開始間隔采收,將已成花穗的分枝采收,其余的分枝留下繼續生長,成穗一批采收一批,每采收一批后及時追肥。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技術方案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