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屋面隔熱系統,尤指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 系統。
背景技術:
建筑屋頂是建設綠色建筑、低碳城市的寶貴資源,建筑屋頂綠化是指以建筑物、構 筑物頂部為載體,以植物為主體進行配置,不與自然土壤接壤的綠化方式,它是在有限的城 市空間提高綠地率最有效的方式,有利于改變空中景觀,有利于保護生態、調節氣候、凈化 空氣、降低頂層建筑的室溫、噪聲和城市熱島效應、保護屋頂結構和延長防水層的使用壽 命,具有良好的節能效益、減排效益和經濟效益。太陽能電池板將清潔的、可再生的太陽能 轉換成電能,可以就近分散供電,進入和退出電網靈活,既有利與增強電力系統抵御戰爭和 自然災害的能力,又有利與改善電力系統的負荷平衡,還可降低線路損耗。目前屋面的綠化 與架設光伏電池板均是單獨實施,兩者只選其一設在屋面上,屋面空間浪費,資源利用不充 分,隔熱效果不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對現有技術方案進行完善與 改進,提供一種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以達到充分利用屋面,生產清 潔能源和降解co2,增加屋面隔熱效果的目的。為此,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包括設于屋面的綠化植被層、架設于 綠化植被層上的光伏電池板組,所述的電池板組包括復數塊間隙排布以使綠化植被層上有 漏射光的電池板,所述的電池板與綠化植被層之間設有雨水收集裝置。在屋面上種植喜蔭 綠化植物(如覆土草坪、覆土灌木、或盆栽藤本植物和盆栽灌木等)作為綠化植被層,喜蔭植 物可以吸收空氣中的CO2達到減排效果,同時其保溫隔熱作用可以降低建筑能耗;在喜蔭綠 化植物上一定高度架設光伏電池板,電池板之間留有間隙以保證一定的透光率,可以漏射 陽光,滿足喜蔭植物的生長需要;屋頂光伏電池板可以獲取太陽能發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 源,獲得能源的同時,減少CO2的排放;雨水收集裝置將收集到的雨水供給電池板下的植物, 保證喜蔭植物有充足的水分,正常生長;電池板與綠化植被層共同作用,加強屋面的隔熱、 保溫,有效減緩屋面的老化。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以下附加技術特 征所述的雨水收集裝置包括設于電池板下沿口的雨水收集槽、與雨水收集槽相連的 導水管。所述的綠化植被層配有用于加水的養護滴灌裝置及用于監視的自控系統,所述的 養護滴灌裝置及自控系統與電池板電連接。由于位于屋面,綠化植被養護較為麻煩,增設養 護滴灌裝置及自控系統后,不再需要頻繁出入屋面,由自控系統對水分等進行監視,當缺水時,啟動滴灌裝置加水,避免人工加水時受電池板架設高度、間距等因素的限制,可有效降 低架設電池板成本,增加電池板及綠化面積,減少維護成本,提高養護的質量,保證綠化植 被健康生長。以上自控系統及滴灌裝置由電池板供電,連接導線短,損耗小,工作可靠性好, 不受外界電網影響。所述的雨水收集槽截面呈“L”形,導水管的一端與雨水收集槽相連,另一端設于綠 化植被層的培植土上方。
所述的綠化植被層為直接在覆土的屋面上種植的植被層。所述的綠化植 被層也可為置于屋面上的盆栽式植被層。若為前者,除了隔熱,還可以形成屋面保溫,達到 建筑節能的效果,若為后者,綠化植物盆(箱、桶)可以靈活布置,減少屋頂荷載,同時夏季隔 熱,減少建筑能耗。所述的植被層為藤本植被層,屋面與電池板之間設有用于藤本植被攀延生長的支 架以形成由枝葉構成的架空的隔熱層。有益效果在屋面上同時設有光伏電池板及綠化植被層,充分利用屋頂的空間,增 加隔熱、保溫效果,同時兼顧電池板及綠化植被層的優點屋頂光伏電池板獲取太陽能發 電,產生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屋頂上種植大面積的綠色植物,能夠更多的產生 O2,吸收CO2,減少噪聲污染,凈化城市空氣。電池板之間留有間隙以保持一定透光率,在每 天不同時段和不同季節均可以漏射陽光,供給綠化植物生長所需的陽光;電池板下沿口的 雨水收集槽,將收集到的雨水供給電池板下的植物,保證喜蔭植物有充足的水分,同時又節 約了水資源;增設由電池板供電的養護滴灌裝置及自控系統,保證了植被的健康成長,同時 降低養護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設于屋面7的綠化植被層2、架設于綠 化植被層2上的光伏電池板組,電池板組包括復數塊間隙排布以使綠化植被層2上有漏射 光的電池板1,電池板1下沿口設雨水收集槽3,雨水收集槽3通過導水管4與綠化植被相 連。綠化植被層2配有用于加水的養護滴灌裝置及用于監視的自控系統,養護滴灌裝置及 自控系統與電池板1電連接,電池板通過支撐架5架設在綠化植被層2上方,綠化植被層 2為直接在覆土的屋面7上種植的植被層2。雨水收集槽3截面呈“L”形,導水管4的一端 與雨水收集槽3相連,另一端設于綠化植被層2的培植土上方。
實施例二如圖2所示,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綠化植被層2為置于屋面7上的盆栽式植 被層2,盆栽式植被層2可以為藤本植被層2,當為藤本植物時,屋面7與電池板1之間設有用于藤本植被攀延生長的支架6以形成由綠化枝葉構成的架空的隔熱層,支架6包括豎直 的引導藤本向上生長的攀援架及支撐藤本橫向生長的攀延架,從而形成架空的綠色植物隔執層。具體實施步驟如圖4所示1、屋面7安裝喜蔭隔熱綠化植物,可以為覆土草坪、覆土灌木、或盆栽藤本植物和 盆栽灌木等;喜蔭隔熱綠化植物如果為盆栽藤本植物,可以在植物上方搭設低矮輕型支架 6,植物會先朝支架6上方生長,然后沿著支架6上鋪設的板條上表面水平攀延生長,最終形 成低矮的綠化枝葉架空隔熱層,達到屋頂架空隔熱綠化的目的;2、在隔熱綠化植物上一定高度架設太陽能光伏電池板1,電池板1之間留有間隙 以保持一定透光率,可以漏射陽光;3、電池板1下沿口設有雨水收集槽3,將雨水通過導水管4同步供給電池板1下的 植物,保證喜蔭植物正常生長。4、設由電池板1供電的養護滴灌及自控系統,當自控系統檢測水分不足時控制養 護滴灌系統工作噴水。上述屋面7隔熱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1疊合的方法應用在某工程中的情況如 下建設點位于某辦公樓的屋頂上,可安裝屋頂光伏方陣面積約為50m2,樓頂場地開 闊、平坦、無遮擋,可以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隔熱綠化植物。屋頂上的隔熱綠化植物 采用的是盆栽水平攀緣常綠粗放型植物——中華常青藤,將其放置在屋面7板上。在植物 上方0. 8m處架設太陽能電池板1,采用太陽能普通支撐架5安裝形式,因原來結構為磚混結 構,為滿足本系統安裝承重要求,進行了相應的加固措施,以保證結構安全,太陽能電池板1 陣列的放置間隔左右均為0. 2m。每個太陽能電池板1下沿口均有雨水收集槽3,將收集到 的雨水通過導水管4引致下方的綠化植物上,保證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太陽能光伏系統 產生的部分能源可以用于屋頂綠化植物的養護滴灌及自控系統耗電設備使用。最終形成的 綠化隔熱層可以有效降低頂層房間的室內溫度,產生O2,吸收CO2,減少噪聲污染,凈化城市 空氣。以上圖1-4所示的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是本實用新型的 具體實施例,已經體現出本實用新型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可根據實際的使用需要,在本實用 新型的啟示下,對其進行形狀、結構等方面的等同修改,均在本方案的保護范圍之列。
權利要求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設于屋面(7)的綠化植被層(2)、架設于綠化植被層(2)上的光伏電池板組,所述的電池板組包括復數塊間隙排布以使綠化植被層(2)上有漏射光的電池板(1),所述的電池板(1)與綠化植被層(2)之間設有雨水收集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雨水收集裝置包括設于電池板(1)下沿口的雨水收集槽(3 )、與雨水收集槽(3 )相連 的導水管(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雨水收集槽(3)截面呈“L”形,導水管(4)的一端與雨水收集槽(3)相連,另一端設 于綠化植被層(2)的培植土上方。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綠化植被層(2)配有用于加水的養護滴灌裝置及用于監視的自控系統,所述的養護 滴灌裝置及自控系統與電池板(1)電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一 4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 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綠化植被層(2)為直接在覆土的屋面(7)上種植的植被層(2)。
6.根據權利要求1一 4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 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綠化植被層(2)為置于屋面(7)上的盆栽式植被層(2)。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植被層(2 )為藤本植被層(2 ),屋面(7 )與電池板(1)之間設有用于藤本植被攀延生 長的支架(6)以形成由枝葉構成的架空的隔熱層。
專利摘要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涉及一種屋面隔熱系統。目前屋面的綠化與架設光伏電池板均是單獨實施,屋頂空間浪費,資源利用不充分,隔熱效果不理想。屋面綠化與架空光伏電池板組合的隔熱系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設于屋面的綠化植被層、架設于綠化植被層上的光伏電池板組,所述的電池板組包括復數塊間隙排布以使綠化植被層上有漏射光的電池板,所述的電池板與綠化植被層之間設有雨水收集裝置。在屋面上同時設有光伏電池板及綠化植被層,充分利用屋頂的空間,增加隔熱、保溫效果,同時兼顧電池板及綠化植被層的優點。
文檔編號A01G9/02GK201713952SQ20102012570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9日
發明者周琪, 曾憲純, 曾慶路, 李海波, 杜先, 林奕, 許世文, 邢艷艷, 韓靈華 申請人:浙江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建科建筑節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