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復配農藥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
背景技術:
:水稻是我國糧食作物中的主要品種,種植面積大,年種植面積約4億畝次左右,病、蟲、草害種類多,據農業部門統計,每年因病、蟲、草等危害,產量損失大于20-30%。防治水稻病、蟲、草害所使用的農藥數量,約占我國農藥年使用量的50%左右。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蟲,就全國水稻種植區而言,以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巻葉螟等為主要害蟲,常年發生面積約IO億畝次,農藥防治面積達到10-12億畝次,大發生年份,藥劑防治面積會更大。在防治水稻害蟲的農藥品種中,如防治二化螟害蟲過程中,過去使用高毒的甲胺磷占了較大的比例,我國政策已經明令2007年前停止生產和使用;曾使用殺蟲雙、殺蟲單等沙蠶毒性的農藥,在上世紀90年代已明顯的產生抗藥性;繼后,廣泛使用三唑磷農藥也因抗藥性的產生,而逐漸推出市場,繼后防治效果好的農藥品種以氟蟲腈為首,2000年以來,幾乎覆蓋了全國稻區,但因對蜜蜂和魚蝦高毒,農業部下令于2009年7月在水稻上禁用。因此,全國防治水稻螟蟲的首選農藥品種尚虛位以待。為尋求殺蟲譜廣、殺蟲效果好、速效與持效兼備、對環境友好兼容、農藥市場價位適中的農藥品種是目前生產的急需。2007年美國杜邦公司生產的"氯蟲苯甲酰胺"在我國水稻防治稻縱巻葉螟上獲得臨時登記,2008年作為農業部防治稻縱巻葉螟藥劑予以推薦。氯蟲苯甲酰胺,英文名Chlorantraniliprole,屬鄰甲酰氨基苯甲酰胺類殺蟲劑,純品外觀為白色晶體;比重(對液體要求)1.507g/ml;熔點208°C_210°C;分解溫度33(TC;蒸氣壓(20-25t:下)6.3X1012Pa;溶解度(20-25"下,mg/1):水1.023、丙酮3.446、甲醇1.714、乙月青:0.711、乙酸乙酉旨1.144。1.該產品已經取得了農藥登記銷售應用的所有證書,可以大面積推廣應用。由于氯蟲苯甲酰胺的化學結構具有其他任何殺蟲劑不具備的全新殺蟲原理,能高效激活昆蟲魚尼丁(肌肉)受體。過度釋放細胞內鈣庫中的鈣離子,導致昆蟲癱瘓死亡,對鱗翅目害蟲的幼蟲活性高,殺蟲譜廣,持效性好。很據目前的實驗結果,對靶標害蟲的活性比其他產品高出10-100倍,并且可以導致某些鱗翅目昆蟲交配過程紊亂,研究證明,其能降低多種夜蛾科害蟲的產卵率,由于其特效性好和耐雨水沖刷的生物學特性,這些特性實際上是滲透性、傳導性、化學穩定性、高殺蟲活性和導致害蟲立即停止取食等作用的綜合體現。因此決定了其比目前絕大多數在用的其他殺蟲劑有對作物更長和更穩定的保護作用。2.該劑型和含量目前登記在防治水稻主要害蟲上,能迅速保護水稻生長,尤其對其他水稻殺蟲劑已經有抗性的害蟲更有特效,如稻縱巻葉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對稻癭蚊、稻象甲、稻水象甲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3.該農藥屬微毒級,對施藥人員非常安全,對稻田有益昆蟲、魚蟲下也非常安全,特效期可以達到15天以上,對農產品無殘留影響,同其他農藥混合性能好。氯蟲苯甲酰胺在水稻害蟲防治的實踐表明,對鱗翅目害蟲的低齡幼蟲效果好,對大齡幼蟲防治效果差,對其他類型的害蟲,如稻飛虱無效。同時,用藥成本價很高,20%氯蟲苯甲酰胺膠懸劑(康寬),每畝用藥10克,需16元左右。毒死蜱(又名氯吡硫磷、樂斯本,Chlorpyrifos)化學名稱為0,0_二乙基_0_(3,5,6-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酯對高等動物毒性中等,對魚類低毒,對蜜蜂高毒,對害蟲有觸殺、胃毒和熏蒸作用,為我國2007年禁用高毒農藥后的主要替代農藥品種,國內生產規模大,殺蟲效果好,成本降低,是防治水稻害蟲稻縱巻葉螟、稻飛虱的主要農藥品種。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目的在于根據我國水稻實際蟲害情況,綜合考慮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的最佳協同效果和生產成本,提供一種殺蟲譜廣、速效好、持效期長、成本較低的復配農藥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根據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各自特性對其進行合理的復配,經一系列室內生物測定和田間試驗,篩選出增效明顯的組合配比。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0.5-2.5%,毒死蜱32.5-35%。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0.7-2.3%,毒死蜱32.8-34.6%。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1.0-2.0%,毒死蜱33.0-34.0%。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1.3-1.8%,毒死蜱33.2-33.7%。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1.5-1.6%,毒死蜱33.4-33.5%。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按現有常規技術可制成乳油,即原藥中加入有機溶劑和乳化劑;也可制成水乳油或膠懸劑,即原藥加入有機溶劑、助溶劑、濕潤劑、擴散劑、乳化劑和水等。本發明中,除另有說明外,所有百分比均為重量百分比。上述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具有最佳的協同增效作用,對二化螟的共毒系數達310.4518.O,其殺蟲譜廣,速效和持效性好,大大降低了農藥的生產和使用成本,比單用氯蟲苯甲酰胺的畝用成本下降30%_40%左右,對二化螟、褐飛虱、稻縱巻葉螟等水稻害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生長發育無不良反應。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中,除另有說明外,所有百分比均為重量百分比。配方一氯蟲苯甲酰胺O.5%,毒死蜱34.5%。配方二氯蟲苯甲酰胺1.0%,毒死蜱34.0%。配方三氯蟲苯甲酰胺1.5%,毒死蜱33.5%。配方四氯蟲苯甲酰胺2.0%,毒死蜱33.0%。配方五氯蟲苯甲酰胺2.5%,毒死蜱32.5%。試驗一上述五個配方的復配農藥對二化螟進行聯合作用測定,供試昆蟲為二化螟45齡幼蟲;試驗方法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1154.7-2006,浸蟲法。共毒系數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共毒系數小于IOO,則表示有拮抗作用;接近100為相加作用。配方一至五的復配農藥及10%氯蟲苯甲酰胺乳油、48%毒死蜱乳油、空白對照D.M.F3000倍液(33.3mg/L)進行對比試驗,對二化螟的共毒系數和藥效試驗數據如表1_1至表1-8:表1-1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劑對二化螟的毒力測定結果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表1-3毒死蜱對二化螟4-5齡幼蟲的藥效試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表1-6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配方三)對二化螟4-5齡幼蟲的藥效試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表1-7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配方四)對二化螟4-5齡幼蟲的藥效試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表1-8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配方五)對二化螟4-5齡幼蟲的藥效試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測定結果表明35%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的五個配方,其共毒系數均大于120,有較好的增效作用,從成本和防效等方面考慮,配比2、3可以作為優選配方。試驗二為驗證配比篩選的可靠性,在早稻上進行了二化螟的田間防治試驗。35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乳油(配方二),分別由升華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96.45%氯蟲苯甲酰胺原粉和浙江新農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95%毒死蜱原油自配而成,畝用藥100克;20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膠懸劑為美國杜邦公司提供,畝用藥10克,400克/公斤毒死蜱由原油自配,畝用藥100克,空白對照。采用田間設置小區,重復三次,用藥后18天左右,二化螟幼蟲發育至5齡左右,為害造成的水稻枯心基本穩定時,進行枯心率調查;調查枯心率,采用平行跳躍取樣法,即每小區取樣10點(排)每點5叢稻株,共調查50叢稻株內的枯心數,折算成百叢稻枯心數;每小區隨機調查5叢稻的分蘗數,折算為百叢稻的總株數,計算每小區的枯心率;35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防治二化螟的田間防治結果如表2。表235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配方二)防治二化螟的田間防治結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測試結果表明混配劑和兩個單劑施藥區,水稻生長正常,無藥害癥狀發生。35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配方二),畝用100克,平均枯心率為1.0%,防治效果為93.1%;20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畝用IO克,枯心率為1.3%,防治效果91.0%;400克/公斤毒死蜱畝用100克,枯心率達5.2%,防治效果僅為64.1%左右。可見混配劑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單劑。每畝使用氯蟲苯甲酰胺的有效成份為2克(畝用成本為15-16元),混配劑中氯蟲苯甲酰胺有效成份為1克,所以,混配劑農藥成本比單用氯蟲苯甲酰胺要降低30%左右。試驗三為驗證配比篩選的可靠性,在雜交稻中浙優1號上進行了稻縱巻葉螟的田間防治試驗。36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乳油(1.0+35.0%),分別由升華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96.45%氯蟲苯甲酰胺原粉和浙江新農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95%毒死蜱原油自配而成,畝用藥80克;10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乳油(自配),畝用藥20克,400克/公斤毒死蜱乳油(自配),畝用藥100克,空白對照。用藥后4天、10天各調查蟲情一次。調查方法將小區劃為兩等分,每次調查小區的1/2面積。采用平行跳躍方法,每小區調查5點,每點調查5叢水稻,共調查25叢水稻,摘取調查稻株的所有巻葉,放入塑料袋中,標明區號,在室內計數各小區的巻葉數和活蟲數,再折換為百叢巻葉數和百叢活蟲數進行統計分析。每次調查時,每小區隨機計數2叢水稻的總綠葉片數,全區調查10個點以上,求算每叢水稻的平均葉(綠葉)片數。在調查時,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有無藥害或者其他損傷情況;36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對稻縱巻葉螟的田間防治結果如表3。表336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1.0+35.0%)對稻縱巻葉螟的田間防治結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藥后4天,平均百叢總葉片數為9030片;藥后10天平均百叢總葉片數為8740片。從測試結果表明三個藥劑施藥后,水稻生長正常,無藥害癥狀發生。36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配劑乳油(1.0+35.0%),畝用80克,防治稻縱巻葉螟的巻葉防治效果達87.3%,活蟲減退率達96.6%。組合藥劑之一10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畝用20克,巻葉防治效果為75.5%,活蟲減退率為95.4%;組合藥劑之二400克/公斤毒死蜱,畝用100克,巻葉防治效果為71.4%,活蟲減退率為20.3%。可以看出,36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配劑的巻葉防治效果高于10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活蟲減退率相近,兩個防治指標均高于400克/公斤毒死蜱的防效。36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劑的防效高,畝用80克,畝用藥成本低,為100克/公斤氯蟲苯甲酰胺畝用20克成本的60-70%左右。試驗四對褐飛虱的室內生物活性測定,供試昆蟲采用褐飛虱2-3齡若蟲,藥劑96.45%氯蟲苯甲酰胺原粉和95%毒死蜱原油,采用1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溶劑,加乳化劑,配置成10%氯蟲苯甲酰胺乳油和毒死蜱48%乳油,按氯蟲苯甲酰胺1%和毒死蜱34%的濃度比例配制成35%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混劑(配方二),采用D.M.F3000倍液(33.3mg/L)作空白對照。表4-135%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配方二)對褐飛虱2-3齡若蟲的生物活性測定<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表4-l、表4-2的測試結果表明35%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配方二)對褐飛虱2-3齡若蟲的LC50和LC95分別為35.3956mg/L和255.6930mg/L,對照藥劑氯蟲苯甲酰胺對褐飛虱2-3齡若蟲的LC50和LC95分別為85.6267mg/L和110.9495mg/L;毒死蜱對褐飛虱2-3齡若蟲的LC50和LC95分別為27.2260mg/L和177.2512mg/L。該混劑對褐飛虱的活性高于對照藥劑氯蟲苯甲酰胺,低于毒死蜱。從上述各試驗可以看出該復配農藥對二化螟、稻縱巻葉螟、褐飛虱等水稻害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生長發育無不良反應。權利要求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0.5-2.5%,毒死蜱32.5-3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0.7-2.3%,毒死蜱32.8-34.6%。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1.0-2.0%,毒死蜱33.0-34.0%。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1.3-1.8%,毒死蜱33.2-33.7%。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其特征在于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1.5-1.6%,毒死蜱33.4-33.5%。全文摘要本發明屬于復配農藥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根據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各自特性對其進行合理的復配,經一系列室內生物測定和田間試驗,篩選出增效明顯的組合配比,復配農藥中含有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份氯蟲苯甲酰胺0.5-2.5%,毒死蜱32.5-35%。上述氯蟲苯甲酰胺與毒死蜱復配農藥,具有最佳的協同增效作用,對二化螟的共毒系數達310.4~518.0,其殺蟲譜廣,速效和持效性好,大大降低了農藥的生產和使用成本,比單用氯蟲苯甲酰胺的畝用成本下降30%-40%左右,對二化螟、褐飛虱、稻縱卷葉螟等水稻害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對水稻生長發育無不良反應。文檔編號A01P7/04GK101773141SQ20101010468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申請日期2010年1月29日優先權日2010年1月29日發明者傅強,羅舉,胡國文,胡陽,賴鳳香申請人:中國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