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灌溉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水資源的日益緊缺,節約用水已成為人們越來越關心的問題。在我國的用水總量中,農業灌溉用水占70%,但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僅為40%。為了節約灌溉用水,滲灌技術已在我國逐步推廣應用。然而,滲灌技術需將開孔塑料細管埋入土中供水,經常由于外部泥沙反流而發生堵塞現象,需要附加一定的水壓,這就需要增加加壓設備,提高了灌溉成本。專利號為“ZL01248086”的專利文件中發明了一種塑料微滲灌管,在管體上有規律地打有滲水孔,滲水孔上封堵有可滲水又耐腐蝕的布料,用膠帶捆封或用箍件固定。另外也有在出水孔上設置過濾裝置實現防堵的發明。該類發明可在無壓或低壓的情況下實現滲灌,但該滲灌管的每一滲水孔上都要用膠帶捆封布料,因而結構復雜、加工麻煩,同時因原材料用量增加,因此制造成本高。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要克服現有技術存在著結構復雜、加工麻煩、制造成本高的問題。
為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包括管壁1設置有滲水孔2的滲水管,其特殊之處在于,滲水孔2上設置有與管壁1連為一體的防堵網3。
上述防堵網3設置于管壁1外層。這樣堵塞物難以有空間附著,因此防堵效果更好。
上述防堵網3是無紡布。無紡布價格便宜,可降低成本。
上述防堵網3是鐵紗網。鐵紗網的使用壽命廠,且在成型加工時可承受較大的壓力,加工方便。
上述滲水孔2是圓形。在加工中方便,且因其上設置的防堵網3受力均勻,因此不易出現破損。
上述滲水孔2在同一截面管壁1上徑向均勻分布。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防堵能力強,可在低壓或無壓的情況下進行農業滲灌本實用新型在滲水孔上有一層防堵網,外部泥沙不能通過滲水孔進入滲灌管內,可有效地防止泥沙反流造成的堵塞,提高防堵能力;2、部件少,成本低由于本實用新型可在低壓或無壓的情況下進行農業滲灌,故不需要通過儲水容器儲水來附加一定的水壓,因此部件少,成本低;3、結構簡單,容易制作,工程投資小本實用新型只需在滲灌管適當位置上設置帶防堵網的滲水孔,結構簡單;制作時可一次注塑成型,容易制作,原料成本和制作成本都較低,工程投資小;4、便于操作,易安裝、易移位,便于清理;5、使用壽命長因為是一體結構,因此不易損壞,因此使用成本低,可滿足農村消費者的需求。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防堵網示意圖;圖3是圖1的A-A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管壁,2——滲水孔,3——防堵網。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參見圖1~圖3,本實用新型包括直徑為12mm、管壁1上沿管子軸向均勻設置有圓形滲水孔2的塑料管,間距根據作物株距的需要,例如20cm距離。滲水孔2在管壁1同一截面上均勻設置有四個,滲水孔2的直徑為1.5mm,滲水孔2上設置有鐵紗網作為防堵網3。
加工時,防堵網3與管壁1、管壁1上的滲水孔2一起一次注塑成型,因此管壁1、滲水孔2、防堵網3三位一體。
使用時,可利用三通管、彎頭等連接件,根據作物行距將多根本實用新型所說的滲灌管連接成水平網狀埋于土內,使每株植物根部附近都有一組滲水孔2。滲水管的進水口置于灌溉水源中,灌溉水即可在無壓或低壓狀態下通過排列成網狀的滲水管輸送到每一個滲水孔2處,依靠土壤的吸附作用滲入作物根系部位,使整個灌溉區內的每一滲水孔2處都具有均勻和穩定的水量,實現均勻供水、按需供水。本實用新型不僅保證了作物的需水問題,且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供水深度可通過人為調節滲水管1的深度來實現。
權利要求1.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包括管壁(1)上設置有滲水孔(2)的滲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滲水孔(2)上設置有與管壁(1)連為一體的防堵網(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網(3)設置于管壁(1)外層。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網(3)是無紡布。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堵網(3)是鐵紗網。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滲水孔(2)是圓形。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滲水孔(2)在同一截面管壁(1)上徑向均勻分布。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灌溉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本實用新型是要克服現有技術存在著結構復雜、加工麻煩、制造成本高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無壓節水滲灌管,包括管壁上設置有滲水孔的滲水管,其特殊之處在于,滲水孔上設置有與管壁連為一體的防堵網。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防堵能力強,部件少,成本低結構簡單,容易制作,工程投資小便于操作,易安裝、易移位,便于清理;使用壽命長。
文檔編號A01G25/06GK2653870SQ03262758
公開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11日
發明者蔡煥杰, 陳新明, 康紹忠, 張新燕 申請人:蔡煥杰, 陳新明, 康紹忠, 張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