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族箱沉水馬達靜音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族箱沉水馬達靜音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可消除沉水馬達進氣噪音的靜音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水族箱所飼養的魚兒,每天所排放的排泄物、食物殘渣及水中的雜質,無法如自然環境般由植物吸收及細菌分解,以達到水質靜化的平衡作用,因此,就需藉助換水或清洗以達到凈化、平衡,但是由于換水或清洗相當麻煩、繁瑣,所以,人們常以過濾器濾水,以減少有機物質及殘渣腐物的囤積,及降低換水及清洗的次數。但是,由于傳統的過濾器是直接沉入水中,利用沉水馬達將水直接吸入過濾槽中,再經由濾材過濾后流出,而無法與外界空氣充分接觸,常造成水中溶氧不足,因此需以一導管外接送氣軟管,以達到增進水中溶氧量的目的,此種方式,由于空氣分子于軟管中相互撞擊,因此而產生相當大的噪音,且速度愈快則更尖銳,對居家安寧造成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決上述水族箱沉水馬達工作時產生噪音的問題,而提供一種工作時可消除進氣噪音的水族箱沉水馬達靜音裝置。
本實用新型設有一本體,于本體內部設有以橫、直方向交錯排列的隔板,并于間隔的橫向及直向隔板的上、下方分別設有開口通道,本體的底部及頂緣一側則分別設有空氣進氣口及出氣口,使出氣口連接于沉水馬達的進氣導管,當空氣由進氣口進入本體后,經由交錯的隔板形成上、下的迂回通道,以加長輸送路徑使空氣中撞擊分子得以衰減,達到靜音的效果。
所述的本體的底部設有具突片的橫工狀固定座,于固定座底部設有一過濾綿及網蓋,以供過濾空氣中的雜質。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縱向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橫向剖視圖。
圖6、圖7、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有一透明狀的本體1、一橫工狀固定座2、一過濾綿3、一網蓋4,其中,該本體1內部設有以橫、直方向交錯排列的隔板11、12,間隔的橫向隔板11及直向隔板12的上、下方分別設有開口通道,本體1的底部及頂緣一側則分別設有進氣口13及出氣口14,后方表面的四個角落則設有固定孔15,以供同等數量的吸盤16卡固;該固定座2于其一側設有對應于本體1進氣口13的透孔21,并于其底緣設有間隔排列的大多數突片22,而該網蓋4則于其底緣設有腳墊41;藉由前述構件的組合,構成一靜音裝置10,使出氣口14連接于沉水馬達的進氣導管(圖中未示),使空氣由網蓋4進入后先經由過濾綿3過濾雜質,再經由固定座2的透孔21及本體1的進氣口13進入本體1內部,于橫向隔板11及直向隔板12間形成上、下迂回通道,以加長輸送的路徑使空氣中的撞擊分子衰減,以達到靜音效果,而吸盤16則可供固定于水族箱。
請同時參閱圖3、圖4、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設于本體1內的橫、直向隔板11、12,是使其中的橫向隔板11、11a、11b的上方設為低于本體1頂緣的開口通道110,而橫向隔板11c、11d、11e則于下方設為高于本體1底緣的開口通道111,而直向隔板12、12a則于上方設為低于本體1頂緣的開口通道120,以形成上、下迂回的連續通道,使空氣進入本體1內部后,構成輸送路徑的加長,達到衰減空氣中撞擊分子的作用。
請同時參閱圖6、圖7、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于使用時,當空氣進入本體1后,其行進路徑是沿橫、直向隔板11、12的開口通道110、111所形成的上、下迂回通道,使得整個行進路徑得以大為加長,如此,將可有效衰減空氣中的撞擊分子,以達到靜音的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水族箱沉水馬達靜音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一本體,其內部設有以橫、直向交錯排列的隔板,間隔的橫向隔板及直向隔板的上、下方分別設有開口通道,底部及頂緣的一側分別設有進氣口及出氣口,后方表面的四個角落則分別設有固定孔,以供同等數量的吸盤卡固;一固定座,其斷面呈橫工狀,其一側設有對應于本體進氣口的透孔,并于其底緣設有間隔排列的多數突片;一過濾棉,其套設于固定座下方;一網蓋,其套設于過濾綿下方,其底部設有腳墊。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族箱沉水馬達靜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設于本體內的橫、直向隔板,其上方設為低于該本體的頂緣,其下方設為高于本體底緣,以形成上、下開口通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族箱沉水馬達靜音裝置,其設有一本體,于本體內部設有橫、直交錯排列的隔板,并于間隔的橫向及直向隔板的上、下方分別設有開口通道,本體的底部及頂緣一側分別設有進氣及出氣口,并于本體的頂緣設有過濾綿及網蓋,使出氣口連接于沉水馬達的進氣導管,使空氣由進氣口進入本體后,經由交錯的隔板形成上、下迂回通道,以加長輸送路徑使空氣中的撞擊分子衰減,達到靜音效果。
文檔編號A01K63/04GK2657390SQ03252009
公開日2004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14日
發明者陳啟得 申請人:陳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