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一種散熱裝置組合以及一種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168322閱讀:15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散熱裝置組合以及一種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散熱裝置組合以及一種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電子設備的機箱需要容納越來越多的工作器件,比如服務器5U機箱,需要支持雙135W處理器,20條內存,眾多的工作器件工作時,會在機箱中產生大量的熱量,若是熱量達到一定的范圍,則會燒壞機箱中的系統,導致電子設備無法工作。因此,在現有技術中,為了能夠使機箱散熱,提出了冗余風扇的設計,即在同一個位置上放置兩個相同的風扇,一個風扇失效的情況下,使相鄰位置上的另一個風扇運轉,風扇運轉時,會產生一定的風力給散熱體,散熱體具有兩個相同的散熱體,兩個散熱體都會接受風扇提供的風力運轉,進而使機箱中的器件進行散熱,而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在兩個散 熱體的上方設置了導風罩,能改變風力的流向,使風扇轉動發出的風力能夠沿著導風罩傳送給散熱體,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機箱中的工作器件(比如CPU)在正常的溫度環境中工作。而為了更好的對機箱進行散熱,現有技術采用的手段是增大兩個風扇中每個風扇的風量或是采用更大風量的風扇。而本申請人在實現本申請的過程中,發現現有技術中增大兩個風扇中每個風扇的風量或是采用更大風量的風扇的技術方案,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對于現有技術中米用增大風扇風量的技術方案,由于需要改動風扇的電路部分,所以,會增加風扇設計難度,也增加了成本。對于現有技術中采用更大風量的風扇的技術方案,由于大風量的風扇在高轉速時,空氣流動產生摩擦效應比使用普通風扇時產生的摩擦效應要更加明顯,所以,會使系統噪音更加明顯。可見,無論是增大風扇的風量還是使用風量更大的風扇,都不能在使用普通風扇的前提下,提高散熱的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散熱裝置組合以及一種電子設備,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能在使用普通風扇的前提下提高散熱效果的技術問題。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通過本申請的一個實施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包括第一散熱體,包括第一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其中,所述第一散熱鰭片通過所述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一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一間距dl ;第二散熱體,包括第二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其中,所述第二散熱鰭片通過所述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二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二間距d2,其中,所述第一間距dl大于所述第二間距d2 ;導風罩,設置于所述第二散熱體和所述第二散熱體上方,與所述第一散熱體和所述第二散熱體形成一導風空腔;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其中,所述第一風扇和所述第二風扇中,至少一個風扇設置在所述導風空腔的一端,能夠向所述導風空腔提供風力。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間距dl的具體范圍為d2 < dl ^ 2d2。進一步的,所述導風罩具體為梯柱型導風罩,或喇叭型導風罩,或車頭型導風罩。進一步的,所述導風罩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導風罩的第二端具有線纜梳理槽。另一方面,本實用新型通過本申請的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機殼;發熱模塊,設置在機殼內;散熱裝置組合,設置在相對于所述發熱模塊的第一位鉻上,其中,所述散熱裝置組合包括第一散熱體,包括第一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其中,所述第一散熱鰭片通過所述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一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一間距dl ;第二散熱體,包括第二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其中,所述第二散熱鰭片通過所述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二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二間距d2,其中,所述第一間距dl大于所述第二間距d2 ;導風罩,在物理上與所述第一散熱體與所述第二散熱體連接,并設置于所述第二散熱體和所述第二散熱體上方,與所述第一散熱體和所述第二散熱體形成一導風空腔;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其中,所述第一風扇和所述第二風扇中,至少一個風扇設置在所述導風空腔的一端,能夠向所述導風空腔提供風力。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間距dl的具體范圍為d2 < dl彡2d2。進一步的,所述導風罩具體為梯柱型導風罩,或喇叭型導風罩,或車頭型導風罩。進一步的,所述導風罩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導風罩的第二端具有線纜梳理槽。上述技術方案中的一個或多個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技術效果或優點本申請通過改善第一散熱體的第一間距dl,明確了第一間距dl和第二間距d2的對應關系,使得第一間距dl大于第二散熱體的第二間距d2,并且小于等于第二間距d2的2倍,能夠使得空氣在流經第二散熱體之后也可以順利地流過第一散熱體,并且能夠減少系統阻抗,使機箱中的空氣流動更加順暢,從而不必增大風量或是使用大風量的風扇,避免成本增加或者增加噪音。

圖I為本申請實施例中散熱裝置組合的示意圖;圖2A-圖2C為本申請實施例中導風罩各個方位的示意圖;圖3為本實施例中電子設備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能在使用普通風扇的前提下提高散熱效果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散熱裝置組合以及一種電子設備,其解決方案總體思路如下由于在一個風扇失效時,雖然其位置上另一個風扇會把轉速拉到滿轉,但是由于失效風扇扇葉對空氣流動的影響,風扇無法提供最大風量給散熱體。因此,本申請充分發揮了導風罩的導流作用,針對第一散熱體的散熱鰭片進行優化,使得空氣在流經第一個散熱體之后也可以順利地流過第二個散熱體,達到對機箱中器件進行冷卻的目的。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主要實現原理、具體實施過程及其對應能夠達到的有益效果進行詳細的闡述。實施例一在本申請實施例中,請參看圖1,描述了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包括第一散熱體101,包括第一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其中,第一散熱鰭片通 過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一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一間距dl。第二散熱體102,包括第二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其中,第二散熱鰭片通過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二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二間距d2,其中,第一間距dl大于第二間距d2。導風罩103,設置于第二散熱體102和第二散熱體102上方,與第一散熱體101和第二散熱體102形成一導風空腔。第一風扇104和第二風扇105,其中,第一風扇104和第二風扇105中,至少一個風
扇設置在導風空腔的一端,能夠向導風空腔提供風力。圖I中描述了上述裝置的位置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第一風扇104和第二風扇105是并行排列在導風罩103的一端,而第一風扇104幾乎全部占據導風罩103的一端,其中,導風罩103全部覆蓋于第二散熱體102上,而僅覆蓋了一部分在第一散熱體101上,同時,導風罩103和第一散熱體101和第二散熱體102 —起形成了一個導風空腔,第一風扇104和第二風扇105通過發出風力,通過導風罩103的導流作用,能夠給兩個散熱體傳送風力,進而達到冷卻機箱的目的。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兩個散熱體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的間距是不一樣的,其中,第一間距dl的具體范圍為d2 <dl^ 2d2,,這樣的設計,能夠使得空氣在流經第二散熱體102之后也可以較為順利的流過第一散熱體101,并且能夠減少系統阻抗,使機箱中的空氣流動更加順暢。而導風罩103的形狀有很多種,比如導風罩可以為梯柱型導風罩,還可以為喇叭型導風罩3,以及車頭型導風罩。而導風罩103具有第一端1031和第二端1032,其中,導風罩103的第二端1032具有線纜梳理槽1033。其中,車頭型導風罩的形狀如圖2A-圖2C所示,圖2A-圖2C時車頭型導風罩的各個視角的示意圖,其中,車頭型導風罩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導風罩103的第二端具有線纜梳理槽。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具體的工作流程如下在風扇轉動時,通過強力的風流把進風口處的冷空氣帶進機箱內部,進入機箱內部的冷空氣首先流經硬盤區域給硬盤散熱,然后進入風扇。而在經過風扇的增壓后,進入CPU區域,由于受導風罩103的引流作用,空氣會依次流經兩個散熱器。而空氣在流經第一散熱體101時,由于第一間距dl比第二間距d2要大,因此,減少了系統阻抗,使系統空氣流動更加順暢。實施例二 在實施例二中,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如圖3所示,包括機殼301,發熱模塊302,和散熱裝置組合303。其中,發熱模塊302設置在機殼301內。·[0050]散熱裝置組合303設置在相對于發熱模塊302的第一位置上。而散熱裝置組合303中的器件和圖I中描述的一致,包括第一散熱體101,包括第一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其中,第一散熱鰭片通過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一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一間距dl ;第二散熱體102,包括第二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其中,第二散熱鰭片通過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二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二間距d2,其中,第一間距dl大于第二間距d2 ;導風罩103,在物理上與第一散熱體與第二散熱體連接,并設置于第二散熱體和第二散熱體上方,與第一散熱體和第二散熱體形成一導風空腔。第一風扇104和第二風扇105,其中,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中,至少一個風扇設置在導風空腔的一端,能夠向導風空腔提供風力。而由于散熱裝置組合303中的器件和圖I中描述的一致,因此,本申請不再贅述。進一步的,第一間距dl的具體范圍為d2 < dl彡2d2。進一步的,導風罩103具體為梯柱型導風罩,或喇叭型導風罩,或車頭型導風罩。進一步的,導風罩103具有第一端1031和第二端1032,其中,導風罩103的第二端1032具有線纜梳理槽1033。通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可以實現如下技術效果本申請通過改善第一散熱體的第一間距dl,明確了第一間距dl和第二間距d2的對應關系,使得第一間距dl大于第二散熱體的第二間距d2,并且小于等于第二間距d2的2倍,能夠使得空氣在流經第二散熱體之后也可以順利地流過第一散熱體,并且能夠減少系統阻抗,使機箱中的空氣流動更加順暢,從而不必增大風量或是使用大風量的風扇,避免成本增加或者增加噪音。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1.一種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散熱體,包括第一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其中,所述第一散熱鰭片通過所述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一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一間距dl ; 第二散熱體,包括第二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其中,所述第二散熱鰭片通過所述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二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二間距d2,其中,所述第一間距dl大于所述第二間距d2 ; 導風罩,設置于所述第二散熱體和所述第二散熱體上方,與所述第一散熱體和所述第二散熱體形成一導風空腔; 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其中,所述第一風扇和所述第二風扇中,至少一個風扇設置在所述導風空腔的一端,能夠向所述導風空腔提供風力。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間距dl的具體范圍為d2 < dl 彡 2d2。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罩具體為梯柱型導風罩,或喇叭型導風罩,或車頭型導風罩。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散熱裝置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罩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導風罩的第二端具有線纜梳理槽。
5.—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機殼; 發熱模塊,設置在機殼內; 散熱裝置組合,設置在相對于所述發熱模塊的第一位置上,其中,所述散熱裝置組合包括 第一散熱體,包括第一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其中,所述第一散熱鰭片通過所述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一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一間距dl ; 第二散熱體,包括第二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其中,所述第二散熱鰭片通過所述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所述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中任意相鄰兩片第二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二間距d2,其中,所述第一間距dl大于所述第二間距d2 ; 導風罩,在物理上與所述第一散熱體與所述第二散熱體連接,并設置于所述第二散熱體和所述第二散熱體上方,與所述第一散熱體和所述第二散熱體形成一導風空腔; 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其中,所述第一風扇和所述第二風扇中,至少一個風扇設置在所述導風空腔的一端,能夠向所述導風空腔提供風力。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間距dl的具體范圍為d2< dl 彡 2d2。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罩具體為梯柱型導風罩,或喇口八型導風罩,或車頭型導風罩。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罩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所述導風罩的第二端具有線纜梳理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散熱裝置組合以及一種電子設備,其中,第一散熱體,包括第一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其中,第一散熱鰭片通過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至少兩片第一散熱鰭片中任意兩片第一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一間距;第二散熱體,包括第二底座和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其中,第二散熱鰭片通過底座一表面向上延伸形成,至少兩片第二散熱鰭片中任意兩片第二散熱鰭片的間距為第二間距,其中,第一間距大于第二間距;導風罩,設置于第二散熱體和第二散熱體上方,與第一散熱體和第二散熱體形成一導風空腔;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其中,第一風扇和第二風扇中,至少一個風扇設置在導風空腔的一端,能夠向導風空腔提供風力。
文檔編號H05K7/20GK202738354SQ201220343999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6日
發明者趙晶 申請人:聯想(北京)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