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基站和通信方法

文檔序號:7945196閱讀:143來源(yuan):國知局
專利名稱:基站和通信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基站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術
本發明申請以申請號為2002-43937、申請日為2002年2月20日的在先曰 本專利申請為基礎,并要求享受其優先權,在先申請的全部內容以參考形式結 合在本發明申請中。
使用特定波段無線電波的通信系統和使用的無線電波波段接近于該通信 系統的另一通信系統會相互對各自的波段產生干擾波。這樣就會發生通信系統 之間的干擾。例如, 一個通信系統的漏泄功率和寄生信號功率等多余波會成為 另一通信系統的干擾波。
曾使用過的避免系統之間干擾的方法之一 ,是在各通信系統所使用的波段
之間提供一個稱為防護波段的波段。除了避免干擾的這種方法外,還使用載波
測定隨機分配的方法。該方法以下述方式避免通信系統之間的干擾測量各頻
率的噪聲功率值,并斷定噪聲功率大的頻率受到其它通信系統的干擾。然后使 用噪聲功率小的頻率。
另外,對于特定頻率中產生的寄生信號功率等干擾波,使用的一個方法是,
法是,由發射器發送通過傳遞編碼在寬波段范圍內傳遞的信號,然后在接收器 解調所傳遞信號時接收器傳遞,從而去掉了干擾波成分。
然而,在提供防衛波段的常規方法中,當通信系統所使用波段以外的波段 較寬時,有必要力口寬各通信系統波段之間的防衛波段。因此,已經使用寬波段 的防衛波段來避免系統之間的干擾,這種干擾根據構成通信系統但不是所有時 間都同時出現的基站和終端設備的位置發生變化。這樣就降低了頻率的使用效
4率。而且,如果是載波方向隨機指定的方法,則因為在測量噪聲功率時表現出大的噪聲功率而被認為受到其它通信系統干擾的頻率不被使用,因而降低了頻率的使用效率。
因為上述頻率使用效率的降低,構成通信系統的基站不能夠保持與基站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的滿意數量,該數量即通信系統中容納使用該通信系統的用戶數量(以下稱為"用戶容量")。這樣,基站就無法保持通信質量。
盡管轉換時隙和轉換頻率對產生于特定頻率上的寄生信號功率等干擾波有效,但不能處理延伸于所有頻率的漏泄功率等干擾波。而且,對于使用窄波
段的CDMA-TDD系統,不能進行頻率轉換。因此,即使使用上述方法基站也不能夠避免來自其它通信系統的干擾所產生的影響。基站從而無法保持滿意的用戶容量和保持通信質量。
上的干擾和持續干擾有效。因此,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避免干擾。然而,即使使用這種方法,當一定量的或更多的干擾產生時,也不能保持滿意的用戶容量,因而也無法保持通信質量。
而且,即使干擾增加且用戶容量下降,位于基站附近的終端設備也很容易連接到基站,因為該終端設備的發送功率有余裕。然而,由于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的終端設備的發送功率沒有余裕,因而當用戶容量因干擾增加而下降時就很難將該終端設備連接到基站。特別是,當干擾增加和用戶容量下降時,位于基站附近的終端設備與基站連接線路要比位于基站所覆蓋的無線區域邊緣的終端設備容易得多。因此,連接線路并與基站通信的終端設備集中于基站附近。位于基站所覆蓋的無線區域邊緣的用戶容量下降。結果,與基站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的分布密度在基站附近大,而在無線區域邊緣小。
如上所述,保持一個與基站通信的終端設備的恒定分布密度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在無線區域內均衡保持用戶容量。結果,在通信系統^是供通信服務的區域中,情況不利于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的終端設備,并且很難均衡地向多個終端設備提供通信服務。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能保持通信系統中的用戶容量和保持通信質量的基站。
本發明的基站包括干擾量測量單元,用于測量對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統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擾量;外部干擾量計算單元,用于根據測量的所述干擾量,
計算第二通信系統對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擾量;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用于根
據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可允許干擾量,該可允許干擾量是允許保持目標用戶容量
的干擾量,該目標用戶容量是終端設備的確定數目;接收單元,用于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連接線路請求;以及接受控制單元,用于通過比較測量出的外部干擾量和可允許干擾量,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本發明的通信方法包括測量對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統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擾量;根據測量出的干擾量,計算第二通信系統對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擾量;根據目標用戶容量,計算波段的可允許干擾量,該可允許干擾量是允許保持目標用戶容量的干擾量,該目標用戶容量是終端設備的確定數目;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連接線路請求;以及通過比較測量出的外部干擾量和計算得到的可允許干擾量,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該基站具有測量對具有基站的通信系統中所使用波段干擾量的干擾量測量單元。而且,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計算保持預定的終端設備的目標數量(以下稱為"目標用戶容量")所允許的、對于波段的可允許干擾量,作為與基站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的數量。此時,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根據測量出的干擾量和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可允許干擾量。然后,接受控制單元比較測量出的實際干擾量和可允許干擾量,并判斷是否接受或拒絕接收到連接線路請求。接收控制單元從而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因此,基站可#>據比較保持目標用戶容量所允許的可允許干擾量和實際干擾量后的比較結果,接受終端設備發送的連接線路的新請求(以下稱為"呼叫")。或者,基站可通過拒絕呼叫來限制請求的接受。這樣,基站就能保持用戶容量和通信質量。而且,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還可利用實際測量的干擾量和目標用戶容量,根據實際干擾情況,得到可,許干擾量。


圖l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通信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通信系統之間的波段關系示意圖。
6圖3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基站的無線時限與終端設備的無線時限之間的關系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用于仿真的無線區域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通信方法流程圖。
圖6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通信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通信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考附圖"i兌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
(通信系統)
如圖1所示,通信系統1具有基站10。此外,通信系統1還包括終端設備20。盡管圖1中僅分別表示出一個基站10和一個終端設備20,實際上通信系統1包括多個基站10和多個終端設備20。
通信系統1具有基站10。基站IO將通信系統1的通信服務提供給終端設備20。具體地說,基站10與終端設備20相連接,實現與終端設備20的通信,并提供通信服務。終端設備20利用基站IO提供的通信服務。具體地說,終端設備20與基站10相連接以進行通信,并利用通信服務。
在通信系統1所處的環境中,存在通信系統2,該通信系統2對通信系統1所使用的波段產生干擾波。如圖1所示,通信系統2與通信系統1一樣包括基站30和終端設備40。通信系統2中所使用的無線電波的波段接近于通信系統1的波段。
例如,通信系統1可以是碼分多址一時分雙工(CDMA-TTD)通信系統,使用1.9 GHz的波段,該波段接近于碼分多址一頻分雙工(CDMA-FDD)波段。CDMA-TDD通信系統使用CDMA系統和TDD系統來進行多路通信,因而可以改變發送/接收的時限。如圖2所示,通信系統1使用包括在通信系統1的波段110中的頻率101。 '
另一方面,通信系統2可以是國際移動遠程通信一2000型的可移動電話系統,使用2GHz波段的無線電波,其中上行波段為1.92- 1.98GHz波段,下行波段為2.11 2.17GHz波段。如圖2所示,通信系統2中使用的通信系統2的波段120接近于通信系統1的波段110。如上所述,在通信系統1所處的環境中,存在通信系統2,該通信系統2使用的波段120接近于通信系統1所使用的波段110。如圖2所示,通信系統2使用的頻率102 4矣近于通信系統1的波段110,這樣通信系統2就有可能對通信系統1使用的波段IIO產生干擾波。干擾波功率包括寄生信號功率和漏泄功率。
基站11包括發送/接收單元11,天線lla,分離單元12,計算單元13,比較單元14,存儲單元15,判斷單元16,控制單元17和測定單元18。發送/接收單元11作為接收單元通過天線11a接收終端設備20發送的包含數據和呼叫(要求連接)的無線電波。此時,發送/接收單元ll通過無線信道接收包含終端設備20發送的有用波和干擾波。
干擾波包括來自通信系統2的干擾波、通信系統1內部的干擾波和熱噪聲。由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的來自通信系統2的干擾波功率,即來自通信系統2的干擾量,以下稱為"外部干擾量"。另外,由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的通信系統l內的干擾波功率,即通信系統l內部的干擾量,以下稱為"系統內千擾量"。相應地,對通信系統1所使用的波段的干擾量為外部干擾量、系統內干擾量和熱噪聲之和。發送/接收單元接收的干擾波中包含來自通信系統2的干擾波、通信系統1內部的干擾波和熱噪聲,因而其接收功率是對通信系統1所使用波段的干擾量。
發送/接收單元11還作為發送單元通過天線lla向終端設備20發送控制信息和數據。連接時需要控制信息。發送/接收單元11跟蹤與發送/接收單元11和連接線路相連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然后,發送/接收單元11將接收到的無線電波和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傳送到分離單元12。此外,發送/接收單元11從終端設備獲取終端設備20從基站IO接收無線信號和終端設備20向基站IO發送無線信號的時限(以下稱為"終端設備的無線時限")。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向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信號并從終端設備20接收無線信號的時限以下稱為"基站的無線時限"。然后,發送/接收單元11將基站的無線時限和獲取的終端設備的無線時限輸入到測定單元18 。
分離單元12從發送/接收單元11獲取由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的無線電波,并將該無線電波分離成終端設備20發送的有用波和干擾波。有用波中包含指示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電波的發送功率值的發送功率信息。應當注意的是,當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電波的發送功率在通信系統1和各基站10中已預先設定時,有用波中不必包含發送功率信息。分離單元12作為干擾量測量單元,通過將無線電波分離成有用波和干擾波,測量對通信系統1所使用波段的干擾量(干擾波的接收功率)。另外,分離單元12還通過將無線電波分離成有用波和干擾波,測量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終端設備20所發送無線電波時的接收功率。然后,分離單元12將測量后的干擾量和連接到發送/接收單元11以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終端設備20的數量是從發送/接收單元11獲取的。另外,分離單元12將這些信息輸入計算單元13。分離單元12還進一步將接收功率和終端設備20發送的發送功率信息輸入計算單元13、比較單元14和測定單元18。
存儲單元15存儲數據。存儲單元15存儲分離單元12測量的干擾量、目標用戶容量、包括電纜損耗和通信系統1中預定的其它損耗在內的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的天線增益之和、連接到發送/接收單元11以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以及由例如外部干擾量等計算單元13計算的值。目標用戶容量是按照上述的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的目標數量。目標用戶容量是由離開基站IO的距離,特別是離開發送/接收單元11的距離決定的。而且,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電波的發送功率在通信系統1和各基站10中已預先設定時,存儲單元15還存儲有關發送功率的發送功率信息。
測定單元18是一個距離測量單元,用于測量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尤其是發送/接收單元11和終端設備之間的距離。具體地說,測定單元18從分離單元12獲取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終端設備20所發送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和指示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電波的發送功率值的發送功率信息。此外,測定單元18還從存儲單元15獲取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的天線增益之和。然后測定單元18通過依據上述數據的計算來測定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測定單元18從而測量出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
測定單元18首先通過下列方程(1 )計算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傳播損耗"L"。在方程(1 )中,"Pr"代表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終端設備20所發送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Pi"代表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電波的發送功率。"g"代表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的天線增益之和。l= ( Pi/Pr) x g ( 1 )
其次,測定單元18利用所使用的傳播損耗方程計算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實際距離"r"。為了得出傳播損耗,傳播損耗方程有選擇地根據傳播條件來使用。傳播損耗方程包括"自由空間方程"和hata方程等。例如,自由空間方程作為傳播損耗方程時,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r"通過如下所述的方程(2)計算。注意,方程(2)中的"L (dB)"表示傳播損耗"L"的對數值。
L (dB) =38+201ogr (2)
當無線通信系統1使用TDD系統時,測定單元18從發送/接收單元11獲取終端設備的無線時限和基站的無線時限。測定單元18測量終端設備的無線時限和基站的無線時限之間的時差。然后,基于該時差,測定單元18可通過測定該距離來測量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
如圖3所示,基站10的無線時限3和終端設備20的無線時限4之間的時差是t (sec)。無線時限3是基站10向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信號的時限。無線時限4是終端設備20接收無線信號的時限。尤其是,"t "是無線信號的發送時間及其到達時間的差值,該差值產生于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傳播路徑長度。測定單元18測量第一和第二時間的時差。第一時間是從基站10向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信號直到基站10接收終端設備所發送無線信號的期間。第二時間是從終端設備20接收基站10所發送無線信號直到終端設備20向基站IO發送無線信號的期間。特別是,測定單元18測量相當于基站10與終端設備20之間無線信號往返時差的時差"2t (sec)"。測定單元18通過將測量后的時差"2t"除以2得到"t"。然后,測定單元18通過下列方程(3)計算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r"。
r=T x光速 (3)
距離r計算的前提是方程(3)中的光速為3x 108m/sec。測定單元18以上述方式將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時間測量后的距離"r"輸入計算單元13。計算單元13是一個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用于計算對通信系統1的波
段110的保持目標用戶容量的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13依據測量的干擾量 和預定的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可允許干擾量。具體地說,計算單元13使用測量 后的干擾量計算外部干擾量。而且,計算單元13從存儲單元15獲取目標用戶 容量。然后,計算單元13根據使用測量后的干擾量計算得到的外部干擾量和 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可允許干擾量。因此,計算單元13也作為外部干擾量計算 單元用于計算外部干擾量。而且,計算單元13還作為距離閾值計算單元,用 于計算終端設備20和基站10之間拒絕終端設備20呼叫的距離閾值。
首先說明計算單元13作為外部干擾量計算單元的情況。在發送/接收單元 11接收干擾波的時刻,計算單元13根據連接到發送/接收單元11以與基站10 在該時刻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以及基站10接收一個終端設備20 所發送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計算該時刻的系統內干擾量。計算單元13從分 離單元12得到連接到基站10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和終端設備20發送的無線 電波的接收功率。然后,計算單元13利用下列方程(4)和(5)計算系統內 干擾量。注意,方程(4)和(5)中的"Pr"代表來自一個終端設備20的接 收功率。"R"代表數據速率。"Eb"代表每比特的單能。"C"代表連接到發送 /接收單元11以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pg"代表傳播速率。
Pr-Eb x R ( 4 )
系統內干擾量- (C/pg) xEb (5)
例如,如果數據速率為64 kbps,則將64000bps作為數據速率代入方程(4 )。 而且,傳播速率"pg"是通信系統1中預定的常量。計算單元13通過將數據 速率"R,,和來自一個終端設備20的接收功率"Pr,,代入方程U)得到每比 特的單能"Eb"。然后,計算單元13將得到的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 "C"、預定的傳播速率"pg,,和通過方程(4)計算得到的每比特單能"Eb" 代入方程(5)。這樣,計算單元13計算出系統內干擾量。
此處的干擾量表示為下列方程(6)。注意,方程(6)中的"NO"代表熱 噪聲,"Is"代表內部干擾量。
干擾量=N0+ ( C/pg) x Eb +Is ( 6 )熱噪聲N0在方程(6)中是一個常量。因此,計算單元13從得到的干擾 量測量值中提取熱噪聲N0和在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干擾波的時刻得到的系 統內干擾量"(C/pg) xEb"。這樣,計算單元13得到干擾量和系統內干擾量 與熱噪聲NO之和的差值。計算單元13以這種方式計算出外部干擾量"Is"。 計算單元13利用計算出的外部干擾量來計算可允許干擾量。另外,計算單元 13將計算出的外部干擾量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
其次說明計算單元13作為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和距離閾值計算單元的 情況。計算單元13根據目標用戶容量和通過使用測量的干擾量計算出的外部 干擾量計算可允許干擾量。此時,計算單元13通過根據下述程序進行的仿真 計算可允許干擾量和距離閾值。
距離閾值是用作下述標準的值。特別是,當外部干擾量超過可允許干擾量 并且基站10不能夠保持目標用戶容量時,基站10就會限制接受來自基站10 附近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而接受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 因此,距離閾值是當距離等于或小于距離閾值時,能夠通過判斷終端設備20 位于基站10附近并拒絕接收呼叫,以此來均衡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 20的密度分布、保持無線區域內用戶容量均衡的值。
圖4表示用于仿真的無線區域5。如圖4所示,基站10覆蓋了無線區域5, 并與位于無線區域5內的終端設備20進行通信。從基站10到無線區域5的距 離中最長距離為最大區域長度"r2"。另外,距離閾值為"rl"。計算單元13 從測定單元18得到基站10與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終端設備20位于無線 區域5內,并已經與基站10連接線路。然后,計算單元13根據從測定單元 18得到的終端設備20與基站IO之間的距離,在無線區域5內配置終端設備 20。該終端設備20已經存在于無線區域5內。
然后,計算單元13在無線區域5內均衡分布,并將連接到基站10的終端 設備20。具體地說,除了已經存在于無線區域5內的終端設備20,計算單元 13還在無線區域5內挨個配置其它終端設備20。計算單元13在每當配置一個 終端設備20就計算每個終端設備20的發送功率。每當終端設備20增加一個, 系統內干擾量"(C/pg) xEb"就增加,并且已經存在于無線區域5內的各終 端設備的發送功率也增加。另外,計算單元13在無線區域5的最大區域長度"r2"和距離閾值"rl" 之間的區間內均衡配置終端設備20,直到用戶容量達到離開基站10的距離所 決定的目標用戶容量。此時,考慮已經配置到無線區域5內的終端設備20的 數量來確定距離閾值"rl"以便使從最大區域長度"r2,,到距離閾值"rl"之間 的區間滿足根據離開基站10的距離確定的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單元13以這種 方式得到距離闊值"rl",從而通過利用將連接到基站10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 使用戶容量等于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單元13將得到的距離閾值"rl"存儲在存 儲單元15內。
然后,計算單元13在距離閾值"rl"和基站10之間的無線區域5內均衡 配置終端設備20。在配置在無線區域5內的任何一個終端設備的發送功率超 過預定的最大發送功率的時刻,計算單元13停止配置終端設備20。注意,終 端設備的最大發送功率等于基站10能從終端設備20接收的最大功率。
計算單元13接下來通過方程(7)和(8)計算每比特的單能"Eb"。在 方程(8)中,"Pt"是終端設備20的發送功率。
P產Ptx (G/L) (7)
Eb=Pr/R ( 8 )
計算單元13在終端設備20的發送功率超過最大發送功率前的一瞬間以其 替換方程(7 )中的"Pt"。另外,計算單元13通過方程(1 )計算傳播損耗"L,,, 并從存儲單元15得到基站10與終端設備20的天線增益的和"G"。然后,計 算單元13將通過方程(7 )得到的接收功率Pr和數據速率"R"代入方程(8 ), 計算出每比特的單能"Eb"。
計算單元13通過方程(9)計算可存在于從最大區域長度"r2"到距離閾 值"rl"之間的最大用戶容量"Cmax"。換言之,計算單元13計算根據離開基 站IO的距離得到的最大用戶容量。注意,在方程(9)中,"(Eb/IO)req"意 為"要求的Eb/IO",它是一個通信系統1中預定的常量。IO代表對通信系統l 所使用波段110的干擾量。
(Eb/IO ) req= Eb/{ N0+ ( Cmax /pg) x Eb +Is} ( 9 )
計算單元13通過向方程(9)中代入得到的每比特的單能"Eb"、常量"要 求的(Eb/IO )"、熱噪聲NO、傳播速率"pg"和得到的外部干護C量"Is",計算出可存在于最大區域長度"r2"到距離閾值"rl"之間區間內的最大用戶容量 "Cmax"。最后,計算單元13通過方程(10)計算可允許干擾量。 可允許干擾量=N0+ ( Cmax /pg) x Eb +Is( 10 )
計算單元13通過向方程(10)中代入得到的最大用戶容量"Cmax"、每 比特的單能"Eb"、外部干擾量"Is"、熱噪聲NO和傳播速率"pg",計算出可 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13將計算出的可允許干擾量輸入比較單元14。通過上 述方式,計算單元13利用從測量的干擾量和目標用戶容量得到的外部干擾量, 計算根據離開基站10的距離得到的最大用戶容量"Cmax"。這樣,計算單元 13計算出可允許干擾量。
如上所述,在無線區域5內從最大區域長度"r2,,到距離閾值"rl"之間的 區間內,計算單元13均衡地配置終端設備20,直到達到根據離開基站10的 距離確定的目標用戶容量。此后,計算單元13在無線區域5內從距離閾值"rl" 到基站10之間的區間內均衡配置終端設備20。然后,計算單元13繼續配置 終端設備20,直到配置在無線區域5內的任何一個終端設備20的發送功率超 過預定的最大發送功率。隨后,計算單元13以該終端設備20的發送功率替換 方程(7)中的"Pt"。該發送功率是在超過最大發送功率前一瞬間的發送功率。 因此,通過計算可存在于最大區域長度"r2"到距離閾值"rl"之間區間內的最 大用戶容量"Cmax",可得出可允許干擾量。基站10從而可以保持最大用戶 容量。
注意,當均衡配置的終端設備20達到目標用戶容量時,計算單元13會停 止配置終端i殳備20。計算單元13會以終端設備20的配置達到目標用戶容量 時刻的終端設備20的發送功率替換方程(7)中的"Pt",從而得到可允許干 擾量。
計算單元13還作為目標用戶容量確定單元,用于決定目標用戶容量。具 體地說,通過計算和仿真,計算單元13事先根據離開基站10的距離得到與外 部干擾量相應的用戶容量。特別是,計算單元13事先得到外部干擾量與基站 10所覆蓋的無線區域5內終端設備20的密度分布之間的關系。然后,計算單 元13在獲得外部干擾量與基站10所覆蓋的無線區域5內終端設備20的密度 分布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根據離開基站10的距離確定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單
14元13將確定后的目標用戶容量存儲在存儲單元15內。注意,可以僅為易受干
擾影響的無線區域邊緣地帶確定目標用戶容量。然后,在得到可允許干擾量和
距離閾值后,計算單元13可利用關于無線區域邊緣地帶確定的目標用戶容量 來計算。
另外,計算單元13還作為接收功率閾值計算單元,計算用于拒絕終端設 備20呼叫的接收功率的閾值(以下稱為"接收水平閾值")。當每個終端設備 20在某時刻對發送功率不加控制地以最大發送功率發出呼叫時,并且基站10 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發生變化 時,使用接收水平閾值。在這種情況下,接收功率閾值是一個用于下述方法的 標準值。特別是,如果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很大,被認為位于 基站10附近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就會被拒絕。如果呼叫的接收功率小,被認 為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就會被接受。因此,接收水平閾值 是這樣一個值當接受功率等于或大于接收水平閾值時,通過判斷終端設備 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拒絕接受呼叫,就能夠均衡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 設備20的密度分布,并均衡保持無線區域內的用戶容量。
另外,計算單元13還作為發送功率閾值計算單元,計算用于拒絕終端設 備20呼叫的發送功率的閾值(以下稱為"發送水平閾值")。當終端設備20 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到的呼叫的接收功 率值對任何一個終端設備20都相等時,使用發送水平閾值。在這種情況下, 發送功率闞值是一個用于下述方法的標準值。特別是,如果來自終端設備20 的呼叫的發送功率小,被認為位于基站10附近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就會被拒 絕。如果呼叫的發送功率大,被認為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 就會被接受。因此,發送水平閾值是這樣一個值當發送功率等于或小于發送 水平閾值時,通過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基站IO附近并拒絕接受呼叫,就能夠 均衡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密度分布,并均衡保持無線區域內的 用戶容量。注意,發送功率控制是控制終端設備20的發送功率,以使發送/ 接收單元11接收來自所有終端設備20的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值恒定。進行發 送功率控制是為了解決基站10與每一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差導致的問題, 即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的 端設備20發送的無線電波被埋沒于位于基站10附近的終端設備20發送的無線電波中。
具體地說,當外部干擾量超過可允許干擾量,從而不可能保持目標用戶容
量時,計算單元13依據以上述方式得到的距離閾值"rl"計算接收水平閾值和 發送水平閾值。計算單元13根據判斷單元16的指令計算接收水平閾值和發送 水平閾值。計算單元13從存儲單元15得到距離閾值"rl"。然后,計算單元13 根據距離閾值"rl"利用所使用的傳播損耗方程計算傳播損耗"L"。例如,當 自由空間方程作為傳播損耗方程時,計算單元13以距離閾值"rl"替換上述方 程(2)中基站10和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r",從而得到傳播損耗"L"。
當終端設備20不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 收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值發生變化時,計算單元13 以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電波的發送功率替換上述方程(1)中的"Pi"。注意, 當計算單元13接收終端設備20發送的發送功率信息時,計算單元13從分離 單元12獲取發送功率。當發送功率已預先設定時,計算單元13從存儲單元 15獲得發送功率。
計算單元13通過向方程(1 )代入計算出的傳播損耗"L"和得到的基站 10與終端設備20的天線增益之和"G",計算基站10接收終端設備20所發送 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Pr"。然后,計算單元13根據距離閾值"rl"確定接收 功率"Pr"作為接收水平閾值。計算單元13將計算出的接收水平閾值存儲在 存儲單元15中。
另一方面,當終端設備20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發送/接收 單元11接收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值都相等時,計算單 元13以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終端設備20所發送無線電波的接收 功率替換上述方程(1)中的"Pr"。而且,計算單元13通過向方程(1 )代入 計算出的傳播損耗"L"和得到的基站10與終端設備20的天線增益之和"G", 計算與距離閾值"rl"相對應的、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電波的發送功率"Pi"。 然后,計算單元13將根據距離閾值"rl"得到的發送功率"Pi"確定為發送水 平閾值。計算單元13將計算出的發送水平閾值存儲在存儲單元15中。
比較單元14將分離單元12測量的干擾量與計算單元13計算的可允許干 擾量進行比較。比較單元14從存儲單元15得到分離單元12測量的干擾量,
16并從計算單元13得到計算單元13計算的可允許干擾量。比較單元14將干擾 量與可允許干擾量進行比較。比較單元14將有關干擾量是否等于或小于可允 許干擾量的比較結果輸入判斷單元16。
當終端設備20不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 收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發生變化時,比較單元14將接收 水平閾值與最新接收到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進行比較。比較單元 14依據判斷單元16的指令從分離單元12得到分離單元12測量的呼叫的接收 功率。比較單元14從存儲單元15得到接收水平閾值。比較單元14將實際的 呼叫接收功率與接收水平閾值進行比較。然后,比較單元14將有關呼叫的接 收功率是否等于或小于接收水平閾值的比較結果輸入判斷單元16。
當終端設備20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 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值都相等時,比較單元14將終端 設備20最新發送的呼叫的發送功率與發送水平閾值進行比較。比較單元14 依據判斷單元16的指令從分離單元12得到指示呼叫的發送功率值的發送功率 信息。比較單元14進一步從存儲單元15得到發送水平閾值。比較單元14將 實際的呼叫發送功率與發送水平閾值進行比較。然后,比較單元14將有關呼 叫的發送功率是否等于或小于發送水平閾值的比較結果輸入判斷單元16。'
判斷單元16從比較單元14得到通過比較干擾量與可允許干擾量得出的比 較結果。依據從比較單元14得到的干擾量與可允許干擾量的比較結果,判斷 單元16判斷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終端設備20的呼叫。如果比較結果為干擾 量等于或小于可允許干擾量,判斷單元16判斷目標用戶容量得到滿足,而不 限制呼叫的接受。另一方面,如果比較結果為干擾量大于可允許干擾量,判斷 單元16則決定限制呼叫的接受。
當判斷單元16決定限制呼叫的接受時,判斷單元16指示計算單元14計 算接收水平閾值和發送水平閾值,并指示比較單元14將最新接收到的終端設 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與接收水平閾值進行比較,或將終端設備20最新發送 的呼叫的發送功率與發送水平閾值進行比較。
判斷單元16從比較單元14得到由比較單元14將實際呼叫接收功率與接 收水平閾值進行比較后的比較結果。判斷單元16還從比較單元14得到由比較單元14將實際呼叫發送功率與發送水平閾值進行比較后的比較結果。依據從
比較單元14得到的呼叫接收功率與接收水平閾值的比較結果或從比較單元14 得到的呼叫發送功率與發送水平閾值的比較結果,判斷單元16判斷基站10 是否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
當終端設備20不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11接 收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發生變化時,如果比較結果是實 際呼叫接收功率小于接收水平閾值,判斷單元16則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無線 區域邊緣,并決定不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如果比較結果是實 際呼叫接收功率等于或大于接收水平閾值,判斷單元16則判斷終端設備20 位于基站10附近,并決定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
另一方面,當終端設備20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發送/接收 單元11接收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無線電波的接收功率值都相等時,如果比 較結果是實際呼叫發送功率大于發送水平閾值,判斷單元16則判斷終端設備 20位于無線區域邊緣,并決定不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如果比 較結果是實際呼叫發送功率等于或小于發送水平閾值,判斷單元16則判斷終 端設備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決定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判 斷單元16將有關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決定結果輸 入控制單元17。
控制單元17從判斷單元16得到有關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 20的呼叫的決定結果。控制單元17根據從判斷單元16得到的決定結果,對 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受進行限制。具體地說,如果決定不限制接受新 呼叫,則控制單元17正常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控制單元17控制發 送/接收單元11以便基站10與終端設備20相連來連接線路。另一方面,如果 決定限制接受新呼叫,則控制單元17拒絕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并限 制新呼叫的接受。控制單元17控制發送/接收單元11以便基站10不與終端設 備20相連以連接線路。
如上所述,比較單元14將干擾量與可允許干擾量進行比較。比較單元14 將呼叫接收功率與接收功率閾值進行比較。比較單元14將呼叫發送功率與發 送功率閾值進行比較。依據干擾量與可允許干擾量的比較結果、呼叫接收功率說明書第16/23頁
與接收功率閾值的比較結果、以及呼叫發送功率與發送功率閾值的比較結果,
判斷單元16決定基站IO是否對呼叫的接受進行限制。而且,控制單元17根 據判斷單元16的決定結果來執行對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受限制。比較 單元14、判斷單元16和控制單元17作為接收控制單元將干擾量與可允許干 擾量進行比較,并根據呼叫的接收功率和發送功率來控制接收發送/接收單元 11接收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 (通信方法)
下面說明利用通信系統1進行的通信方法。如圖5所示,計算單元13根 據離開基站IO的距離計算與外部干擾量對應的用戶容量(SIOI)。特別是,計 算單元13得到外部干擾量與基站10所覆蓋的無線區域5內終端設備20的密 度分布之間的關系。在外部干擾量與無線區域5內終端設備20的密度分布之 間關系的基礎上,計算單元13根據離開基站10的距離確定目標用戶容量 (S102)。
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包含來自終端設備20的有用波和干擾波的無線電 波。分離單元12通過將接收到的無線電波分離成終端設備20發送的有用波和 干擾波(S103)來測量干擾量。然后,計算單元13利用與發送/接收單元11 相連以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來計算系統內干擾量。計算單元13得到 干擾量和系統內干擾量與熱噪聲之和的差值。計算單元13以這種方式計算出 外部干擾量(S104)。計算單元13利用得到的外部干擾量和目標用戶容量,計 算根據離開基站10的距離得到的最大用戶容量"Cmax"。計算單元13從而計 算出可允許干擾量。此時,考慮到根據離開基站10的距離確定的目標用戶容 量和已經配置到無線區域5內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計算單元13得到距離閾 值"rl",以便利用將要連接到基站10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使用戶容量等于 目標用戶容量(S105)。
比較單元14將分離單元12測量的干擾量與計算單元13計算的可允許干 擾量進行比較,并將比較結果輸入判斷單元16 (S106)。在步驟(S106)中, 如果比較結果為干擾量等于或小于可允許干擾量,則判斷單元16判斷目標用 戶容量得到滿足,而不限制呼叫的接受然后,判斷單元16將決定結果輸入控 制單元17。當控制單元17從判斷單元16得到的決定結果是基站10不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時,控制單元17控制發送/接收單元11以使發送/ 接收單元11正常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然后,發送/接收單元11接受 呼叫并與終端設備連接信道(S107)。
另一方面,在步驟(S106)中,如果比較結果為干擾量已經大于可允許干 擾量,判斷單元16則決定限制呼叫的接受。然后,判斷單元16指示計算單元 13計算接收水平閾值或發送水平閾值。判斷單元16進一步指示比較單元14 將最新接收到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與接收水平閾值進行比較,或 將終端設備20最新發送的呼叫的發送功率與發送水平閾值進行比較。然后, 計算單元13根據距離閾值"rl"計算接收水平閾值或發送水平閾值(S108)。
比較單元14從分離單元12得到測量后的接收功率。比較單元14將最新 接收到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與接收水平閾值進行比較,并將比較 結果輸入判斷單元16。或者比較單元14從分離單元12得到指示呼叫的發送 功率值的發送功率信息。并且比較單元14將終端設備20最新發送呼叫的發送 功率與發送水平閾值進行比較,并將比較結果輸入判斷單元16 (S109)。
注意,在步驟(S108、 S109)中,是否計算接收水平閾值來比較呼叫的 接收功率與接收水平閾值,或者計算發送水平閾值來比較呼叫的發送功率與發 送水平閾值,取決于終端設備20是否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在通信系統l中, 當終端設備20在某時刻對發送功率不加控制地以最大發送功率發送呼叫時, 進行呼叫接收功率與接收水平閾值的比較。另一方面,在通信系統l中,當終 端設備20進行發送功率控制時,進行呼叫發送功率與發送水平閾值的比較。
在步驟(S109)中,如果比較單元14的比較結果是呼叫接收功率等于或 大于接收水平闊值,或者比較單元14的比較結果是呼叫發送功率等于或小于 發送水平閾值,則判斷單元16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基站IO附近。然后,判 斷單元16決定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判斷單元16將決定結果 輸入控制單元17。當控制單元17得到的決定結果是基站10限制對新呼叫的 接受,則控制單元17拒絕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控制單元17從而限制了 呼叫的接受。控制單元17進一步控制發送/接收單元11以使發送/接收單元11 不與終端設備20連接線路(SllO)。此后,程序轉向步驟(S103),基站10 測量干擾量,并進行呼叫接受的控制。
20另一方面,在步驟(S109)中,如果比較單元14的比較結果是實際呼叫 接收功率小于接收水平閾值,或者比較單元14的比較結果是實際呼叫發送功 率大于發送水平闊值,則判斷單元16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然 后,判斷單元16決定不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判斷單元16將 決定結果輸入控制單元17。當控制單元17得到的決定結果,為基站10不限 制對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的接受,則控制單元17控制發送/接收單元11 以使發送/接收單元11正常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S107 )。
根據上述的基站10和通信方法,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對具有基站的通 信系統1中使用的波段110的干擾波。分離單元12測量干擾量。計算單元13 計算保持目標用戶容量所允許的對波段110的可允許干擾量。此時,計算單元 13根據測量出的干擾量和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可允許干擾量。然后,比較單元 14將分離單元12測量的干擾量與計算單元13計算出的可允許干擾量進行比 較。判斷單元16根據比較結果判斷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發送/接收單元11接 收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然后由控制單元17控制呼叫的接受。
因此,基站IO可根據保持目標用戶容量所允許的可允許干擾量和實際干 擾量的比較結果,接受或限制終端設備20的呼叫。基站10從而可以保持用戶 容量和通信質量。而且,計算單元13根據目標用戶容量和從分離單元12實際 測量出的干擾量得到的外部干擾量,按實際干擾情況得出可允許干擾量。因此, 基站IO可以保持目標用戶容量。
特別是,在確定可允許干擾量的過程中,計算單元13通過根據離開基站 10的距離和當前連接到基站10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得到目標用戶容量,來 確定可允許干擾量,以使基站IO達到目標用戶容量。然后,比較單元14、判 斷單元16和控制單元17通過比較可允許干擾量與干擾量來控制呼叫的接受。 因此,基站10可使與其連接的終端設備20的數量盡可能接近于目標用戶容量。
當終端設備20不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并且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到的來 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發生變化時,如果干擾量大于可允許干擾 量,比較單元14、判斷單元16和控制單元17根據發送/接收單元11接收到的 呼叫的接收功率控制呼叫的接受。因此,通過拒絕顯示出大的呼叫接收功率并 且被認為位于基站10附近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控制單元17可限 該呼叫。而且,控制單元17可接受顯示出小的呼叫接收功率并且被認為位于無 線區域邊緣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特別是通過拒絕位于基站10附近的、
容易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控制單元17可限制呼叫。控 制單元17可接受位于無線區域邊緣、不容易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 20的呼叫。
因此,基站10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與基站10通信的終端設備20 集中于基站10附近,而干擾的增加使基站IO所覆蓋無線區域邊緣的實際用戶 容量下降。這樣,基站IO可保持無線區域邊緣的用戶容量。因此,由于來自 通信系統2的干擾波的影響而容易不均衡的、與基站IO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 20的分布密度可實現均衡。基站IO可在無線區域內均衡保持用戶容量。然后, 通信系統1可在通信系統1提供通信服務的區域內均衡地向終端設備20提供 通信服務。
特別是,比較單元14將計算單元13計算的接收水平閱值與發送/接收單 元11接收到呼叫的實際接收功率進行比較。當實際呼叫接收功率小于接收水 平閾值,判斷單元16和控制單元17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無線區域邊緣,并 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另一方面,當呼叫接收功率大于接收水平閾 值,判斷單元16和控制單元17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通過拒 絕呼叫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這樣,基站10保持基站10所覆 蓋無線區域邊緣的用戶容量。因此,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分布 密度可得到均衡,并且無線區域內的用戶容量可得到均衡保持。
另一方面,當終端設備20進行發送功率控制,基站10的發送/接收單元 11接收到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都相等時,如果干擾量大于 可允許干擾量,則比較單元14、判斷單元16和控制單元17根據終端設備20 發送呼叫的發送功率控制呼叫的接受。因此,通過拒絕顯示出小的呼叫發送功 率并且被認為位于基站10附近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控制單元17可限 制該呼叫。而且,控制單元17可接受顯示出大的呼叫發送功率,并且被認為 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的來自終端設備20的呼叫。特別是,通過拒絕位于基站IO 附近的、容易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控制單元17可限制 呼叫。控制單元17可接受位于無線區域邊緣、不容易與基站IO連接線路的終
22端設備20的呼叫。
因此,基站10能夠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與基站10通信的終端設備20 集中于基站10附近,而干擾的增加使基站IO所覆蓋無線區域邊緣的實際用戶 容量下降。這樣,基站IO可保持無線區域邊緣的用戶容量。因此,由于來自 通信系統2的干擾波的影響而容易不均衡的、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 20的分布密度可得到均衡。基站IO可在無線區域內均衡保持用戶容量。然后, 通信系統1可在通信系統1提供通信服務的區域內均衡地向終端設備20提供 通信服務。
特別是,比較單元14將計算單元13計算的發送水平閾值與終端設備20 發送呼叫的實際發送功率進行比較。當實際呼叫發送功率大于發送水平閾值, 判斷單元16和控制單元17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無線區域邊緣,并接受來自 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另一方面,當呼叫實際發送功率小于發送水平閾值, 判斷單元16和控制單元17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通過拒絕呼 叫限制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這樣,基站IO可以保持基站IO所覆蓋無線區 域邊緣的用戶容量。因此,與基站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分布密度可得 到均衡,并且無線區域內的用戶容量可得到均衡保持。
下面參照附圖iJL明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 (通信系統)
如圖6所示,通信系統201具有基站210。此外,通信系統201還包括終 端設備20。在圖6中,終端設備20以及包括基站30和終端設備40的通信系 統2與圖1中的對應部分相同,因此,使用與圖1中對應部分相同的標號,并 省略對其的說明。基站210還包括發送/接收單元211、天線211a、分離單元 212、計算單元213、比較單元214、存儲單元215、判斷單元216、控制單元 217和測定單元218。發送/接收單元211、天線211a、分離單元212、存儲單 元215和控制單元217與圖1中的發送/接收單元11、天線lla、分離單元12、 存儲單元15和控制單元17實質上相同,因此省略對其的說明。而且,除了計 算單元213不計算接收水平閾值和發送水平閾值,計算單元213與圖1中的計 算單元13實質上相同。因此,也省略對計算單元213的說明。當發送/接收單元211從終端設備20接收新呼叫時,測定單元218根據判 斷單元216的指令通過測定的距離來測量基站210與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 測定單元218輸出基站210與發送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距離的測量值。測 定單元218從分離單元212得到發送/接收單元211接收終端設備20所發送呼 叫的接收功率、指示終端設備20發送無線電波的發送功率值的發送功率信息、 基站210和終端設備20的天線增益總和。然后,測定單元218根據上述數據, 以與圖1中的測定單元18相同的方法,利用方程(1)和(2)進行計算,測 量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和基站210之間的距離。
當通信系統201使用TDD系統時,測定單元218從發送/接收單元211得 到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的無線時限和基站210的無線時限。然后,測定 單元218以與圖1中的測定單元18相同的方法,測量終端設備20的無線時限 和基站210的無線時限之間的時差。這樣,根據該時差,測定單元218可利用 方程(3)進行計算,測量終端設備20和基站210之間的距離。
比較單元214以與圖1中的比較單元14相同的方法,比較分離單元212 測量的干擾量和計算單元213計算的可允許干擾量。比較單元214還將基站 210和傳送發送/接收單元211所接收的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與距 離閾值進行比較。比較單元214根據判斷單元216的指令,從測定單元218 得到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測量距離。比較單元214還 從存儲單元215得到距離闊值。比較單元214將距離閾值與基站210和發送新 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進行比較。比較單元214將有關基站210和發 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是否等于或小于距離閾值的比較結果輸入 判斷單元216。
判斷單元216以與圖1中的判斷單元16相同的方法,從比較單元214得 到干擾量和允許的千擾量比較后的比較結果。判斷單元216根據該比較結果判 斷基站210是否限制接受終端設備20的呼叫。如果干擾量大于可允許干擾量, 并且判斷單元216決定限制呼叫的接受,那么判斷單元216指示測定單元218 測量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然后,判斷單元216 指示比較單元214將距離閾值與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 距離進行比較。判斷單元216從比較單元214得到距離閾值與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 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進行比較后的比較結果。根據得到的距離閾值與基站210 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進行比較后的比較結果,判斷單元216 判斷基站210是否限制接受終端設備20的呼叫。如果比較結果為基站210和 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大于距離閾值,判斷單元216判斷終端 設備20位于無線區域邊緣,并決定不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如 果比較結果為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等于或小于距 離閾值,則判斷單元216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基站210附近,并決定限制接 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判斷單元216將有關基站210是否限制接受來 自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的決定結果輸入控制單元217。
(通信方法)
下面參照圖7說明利用通信系統201進行的通信方法。其中步驟(S201 ) ~ (S207)與圖5中的步驟(S101) ~ (S107)實質上相同,因而省略對其的 說明。
在步驟(S206)中,如果比較結果是干擾量已經大于可允許干擾量,判斷 單元216判斷決定基站210限制接受呼叫。然后,判斷單元216指示測定單元 218測量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判斷單元216還 指示比較單元214將距離閾值與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 距離進行比較。然后,測定單元218通過預計距離來測量基站210和發送新呼 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S208)。
比較單元214從測定單元218得到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 之間的距離,并從存儲單元215得到距離閾值。然后,比較單元214將距離閾 值與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進行比較,并將比較結 果輸入判斷單元216 ( S209 )。
在步驟(S209 )中,如果比較單元214的比較結果為基站210和發送新呼 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等于或小于距離閾值,判斷單元216判斷終端設 備20位于基站210附近。然后,判斷單元216決定限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 的新呼叫。判斷單元216將決定結果輸入控制單元217。當控制單元217得到 基站210限制接受新呼叫的決定結果時,控制單元217通過拒絕決定限制接受
25其呼叫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來限制呼叫的接受。然后,控制單元17進一步
控制發送/接收單元211以使發送/接收單元211不與終端設備20連接線路 (S210)。此后,程序轉向步驟(S203 ),基站210測量干擾量,并進行呼叫 接受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驟(S209)中,如果比較單元214的比較結果為基站210 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大于距離閾值,則判斷單元216判斷 終端設備20位于無線區域邊緣。然后,判斷單元216決定不限制接受來自終 端設備20的新呼叫。判斷單元216將決定結果輸入控制單元217。當控制單 元217自判斷單元216得到的決定結果為基站210不限制新呼叫的接受時,控 制單元217控制發送/接收單元11以使發送/接收單元11正常接受來自終端設 備20的呼叫(S207)。
根據上述的基站210和通信方法,比較單元214將計算出的距離閾值與測 量出的基站210和發送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進行比較。在基站210 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大于距離閾值時,判斷單元216和控 制單元217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無線區域邊緣,并接受來自終端設備20的新 呼叫。另一方面,在基站210和發送新呼叫的終端設備20之間的距離小于距 離闊值時,那么判斷單元216和控制單元217判斷終端設備20位于基站210 附近,并拒絕終端設備20的新呼叫以限制呼叫的接受。
特別是,通過拒絕位于基站210附近的、容易與基站210連接線路的終端 設備20的呼叫,比較單元214、判斷單元216和控制單元217可限制呼該叫。 比較單元214、判斷單元216和控制單元217可接受位于無線區域邊緣、不容 易與基站2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的呼叫。因此,基站210能夠避免這種 情況的發生與基站210通信的終端設備20集中于基站210附近,而干擾的 增加使基站210所覆蓋無線區域邊緣的實際用戶容量下降。這樣,基站210 可保持無線區域邊緣的用戶容量。因此,與基站210連接線路的終端設備20 的分布密度可得到均衡。并且基站210可在無線區域內均衡保持用戶容量。然 后,通信系統201可在通信系統201提供通信服務的區域內均衡地向終端設備 20提供通信服務。
權利要求
1.一種提供在第一通信系統中的基站,包括干擾量測量單元,用于測量對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統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擾量;外部干擾量計算單元,用于根據測量的所述干擾量,計算第二通信系統對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擾量;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用于根據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可允許干擾量,該可允許干擾量是允許保持目標用戶容量的干擾量,該目標用戶容量是終端設備的確定數目;接收單元,用于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連接線路請求;以及接受控制單元,用于通過比較測量出的外部干擾量和可允許干擾量,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接受控制單元根據所接收的連接線路 請求的接收功率,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中還包括接收功率閾值計算單元,用于計算拒絕連接線路請求的接收功率閾值, 其中接受控制單元通過比較接收功率與接收功率閾值,控制連接線路請求 的接受。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接受控制單元根據終端設備發送連接 線路請求的發送功率,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其中還包括發送功率閾值計算單元,用于計算拒絕連接線路請求的發送功率閾值, 其中接受控制單元通過比較發送功率與發送功率闊值,控制連接線路請求 的接受。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基站,其中還包括距離測量單元,用于測量基站和發送連接線路請求的終端設備之間的距離,其中接受控制單元根據測量出的距離,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其中還包括距離閾值計算單元,用于計算拒絕連接線路請求的距離閾值, 其中接受控制單元通過比較測量出的距離和距離閾值,控制連接線路請求 的接受。
8. —種通信方法,包括測量對具有基站的第 一通信系統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擾量; 根據測量出的干擾量,計算第二通信系統對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擾量; 根據目標用戶容量,計算波段的可允許干擾量,該可允許干擾量是允許保持目標用戶容量的干擾量,該目標用戶容量是終端設備的確定數目;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連接線路請求;以及通過比較測量出的外部干擾量和計算得到的可允許干擾量,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根據所接收的連接線路請求的接 收功率,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還包括 計算拒絕連接線路請求的接收功率閾值,其中通過比較接收功率與接收功率閾值,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11.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根據終端設備發送連接線路請求 的發送功率,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12. 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還包括 計算拒絕連接線路請求的發送功率閾值,其中通過比較發送功率與發送功率閾值,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13.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還包括 測量基站和發送連接線路請求的終端設備之間的距離, 其中根據測量出的距離,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中還包括 計算拒絕連接線路請求的距離閾值,其中通過比較測量出的距離和距離閾值,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基站和通信方法。基站包括干擾量測量單元,用于測量對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統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擾量;外部干擾量計算單元,用于根據測量的所述干擾量,計算第二通信系統對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擾量;可允許干擾量計算單元,用于根據目標用戶容量計算可允許干擾量,該可允許干擾量是允許保持目標用戶容量的干擾量,該目標用戶容量是終端設備的確定數目;接收單元,用于接收終端設備發送的連接線路請求;以及接受控制單元,用于通過比較測量出的外部干擾量和可允許干擾量,控制連接線路請求的接受。
文檔編號H04W72/08GK101662814SQ20091000976
公開日2010年3月3日 申請日期2003年2月18日 優先權日2002年2月20日
發明者中村修, 島田尚人, 長戶理惠 申請人:株式會社Ntt都科摩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