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包括穿線上半管、內弧形隔層、上扣片、下扣片和穿線下半管,所述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均設置有外管層和內管層,所述內管層和外管層之間設有一層耐壓的尼龍網狀層,所述尼龍網狀層的外表面上包覆有一層保護層,所述外管層圓周外壁上包覆粘貼有耐高溫布,分別在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的內壁上各設置有兩個內弧形隔層,四個內弧形隔層圍成的空腔中心設置有導線架,導線架由兩塊擋板十字交叉而成,四個內弧形隔層的中間設置有與擋板邊沿滑動配合的條形滑槽,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有效避免電纜之間穿線時的相互交纏,散熱效果好,增強了管體的耐高溫能力,可重復利用。
【專利說明】
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五金穿線管領域,具體是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
【背景技術】
[0002]電纜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在電纜施工中,就需要與其配套的電纜穿線管,性價比高的電纜穿線管可以減少電纜不必要的損耗,同時又可以提高電纜的壽命,用于不同地方的電纜穿線管也就要根據實際的需求,進行改裝,促使其本身價值的最大化。目前的電纜穿線管廣泛應用于涉電線路中,起到保護電力電纜的作用。穿線管一般鋪設于墻角或暗埋于墻內,遍及家庭裝修和工廠供電等各個場合。因而,現代建筑在建設時,澆筑混凝土之前均需要預先進行管線預埋,以保證后期進行穿線,現有的預埋穿線管大都是采用PVC管,但是由于現有的PVC管在受壓后易損壞,常給后期穿線帶來不便,并且,在PVC管內部穿線時,電纜之間容易相互交纏,常導致電纜走線不整齊。另外,當需要對線路進行改造或維修時,需要把電線外用于保護的穿線管拆開。穿線管拆開后就無法繼續使用,使得電線沒有穿線管的保護,給線路使用上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避免電纜相互交纏,散熱效果好,增強耐高溫能力,可重復利用的建筑用五金穿線管,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包括穿線上半管、內弧形隔層、上扣片、下扣片和穿線下半管,所述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均設置有外管層和內管層,所述內管層和外管層之間設有一層耐壓的尼龍網狀層,所述尼龍網狀層的外表面上包覆有一層保護層,所述外管層圓周外壁上包覆粘貼有耐高溫布,分別在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的內壁上各設置有兩個內弧形隔層,四個內弧形隔層圍成的空腔中心設置有導線架,導線架由兩塊擋板十字交叉而成,四個內弧形隔層的中間設置有與擋板邊沿滑動配合的條形滑槽,四個內弧形隔層的兩側沿長度方向均設置有多個散熱通孔,導線架與四個內弧形隔層之間圍成四個穿線腔,內弧形隔層與穿線上半管、穿線下半管內壁之間分別圍成四個散熱腔,所述上扣片均勻布設在穿線上半管的兩側端部,下扣片均勻布設在穿線下半管的兩側端部。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扣片與穿線上半管的外管層為一體成型結構。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扣片與穿線下半管的外管層為一體成型結構。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扣片與下扣片之間通過螺栓和螺母配合固定連接。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散熱腔與穿線腔之間通過散熱通孔相連通。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內弧形隔層為彈性塑料隔層。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導線架與四個內弧形隔層之間圍成四個穿線腔,電纜線直接從穿線腔中穿過,無需和管內壁接觸,避免了電纜線與管內壁之間的磨損;各個電纜線穿入對應的穿線腔,從而徹底避免新穿電纜線與已經安裝好的電纜相互交纏,提高了穿線的工作效率,且穿線整齊;內弧形隔層與穿線上半管、穿線下半管內壁之間分別圍成四個散熱腔,且散熱腔與穿線腔之間通過散熱通孔相連通,從而大大增加了管體的散熱效果,各個電纜可以獨立散熱,散熱速度更快;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通過上扣片與下扣片固定連接,當需要對線路進行改造或維修時,只需拆卸上扣片和下扣片上的螺栓和螺母,即可打開穿線管,方便電纜的維護;維護完成后,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還可以接著使用,節省了使用成本。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有效避免電纜之間穿線時的相互交纏,散熱效果好,增強了管體的耐高溫能力,可重復利用。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中:1_內管層,2-尼龍網狀層,3-保護層,4-外管層,5-耐高溫布,6-內弧形隔層,7-條形滑槽,8-導線架,9-穿線腔,10-散熱腔,11-上扣片,12-下扣片,13-螺栓,14-螺母,15-散熱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5]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包括穿線上半管、內弧形隔層6、上扣片11、下扣片12和穿線下半管,所述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均設置有外管層4和內管層I,所述內管層I和外管層4之間設有一層耐壓的尼龍網狀層2,所述尼龍網狀層2的外表面上包覆有一層保護層3,所述外管層4圓周外壁上包覆粘貼有耐高溫布5,分別在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的內壁上各設置有兩個內弧形隔層6,四個內弧形隔層6圍成的空腔中心設置有導線架8,導線架8由兩塊擋板十字交叉而成,四個內弧形隔層6的中間設置有與擋板邊沿滑動配合的條形滑槽7,四個內弧形隔層6的兩側沿長度方向均設置有多個散熱通孔15,導線架8與四個內弧形隔層6之間圍成四個穿線腔9,內弧形隔層6與穿線上半管、穿線下半管內壁之間分別圍成四個散熱腔10,所述上扣片11均勻布設在穿線上半管的兩側端部,下扣片12均勻布設在穿線下半管的兩側端部。
[001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上扣片11與穿線上半管的外管層4為一體成型結構。
[001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下扣片12與穿線下半管的外管層4為一體成型結構。
[001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上扣片11與下扣片12之間通過螺栓13和螺母14配合固定連接。
[001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散熱腔10與穿線腔9之間通過散熱通孔15相連通。
[002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內弧形隔層6為彈性塑料隔層。
[0021]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導線架與四個內弧形隔層6之間圍成四個穿線腔9,電纜線直接從穿線腔9中穿過,無需和管內壁接觸,避免了電纜線與管內壁之間的磨損;各個電纜線穿入對應的穿線腔9,從而徹底避免新穿電纜線與已經安裝好的電纜相互交纏,提高了穿線的工作效率,且穿線整齊;內弧形隔層6與穿線上半管、穿線下半管內壁之間分別圍成四個散熱腔10,且散熱腔10與穿線腔9之間通過散熱通孔15相連通,從而大大增加了管體的散熱效果,各個電纜可以獨立散熱,散熱速度更快;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通過上扣片11與下扣片12固定連接,當需要對線路進行改造或維修時,只需拆卸上扣片11和下扣片12上的螺栓13和螺母14,即可打開穿線管,方便電纜的維護;維護完成后,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還可以接著使用,節省了使用成本。
[0022]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0023]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主權項】
1.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包括穿線上半管、內弧形隔層、上扣片、下扣片和穿線下半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均設置有外管層和內管層,所述內管層和外管層之間設有一層耐壓的尼龍網狀層,所述尼龍網狀層的外表面上包覆有一層保護層,所述外管層圓周外壁上包覆粘貼有耐高溫布,分別在穿線上半管和穿線下半管的內壁上各設置有兩個內弧形隔層,四個內弧形隔層圍成的空腔中心設置有導線架,導線架由兩塊擋板十字交叉而成,四個內弧形隔層的中間設置有與擋板邊沿滑動配合的條形滑槽,四個內弧形隔層的兩側沿長度方向均設置有多個散熱通孔,導線架與四個內弧形隔層之間圍成四個穿線腔,內弧形隔層與穿線上半管、穿線下半管內壁之間分別圍成四個散熱腔,所述上扣片均勻布設在穿線上半管的兩側端部,下扣片均勻布設在穿線下半管的兩側端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扣片與穿線上半管的外管層為一體成型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扣片與穿線下半管的外管層為一體成型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扣片與下扣片之間通過螺栓和螺母配合固定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腔與穿線腔之間通過散熱通孔相連通。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建筑用五金穿線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弧形隔層為彈性塑料隔層。
【文檔編號】H02G3/40GK205666582SQ201620264662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日
【發明人】戴國賢
【申請人】寧夏多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