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及其云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及其云臺,該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包括設置在電機上的走線殼體,所述走線殼體與電機轉子軸承連接,所述走線殼體固定在電機定子上,所述走線殼體上設有線纜入口與線纜出口,所述線纜由線纜入口穿入,由線纜出口穿出,所述鋪設在走線殼體內部的線纜留有活動余量。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電機上設置走線殼體,將通過電機轉軸處的線纜,先經過走線殼體,從走線殼體內部穿出后,在于相應的用電器件連接。線纜在經過走線殼體內部時,在走線殼體內部留有活動余量,該線纜預留在走線殼體內的活動余量保證電機在一定角度內旋轉時,線纜不限制電機的轉動。
【專利說明】
一種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及其云臺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走線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及其云臺。
【背景技術】
[0002]三軸云臺一般包括三個轉軸,分別為控制云臺沿Z軸轉動的Yaw軸(偏航軸),控制云臺沿X軸轉動的Roll軸(翻滾軸),控制云臺沿Y軸轉動的Pitch軸(俯仰軸),其中,X軸、Y軸與Z軸的方向為右手笛卡爾坐標系定義的方向。
[0003]—般現有技術中,多個電機同時出現在一個裝置中時,與電機相量的線纜均是分別與電機相連,線纜與線纜之間并不存在相互干擾或線纜不會限制電機的轉動。但是在云臺中,RolI軸上連接有連接臂,連接臂的另一端上連接有Pitch軸,Pitch軸又與相機連接,為使云臺結構緊湊、外觀美觀,連接在Pitch軸與相機上的線纜,均是先經過Roll軸后,先鋪設在連接臂內,然后分別與Pitch軸和相機連接。但是由于連接臂需要在Roll軸的帶動下進行轉動,轉動Ro11軸與Pi tch軸和相機之間連接的線纜會限制Ro11軸的轉動角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機轉軸走線裝置,該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固定在電機轉軸處,該電機轉軸走線裝置不隨電機轉動,走線裝置內的線纜留有活動余量,不限制電機的轉動。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包括設置在電機上的走線殼體,所述走線殼體與電機轉子軸承連接,所述走線殼體固定在電機定子上,所述走線殼體上設有線纜入口與線纜出口,所述線纜由線纜入口穿入,由線纜出口穿出,所述鋪設在走線殼體內部的線纜留有活動余量。
[0006]進一步地,所述線纜出口包括:第一出口與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與第二出口分別有線纜穿出。
[0007]更進一步地,所述由入口插入走線殼體內的線纜,在走線殼體內部拆分為第一支路線纜與第二支路線纜,所述第一支路線纜由第一出口穿出,所述第二支路線纜由第二出口穿出。
[0008]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線纜在走線殼體內呈螺旋狀盤繞,形成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子位于由第一支路線纜盤繞形成的螺旋狀線纜內部。
[0009]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路線纜在走線殼體內呈螺旋狀盤繞,形成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子位于由第二支路線纜盤繞形成的螺旋狀線纜內部。
[0010]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云臺,包括控制相機進行翻滾轉動的Roll軸,所述Roll軸上設置有線纜,且所述線纜不限制Roll軸的轉動,所述Roll軸設置有電機轉軸走線裝置,所述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包括設置在電機上的走線殼體,所述走線殼體與Roll軸轉子軸承連接,所述走線殼體固定在Roll定子上,所述走線殼體上設有線纜入口與線纜出口,所述線纜由線纜入口穿入,由線纜出口穿出,所述鋪設在走線殼體內部的線纜留有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內鋪設的線纜允許Roll軸進行最大角度的旋轉。更進一步地,所述線纜出口包括:第一出口與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與第二出口分別有線纜穿出。
[0011 ]更進一步地,所述由入口插入走線殼體內的線纜,在走線殼體內部拆分為第一支路線纜與第二支路線纜,所述第一支路線纜由第一出口穿出,所述第二支路線纜由第二出口穿出。
[0012]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線纜在走線殼體內呈螺旋狀盤繞,形成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子位于由第一支路線纜盤繞形成的螺旋狀線纜內部;所述第二支路線纜在走線殼體內呈螺旋狀盤繞,形成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子位于由第二支路線纜盤繞形成的螺旋狀線纜內部。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電機上設置走線殼體,將通過電機轉軸處的線纜,先經過走線殼體,從走線殼體內部穿出后,在于相應的用電器件連接。線纜在經過走線殼體內部時,在走線殼體內部留有活動余量,該線纜預留在走線殼體內的活動余量保證電機在一定角度內旋轉時,線纜不限制電機的轉動。
[0014]2.本實用新型預留在走線殼體內的活動余量為:呈螺旋狀鋪設的線纜,線纜在走線殼體內采用這種鋪設結構,既能夠保證電機在一定范圍內轉動時,免受線纜的限制。同時,由于線纜采用螺旋狀排布,能夠有效避免電機轉子轉動時摩擦線纜,使線纜磨損。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走線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云臺整體剖視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云臺雙臂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本實用新型云臺走線結構示意圖;
[0019]圖5為本實用新型電機轉軸走線裝置與Roll配合示意圖。
[0020]附圖標記說明:1、電機轉軸走線裝置;11、走線殼體;12、線纜入口;13、第一出口;14、第二出口; 15、電機轉子;2、第一支路線纜;3、第二支路線纜;4、減震支架;5、云臺;51、Yaw軸;52、Roll軸;53、Pitch軸;54、相機;55、右側自由端;56、左側自由端;57、軸桿;6、第三支路線纜。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詳細的說明。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表述“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0022]除非另有定義,本說明書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說明書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0024]實施例1
[0025]請參閱圖1,一種電機轉軸走線裝置1,包括設置在電機上的走線殼體11,走線殼體11與電機轉軸連接的側面上開設有軸孔,軸孔內部設有軸承(圖未示),電機轉子15插入軸孔內,套裝在軸承上。走線殼體11通過螺釘固定在電機定子上,走線殼體11與電機定子的連接方式不限于此,在一些【具體實施方式】中走線殼體11與電機定子一體成型。由于走線殼體11與電機定子固定連接,且與電機轉子15軸承連接,所以電機轉子15轉動時,走線殼體11不隨電機轉子15—同轉動。走線殼體11上開設有線纜入口 12與線纜出口,經過走線殼體11的線纜由線纜入口 12穿入,由線纜出口穿出,鋪設在走線殼體11內部的線纜留有活動余量。
[0026]本實施方式中,走線殼體11上設有一個線纜入口12和兩個線纜出口,兩個線纜出口分別為:第一出口 13與第二出口 14,第一出口 13與第二出口 14分別開設在走線殼體11相對應的側壁上。線纜由線纜入口 12進入線纜殼體內部后一分為二,兩條線纜分別為: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其中,第一支路線纜2由第一出口 13穿出走線殼體11,第二支路線纜3由第二出口 14穿出走線殼體11。線纜由線纜入口 12進入線纜殼體內部后分為兩條支線的方法具體為:進入線纜入口 12的線纜為一股,這一股線纜為兩條支路線纜的集合,當該線纜進入到走線殼體11內后,兩條支路的線纜分離,分別通過各自的出口穿出走線殼體11。
[002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選擇性實施例,線纜由線纜入口12進入線纜殼體內部后分為兩條支線的方法具體為:進入線纜入口 12的線纜先與設置在走線殼體11內部的排線轉接板相連,排線轉接板另一端分離出兩條不同的支路線纜,分別通過各自的出口穿出走線殼體110
[0028]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支路線纜2并未直接伸出走線殼體11,而是在走線殼體11內呈螺旋狀盤繞,螺旋狀盤繞的起點為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分叉的地方,螺旋狀盤繞的為第一出口 13處,電機轉子15位于螺旋狀盤繞的內部。第二支路線纜3也未直接伸出走線殼體11,而是在走線殼體11內呈螺旋狀盤繞,螺旋狀盤繞的起點為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分叉的地方,螺旋狀盤繞的為第二出口 14處,電機轉子15位于螺旋狀盤繞的內部。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在走線殼體11內部形成起點相同,終點不同的螺旋形,其中,第二支路線纜3的螺旋半徑大于第二支路線纜3的螺旋半徑。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出口處時,分別由膠黏劑或膠帶固定在設有第一出口 13與第二出口 14的走線殼體11內壁上。
[002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選擇性實施例,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在走線殼體11內留有伸縮余量。第一支路線纜2呈緊密螺旋狀排布(如電話線),第一支路線纜2直接伸出第一出口 13,第一支路線纜2與電機轉子15之間設有第一阻擋件(圖未示),第一阻擋件為柱狀體,第一阻擋件阻止第一支路線纜2與電機轉子15接觸,避免不必要的磨損。第二支路線纜3像第一支路線纜2—樣緊密螺旋狀排布,第二支路線纜3直接伸出第二出口 14,第二支路線纜3與電機轉子15之間設有第二阻擋件(圖未示),第二阻擋件為柱狀體,第二阻擋件阻止第二支路線纜3與電機轉子15接觸,避免不必要的磨損。
[003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選擇性實施例,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在走線殼體11內留有伸縮余量。第一支路線纜2呈緊密折線狀排布,第一支路線纜2直接伸出第一出口 13,第一支路線纜2與電機轉子15之間設有第一阻擋件(圖未示),第一阻擋件為柱狀體,第一阻擋件阻止第一支路線纜2與電機轉子15接觸,避免不必要的磨損。第二支路線纜3像第一支路線纜2—樣緊密折線狀排布,第二支路線纜3直接伸出第二出口 14,第二支路線纜3與電機轉子15之間設有第二阻擋件(圖未示),第二阻擋件為柱狀體,第二阻擋件阻止第二支路線纜3與電機轉子15接觸,避免不必要的磨損。
[0031]本實施方式中所說的線纜具體為(不限于):排線或FPC(柔性電路板)。
[0032]本實用新型具體使用方法為:將走線殼體11固定在電機定子上,電子轉子轉動,拉扯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中預留在走線殼體11內部的活動余量線纜伸出走線殼體11,保證線纜不限制電機的轉動。
[0033]實施例2
[0034]請查閱圖2、圖3,一種云臺,包括第一連接臂、第二連接臂、Yaw(偏航)軸、Ro 11 (翻滾)軸、Pitch(俯仰)軸與相機54,Yaw軸51與減震支架4相連,第一連接臂的自由端與Yaw軸51相連,第一連接臂的持握端與第二連接臂靠近,第一連接臂與第二連接臂相互靠近的部位分別與Roll軸52相連,第二連接臂的自由端呈合抱姿態位于相機54兩側,第二連接臂的一個自由端與相機54相連,第二連接臂的另一自由端與Pitch軸53相連,Pitch軸53又與相機54相連。
[0035]具體地,Yaw軸51、如11軸52、?^(^軸53均包括:定子與轉子,¥&¥軸51的定子與減震支架4相連,Yaw軸51的轉子與第一連接臂的自由端相連,Roll軸52的定子與第一連接臂的持握端相連,Roll軸52的轉子與第二連接軸相連,Pitch軸53的定子與第二連接臂的自由端相連,Pitch軸53的轉子與相機54相連。Yaw軸51垂直與減震支架4相連,Yaw軸51的轉子與第一連接臂的自由端相連,第一連接臂整體形狀呈翻轉的L型,L型拐角處平滑過渡,L型較短的臂為第一連接臂的自由端,自由端的一側開設有與Yaw軸51轉子相配合的孔洞,L型較長的臂為第一連接臂的持握端,云臺5第二連接臂整體呈U型,U型的兩條直臂為第二連接臂的自由端,第二連接臂的中部與第一連接臂的持握端相互靠近,但不連接也無接觸,第一連接臂的持握端與Roll軸52的定子相連,所以Yaw軸51轉動時帶動設置在Yaw軸51以下的所有器件繞Y軸轉動。第二連接臂的中部與Ro 11軸52的轉子相連,Rol I軸52轉動時帶動第二連接臂以及連接在第二連接臂上的相機54圍繞Z軸轉動。
[0036]本實施方式中,根據方向將第二連接臂的兩個自由端定義為左側自由端56與右側自由端55,第二連接臂的右側自由端55上連接有Pitch軸53的定子,右側自由端55與Pitch軸53的定子垂直連接,Pitch軸53的轉子朝向第二連接臂的左側自由端56 ,Pitch軸53的轉子與相機54相連,第二連接臂的左側自由端56上固定有朝向相機54的軸桿57,軸桿57與相機54之間實現軸連接,軸桿57與Pitch軸53的轉子位于同一直線上。
[0037]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連接臂與第二連接臂內部均設有走線通道,走線通道內排布有線纜,排布在第一連接臂內的線纜為總線,第二走線通道分布有兩條線纜,分別為第一支路線纜22與第二支路線纜33,第一支路線纜22與第二支路線纜33沿自由端呈合抱姿態分布,左臂走線2與右臂走線3分別與總線相連,第一支路線纜22、第二支路線纜33與總線相連處分別留有旋轉余量。
[0038]具體地,Roll軸52定子上固定有電機轉軸走線裝置I,包括設置在電機上的走線殼體11,走線殼體11的與Roll軸52定子固定連接,與Roll軸52轉子軸承連接。走線殼體11上設有一個線纜入口 12和兩個線纜出口,兩個線纜出口分別為:第一出口 13與第二出口 14,第一出口 13與第二出口 14分別開設在走線殼體11相對應的側壁上。總線由線纜入口 12穿入走線殼體11內部,總線在走線殼體11內部分為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 ο第一支路線纜2在走線殼體11內呈螺旋狀盤繞,螺旋狀盤繞的起點為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分叉的地方,螺旋狀盤繞的為第一出口 13處,電機轉子15位于螺旋狀盤繞的內部。第一支路線纜2由第一出口 13穿出走線殼體11,第二支路線纜3由第二出口 14穿出走線殼體11。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在走線殼體11內分別留有活動余量。第二支路線纜3在走線殼體11內呈螺旋狀盤繞,螺旋狀盤繞的起點為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分叉的地方,螺旋狀盤繞的為第二出口 14處,Roll軸52轉子位于螺旋狀盤繞的內部。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在走線殼體11內部形成起點相同,終點不同的螺旋形,其中,第二支路線纜3的螺旋半徑大于第二支路線纜3的螺旋半徑。第一支路線纜2與第二支路線纜3出口處時,分別由膠黏劑或膠帶固定在設有第一出口 13與第二出口 14的走線殼體11內壁上。總線在伸入走線殼體11之前通過排線轉接板分出第三支路線纜6,第三支路線纜6整體呈折線形,最終與Ro 11軸相連。
[0039]第一支路線纜22伸出走線殼體11后進入第二連接臂左側自由端56的走線通道內,并與相機相連。第二支路線纜33伸出走線殼體11后進入第二連接臂右側自由端55的走線通道內,并與Pitch軸相連。
[0040]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及其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說明書所描述的實施方式,這些實施方式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內容】的額外限制,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并且,上述各技術特征繼續相互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舉的各種實施方式,均視為本實用新型說明書記載的范圍;進一步地,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包括設置在電機上的走線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線殼體與電機轉子軸承連接,所述走線殼體固定在電機定子上,所述走線殼體上設有線纜入口與線纜出口,所述線纜由線纜入口穿入,由線纜出口穿出,所述鋪設在走線殼體內部的線纜留有活動余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線纜出口包括:第一出口與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與第二出口分別有線纜穿出。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入口插入走線殼體內的線纜,在走線殼體內部拆分為第一支路線纜與第二支路線纜,所述第一支路線纜由第一出口穿出,所述第二支路線纜由第二出口穿出。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線纜在走線殼體內呈螺旋狀盤繞,形成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子位于由第一支路線纜盤繞形成的螺旋狀線纜內部。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線纜在走線殼體內呈螺旋狀盤繞,形成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子位于由第二支路線纜盤繞形成的螺旋狀線纜內部。6.—種云臺,包括控制相機進行翻滾轉動的Roll軸,所述Roll軸上設置有線纜,且所述線纜不限制Roll軸的轉動,其特征在于,所述Roll軸設置有電機轉軸走線裝置,所述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包括設置在電機上的走線殼體,所述走線殼體與Roll軸轉子軸承連接,所述走線殼體固定在Roll定子上,所述走線殼體上設有線纜入口與線纜出口,所述線纜由線纜入口穿入,由線纜出口穿出,所述鋪設在走線殼體內部的線纜留有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軸走線裝置內鋪設的線纜允許Roll軸進行最大角度的旋轉。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云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線纜出口包括:第一出口與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與第二出口分別有線纜穿出。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云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由入口插入走線殼體內的線纜,在走線殼體內部拆分為第一支路線纜與第二支路線纜,所述第一支路線纜由第一出口穿出,所述第二支路線纜由第二出口穿出。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云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線纜在走線殼體內呈螺旋狀盤繞,形成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子位于由第一支路線纜盤繞形成的螺旋狀線纜內部; 所述第二支路線纜在走線殼體內呈螺旋狀盤繞,形成活動余量,所述電機轉子位于由第二支路線纜盤繞形成的螺旋狀線纜內部。
【文檔編號】H02K5/22GK205583908SQ201620075541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6日
【發明人】張正力
【申請人】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