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器殼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連接器殼體,包括頂壁殼體、一對側壁殼體、后端壁殼體、底壁殼體和分隔部件。所述頂壁殼體、一對側壁殼體、后端壁殼體、底壁殼體和分隔部件形成為一個整體部件。所述底壁殼體包括分別與一對側壁殼體連接的第一底壁殼體部分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兩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相互面對且相互分離的縱向邊緣部通過燕尾槽和燕尾凸起相互接合在一起,并且還通過穿過燕尾凸起上的穿孔的連接件相互連接在一起,因此,提高整個連接器殼體的結構強度,可靠地保證了每個插入端口的尺寸精度。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殼體通過彎折單片料板制成,因此,減少了加工和組裝步驟,提高了制造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連接器殼體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器的外屏蔽殼體。
【背景技術】
[0002]圖1顯示一種現有的連接器殼體的組裝示意圖,該連接器殼體具有同層布置的兩個插入端口。圖2顯示圖1所示的連接器殼體的分解示意圖。
[0003]如圖1和圖2所示,現有的連接器殼體一般包括上部殼體10、下部殼體20和分隔部件30。
[0004]在現有技術中,如圖1和圖2所示,上部殼體10、下部殼體20和分隔部件30是相互分離的獨立部件。
[0005]整體而言,如圖1和圖2所示,在現有技術中,其獨立的分離部件的數量為3個,分離部件的數量過多。
[0006]這種由相互分離的上部殼體10、下部殼體20和分隔部件30構成的一層多端口結構的連接器殼體(也稱為連接器鐵籠或連接器的屏蔽外殼)存在如下問題:
[0007]I)在性能上,由于該連接器殼體由相互分離的上部殼體10、下部殼體20和分隔部件30組裝而成,因此,連接器殼體的整體結構強度較差,容易出現整體開裂。同時,由于連接器殼體的每個端口均呈平行四邊形,構成四邊形的四個面為分離的四部分結構,因此,存在平行四邊形效應,連接器殼體的端口容易朝向連接器殼體的兩側左右晃動;同時,組裝件配合尺寸不易控制,這些因素導致連接器殼體的端口尺寸難以得到保證,這會導致連接器殼體的端口尺寸超差。另外,連接器殼體的端口可能存在鋒利的突出,劃傷屏蔽膠圈。
[0008]2)在制作上,將相互分離的上部殼體10、下部殼體20和分隔部件30組裝在一起的組裝步驟復雜,制作效率較低,不易于實現高效的自動化加工。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和缺陷的至少一個方面。
[0010]本實用新型一個目的旨在于減少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分離部件的數量。
[0011]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種強度大、端口不易變形的連接器殼體。
[0012]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種組裝步驟少、制作效率高的連接器殼體。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連接器殼體,包括:
[0014]頂壁殼體,構成連接器殼體的頂壁;
[0015]—對側壁殼體,構成連接器殼體的一對側壁;
[0016]后端壁殼體,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后端壁;
[0017]底壁殼體,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底壁;和
[0018]分隔部件,位于頂壁殼體和底壁殼體之間,用于將連接器殼體的內部空間分隔成兩個插入端口,
[0019]所述頂壁殼體、一對側壁殼體、后端壁殼體、底壁殼體和分隔部件形成為一個整體部件,
[0020]所述底壁殼體包括分別與一對側壁殼體連接的第一底壁殼體部分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具有相互面對且相互分離的一對縱向邊緣部,其中
[0021]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中的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燕尾凸起,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中的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與所述燕尾凸起配合的燕尾槽;
[0022]所述分隔部件與所述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所述分隔部件上形成有至少一個連接件,在至少一個所述燕尾凸起上形成有穿孔;并且
[0023]所述燕尾凸起配合到所述燕尾槽中,且所述連接件穿過所述穿孔,用于將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的一對分離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一起。
[002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在所述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多個燕尾凸起,所述多個燕尾凸起相互間隔開;并且在所述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與所述多個燕尾凸起配合的多個燕尾槽,所述多個燕尾槽相互間隔開。
[002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多個燕尾凸起中的至少兩個燕尾凸起的形狀和/或尺寸不同;并且所述多個燕尾槽中的至少兩個燕尾槽的形狀和/或尺寸不同。
[002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連接件為可彎折的連接舌片,所述連接舌片穿過所述穿孔并被彎折和壓靠在所述一個底壁殼體部分上。
[002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連接件為插接腳,所述插接腳穿過所述穿孔并插接到用于安裝該連接器殼體的電路板上。
[002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在所述分隔部件的遠離所述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上形成有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在所述頂壁殼體上形成有與所述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對應的多個第一狹縫;每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穿過一個對應的第一狹縫,并彎折和壓靠在所述頂壁殼體的外表面上,用于將所述分隔部件連接到所述頂壁殼體。
[002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每對所述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被朝相反的方向彎折。
[003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以均勻的間隔分隔開。
[003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在所述分隔部件的靠近所述后端壁殼體的一端上形成有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在所述后端壁殼體上形成有與所述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對應的一個第二狹縫;并且所述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穿過所述一個第二狹縫,并彎折和壓靠在所述后端壁殼體的外表面上,用于將所述分隔部件連接到所述后端壁殼體上。
[003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被朝相反的方向彎折。
[003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在每個所述側壁殼體的靠近所述后端壁殼體的一端上形成有突起;在所述后端壁殼體的靠近一對側壁殼體的兩側分別形成有可彎折的耳扣;所述耳扣被彎折并卡扣到所述突起上,用于將所述一對側壁殼體連接到所述后端壁殼體上。
[003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整個所述連接器殼體通過彎折單片料板制成。
[003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單片料板通過沖壓加工一次成型。
[0036]在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各個實施例中,由于連接器殼體的上部殼體、下部殼體和分隔部件都形成為一個整體部件,并且兩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相互面對且相互分離的縱向邊緣部通過燕尾槽和燕尾凸起相互接合在一起,并且還通過穿過燕尾凸起上的穿孔的連接件相互連接在一起,因此,提高整個連接器殼體的結構強度,可靠地保證了每個插入端口的尺寸精度。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殼體通過彎折單片料板制成,因此,減少了加工和組裝步驟,提高了制造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0037]通過下文中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優點將顯而易見,并可幫助對本實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8]圖1顯示一種現有的連接器殼體的組裝示意圖;
[0039]圖2顯示圖1所示的連接器殼體的分解示意圖;
[0040]圖3顯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具有兩個插入端口的連接器殼體的組裝示意圖;
[0041]圖4顯示圖1所示的具有兩個插入端口的連接器殼體的平面展開示意圖;
[0042]圖5顯不圖1所不的具有兩個插入端口的連接器殼體的底面視圖;和
[0043]圖6顯示圖1所示的具有兩個插入端口的連接器殼體的底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用于顯示出相互接合的燕尾凸起和燕尾槽以及相互接合的連接舌片和穿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44]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在說明書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號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說明旨在對本實用新型的總體實用新型構思進行解釋,而不應當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限制。
[0045]另外,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為便于解釋,闡述了許多具體的細節以提供對本披露實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顯地,一個或多個實施例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的情況下也可以被實施。在其他情況下,公知的結構和裝置以圖示的方式體現以簡化附圖。
[004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總體技術構思,提供一種連接器殼體,包括:頂壁殼體,構成連接器殼體的頂壁;一對側壁殼體,構成連接器殼體的一對側壁;后端壁殼體,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后端壁;底壁殼體,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底壁;和分隔部件,位于頂壁殼體和底壁殼體之間,用于將連接器殼體的內部空間分隔成兩個插入端口。所述頂壁殼體、一對側壁殼體、后端壁殼體、底壁殼體和分隔部件形成為一個整體部件,所述底壁殼體包括分別與一對側壁殼體連接的第一底壁殼體部分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具有相互面對且相互分離的一對縱向邊緣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中的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燕尾凸起,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中的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與所述燕尾凸起配合的燕尾槽;所述分隔部件與所述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所述分隔部件上形成有至少一個連接件,在至少一個所述燕尾凸起上形成有穿孔;并且所述燕尾凸起配合到所述燕尾槽中,且所述連接件穿過所述穿孔,用于將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的一對分離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一起。
[0047]圖3顯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具有兩個插入端口的連接器殼體的組裝示意圖。
[0048]如圖3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該連接器殼體主要包括上部殼體100、下部殼體200和分隔部件300。
[0049]如圖3所示,下部殼體200位于上部殼體100的下方。在上部殼體100和下部殼體200之間限定一個內部空間,分隔部件300位于該內部空間中并將該內部空間分隔成兩個插入端口,兩個插入端口沿與連接器殼體的頂壁或底壁平行的方向排成一行。
[0050]圖4顯示圖1所示的具有兩個插入端口的連接器殼體的平面展開示意圖。
[0051]如圖3和圖4所示,上部殼體100包括:頂壁殼體110,構成連接器殼體的頂壁;一對側壁殼體130、130,構成連接器殼體的一對側壁;和后端壁殼體120,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后端壁。
[0052]如圖3和圖4所示,下部殼體200包括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底壁的第一底壁殼體部分210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第一底壁殼體部分210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分別與一對側壁殼體130、130連接。
[0053]如圖3和圖4所示,分隔部件300豎直地配置在連接器殼體的內部空間中,分隔部件300的上部縱向邊緣部與頂壁殼體110連接(稍后將詳細說明),分隔部件300的下部縱向邊緣部與底壁殼體200連接(稍后將詳細說明)。
[0054]如圖4所示,頂壁殼體110、一對側壁殼體130、130、后端壁殼體120、底壁殼體200和分隔部件300形成為一個整體部件。
[0055]圖5顯不圖1所不的具有兩個插入端口的連接器殼體的底面視圖;和圖6顯不圖1所示的具有兩個插入端口的連接器殼體的底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用于顯示出相互接合的一個燕尾凸起211和燕尾槽221以及相互接合的連接舌片325和穿孔215。
[0056]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底壁殼體200的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10、220具有相互面對且相互分離的一對縱向邊緣部,在第一底壁殼體部分210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多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在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與分別多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配合的多個燕尾槽221、222、223、224。
[0057]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燕尾凸起211、212的形狀和/或尺寸大致相同,并且燕尾凸起211、212的形狀和尺寸不同于燕尾凸起213和燕尾凸起214,此外,燕尾凸起213的形狀和尺寸也不同于燕尾凸起214。類似地,如圖4、圖5和圖6所示,燕尾槽221、222的形狀和/或尺寸大致相同,并且燕尾槽221、222的形狀和尺寸不同于燕尾槽223和燕尾槽224,此外,燕尾槽223的形狀和尺寸也不同于燕尾槽224。這樣,通過多種不同形狀和/或尺寸的燕尾凸起和燕尾槽的配合,能夠可靠地將第一底壁殼體部分210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的一對分離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一起,防止兩者之間出現移動。如圖
4、圖5和圖6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
[0058]在圖的實施例中,如圖4、圖5和圖6所75,分隔部件300與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的形成有多個燕尾槽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燕尾凸起211、212、214上分別形成有一個穿孔215、216、217。在分隔部件300上形成有分別穿過燕尾凸起211、212、214上的穿孔215、216、217的連接件325、326、327。這樣,通過多個連接件325、326、327與多個穿孔215、216,217的接合,可以進一步可靠地將第一底壁殼體部分210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的一對分離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一起,防止兩者之間出現移動。
[0059]如圖4清楚地顯示,燕尾凸起213和對應的燕尾槽223的尺寸較小,因此,在燕尾凸起213上沒有形成穿孔,因為,在尺寸較小的燕尾凸起213形成穿孔,會降低燕尾凸起213的強度。
[0060]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在第一底壁殼體部分210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四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這四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相互間隔開。類似地,在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與四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配合的四個燕尾槽221、222、223、224,這四個燕尾槽221、222、223、224相互間隔開。
[0061]請注意,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圖示的實施例,例如,燕尾凸起和燕尾槽的數量不局限于圖示的四個,還可以是一個、兩個、三個、五個或更多個。此外,燕尾凸起和燕尾槽的形狀和/或尺寸也不局限于圖示的實施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更改。
[0062]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多個連接件325、326、327包括兩個可彎折的連接舌片325、327,這兩個可彎折的連接舌片325、327分別穿過燕尾凸起211、214上的穿孔215、217并被彎折和壓靠在第一底壁殼體部分210上。
[0063]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多個連接件325、326、327還包括形成在分隔部件300的下部縱向邊緣部上的一個插接腳326,該插接腳326穿過燕尾凸起212上的穿孔216并插接到用于安裝該連接器殼體的電路板(未圖示)上。
[0064]請參見圖3和圖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分隔部件300的遠離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的縱向邊緣部上形成有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在頂壁殼體110上形成有與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對應的多個第一狹縫111。每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穿過一個對應的第一狹縫111,并彎折和壓靠在頂壁殼體110的外表面上,用于將分隔部件300連接到頂壁殼體110。
[0065]如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為了更加可靠地將分隔部件300連接到頂壁殼體110上,每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被朝相反的方向彎折并壓靠在頂壁殼體110的外表面上。
[0066]如圖3和圖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以均勻的間隔分隔開,這樣,能夠保證受力均勻,提高整個連接器殼體的結構強度。
[0067]請繼續參見圖3和圖4,在分隔部件300的靠近后端壁殼體120的一端上形成有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321、322。在后端壁殼體120上形成有與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321、322對應的一個第二狹縫121。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321、322穿過一個第二狹縫121,并彎折和壓靠在后端壁殼體120的外表面上,用于將分隔部件300連接到后端壁殼體120上。
[0068]如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為了更加可靠地將分隔部件300連接到后端壁殼體120上,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321、322被朝相反的方向彎折并壓靠在后端壁殼體120的外表面上。
[0069]如圖3和圖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在每個側壁殼體130的靠近后端壁殼體120的一端上形成有突起132 ;在后端壁殼體120的靠近一對側壁殼體130的兩側分別形成有可彎折的耳扣122 ;耳扣122被彎折并卡扣到突起132上,用于將一對側壁殼體130連接到后端壁殼體120上。
[0070]如圖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整個連接器殼體可以通過彎折圖4所示的單片料板制成。
[0071]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圖4所示的單片料板可以通過沖壓加工一次成型,即,可以通過在一塊原料板上進行一次沖壓加工一次性地形成構成整個連接器殼體的上部殼體100、下部殼體200和分隔部件300等所有結構。
[0072]在圖3至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整個連接器殼體可以通過沖壓工藝一次成型,進而簡化了加工和組裝工藝,自動化程度高,便于大批量生產,提高了制造效率。
[0073]此外,在圖3至圖6所示的實施例中,由于整個連接器殼體由一個整體部件形成,并且兩個底壁殼體部分的相互面對且相互分離的縱向邊緣部通過燕尾槽和燕尾凸起相互接合在一起,并且還通過穿過燕尾凸起上的穿孔的可彎折的連接舌片相互連接在一起,因此,提高了整個連接器殼體的結構強度,可靠地保證了每個插入端口的尺寸精度。
[0074]與現有技術中的連接器殼體的結構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殼體的結構部件的數目少,只有一個,總體而言,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器殼體具備以下優點:
[0075]I)可以簡化組裝流程,便于自動化組裝;
[0076]2)通過合理的結構設計,可以減低連接器殼體的成本;
[0077]3)連接器殼體的整體強度高,結構性能穩定性好;
[0078]4)便于設計和維護。
[0079]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說明,但是附圖中公開的實施例旨在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示例性說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限制。
[0080]雖然本總體實用新型構思的一些實施例已被顯示和說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背離本總體實用新型構思的原則和精神的情況下,可對這些實施例做出改變,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以權利要求和它們的等同物限定。
[0081 ] 應注意,在本文中,措詞“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驟,措詞“一”或“一個”不排除多個。另外,權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標號不應理解為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連接器殼體,包括: 頂壁殼體(110),構成連接器殼體的頂壁; 一對側壁殼體(130、130),構成連接器殼體的一對側壁; 后端壁殼體(120),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后端壁; 底壁殼體(200),構成連接器殼體的底壁;和 分隔部件(300),位于頂壁殼體(110)和底壁殼體(200)之間,用于將連接器殼體的內部空間分隔成兩個插入端口, 所述頂壁殼體(110)、一對側壁殼體(130、130)、后端壁殼體(120)、底壁殼體(200)和分隔部件(300)形成為一個整體部件, 所述底壁殼體(200)包括分別與一對側壁殼體(130、130)連接的第一底壁殼體部分(210)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20),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10、220)具有相互面對且相互分離的一對縱向邊緣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中的一個底壁殼體部分(210)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燕尾凸起(211),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中的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220)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與所述燕尾凸起(211)配合的燕尾槽(221); 所述分隔部件(300)與所述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220)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所述分隔部件(300)上形成有至少一個連接件(325),在至少一個所述燕尾凸起(211)上形成有穿孔(215); 所述燕尾凸起(211)配合到所述燕尾槽(221)中,且所述連接件(325)穿過所述穿孔(215),用于將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殼體部分(210、220)的一對分離的縱向邊緣部連接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個底壁殼體部分(210)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多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所述多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相互間隔開;并且 在所述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220)的縱向邊緣部形成有與所述多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配合的多個燕尾槽(221、222、223、224),所述多個燕尾槽(221、222、223、224)相互間隔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燕尾凸起(211、212、213、214)中的至少兩個燕尾凸起的形狀和/或尺寸不同;并且 所述多個燕尾槽(221、222、223、224)中的至少兩個燕尾槽的形狀和/或尺寸不同。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件為可彎折的連接舌片(325),所述連接舌片(325)穿過所述穿孔(215)并被彎折和壓靠在所述一個底壁殼體部分(210)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件為插接腳(326),所述插接腳(326)穿過所述穿孔(216)并插接到用于安裝該連接器殼體的電路板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件(300)的遠離所述另一個底壁殼體部分(220)的縱向邊緣部上形成有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 在所述頂壁殼體(110)上形成有與所述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對應的多個第一狹縫(111); 每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穿過一個對應的第一狹縫(111),并彎折和壓靠在所述頂壁殼體(110)的外表面上,用于將所述分隔部件(300)連接到所述頂壁殼體(110)。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每對所述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被朝相反的方向彎折。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對第一可彎折的連接片(311、312)以均勻的間隔分隔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件(300)的靠近所述后端壁殼體(120)的一端上形成有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321、322); 在所述后端壁殼體(120)上形成有與所述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321、322)對應的一個第二狹縫(121);并且 所述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321、322)穿過所述一個第二狹縫(121),并彎折和壓靠在所述后端壁殼體(120)的外表面上,用于將所述分隔部件(300)連接到所述后端壁殼體(120)上。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對第二可彎折的連接片(321,322)被朝相反的方向彎折。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 在每個所述側壁殼體(130)的靠近所述后端壁殼體(120)的一端上形成有突起(132); 在所述后端壁殼體(120)的靠近一對側壁殼體(130)的兩側分別形成有可彎折的耳扣(122); 所述耳扣(122)被彎折并卡扣到所述突起(132)上,用于將所述一對側壁殼體(130)連接到所述后端壁殼體(120)上。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整個所述連接器殼體通過彎折單片料板制成。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器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片料板通過沖壓加工一次成型。
【文檔編號】H01R13/502GK204030087SQ201420322658
【公開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7日
【發明者】楊洪文, 周健, 丁衛祥, 薛仰榮, 邵京偉, 劉新波 申請人:泰科電子(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