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電路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延長電路板,包括:第一輸出接口和第一輸入接口,兩者一一對應,第一輸出接口和第一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第一非門電路,用于對經由第一輸出接口輸出的信號進行濾波和放大;第二輸出接口和第二輸入接口,兩者一一對應,第二輸出接口和第二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第二非門電路,用于對經由第二輸入接口輸出的信號進行濾波和放大;第一電源接口和第二電源接口,兩者一一對應,第二輸出接口和第二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接地電容。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延長電路板,可保證機箱背板接口可以延伸至機箱外部,然后接插CPU電路板,保證CPU電路板裸漏于機箱外部,便于燒寫程序和采集參數。
【專利說明】延長電路板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機械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延長電路板。
【背景技術】
[0002]地鐵車輛上的變流器包括箱體,以及設置在箱體內部控制單元以及各個功率模塊。控制單元一般做成模塊化的機箱模式,控制單元包括數塊電路板以及與設置在各個電路板上的電氣元件,上述數塊電路板中包括一塊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以下簡稱CPU)電路板。機箱上設置有各個電路板的專用接口,比如CPU電路板接口,各個電路板安裝在機箱的設定位置。
[0003]變流器組裝完成后需要進行調試,以測試變流器的性能是否正常。通常,需要從CPU電路板的聯合測試行動小組(Joint Test Action Group,以下簡稱JTAG)接口、電壓測試點以及電流測試點采集相應的數據。由于CPU電路板安裝在機箱內部,機箱內部空間有限,需進行測試操作時,需要先拆除一塊電路板,以使得外部的采集儀器,比如仿真器,可以與CPU電路板連接。待仿真器采集完數據之后,再將拆下來的電路板安裝上去。然后對采集器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判斷變流器的性能是否滿足要求。
[0004]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在測試過程中也無法實時采集CPU電路板上的電路參數。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提供一種延長電路板,用于實現CPU電路板上的電路參數的實時采集。
[0006]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延長電路板,其中,包括:
[0007]第一輸出接口和第一輸入接口,兩者 對應,所述第一輸出接口和所述第一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第一非門電路,用于對經由所述第一輸出接口輸出的信號進行濾波和放大;
[0008]第二輸出接口和第二輸入接口,兩者一一對應,所述第二輸出接口和所述第二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第二非門電路,用于對經由所述第二輸入接口輸出的信號進行濾波和放大;
[0009]第一電源接口和第二電源接口,兩者一一對應,所述第二輸出接口和所述第二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接地電容。
[0010]如上所述的延長電路板,優選的是,
[0011]所述第一輸出接口和第一輸入接口的數量為一組,每組有三個接線柱,每組對應的兩個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第一非門電路。
[0012]如上所述的延長電路板,優選的是,
[0013]所述第二輸出接口和第二輸入接口的數量為二組,每組有三個接線柱,每組對應的兩個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第二非門電路。
[0014]如上所述的延長電路板,優選的是,[0015]所述第一電源接口和第二電源接口的數量為三組,每組有三個接線柱,每組對應的兩個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接地電容。
[0016]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延長電路板,整個延長電路板的電路分為兩部分:供電電源信號線延長部分與DI/D0信號線延長部分。當延長電路板連接至機箱與CPU電路板之間時,機箱接口與CPU電路板上的接口之間的信號能夠保證準確、有效地傳輸,不會影響信號的有效性。并且,CPU電路板完全延伸至機箱外部,仿真器可以方便的接插入CPU電路板上的JTAG 口,CPU電路板上的所有測試點也都裸漏于機箱外部,測試參數與波形非常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延長電路板原理不意圖;
[0018]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延長電路板使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延長電路板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延長電路板使用不意圖。
[0020]參見圖1和圖2,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延長電路板,用于將地鐵變流器的CPU電路板的安裝接口從機箱內部延伸至機箱外部,以方便采集所需要的測試數據,延長電路板包括分別對應設置的第一輸出接口 I和第一輸入接口 2,第二輸出接口 4和第二輸入接口5,第一電源接口 7和第二電源接口 8。所述第一輸出接口 I和所述第一輸入接口 2的接線柱數量 對應,且兩者之間設置有第一非門電路3,用于對經由所述第一輸出接口 I輸出的信號進行濾波和放大。所述第二輸出接口 4和所述第二輸入接口 5的接線柱數量一一對應,且兩者之間設置有第二非門電路6,用于對經由所述第二輸入接口 5輸出的信號進行濾波和放大。所述第二輸出接口 4和所述第二輸入接口 5的接線柱數量一一對應,且兩者之間設置有接地電容9。
[0021]連接時,第一側的各個接口是CPU側接口,用于與CPU電路板11連接;第二側的各個接口是背板側接口,用于與機箱連接。
[0022]在需要對變流器進行測試時,先將CPU電路板11從機箱12中拆卸下來,然后在機箱12中原本安裝CPU電路板11的CPU板接口上安裝上述延長電路板,延長電路板起到延長線的作用,然后將CPU電路板11與延長電路板連接,此時CPU電路板11完全位于機箱12的外部。延長電路板和CPU電路板11尺寸一致,原來經由CPU板接口直接與CPU電路板11交互的數據,會經由延長電路板后,與CPU電路板11交互。
[0023]接下來,將仿真器10直接與CPU電路板11連接,以采集各種需要的電路參數。由于仿真器10和CPU電路板11都位于機箱12的外部,故在測試過程中,兩者可以保持連接狀態,以實時獲取所需的電路參數。
[0024]由上述內容可知,整個延長電路板的電路分為兩部分:供電電源信號線延長部分與輸入/輸出信號線延長部分。當延長電路板連接至機箱與CPU電路板之間時,機箱接口與CPU電路板上的接口之間的信號能夠保證準確、有效地傳輸,不會影響信號的有效性。并且,CPU電路板完全延伸至機箱外部,仿真器可以方便的接插入CPU電路板上的JTAG 口,CPU電路板上的所有測試點也都裸漏于機箱外部,測試參數與波形非常方便。[0025]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輸出接口 I和第一輸入接口 2各有四個接線柱,每兩個對應的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第一非門電路3。
[0026]需要說明的是,第一輸出接口和第一輸入接口所包括的接線柱數量是由實際需要確定的,此處以設置四個為例,但不限于此。
[0027]第一非門電路可以增強信號的驅動能力,以避免因信號傳輸距離大而造成信號衰退。
[0028]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輸出接口 4和第二輸入接口 5各有六個接線柱,每兩個對應的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第二非門電路6。
[0029]需要說明的是,第二輸出接口和第二輸入接口所包括的接線柱數量是由實際需要確定的,此處以設置四個為例,但不限于此。
[0030]第二非門電路可以增強信號的驅動能力,以避免因信號傳輸距離大而造成信號衰退。
[0031]具體地,第一電源接口 7和第二電源接口 8的數量可為三組,每組有三個接線柱,每組對應的兩個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接地電容9。
[0032]具體地,所述接地電容9包括等電位設置的去耦電容91和濾波電容92
[0033]此處,延長電路板可以傳輸三種不同的電壓,分別為-15V,+15V,+5V,這是由變流器實際工作所需的電壓決定的。
[0034]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延長電路板,延長電路板一端接口與機箱背板接口保持完全一致,延長電路板另一端與CPU電路板的接口定義保持一致。這樣保證機箱背板接口可以延伸至機箱外部,然后接插CPU電路板,保證CPU電路板裸漏于機箱外部,便于燒寫程序,測量電路采集的數據參數。根據設計的經驗,背板上的接口為電路板供電電源接口,信號采樣接口,輸入/輸出等信號,為了保證信號線路延長帶來的線路阻抗問題,在電源線路上焊接濾波電容、去耦電容。輸入/輸出線路需經過非門電路,以增強信號的驅動能力,防止信號減弱或丟失。
[0035]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延長電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輸出接口和第一輸入接口,各接口的接線柱數量一一對應,所述第一輸出接口和所述第一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第一非門電路,用于對經由所述第一輸出接口輸出的信號進行濾波和放大; 第二輸出接口和第二輸入接口,各接口的接線柱數量一一對應,所述第二輸出接口和所述第二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第二非門電路,用于對經由所述第二輸入接口輸出的信號進行濾波和放大; 第一電源接口和第二電源接口,各接口的接線柱數量——對應,所述第二輸出接口和所述第二輸入接口之間設置有接地電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延長電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輸出接口和第一輸入接口各有四個接線柱,每兩個對應的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第一非門電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延長電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輸出接口和第二輸入接口各有六個接線柱,每兩個對應的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第二非門電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延長電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電源接口和第二電源接口的數量為三組,每組有三個接線柱,每組對應的兩個接線柱之間都設置有所述接地電容。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延長電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電容包括等電位設置的去耦電容和濾波電容。
【文檔編號】G01R31/28GK103852653SQ201210506277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30日
【發明者】俞彥軍, 姜濤, 吳志友 申請人: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