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接合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油管接合裝置,供接合于一油壓裝置,該油壓裝置包括一油槽以及一螺孔,該螺孔通過一通道與該油槽連通,該螺孔與通道之連接處設置有一推拔段;一裝設于油槽中,藉以選擇性地封閉該信道之封閉結構;該油管接合裝置包括一油管、一由油管所貫穿之壓縮接頭、一同軸插接于油管之油管接頭、一套接于該油管接頭并連設于油管外壁之壓持環,當壓縮接頭所設于油壓裝置之螺孔時,會軸向推動壓持環并牽引帶動油管接頭與油管,當壓持環迫緊于推拔段后,會開始徑向壓縮變形,而達液密貼合于推拔段之目的,同時令油管接頭向內頂推封閉結構開啟信道,令油槽中的作動油,透過油管接頭流入油管中。
【專利說明】
油管接合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油管接合裝置,特別是指一種于組裝的過程中自動迫緊,而達止泄防漏之創新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自行車雖屬非主流交通工具,然而也和其他交通工具一樣,都會裝置有煞車裝置,以提高行車安全。傳統常見的自行車煞車裝置為鼓式煞車與碟式煞車兩種,而這兩種煞車裝置都是利用來令片去磨擦煞車鼓或是煞車碟盤,再透過不斷提高的摩擦力,來達到減速或停車的功效。一般而言,碟式煞車之制動效果因采用油壓的方式傳遞,制動效果會比鼓式煞車確實些,因此市售之高級自行車,或是有特殊安全考慮之自行車,都已大幅采用碟式煞車,來提高自行車之附加價值。
[0003]以自行車之油壓煞車系統為例,前端之油槽與后端之卡鉗必須通過油管來加以連接,而在接頭與油壓裝置間,通常都使用O型環來提供液密防漏之目的。然而,O型環在使用上容有其先天上的缺點需要加以克服,例如,在組裝的過程中,可能因旋動迫緊時產生變形,或因長時間與作動油接觸而產生脆化現象,不管是變形或是脆化都將大幅降低液密的效果,久而久之,難免會有作動油滲漏的現象,而作動油一旦因滲漏而產生容量不足時,會降低煞車卡鉗的制動能力,不可不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油管接合裝置。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種油管接合裝置供接合于一油壓裝置,其中,油壓裝置包括一油槽以及一螺孔,螺孔通過一通道與油槽連通,螺孔與通道之連接處設置有一推拔段;一裝設于油槽中,藉以選擇性地封閉信道之封閉結構;油管接合裝置,其主要包括一油管;一由油管所貫穿之壓縮接頭,壓縮接頭軸向形成有一第一穿孔,且其外部形成有一外螺紋段;當組裝時,外螺紋段鎖設于油壓裝置之螺孔中;一連設于油管之油管接頭,油管接頭軸向形成有一第二穿孔,油管接頭之外壁設置有一環型肋,環型肋將油管接頭區分為一插接段以及一頂撐段,而插接段則緊固地插接于油管中;當組裝完成時,頂撐段供向內頂推封閉結構,藉以將作動油透過第二穿孔,導引進入油管中;一連設于油管之壓持環,當壓縮接頭之外螺紋段鎖合于油壓裝置之螺孔中,并逐漸朝向油壓裝置之內部頂推壓持環后;當壓持環之端部頂抵于推拔段并在壓縮接頭持續地頂推下,壓持環之端部即開始向內變形,而與推拔段形成液密防漏之效果O
[0007]藉此創新獨特設計,使本實用新型對照先前技術而言,可利用變型后的壓持環提供液密防漏的效果,達到克服O型環容易變形、脆化影響液密效果之實用進步性與較佳產業經濟(利用)效益。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立體外觀圖。
[0009]圖2為本實用新型之立體分解圖。
[0010]圖3為本實用新型分解后之剖視圖。
[0011 ]圖4為本實用新型組裝動作示意圖。
[0012]圖4A為圖4中圓圈區域之放大圖。
[0013]圖5為本實用新型組裝后之剖視圖。
[0014]圖5A為圖5中圓圈區域之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1、2、3所示,本實用新型油管接合裝置之較佳實施例,惟此等實施例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結構之限制。圖式中所選用之較佳實施例將本實用新型接合于一自行車油壓煞車之油槽,當然本實用新型亦可接合于油壓裝置之油壓煞車總栗或是煞車卡鉗等油壓裝置。所述油管接合裝置供接合于一油壓裝置60,其中油壓裝置60包括一油槽61,一裝設于油槽61中并選擇性封閉油槽61之封閉結構62,油槽61之外壁設有一接頭63,接頭63中設有一螺孔64,油壓裝置60中形成有一連通螺孔64及油槽61之通道65;螺孔64與通道65之連接處設置有一推拔段641。前述封閉結構62包括一以預壓方式裝設于油槽61中之彈簧621以及一由彈簧621所頂推之鋼珠622,當本實用新型未接合于油壓裝置60前,鋼珠622利用彈簧621之頂推而選擇性地封閉通道65,避免油槽61中之液壓油發生滲漏現象。
[0016]油管接合裝置包括一油管10、一由油管10所貫穿之壓縮接頭20、一同軸插接于油管10之油管接頭30、一套接于油管接頭30并連設于油管10外壁之壓持環40,當壓縮接頭20鎖設于油壓裝置60之螺孔64時,會軸向推動壓持環40并牽引帶動油管接頭30與油管10,當壓持環40迫緊于推拔段641后,會開始徑向壓縮變形,而達液密貼合于推拔段641之目的,同時令油管接頭30向內頂推封閉結構62開啟信道65,令油槽61中的作動油,透過油管接頭30流入油管10中。
[0017]壓縮接頭20軸向形成有一第一穿孔21,且其外部形成有一外螺紋段22。
[0018]油管接頭30軸向形成有一第二穿孔31,油管接頭30之外壁設置有一環型肋32,環型肋32將油管接頭30區分為一插接段33及一頂撐段34,其中,頂撐段34之端部徑向形成有至少一與第二穿孔31連通之通孔35,而插接段33則緊固插接于油管10中。
[0019]壓持環40于本較佳實施例中,由硬度較低之金屬(例如:鋁)所制成。壓持環40中延其軸線形成有互相連通之一螺孔41及一第三穿孔42,其中第三穿孔42之內徑小于螺孔41之內徑,于螺孔41與第三穿孔42間形成有一肩部43。請進一步參閱如圖4、4A所示,當螺孔41鎖設于油管10之外壁后,肩部43與環型肋32相抵靠。前述為本實用新型所選用之較佳實施例,當然壓持環40亦可鎖設于油管接頭30。
[0020]通過上述結構組成設計,茲就本實用新型之使用作動情形說明如下:如圖3、4、4A、
5、5A所示,當欲將本實用新型接合于油壓裝置60前,首先將油管10貫穿壓縮接頭20之第一穿孔21、將油管接頭30之插接段33插置于油管10中,再將壓持環40之螺孔41鎖設于油管10端部之外壁,并令肩部43頂抵于油管接頭30之環型肋32上;當欲將本實用新型接合于油壓裝置60時,首先將組裝后之油管接頭30、油管10與壓持環40置入油壓裝置60之螺孔64中,將壓縮接頭20之外螺紋段22鎖合于油壓裝置60之螺孔64,并逐漸朝向油壓裝置60之內部頂推壓持環40,并連動油管接頭30與油管10。當壓持環40之端部頂抵于推拔段641并在壓縮接頭20持續地頂推下,壓持環40之端部即開始向內變形而與推拔段641形成液密防漏之效果;當油管接頭30之頂撐段34貫穿通道65會開始向內頂推封閉結構62之鋼珠622,當克服彈簧621之彈力后,頂撐段34會將鋼珠622頂推至定位,令通孔35與油壓裝置60之油槽61連通,使得油槽61中的作動油可依序經由通孔35與第二穿孔31流入油管10中,可利用油管10將油壓裝置60油槽61中之作動油,導引至一作動單元(例如:煞車卡鉗)。
[0021]本實用新型除上述構件外,還包括一護套50,護套50由油管10所貫穿,并于壓縮接頭20鎖合于油壓裝置60之螺孔64后套接于油壓裝置60之接頭63,并包覆壓縮接頭20外露于油壓裝置60的部分,令本實用新型與油壓裝置60接合后兼具有防塵及美觀之功效。
[0022]功效說明:
[0023]本實用新型油管接合裝置主要通過所述壓縮接頭、油管接頭以及壓持環之創新獨特結構形態與技術特征,使本實用新型對照[【背景技術】]所提結構而言,可利用變型后的壓持環提供液密防漏的效果,達到克服O型環容易變形、脆化影響液密效果之實用進步性。
[002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油管接合裝置,供接合于一油壓裝置,其中,該油壓裝置包括一油槽以及一螺孔,該螺孔通過一通道與油槽連通,螺孔與通道之連接處設置有一推拔段;一裝設于油槽中之封閉結構;該油管接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油管; 一由油管所貫穿之壓縮接頭,該壓縮接頭軸向形成有一第一穿孔,且其外部形成有一外螺紋段;該外螺紋段鎖設于油壓裝置之螺孔中; 一連設于油管之油管接頭,該油管接頭軸向形成有一第二穿孔,該油管接頭之外壁設置有一環型肋,該環型肋將油管接頭區分為一插接段及一頂撐段,而插接段則緊固地插接于油管中;當組裝完成時,頂撐段供向內頂推封閉結構; 一連設于油管之壓持環,壓持環之端部在壓縮接頭的頂推下即開始向內變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之油管接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壓持環中延其軸線形成有互相連通之一螺孔以及一第三穿孔,其中第三穿孔之內徑小于壓持環中螺孔之內徑,并于螺孔與第三穿孔間形成有一肩部;肩部與環型肋選擇性地互相抵靠。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之油管接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頂撐段之端部徑向形成有至少一與第二穿孔連通之通孔;通孔與油壓裝置之油槽選擇性地互相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之油管接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護套,護套由油管所貫穿,并于壓縮接頭鎖合于油壓裝置之螺孔后,套接于油壓裝置之接頭。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之油管接合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護套,護套由油管所貫穿,并于壓縮接頭鎖合于油壓裝置之螺孔后,套接于油壓裝置之接頭。
【文檔編號】F16L33/22GK205479815SQ201620081202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7日
【發明人】李松恩
【申請人】亨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