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包括墊塊、地腳地板、地腳絲杠、地腳支臂、地腳支架、轉軸螺栓和快卸銷;地腳支架與設備橫梁固定,地腳支臂安裝在地腳絲杠上,地腳絲杠垂直固定于地腳地板,將轉軸螺栓穿過地腳支架與地腳支臂上設有的通孔,通過轉軸螺栓可以使地腳支架與地腳支臂相對轉動,最后用快卸銷分別穿進地腳支臂和地腳支架另外的通孔內將地腳裝置進行固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地腳支臂采用L形可以加長地腳裝置的調節行程,并且將地腳支臂分解為地腳支臂和地腳支架,然后通過轉軸螺栓將兩者鉸接并用快卸銷進行固定的方法,可以實現地腳裝置翻轉從而實現地腳的疊碼使用。
【專利說明】
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設備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
【背景技術】
[0002]地腳是各類機械設備中最常用到的一種附件,它作為保證設備的平穩安全,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0003]在市場上目前應用的各類地腳中,其結構多為聯結耳片和地腳絲杠,這樣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操作空間的限制或操作人員的疏忽,地腳絲杠調整不到位,容易與地面上突起的障礙物掛碰,有發生事故的隱患。
[0004]參見圖1所示,在現有技術中設備橫梁8’與地腳支臂4 ’固定連接,地腳支臂4 ’與地腳絲杠3 ’垂直連接,地腳絲杠3 ’與地腳地板2 ’垂直固定,通過旋轉地腳絲杠3 ’頂端的轉動桿使地腳絲杠3 ’與地腳支臂4 ’發生位移,實現地腳的調整。這類地腳調節行程短,當障礙物較高時容易發生干涉,另外這類地腳無法實現疊碼運輸。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用以解決目前的地腳裝置的調整行程短和地腳裝置無法進行疊碼運輸的問題。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包括墊塊、地腳地板、地腳絲杠、地腳支臂、地腳支架、轉軸螺栓和快卸銷;
[0007]所述地腳絲杠與所述地腳地板垂直固定連接;
[0008]所述地腳支臂一端與地腳絲杠連接,另一端設有垂直排布的兩個通孔;
[0009]所述地腳支架一側設有滑槽,所述滑槽內固定設有橫梁8,在所述滑槽背面一側設有垂直排布的三個通孔,所述墊塊焊接在地腳支架上;
[0010]所述轉軸螺栓穿過地腳支架滑槽對面一側的三個通孔中位于中間位置的通孔并與地腳支臂垂直布置的兩個通孔中靠近端部位置的通孔,所述地腳支架與地腳支臂繞轉軸螺栓相對轉動;
[0011]所述快卸銷穿過所述地腳支臂的另一個通孔和地腳支架的剩余兩個通孔的任一個將地腳支臂固定在相應位置。
[0012]進一步地,所述相應位置包括預裝位置和翻轉位置。
[0013]進一步地,所述預裝位置為墊塊與地腳地板在同側位置時的狀態;所述翻轉位置為墊塊與地腳地板在相對位置時的狀態。
[0014]進一步地,在所述墊塊底面與所述地腳地板底面設有滾花花紋。
[0015]進一步地,所述地腳支臂為L型。
[0016]進一步地,在所述地腳支臂上設有減重槽。
[0017]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通過將地腳支臂分解為地腳支臂和地腳支架,然后通過轉軸螺栓將兩者鉸接并用快卸銷進行固定的方法,可以實現地腳裝置翻轉從而實現地腳的疊碼。
【附圖說明】
[0018]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
[0019]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地腳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的疊碼示意圖;
[0022]圖4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的疊碼運輸示意圖。
[0023]其中,2’是地腳地板,3 ’是地腳絲杠,4 ’是地腳支臂,8 ’是橫梁,I是墊塊,2是地腳地板,3是地腳絲杠,4是地腳支臂,5是地腳支架,6是轉軸螺栓,7是快卸銷,8是橫梁。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在附圖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型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型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0025]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沮圍的限制。
[0026]如圖2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包括墊塊1、地腳地板2、地腳絲杠3、地腳支臂4、地腳支架5、轉軸螺栓6和快卸銷7;地腳絲杠3與地腳地板2垂直固定連接;地腳支臂4一端與地腳絲杠3連接,另一端設有垂直排布的兩個通孔;地腳支架5—側設有滑槽,滑槽內固定設有橫梁8,在滑槽背面一側設有垂直排布的三個通孔,墊塊I焊接在地腳支架5上;轉軸螺栓6穿過地腳支架5滑槽對面一側的三個通孔中位于中間位置的通孔并與地腳支臂4垂直布置的兩個通孔中靠近端部位置的通孔,地腳支架5與地腳支臂4繞轉軸螺栓6相對轉動;快卸銷7穿過地腳支臂4的另一個通孔和地腳支架5的剩余兩個通孔的任一個將地腳支臂4固定在相應位置。
[0027]需要注意的是,快卸銷7的安裝位置(預裝位置與翻轉位置)有兩處,第一處為地面使用時(預裝位置),即快卸銷7插在地腳支架5最下面位置的通孔和地腳支臂4的剩余通孔;第二處為疊碼使用時(翻轉位置),地腳支臂4繞轉軸螺栓6翻轉180度,即地腳地板5底面朝上時,這時快卸銷7插在地腳支架5最上面位置的通孔和地腳支臂4的剩余的通孔。
[0028]如圖3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翻轉地腳疊碼使用時(翻轉位置),地腳支架5上的凹槽卡住設備橫梁I,拔下快卸銷7使地腳支臂4繞轉軸螺栓6進行旋轉,旋轉到翻轉位置(180度)后用快卸銷7穿進地腳支架5最上邊的通孔和地腳支臂4剩余的一個通孔。第一層翻轉地腳翻轉安裝完畢后,將需要運輸的第二層設備上按照第一層地腳安裝方進行第二層地腳的安裝,安裝完畢后將固定在第二層的翻轉地腳的墊塊I與第一層翻轉上去的地腳地板2進行對齊接觸,并放下第二層設備。依此方法進行多層設備的疊碼。由于墊塊I與地腳地板2接觸面有滾花花紋,在拉動第一層設備時,由于與第一層設備固定的墊塊I和與第二層設備固定的地腳地板2均有滾花花紋可以使每層設備之間不至于打滑,從而也隨著走動。另外,由于地腳支臂4采用L形增加了調整行程,在疊碼時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層與層之間的空間,即防止出現由于橫梁8下的輪子較大而地腳行程較短,在疊碼放置時第二層輪子與第一層橫梁I產生干涉。另外,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翻轉地腳更加輕便和方便人們的使用,在地腳支臂4的L形支臂上開有減重槽。
[0029]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地腳支臂4采用L形可以加長地腳裝置的調節行程,并且將地腳支臂4分解為地腳支臂4和地腳支架5,然后通過轉軸螺栓6將兩者鉸接并用快卸銷7進行快速固定的方法,可以實現地腳裝置翻轉從而實現地腳的疊碼。采用翻轉地腳疊碼設備可以減少設備占用的空間,并且在設備運輸時可以提高運輸效率、減少運輸成本。
[003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最優【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其特征在于,包括墊塊(I)、地腳地板(2)、地腳絲杠(3)、地腳支臂(4)、地腳支架(5)、轉軸螺栓(6)和快卸銷(7); 所述地腳絲杠(3)與所述地腳地板(2)垂直固定連接; 所述地腳支臂(4) 一端與地腳絲杠(3)連接,另一端設有垂直排布的兩個通孔; 所述地腳支架(5)—側設有滑槽,所述滑槽內固定設有橫梁8,在所述滑槽背面一側設有垂直排布的三個通孔,所述墊塊焊接在地腳支架上; 所述轉軸螺栓(6)穿過地腳支架(5)滑槽對面一側的三個通孔中位于中間位置的通孔并與地腳支臂(4)垂直布置的兩個通孔中靠近端部位置的通孔,所述地腳支架(5)與地腳支臂(4)繞轉軸螺栓(6)相對轉動; 所述快卸銷(7)穿過所述地腳支臂(4)的另一個通孔和地腳支架(5)的剩余兩個通孔的任一個將地腳支臂固定在相應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應位置包括預裝位置和翻轉位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其特征在于,所述預裝位置為墊塊(I)與地腳地板(2)在同側位置時的狀態;所述翻轉位置為墊塊(I)與地腳地板(2)在相對位置時的狀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墊塊(I)底面與所述地腳地板(2)底面設有滾花花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腳支臂(4)為L型。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合疊碼運輸的翻轉地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腳支臂(4)上設有減重槽。
【文檔編號】F16M7/00GK205424295SQ201521015936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9日
【發明人】趙曉濤, 德維藩, 張慶宇, 潘蔚, 李麗
【申請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