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本實用新型涉及家電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撐板(1)、下支撐板(2)、按鈕(3)、定位孔(4)和吸盤(5),上支撐板(1)與下支撐板(2)分別設有支撐軸,上支撐板(1)支撐軸放置于下支撐板(2)支撐軸內部,下支撐板(2)支撐軸兩側設置有定位孔(4),上支撐板(1)支撐軸設置有按鈕(3),上支撐板(1)支撐軸與下支撐板(2)支撐軸通過按鈕(3)和定位孔(4)進行配合,吸盤(5)設置于下支撐板(2)底面。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造,使用便捷。
【專利說明】
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家電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液晶電視和電腦已經成為人們家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家用電器。但是液晶顯示器的底座一般只有簡單的支撐作用,無法自由調節高度。而實際使用時,因為使用者身高不同或家具高度不一,影響使用感受并對使用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同時顯示器朝著輕量化的方向發展,重量越來越小。市面上的顯示器高度調節裝置大多存在為某一種顯示器單獨設計,或結構復雜,調節困難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結構簡單合理,使用方便,可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自由調節顯示器高度。吸盤可吸附于放置面,防止底座傾倒。本實用新型可適用于大部分市面上流行的顯示器。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5]—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包括上支撐板、下支撐板、按鈕、定位孔和吸盤,上支撐板與下支撐板分別設有支撐軸,上支撐板支撐軸放置于下支撐板支撐軸內部,下支撐板支撐軸兩側設置有定位孔,上支撐板支撐軸設置有按鈕,上支撐板支撐軸與下支撐板支撐軸通過按鈕和定位孔進行配合,吸盤設置于下支撐板底面。
[0006]所述上支撐板、下支撐板和按鈕的制作材料為ABS工程塑料。
[0007]所述按鈕底部設置彈簧形成組合為帶彈簧按鈕。
[0008]所述帶彈簧按鈕與定位孔配合良好。
[0009]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造,使用便捷。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示意圖;
[0011]圖中:
[0012]1-上支撐板;2-下支撐板;3_按鈕;4_定位孔;5_吸盤。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示意圖主視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示意圖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6]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包括上支撐板1、下支撐板2、彈簧、按鈕3、定位孔4、吸盤5,所述彈簧與所述按鈕3組合為帶彈簧按鈕,上支撐板I與下支撐板2分別設有支撐軸,上支撐板I支撐軸放置于下支撐板2支撐軸內部,下支撐板2支撐軸兩側設置有定位孔4,上支撐板I支撐軸設置有按鈕3,上支撐板I支撐軸與下支撐板2支撐軸通過按鈕3和定位孔4進行配合,吸盤5設置于下支撐板2底面。可根據使用需要選擇定位孔4,調節底座高度,所述吸盤5位于下支撐板底面,用于固定底座。
[0017]使用時,按動按鈕3,可上下移動上支撐板I。選擇合適的定位孔4后,松開按鈕3,實現底座高度調節,從而達到調節顯示器高度的目的。
[0018]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利用上述方法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出可能的變動和修飾,均屬于權利要求書保護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撐板(I)、下支撐板(2)、按鈕(3)、定位孔(4)和吸盤(5),上支撐板(I)與下支撐板(2)分別設有支撐軸,上支撐板(I)支撐軸放置于下支撐板(2)支撐軸內部,下支撐板(2)支撐軸兩側設置有定位孔(4),上支撐板(I)支撐軸設置有按鈕(3),上支撐板(I)支撐軸與下支撐板(2)支撐軸通過按鈕(3)和定位孔(4)進行配合,吸盤(5)設置于下支撐板(2)底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撐板(1)、下支撐板(2 )和按鈕(3 )的制作材料為ABS工程塑料。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調節高度的顯示器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鈕(3)底部設置彈簧形成組合為帶彈簧按鈕。
【文檔編號】F16M11/28GK205690032SQ201620567404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3日 公開號201620567404.3, CN 201620567404, CN 205690032 U, CN 205690032U, CN-U-205690032, CN201620567404, CN201620567404.3, CN205690032 U, CN205690032U
【發明人】秦志遠, 黃海松, 張慧, 魏莉
【申請人】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