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包括耐磨刀座和盤形刀具,盤形刀具設在耐磨刀座上;盤形刀具包括刀軸和刀體,刀軸兩端均通過連接銷軸固定在耐磨刀座上,刀軸左高右低傾斜設置且刀軸的中心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40°,刀軸上自左向右沿軸向方向依次設有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刀軸分別與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為過渡配合,刀體內設有軸承室,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的外圈與軸承室內壁過渡配合;本實用新型大大增加了豎井鉆機刀具的耐磨性,延長了使用壽命,進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專利說明】
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地下工程應用中的豎井鉆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
【背景技術】
[0002]在采礦工程和隧道施工領域,豎井鉆機施工方法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采礦工程和隧道施工地質條件復雜,同時地下工作空間有限,對豎井鉆機及其刀具的要求特別高。豎井鉆機用刀具是直接與巖肩、碎石接觸的零件,易磨損而需要及時更換,其中,刀具裝置的質量又直接影響到豎井鉆機的切削效果及掘進速度,這就要求豎井鉆機、刀具和刀座具有很高的耐磨性。
[0003]傳統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在使用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為:因耐磨性差,容易出現刀具過早失效的現象,刀具結構不合理排渣不順暢;同時刀座磨損較嚴重,從而需要頻繁更換新的豎井鉆機用刀具,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造成使用成本較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一種超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來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耐磨性高、排渣順暢、節約施工成本、切削效果好、維修周期長的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包括耐磨刀座和盤形刀具,盤形刀具設在耐磨刀座上;盤形刀具包括刀軸和刀體,刀軸兩端均通過連接銷軸固定在耐磨刀座上,刀軸左高右低傾斜設置且刀軸的中心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40°,刀軸上自左向右沿軸向方向依次設有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刀軸分別與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為過渡配合,刀體內設有軸承室,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的外圈與軸承室內壁過渡配合;刀體內在軸承室左側設有用于限定第一滾動軸承位置的擋圈,刀體右端內圈螺紋連接有用于壓緊第二滾動軸承的螺紋壓蓋,刀軸兩端均設有軸承套,右側的軸承套位于螺紋壓蓋與刀軸之間,左側的軸承套位于刀體與刀軸之間;刀體外型呈左細右粗的圓錐體結構,刀體外表面沿徑向方向設有切削齒,耐磨刀座外表面設有凹槽,凹槽內固定嵌設有凸出于耐磨刀座外表面的耐磨齒;切削齒和耐磨齒均由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制成;刀體外表面周向至少設有一條排渣槽。
[0006]耐磨齒外型均為圓柱體型,切削齒凸出于刀體外表面的形狀為球形。
[0007]排渣槽的橫截面為圓弧結構。
[0008]刀軸上設有注油孔,注油孔連通外界與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注油孔的進油口處設有螺紋連接有內六角螺栓。
[0009]右側的軸承套與螺紋壓蓋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圈,左側的軸承套與刀體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圈,每個軸承套與刀軸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螺紋壓蓋與刀軸之間設有第四密封圈。
[0010]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I)通過在耐磨刀座外表面增加固定由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制成的耐磨齒,大大增加了豎井鉆機刀具的耐磨性;通過刀體外表面徑向設有由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制成的切削齒,替代了傳統的硬質合金切削齒,提高了切削齒的耐磨性,減少了豎井鉆機刀具的更換次數,進而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作業效率;
[0012](2)刀體外表面周向至少設有一條排渣槽,排渣槽的槽底為圓弧結構,排渣槽設計合理,使巖石肩的流動順暢,從而減少了巖石肩對刀體的磨損,延長了刀體的使用壽命;
[0013](3)刀軸上設有注油孔,注油孔連通外界與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通過注油孔向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上注入潤滑油,增加了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的使用壽命,右側的軸承套與螺紋壓蓋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圈,左側的軸承套與刀體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圈,每個軸承套與刀軸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螺紋壓蓋與刀軸之間設有第四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用于密封刀軸與刀體之間的潤滑油,防止潤滑油外泄,內六角螺栓用于封堵注油孔;
[0014](4)螺紋壓蓋與軸承套均用于固定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防止其在施工時,沿刀軸移動。
[001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大大增加了豎井鉆機刀具的耐磨性,延長了使用壽命,進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包括耐磨刀座I和盤形刀具,盤形刀具設在耐磨刀座I上;盤形刀具包括刀軸2和刀體3,刀軸2兩端均通過連接銷軸4固定在耐磨刀座I上,刀軸2左高右低傾斜設置且刀軸2的中心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40°,刀軸2上自左向右沿軸向方向依次設有第一滾動軸承5、推力軸承6和第二滾動軸承7,刀軸2分別與第一滾動軸承5、推力軸承6和第二滾動軸承7為過渡配合,刀體3內設有軸承室,第一滾動軸承5、推力軸承6和第二滾動軸承7的外圈與軸承室內壁過渡配合;刀體3內在軸承室左側設有用于限定第一滾動軸承5位置的擋圈19;刀體3右端螺紋連接有用于壓緊第二滾動軸承的螺紋壓蓋8,刀軸2兩端均設有軸承套9,右側的軸承套9位于螺紋壓蓋8與刀軸2之間,左側的軸承套9位于刀體3與刀軸2之間;刀體外型呈左細右粗的圓錐體結構,刀體3外表面沿徑向方向設有切削齒10,耐磨刀座I外表面設有凹槽,凹槽內固定嵌設有凸出于耐磨刀座I外表面的耐磨齒11;切削齒10和耐磨齒11均由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制成;刀體3外表面周向至少設有一條排渣槽12。
[0018]耐磨齒11外型為圓柱體形,切削齒10凸出于刀體3外表面的形狀為球形。
[0019]排渣槽12的橫截面為圓弧結構。
[0020]刀軸2上設有注油孔13,注油孔13連通外界與第一滾動軸承5、推力軸承6和第二滾動軸承7 ;注油孔13的進油口處設有螺紋連接有內六角螺栓14。
[0021]右側的軸承套9與螺紋壓蓋8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圈15,左側的軸承套9與刀體3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圈16,每個軸承套9與刀軸2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17,螺紋壓蓋8與刀軸2之間設有第四密封圈18。
[0022]本裝置通過在耐磨刀座I外表面增加固定由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制成的耐磨齒11,大大增加了豎井鉆機刀具的耐磨性;通過刀體3外表面徑向設有由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制成的切削齒10,替代了傳統的硬質合金切削齒10,提高了切削齒10的耐磨性;刀體3外表面周向至少設有一條排渣槽12,排渣槽12的槽底為圓弧結構,排渣槽12設計合理,使巖石肩的流動順暢,從而減少了巖石肩對刀體3的磨損;刀軸2上設有注油孔13,注油孔13連通外界與第一滾動軸承5、推力軸承6和第二滾動軸承7,通過注油孔13向第一滾動軸承5、推力軸承6和第二滾動軸承7上注入潤滑油,增加了第一滾動軸承5、推力軸承6和第二滾動軸承7的使用壽命,右側的軸承套9與螺紋壓蓋8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圈15,左側的軸承套9與刀體3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圈16,每個軸承套9與刀軸2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17,螺紋壓蓋8與刀軸2之間設有第四密封圈18,第一密封圈15、第二密封圈16、第三密封圈17和第四密封圈18用于密封刀軸2與刀體3之間的潤滑油,防止潤滑油外泄;螺紋壓蓋8與軸承套9均用于固定第一滾動軸承5、推力軸承6和第二滾動軸承7,防止其在施工時,沿刀軸2移動。
[0023]本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材料、結構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耐磨刀座和盤形刀具,盤形刀具設在耐磨刀座上;盤形刀具包括刀軸和刀體,刀軸兩端均通過連接銷軸固定在耐磨刀座上,刀軸左高右低傾斜設置且刀軸的中心線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0°-40°,刀軸上自左向右沿軸向方向依次設有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刀軸分別與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為過渡配合,刀體內設有軸承室,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的外圈與軸承室內壁過渡配合;刀體內在軸承室左側設有用于限定第一滾動軸承位置的擋圈,刀體右端內圈螺紋連接有用于壓緊第二滾動軸承的螺紋壓蓋,刀軸兩端均設有軸承套,右側的軸承套位于螺紋壓蓋與刀軸之間,左側的軸承套位于刀體與刀軸之間;刀體外型呈左細右粗的圓錐體結構,刀體外表面沿徑向方向設有切削齒,耐磨刀座外表面設有凹槽,凹槽內固定嵌設有凸出于耐磨刀座外表面的耐磨齒;切削齒和耐磨齒均由聚晶金剛石復合片制成;刀體外表面周向至少設有一條排渣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其特征在于:耐磨齒外型均為圓柱體型,切削齒凸出于刀體外表面的形狀為球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其特征在于:排渣槽的橫截面為圓弧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其特征在于:刀軸上設有注油孔,注油孔連通外界與第一滾動軸承、推力軸承和第二滾動軸承;注油孔的進油口處設有螺紋連接有內六角螺栓。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高耐磨的豎井鉆機用刀具,其特征在于:右側的軸承套與螺紋壓蓋之間設有第一密封圈,左側的軸承套與刀體之間設有第二密封圈,每個軸承套與刀軸之間設有第三密封圈,螺紋壓蓋與刀軸之間設有第四密封圈。
【文檔編號】E21D1/06GK205618163SQ201620435550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5月16日
【發明人】王瑞利, 陳會鴿, 王清彬, 孫晨磊, 崔文豪
【申請人】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