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包括左底座腔,左底座腔右側設置有支撐柱,支撐柱右側下部設置有右底座腔,左底座腔和右底座腔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存放腔和右存放腔,左底座腔和右底座腔上部分別設置有左支撐板和右支撐板,左支撐板和右支撐板上部分別設置有左儲存腔和右儲存腔,左儲存腔和右儲存腔上部設置有頂板腔,左儲存腔和右儲存腔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儲物架和右儲物架,左儲物架和右儲物架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隔板和右隔板;右儲存腔右側設置有除塵器,除塵器上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進塵管和第二進塵管。該實用新型裝置能夠有效地針對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進行儲存,更好地針對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進行除塵處理。
【專利說明】
一種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自動化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
【背景技術】
[0002]自動化技術廣泛用于工業、農業、軍事、科學研究、交通運輸、商業、醫療、服務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動化技術不僅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部分腦力勞動以及惡劣、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而且能擴展人的器官功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自動化設備中包含有動力元件,控制元件,執行元件,傳動元件等。為了減少粉塵對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的破壞,需要對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進行除塵處理,對元件進行保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以便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更好的裝置,方便根據需要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改善使用效果。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種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包括左底座腔,左底座腔右側設置有支撐柱,支撐柱右側下部設置有右底座腔,左底座腔和右底座腔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存放腔和右存放腔,左底座腔和右底座腔上部分別設置有左支撐板和右支撐板,左支撐板和右支撐板上部分別設置有左儲存腔和右儲存腔,左儲存腔和右儲存腔上部設置有頂板腔,左儲存腔和右儲存腔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儲物架和右儲物架,左儲物架和右儲物架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隔板和右隔板;右儲存腔右側設置有除塵器,除塵器上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進塵管和第二進塵管,第一進塵管上部和第二進塵管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進塵腔和第二進塵腔,第一進塵腔下部和第二進塵腔上部分別連接有多個第一吸塵管和第二吸塵管,第一進塵腔下部中間位置連接有第三進塵腔,第三進塵腔左右兩側均連接有多個第三吸塵管,左儲存腔左側設置有熱風機,熱風機上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吹風管和第二吹風管,第一吹風管上端與第一進塵腔下部左側相連接,第二吹風管下端與第二進塵腔上部左側相連接。
[0006]進一步地,左底座腔和右底座腔下部均設置有移動輪。
[0007]該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該實用新型裝置能夠有效地針對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進行儲存,更好地針對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進行除塵處理,改善元件的儲存環境。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使用裝置結構示意圖。
[0009]圖中標記說明:1、熱風機;2、左儲存腔;3、第三吸塵管;4、第三進塵腔;5、頂板腔;
6、第一進塵腔;7、右儲存腔;8、第一進塵管;9、除塵器;10、右隔板;11、右儲物架;12、右支撐板;13、第二進塵管;14、右底座腔;15、右存放腔;16、第二吸塵管;17、支撐柱;18、左存放腔;19、第二進塵腔;20、左儲物架;21、第二吹風管;22、左底座腔;23、左支撐板;24、移動輪;25、左隔板;26、第一吸塵管;27、第一吹風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
[0011 ]如圖1所示的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包括左底座腔22,左底座腔22右側設置有支撐柱17,支撐柱17右側下部設置有右底座腔14,左底座腔22和右底座腔14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存放腔18和右存放腔15,左底座腔22和右底座腔14上部分別設置有左支撐板23和右支撐板12,左支撐板23和右支撐板12上部分別設置有左儲存腔2和右儲存腔7,左儲存腔2和右儲存腔7上部設置有頂板腔5,左儲存腔2和右儲存腔7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儲物架20和右儲物架11,左儲物架20和右儲物架11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隔板25和右隔板10;右儲存腔7右側設置有除塵器9,除塵器9上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進塵管8和第二進塵管13,第一進塵管8上部和第二進塵管13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進塵腔6和第二進塵腔19,第一進塵腔6下部和第二進塵腔19上部分別連接有多個第一吸塵管26和第二吸塵管16,第一進塵腔6下部中間位置連接有第三進塵腔4,第三進塵腔4左右兩側均連接有多個第三吸塵管3,左儲存腔2左側設置有熱風機I,熱風機I上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吹風管27和第二吹風管21,第一吹風管27上端與第一進塵腔6下部左側相連接,第二吹風管21下端與第二進塵腔19上部左側相連接。左底座腔22和右底座腔14下部均設置有移動輪24。
[0012]該實用新型裝置在具體實施時,將不同種類的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分別放入左儲物架20和右儲物架11中進行儲存,利用左隔板25和右隔板10將左儲物架20和右儲物架11分隔成多個空間,避免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堆疊在一起。需要進行除塵處理時,關閉第一吹風管27和第二吹風管21上的閥門開關,打開第一進塵管8和第二進塵管13上的閥門開關,啟動除塵器9,對左儲物架20和右儲物架11中的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進行除塵處理,將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表面的粉塵從第一吸塵管26、第二吸塵管16和第三吸塵管3吸入第一進塵腔6、第二進塵腔19和第三進塵腔4內,粉塵再從第一進塵管8和第二進塵管13進入除塵器9內進行收集。需要進行防潮處理時,關閉第一進塵管8和第二進塵管13上的閥門開關,打開第一吹風管27和第二吹風管21上的閥門開關,啟動熱風機I,經加熱后的空氣從第一吹風管27和第二吹風管21進入第一進塵腔6、第二進塵腔19和第三進塵腔4,再從第一吸塵管26、第二吸塵管16和第三吸塵管3吹出,對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進行干燥處理,同時將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上的粉塵吹離。在左存放腔18和右存放腔15中存放常用的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可以方便地拿取。
[0013]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底座腔(22),所述左底座腔(22)右側設置有支撐柱(17),所述支撐柱(17)右側下部設置有右底座腔(14),所述左底座腔(22)和右底座腔(14)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存放腔(18)和右存放腔(15),所述左底座腔(22)和右底座腔(14)上部分別設置有左支撐板(23)和右支撐板(12),所述左支撐板(23)和右支撐板(12)上部分別設置有左儲存腔(2)和右儲存腔(7),所述左儲存腔(2)和右儲存腔(7)上部設置有頂板腔(5),所述左儲存腔(2)和右儲存腔(7)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儲物架(20)和右儲物架(11),所述左儲物架(20)和右儲物架(11)內部分別設置有多個左隔板(25)和右隔板(10);所述右儲存腔(7)右側設置有除塵器(9),所述除塵器(9)上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進塵管(8)和第二進塵管(13),所述第一進塵管(8)上部和第二進塵管(13)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進塵腔(6)和第二進塵腔(19),所述第一進塵腔(6)下部和第二進塵腔(19)上部分別連接有多個第一吸塵管(26)和第二吸塵管(16),所述第一進塵腔(6)下部中間位置連接有第三進塵腔(4),所述第三進塵腔(4)左右兩側均連接有多個第三吸塵管(3),所述左儲存腔(2)左側設置有熱風機(I),所述熱風機(I)上下部分別連接有第一吹風管(27)和第二吹風管(21),所述第一吹風管(27)上端與第一進塵腔(6)下部左側相連接,所述第二吹風管(21)下端與第二進塵腔(19)上部左側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動化設備內部元件除塵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底座腔(22)和右底座腔(14)下部均設置有移動輪(24)。
【文檔編號】B08B5/04GK205613788SQ201620369008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7日
【發明人】宋延輝, 祁正貴, 吳燔
【申請人】宋延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