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869944閱讀:39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對有機廢水的厭氧處理設備,具體地說,是一種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屬于廢水處理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IC厭氧反應器是一種處理效率較高的有機廢水處理設備,它具有內循環系統。內循環系統的存在使IC厭氧反應器能保持較高的污泥濃度,并能提高傳質速率和厭氧消化速率。但是由于現有的IC厭氧反應器只有一套內循環系統,當IC反應器容積較大,直徑較大時,僅靠一套內循環系統來實現有機廢水與污泥的均勻混合與接觸是比較困難的。
因此,按照現行的設計方法,直徑較大的IC反應器傳質不夠理想,容積有機負荷會相應降低。如果想得到較高的傳質效率,就必須增加進水時的動力消耗。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用以克服上述已有產品的不足。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能在大直徑、大容量的厭氧反應器內實現均勻布水,并使有機廢水與污泥之間有著較高的傳質速率和較高的容積有機負荷。
為了解決這些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由罐體和罐體內部的內循環系統構成,其特征是在罐體內設置四套內循環系統;每套內循環系統均有一個氣液分離器,該氣液分離器位于罐體上方,它通過回流管與罐體下端的旋流布水器連接,它還分別通過各自的一級提升管和各自的二級提升管與罐體內的集氣器和三相分離器連接。
所述的集氣器只有一個,所述的三相分離器也只有一個,它們分別與四套內循環系統連接。
所述的集氣器和三相分離器也可以分別被隔板隔為四個獨立的區域,四個獨立的區域分別與四套內循環系統連接。
在罐體底部設置有四塊弧形導流板,將罐體底部分為四個獨立的區域,四個旋流布水器分布于該四個獨立的區域內。
本技術方案的積極效果是能在大容量、大直徑的厭氧反應器內實現均勻布水,并使有機廢水與污泥之間有著較高的傳質速率和較高的容積有機負荷。為建造大容量、大直徑的厭氧反應器提供了一種更經濟、更合理的內循環系統。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并提供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罐體10內設置四套內循環系統。每套內循環系統均有一個氣液分離器8,該氣液分離器8位于罐體10上方,它通過回流管5與罐體10下端的旋流布水器1相連接,它還分別通過各自的一級提升管6和各自的二級提升管9與罐體10內的集氣器4和三相分離器7連接。
所述的集氣器4和三相分離器7可以各有一個,分別為四套內循環系統共用。
所述的集氣器4和三相分離器7也可以分別被隔板隔為四個獨立的區域,四個獨立的區域分別與四套內循環系統連接。
為使進水與循環水按一定方向有序流動而互不干擾,在罐體10底部設置有四塊弧形導流板2,將罐體10底部分為四個獨立的區域,四個旋流布水器1分布于該四個獨立的區域內。這種結構的反應器仍能均勻布水,具有較高的傳質速率和容積有機負荷。
由于是大型裝置,在罐體10內設置有中央立柱3,其下端固定在罐體10底部,上端與所述三相分離器7固定連接,中部與所述集氣器4相固定。中央立柱3起到支撐、穩定整個內循環系統的作用。
權利要求1.一種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由罐體(10)和罐體(10)內部的內循環系統構成,其特征是在罐體(10)內設置四套內循環系統;每套內循環系統均有一個氣液分離器(8),該氣液分離器(8)位于罐體(10)上方,它通過回流管(5)與罐體(10)下端的旋流布水器(1)連接,它還分別通過各自的一級提升管(6)和各自的二級提升管(9)與罐體(10)內的集氣器(4)和三相分離器(7)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集氣器(4)只有一個,所述的三相分離器也只有一個,它們分別與四套內循環系統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集氣器(4)和三相分離器(7)分別被隔板隔為四個獨立的區域,四個獨立的區域分別與四套內循環系統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其特征是在罐體(10)底部設置有四塊弧形導流板(2),將罐體(10)底部分為四個獨立的區域,四個旋流布水器(1)分布于該四個獨立的區域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大直徑大容量IC厭氧反應器,在罐體(10)內設置四套內循環系統;每套內循環系統均有一個氣液分離器(8),該氣液分離器(8)位于罐體(10)上方,它通過回流管(5)與罐體(10)下端的旋流布水器(1)連接,它還分別通過各自的一級提升管(6)和各自的二級提升管(9)與罐體(10)內的集氣器(4)和三相分離器(7)連接。為建造大容量、大直徑的厭氧反應器提供了一種更經濟、更合理的內循環系統。
文檔編號C02F3/28GK2903040SQ20062008400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30日
發明者邵希豪 申請人:邵希豪, 于德利, 龐維珍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