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器室內機及換熱單元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包括換熱單元及承載所述換熱單元本體(4)的底座(5),所述底座(5)上形成有安置槽(51),所述安置槽(51)設置有承載臺(52),所述承載臺(52)上開設有泄水槽。本發明有利于冷凝水的順利排放,從而有效地防止在換熱單元本體和底邊框的配合處產生冰塊和臟污積聚而產生堵塞。
【專利說明】
空調器室內機及換熱單元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換熱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及換熱單元。
【背景技術】
[0002]為了保證離心葉輪的轉動可靠性,風道蓋板與離心葉輪之間會預留有配合間隙,這就使得由風道蓋板的導流口吹向離心葉輪的部分進風會由二者的配合間隙處溢散,從而造成有效進風量降低、降低了空調器的換熱效果和能效,并容易因氣流紊亂而導致振動和噪聲加劇。
[0003]此外,由于漏風處容易產生凝露,會對電器部件形成安全威脅,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而且,現有的空調器(如蒸發器)會產生冷凝水,冷凝水如果不能順利排放的話會由于可能產生冰塊和臟污積聚而產生堵塞。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及換熱單元,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冷凝水不能順利排放的問題。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包括換熱單元及承載所述換熱單元本體的底座,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設置有承載臺,所述承載臺上開設有泄水槽。
[0006]進一步地,換熱單元包括換熱單元本體,底邊框,所述底邊框安裝在所述換熱單元本體的下方。
[0007]進一步地,所述底邊框上設置有多個排水孔。
[0008]進一步地,所述多個排水孔分為多排排水孔,相鄰的兩排的排水孔交錯設置。
[0009]進一步地,所述底邊框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所述換熱單元本體的支撐體。
[0010]進一步地,所述支撐體為形成在所述底邊框上的凸起。
[0011]進一步地,所述承載臺相對于水平方向傾斜地設置。
[0012]進一步地,所述安置槽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承載臺與所述第一側壁連接,所述承載面沿遠離所述第一側壁的方向向下傾斜。
[0013]進一步地,在所述承載臺上沿所述換熱單元設置有多個所述泄水槽。
[0014]進一步地,所述安置槽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承載臺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上,所述承載臺與所述第二側壁間隔設置,所述泄水槽與所述承載臺和所述第二側壁之間的間隔相通。
[0015]進一步地,所述安置槽內還設置有用于承載所述換熱單元的支撐立板,所述支撐立板設置在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承載臺之間。
[0016]進一步地,所述支撐立板包括多個支撐立板段,相鄰的兩個所述支撐立板段間隔設置,并形成冷凝水的流通路徑。
[0017]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換熱單元,包括:換熱單元本體;底邊框,安裝在所述換熱單元本體的下方,所述底邊框上設置有多個排水孔。
[0018]進一步地,所述多個排水孔分為多排排水孔,相鄰的兩排排水孔交錯設置。
[0019]進一步地,所述底邊框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所述換熱單元本體的支撐體。
[0020]進一步地,所述支撐體為形成在所述底邊框上的凸起。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換熱單元承載在底座上,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設置有承載臺,所述承載臺上開設有泄水槽,有助于實現冷凝水的順利排放。
【附圖說明】
[0021]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2]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底殼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3示出了圖2的P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5]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底殼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26]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底殼和安裝在底殼上的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底殼和安裝在底殼上的離心風機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7示出了圖6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9]圖7a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離心風機的離心葉輪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8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底殼和安裝在底殼上的離心風機分解結構示意圖;
[0031 ]圖9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風道蓋板和電器盒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10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風道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0033I圖11示出了圖10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0034]圖1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第一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1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第二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1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底殼和風道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0037]圖1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底殼、風道蓋板和離心風機安裝在一起后的結構不意圖;
[0038]圖16示出了圖15中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39]圖17示出了圖16中M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40]圖18示出了圖16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0041]圖19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蒸發器和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0042 ]圖20示出了圖19中B-B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43 ]圖20a示出了圖20中C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44]圖2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面板體和前面板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45]圖2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驅動結構和進風格柵的結構示意圖;
[0046]圖2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前面板未推出)的結構示意圖;
[0047]圖2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前面板被推出)的結構示意圖;
[0048]圖25示出了圖24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49]圖2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前面板被推出)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50]圖2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空調器的控制方法的實施例的開機步驟的流程不意圖;以及
[0051 ]圖28示出了圖27的控制方法的實施例的關機步驟的流程示意圖。
[0052]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0053]1、底殼;11、風道;11a、第一側壁;11b、第二側壁;111、第一風道;112、第二風道;121、上出風口; 122、下出風口; 1211、第一上出風口; 1212、第二上出風口; 1221、第一下出風口 ; 1222、第二下出風口 ; 13、電器盒安裝部;131、電器盒;1321、第二走線通道;1322、第三走線通道;1323、第四走線通道;133、第一蓋板;1331、第一連接部;1332、第二連接部;134、第二蓋板;1341、第三連接部;1342、第四連接部;14、電機散熱孔;151、第一上蝸舌;152、第二上蝸舌;153、第一下蝸舌;154、第二下蝸舌;16、掃風機構;161、第一上掃風機構;162、第二上掃風機構;163、第一下掃風機構;164、第二下掃風機構;171、上導風板;173、下導風板;181、風道底面;1821、安裝凹槽底面;1822、安裝凹槽側壁;2、風道蓋板;21、導流口;24、防漏風凹槽;25、支撐筋;211、第一導流口;212、第二導流口 ;22、第一走線通道;221、隔板;2211、布線缺口; 222、避讓缺口; 23、驅動盒;24、防漏風凹槽;25、支撐筋;26、立板;3、離心風機;3a、第一離心風機;3b、第二離心風機;31、離心葉輪;311、輪轂;3111、通風孔;312、擋風凸沿;32、電機壓蓋;321、第一罩體;322、連接凸緣;323、加強結構;33、風機電機;313、葉體板;314、導流圈;4、蒸發器;5、底座;51、安置槽;52、承載臺;53、支撐立板;54、引水管;6、前面板;61、上進風口 ;62、下進風口 ;63、側進風口 ;7、面板體;71、擋板容納槽;73、進風格柵;74、框架;75、過濾網;76、驅動機構;81、上進風擋板;82、下進風擋板;9、出風擋板;91、上出風擋板;92、下出風擋板;93、步進電機;94、止擋臺階面;95、第二避讓凹槽;96、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0054]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0055]應該指出,以下詳細說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對本申請提供進一步的說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
[0056]如圖1、圖9和圖24所示,本實施例的空調器包括:依次設置的底殼1、離心風機3、風道蓋板2、蒸發器4、面板體7、前面板6、上進風擋板81、下進風擋板82以及出風擋板9。下面將對以上結構一一進行介紹。
[0057]如圖2至圖8及圖25所示,底殼I具有相對設置的上側和下側,底殼I上設置有由上側向下側延伸的風道11,風道11具有對應于上側的上出風口 121以及對應于下側的下出風口 122,上出風口 121處設置有上導風板171及上掃風機構,下出風口 122處設置有下導風板173及下掃風機構。上出風口 121向上出風,下出風口 122向下出風。上出風口 121處設置有上導風板171及上掃風機構,下出風口 122處設置有下導風板173及下掃風機構。這樣,用戶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由上出風口 121和/或下出風口 122出風,進而提高了對出風方向調節的幅度,從而提高了用戶的舒適度。底殼I上具有電機散熱孔14,該電機散熱孔14的具體結構及作用會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0058]如圖9和圖10所示,風道蓋板2具有與風道11連通的導流口21。風道蓋板2的具體結構及作用會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0059]如圖1、圖7、圖7a和圖8所示,離心風機3設置在風道內。離心風機3包括風機電機33及被風機電機33驅動的離心葉輪31,離心葉輪31具有葉體板313。關于離心風機3的具體結構及位置關系會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0060]如圖1所示,蒸發器4設置在離心風機3的遠離底殼I的一側。本實施例中,蒸發器4罩設全部的導流口21。或者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每個導流口21對應設置有一個蒸發器。
[0061 ]如圖1、圖24和圖26所示,前面板6可移動地設置在底殼I上,前面板6優選具有遠離底殼I的打開位置以及靠近底殼I的關閉位置,前面板6處于打開位置時,前面板6和底殼I之間形成進風口。其中,進風口包括上進風口61和下進風口62以及設置在上進風口61和下進風口 62之間的側進風口 63 ο更進一步地,上進風口 61和下進風口 62形成在風道蓋板2和前面板6之間。優選地,前面板6與風道蓋板2的位置可調節地連接。由于前面板6與風道蓋板2的位置可調節地連接,因而通過改變前面板6與風道蓋板2之間的距離,可以調節進風口的大小,從而使空調器具有單位時間內進風量可調的特點,進而優化了空調器的換熱可靠性。前面板6可移動地設置在底殼I上,使得空調器的厚度減小,使得空調器更加的纖薄。當然,前面板6也可以固定設置在底殼I上,前面板6和底殼I之間形成進風口。面板體7包括框架和罩在框架74上的過濾網75。有利于避免雜質進入空調器室內機妨礙空調器室內機的正常工作,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室內機出現故障的概率。
[0062]如圖24所示,上進風擋板81對應設置在上進風口 61處,并用于遮擋或打開上進風口 61。下進風擋板82對應設置在下進風口 62處并用于遮擋或打開下進風口 62。當空調器處于上出風狀態時,上進風擋板81遮擋上進風口 61,當空調器處于下出風狀態時,下進風擋板82遮擋下進風口62。由于設置有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因而在當與之對應的排風口進行排風時,通過關閉相應的進風擋板,可以有效避免排風回流,從而有效改善空調器的換熱效果,并能夠顯著提高空調器的能效,使空調器具有能耗低、運行性能好的特點。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的具體結構及連接關系會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0063 ] 如圖9、圖16、圖18、圖25所示,每個出風口均相對應地設置有可樞轉的出風擋板9,每個出風擋板9具有避讓風道11的第一位置和封閉相應的出風口的第二位置。用戶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由哪個出風口出風,提高了對出風方向調節的幅度,從而提高了用戶的舒適度。在本實施例中,出風擋板包括上出風擋板91以及下出風擋板92,上出風擋板91與上出風口 121對應設置,下出風擋板92與下出風口 122對應設置,上出風擋板91通過樞轉能夠避讓上出風口 121或者封閉上出風口 121,下出風擋板92通過樞轉能夠避讓下出風口 122或者封閉下出風口 122。上述結構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封閉上出風口 121或者下出風口 122。當空調器處于上出風狀態,在該狀態下,下出風擋板92樞轉至封閉下出風口 122的位置,上出風擋板91位于避讓上出風口 121的位置,此時,空調器僅通過上出風口 121出風。同理,也可以僅通過下出風口 122出風或者通過上出風口 121和下出風口 122同時出風。出風擋板9的具體結構及連接關系會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
[0064]下面將對電機散熱孔14的具體結構及作用進行詳細說明。
[0065]如圖2和圖8所示,底殼I上對應風機電機33的位置具有電機散熱孔14。由于電機散熱孔14設置在底殼I上,也就是采用底殼I 一側散熱的方式使風機電機33的熱能通過底殼I上的電機散熱孔14被排出,因而使得無論空調器處于制熱或制冷模式下,均可以保證風機電機33的散熱效果、消除了模式轉換對風機電機33散熱的影響,從而有效提高了風機電機33的散熱可靠性,保證了風機電機33散熱的穩定性,進而使得風機電機33的運行溫度降低、工作效率高、能耗低、使用壽命長。
[0066]本發明中的底殼I內形成風道11,空調器還包括用于將風機電機33的外殼與風道11隔離的電機壓蓋32,電機壓蓋32罩設在風機電機33的外部并與底殼I連接。由于采用電機壓蓋32罩設在風機電機33的外部,也就是將風機電機33與風道11進行隔離,因而使得風道11內風的溫度不會對風機電機33造成影響,并通過底殼I上的電機散熱孔14保證了風機電機33的散熱可靠性,從而保證了風機電機33運行溫度的穩定性。
[0067]在圖8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中,電機壓蓋32包括第一罩體321和連接凸緣322,第一罩體321扣設在風機電機33的外殼的外部,第一罩體321的開口端設置有連接凸緣322,連接凸緣322與底殼I面面配合。由于設置有第一罩體321,因而在保證風機電機33能夠穩定安裝在底殼I上的同時,還有效將風機電機33與風道11隔離,從而保證了風機電機33的運行可靠性。由于設置有連接凸緣322,因而保證了第一罩體321與底殼I的連接可靠性。同時,由于連接凸緣322與底殼I面面配合,因而增大了二者的接觸面積,有效降低了局部的應力集中。
[0068]優選地,電機壓蓋32還包括加強結構323,加強結構323設置在第一罩體321上。由于在第一罩體321上設置有加強結構323,因而提高了電機壓蓋32整體結構強度,有效提高了電機壓蓋32的使用可靠性。
[0069]如圖8所示,加強結構323包括一條或多條加強筋,加強筋沿罩體的中心向第一罩體321的開口端延伸,且多條加強筋彼此間隔設置。當然,加強筋還可以呈環形設置在第一罩體321上。
[0070]在一個未圖示的優選實施方式中,空調器還包括風機電機固定支架,風機電機固定支架壓接在風機電機33的外部并與底殼I連接,風機電機固定支架上具有第一通風結構。由于底殼I上具有電機散熱孔14,因而即使風道11內的風通過第一通風結構會對風機電機33產生影響,此時風機電機33上的熱量也會通過電機散熱孔14耗散到外部環境中,從而保證了風機電機的散熱可靠性和散熱方式的多樣性。特別是在制冷模式下,風道11內的冷風會對風機電機33進行降溫,從而避免風機電機33過熱,保證了風機電機33的運行穩定性和可靠性。
[0071]優選地,空調器還包括第二罩體,第二罩體可旋轉地設置在風機電機固定支架上,第二罩體具有第二通風結構,第二罩體具有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當第二罩體處于第一工作位置時,第一通風結構與第二通風結構連通并使風道11與風機電機33連通;當第二罩體處于第二工作位置時,第一通風結構與第二通風結構交錯設置以使風道11與風機電機33隔離。由于設置有具有第二通風結構的第二罩體,因而通過改變第二罩體的工作位置,可以實現風機電機33與風道11隔離或連通的狀態轉換,從而在空調器處于不同的模式時,可以有選擇地控制風機電機33的散熱方式。
[0072]具體而言,空調器具有兩種工作模式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熱模式,當空調器處于制冷模式時,第二罩體處于第一工作位置;當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時,第二罩體處于第二工作位置。
[0073]當空調器處于制冷模式時,此時風道11內的冷風可以對風機電機33起到降溫的作用,從而通過底殼I 一側散熱和冷風散熱相結合的方式,保證風機電機33處于正常運行狀
??τ O
[0074]當空調器處于制熱模式時,此時風道11內的熱風會進一步提高風機電機33的溫度,此時就需要將風機電機33與風道11隔離,避免熱風對風機電機33的影響,從而使風機電機33僅通過底殼I上的電機散熱孔14進行散熱,以保證風機電機33處于正常運行狀態。
[0075]如圖2和圖3所示,電機散熱孔14呈腰形孔或圓形。當電機散熱孔14呈腰形孔時,與圓形的電機散熱孔14相比,能夠有效增大電機散熱孔14的開設面積,從而提高電機散熱孔14的散熱效果。
[0076]當然,電機散熱孔14還可以設置為多邊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的幾何形狀等。
[0077]在圖2和圖3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中,電機散熱孔14為多個,多個電機散熱孔14沿風機電機33的周向間隔設置,且呈腰形的電機散熱孔14的長徑沿風機電機33的徑向設置。由于電機散熱孔14為多個,因而能夠有效提高風機電機33的散熱效率,保證空調器的散熱可靠性。當呈腰形的電機散熱孔14的長徑沿風機電機33的徑向設置時,不僅能夠保證散熱面積充足,還使得風機電機33的散熱效果均一性好,避免風機電機33局部過熱,從而提高了風機電機33的運行可靠性。
[0078]優選地,空調器還包括離心葉輪31,離心葉輪31的輪轂311呈封閉式的弧形結構,離心葉輪31的輪轂311罩設在風機電機33的外部以減少風道11與風機電機33的連通面積。由于離心葉輪31的輪轂311呈封閉式的弧形結構,因而通過離心葉輪31的自身的隔離作用,可以減少風道11與風機電機33的連通面積,從而降低風道11內風的溫度對風機電機33的影響,保證了風機電機33的運行可靠性。
[0079]當然,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中,空調器還包括離心葉輪31,離心葉輪31的輪轂311具有通風孔3111。由于離心葉輪31的輪轂311具有通風孔3111,因而增加了風道11與風機電機33的連通面積,當空調器處于制冷模式時,風道11內的冷風還會對風機電機33起到降溫的作用,從而提高了風機電機33的散熱可靠性。
[0080]下面將對風道蓋板2的具體結構及作用進行詳細說明。
[0081]如圖9所示,風道蓋板2的朝向底殼I的一側設置有沿風道11的側邊延伸的立板26,立板26與風道11的側壁搭接。立板26與風道11的側壁搭接并抵接,用于防止風道11出現漏風的問題。本發明中的風道蓋板2的遠離底殼I的一側設置有用于支撐蒸發器的支撐筋25。由于設置有支撐筋25,因而保證了蒸發器的安裝可靠性,并增加了蒸發器與風道蓋板2的接觸面積,有效避免蒸發器晃動、振動,提高了蒸發器的設置穩定性和運行可靠性。如圖14和圖16所示,支撐筋25位于風道蓋板2的中部。優選地,支撐金25位于兩個導流口 21之間。由于蒸發器的質量較重、體積較大,因而在風道蓋板2的中部設置支撐筋25能夠在保證蒸發器的放置可靠性的同時,加強風道蓋板2的整體結構強度,從而提高空調器的運行可靠性和穩定性。
[0082]下面將對離心風機3的具體結構及位置關系進行詳細說明。
[0083]如圖4至圖7、圖16、圖17所示,底殼I具有風道底面181及安裝離心風機3的安裝凹槽,風道底面181位于安裝凹槽的周向外側,風機電機33設置在安裝凹槽內,葉體板313高于或者平齊于風道底面181。
[0084]空調器包括底殼I和離心風機3。底殼I上設置有與離心風機3配合的風道及出風口,離心風機3設置在風道內。本實施例的空調器采用離心風機3,該離心風機3相對于現有技術的貫流風葉而言,在空調器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較薄,這樣能夠有效地減小空調器的厚度。同時,底殼I具有安裝離心風機3的安裝凹槽,上述安裝凹槽的設置能夠進一步地減小空調器的厚度,使得空調器更加的纖薄。在本申請中,離心風機3具有葉體板313,底殼I具有位于安裝凹槽周向外側的風道底面181,葉體板313突出于風道底面181。離心風機3在出風時風會從葉體板313之上向外吹出,離開葉體板313后的風會到達風道底面181,葉體板313突出于風道底面181使得葉體板313對上述風的阻力更小,進而保證了空調器能夠達到較大的出風量。由上述內容可知,本申請的空調器在解決厚度問題的同時有效地保證了出風量,使得用戶體驗更佳。
[0085]在實施例一中,安裝凹槽包括安裝凹槽底面1821及安裝凹槽側壁1822,安裝凹槽側壁1822由安裝凹槽底面1821至風道底面181的方向上逐漸擴大的延伸。上述結構使得出風阻力更小,進而更好地保證出風量。
[0086]如圖17所示,在實施例一中,安裝凹槽側壁1822的母線與安裝凹槽底面1821之間呈銳角夾角α。上述結構便于加工制作、安裝以及檢修,同時上述結構能夠保證向出風阻力較小。
[0087]上述銳角夾角優選在40°至50°的范圍內。如圖1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安裝凹槽側壁1822的母線與安裝凹槽底面1821之間的夾角α為45°,此角度制作簡單,容易實現,而且有利于對空氣流動的導向形成緩沖作用。
[0088]如圖15和圖16所示,在實施例一中,安裝凹槽底面1821的直徑大于離心風機3的外徑。這保證了離心風機3在其所在的空間順暢地作回轉運動。
[0089]如圖15所示,在實施例一中,風道設置為兩個,兩個風道并排布置,同時與風道對應的離心風機3也設置為兩個。兩個風道及對應的離心風機3的設置。這樣一方面能夠保證出風量,另一方面,空調器的占用空間增加不多。當然,風道和離心風機3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為三個或者三個以上。
[0090]如圖1和圖7所示,優選地,風機為離心風機。離心風機包括:導流圈314;葉體板313,與導流圈314間隔設置,葉體板313上形成有向導流圈314方向凸出的凸起,凸起內形成電機容納腔;多個風葉,均安裝在導流圈314和葉體板313之間,多個風葉沿凸起的周向布置。
[0091 ]葉體板313的中部形成向導流圈314凸出的凸起,在凸起上形成開口位于葉體板313的背對導流圈314的表面上的電機容納腔,多個風葉在凸起的周向上均勻地布置,將電機置于位于導流圈314與葉體板313之間,降低了空調器室內機的厚度,進一步地,縮小了空調所占用的空間。
[0092]下面將對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的具體結構及連接關系進行詳細說明。
[0093]如圖23至圖25所示,具體而言,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具有以下工作狀態:當上出風口 121和下出風口 122均出風時,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分別遮擋上進風口61和下進風口 62;和/或當僅上出風口 121出風時,僅上進風擋板81遮擋上進風口 61;和/或當僅下出風口 122出風時,僅下進風擋板82遮擋下進風口 62。
[0094]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在防止排風回流的同時,還需要保證空調器具有足夠的進風量,否則同樣會降低空調器的換熱效果和能效。因此,本發明中的空調器僅在上出風口 121和下出風口 122均出風時才將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同時關閉,否則可選擇性地關閉與排風相對應的進風擋板即可。且當上出風口 121和下出風口 122均被關閉時,需要依靠側進風口 63保證進風。
[0095]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可翻轉地設置在前面板6與風道蓋板2之間。由于在前面板6與風道蓋板2之間設置有可翻轉的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因而通過控制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工作狀態,可以滿足不同出風模式的防回風要求。
[0096]如圖22所示,本實施例的空調器還包括驅動機構76,前面板6與驅動機構76驅動連接,驅動機構76將前面板6向前推出以形成上述進風口。由于通過將前面板6向前推出可以形成上述進風口,因而優化了空調器的進出風模式。面板體7的兩側設置有向底殼I的方向凸出的安置部,安置部上設置有用于容納驅動機構76。將用于放置驅動機構76的安置部設置為向底殼I凸出的形式,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室內機的厚度,充分地利用了空間。
[0097]優選地,上進風擋板81的第一側與前面板6或風道蓋板2可樞轉地連接,上進風擋板81的第二側為自由側。由于上進風擋板81可樞轉地與前面板6和/或風道蓋板2連接,因而提高了上進風擋板81的動作可靠性和收納可靠性。且當上進風擋板81處于收起狀態不擋風時,上進風擋板81可以緊貼著風道蓋板2或前面板6設置,以將上進風口 61避讓開,從而保證了空調器的進風可靠性。
[0098]同樣地,下進風擋板82與前面板6和/或風道蓋板2的連接關系與上進風擋板81與前面板6和/或風道蓋板2的連接關系相類似,這里就不贅述了。
[0099]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上進風擋板81的第一側與風道蓋板2可樞轉地連接,前面板6的朝向風道蓋板2—側的表面具有進風密封結構,上進風擋板81的第二側與進風密封結構密封配合。由于設置有與上進風擋板81的第二側密封配合的進風密封結構,因而保證了上進風擋板81的防回風可靠性,從而避免因漏風引發的回流問題。當然,前面板6上對應下進風擋板82的位置處也可以設置有上述的進風密封結構。
[0100]優選地,進風密封結構包括進風密封凸楞或進風密封臺階面。當進風密封結構為進風密封凸楞或進風密封臺階面,當上進風擋板81搭接在進風密封凸楞或進風密封臺階面上時,不僅會起到密封的效果,還會對上進風擋板81起到限位、止擋的作用,從而有效避免上進風擋板81運動過位,進一步提高了上進風擋板81的動作可靠性。
[0101]在另一具體的實施例中,上進風擋板81的第一側與前面板6可樞轉地連接,且上進風擋板81的第二側可向風道蓋板2側翻轉。由于前面板6屬于動作部件,因而將上進風擋板81安裝在前面板6上,會增加前面板6的整體質量和動作負擔。
[0102 ]如圖21所示,為了提高上進風擋板81的收納可靠性,本發明中的風道蓋板2的朝向前面板6—側的表面具有擋板容納槽71,上進風擋板81可收納在擋板容納槽71內。由于風道蓋板2設置有用于收納上進風擋板81的擋板容納槽71,因而當上進風擋板81收起避讓上進風口 61時,會使上進風口 61完全打開、無遮擋,從而保證了空調器的進風量,保證了空調器的能效。
[0103]同樣地,上述擋板容納槽71還可用于收納下進風擋板82。
[0104]在圖1和圖25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中,空調器還包括底殼1、風道蓋板2、面板體7和前面板6,上進風口 61和下進風口 62形成在面板體7和前面板6之間,上進風擋板81和下進風擋板82可翻轉地設置在前面板6與面板體7之間。此時,由于面板體7夾設在風道蓋板2與前面板6之間,因而當前面板6運動時,進風口應形成在面板體7和前面板6之間。
[0105]優選地,前面板6與面板體7的位置可調節地連接。由于前面板6與面板體7的位置可調節地連接,因而通過改變前面板與面板體7之間的距離,可以調節進風口的大小,從而使空調器具有單位時間內進風量可調的特點,進而優化了空調器的換熱可靠性。
[0106]此時,上進風擋板81的第一側與前面板6和/或面板體7可樞轉地連接,上進風擋板81的第二側為自由側。由于上進風擋板81可樞轉地與前面板6和/或面板體7連接,因而提高了上進風擋板81的動作可靠性和收納可靠性。且當上進風擋板81處于收起狀態不擋風時,上進風擋板81可以緊貼著面板體7或前面板6設置,以將上進風口61避讓開,從而保證了空調器的進風可靠性。
[0107]同樣地,下進風擋板82與前面板6和/或面板體7的連接關系與上進風擋板81與前面板6和/或面板體7的連接關系相類似,這里就不贅述了。
[0108]在該優選實施方式中,上進風擋板81的第一側與面板體7可樞轉地連接,前面板6的朝向面板體7—側的表面具有進風密封結構,上進風擋板81的第二側與進風密封結構密封配合。由于設置有與上進風擋板81的第二側密封配合的進風密封結構,因而保證了上進風擋板81的防回風可靠性,從而避免因漏風引發的回流問題。當然,前面板6上對應下進風擋板82的位置處也可以設置有上述的進風密封結構。
[0109]同樣地,上述進風密封結構包括進風密封凸楞或進風密封臺階面。
[0110]或者,上進風擋板81的第一側與前面板6可樞轉地連接,且上進風擋板81的第二側可向面板體7側翻轉。
[0111]如圖24所示,為了提高上進風擋板81的收納可靠性,本發明中的面板體7的朝向前面板6—側的表面具有擋板容納槽71,上進風擋板81可收納在擋板容納槽71內。由于面板體7設置有用于收納上進風擋板81的擋板容納槽71,因而當上進風擋板81收起避讓上進風口61時,會使上進風口 61完全打開、無遮擋,從而保證了空調器的進風量,保證了空調器的能效。同樣地,上述擋板容納槽71還可用于收納下進風擋板82。
[0112]本發明中的空調器還包括分別對應于側進風口 63和下進風口 62處設置的進風格柵73,進風格柵73與驅動機構76和/或前面板6連接以隨前面板6同步運動。由于設置有進風格柵73,因而能夠有效避免因人手誤碰進風口而導致意外傷害的問題,從而提高了空調器的使用安全性。
[0113]如圖22所示,該進風格柵73為百葉窗形式。當整機安裝于墻壁上后,從用戶的角度無法透過進風格柵73看到空調器的內部結構細節,而室內空氣可通過進風格柵73進入空調器內部,并進行換熱和空氣調節。
[0114]為了提高進風格柵73的收納可靠性,面板體7上設置有格柵容納槽,進風格柵73可收納在格柵容納槽內。
[0115]下面將對出風擋板9的具體結構及連接關系進行詳細說明。
[0116]如圖16和圖18所示,出風擋板9由步進電機93驅動。步進電機93為可控電機,有利于解決轉動不到位的問題。
[0117]風道11的第一側壁Ila由風道蓋板2形成,風道11的第二側壁Ilb由底殼I形成。
[0118]優選地,在第一位置,出風擋板9貼附在風道11的第一側壁IIa上。有利于避免阻擋風道11的通風。
[0119]優選地,風道11具有相對布置的第一側壁Ila和第二側壁11b,出風擋板9的第一端樞轉地連接在風道11的第一側壁I Ia上,出風擋板9的第二端與風道11的第二側壁I Ib配合。
[0120]風道11的第一側壁Ila上形成有為出風擋板9的第一端提供轉動空間的轉動凹槽,在第二位置,出風擋板9的第一端與轉動槽的槽壁密閉配合,出風擋板9的第二端與風道11的第二側壁I Ib配合,以封閉相應的出風口。
[0121]優選地,風道11的第一側壁Ila上形成有用于收納出風擋板的第一避讓凹槽。在第一位置,出風擋板9位于第一避讓凹槽內,并貼附第一側壁11a,以避免阻擋出風口通風。
[0122]優選地,風道11的第二側壁Ilb上設置有止擋臺階面94,出風擋板9的第二端與止擋臺階面94配合。在第二位置,出風擋板9的第二端與止擋臺階面94抵接,增大了接觸面積,有利于提尚密封效果。
[0123]優選地,止擋臺階面94背對相應的出風口 11。止擋臺階面94朝向來風的一側,封閉相應的出風口時,來風驅動出風擋板9向止擋臺階面94轉動,風道11內來風的壓力促使出風擋板9的第二端擠壓止擋臺階面94,有利于進一步地提高密封效果。
[0124]優選地,風道11的第二側壁IIb上形成有用以避讓出風擋板的第二端的第二避讓凹槽95,第二避讓凹槽95的背對出風口的槽壁形成止擋臺階面94。
[0125]第二避讓凹槽95為與出風擋板9的第二端運動軌跡相適配的弧形,在出風擋板9的第二端運動軌跡終點形成止擋臺階面94。
[0126]優選地,出風擋板9與止擋臺階面94之間設置有密封墊96。進一步地,提高了密封效果,防止出現漏風現象。密封墊96可以選用海綿、橡膠等具有彈性的材質。
[0127]風道11的兩個出風口中的一個形成在空調器的上部,另一個形成在空調器的下部。在制冷模式下,如果用戶不喜歡冷風向下直吹,可以選用向上的出風口;在制熱模式下,用戶如喜歡熱風直吹,可選用向下的出風口。客戶可根據自己需要,調整由哪個出風口出風。
[0128]風道11具有相對布置的第一側壁I Ia和第二側壁I Ib,風道11的第一側壁I Ia具有靠近出風口的第一傾斜導風面和/或第二側壁Ilb具有靠近出風口的第二傾斜導風面。
[0129]優選地,第一側壁Ila具有第一傾斜導風面,第一傾斜導風面向背離墻壁的方向傾斜;第二側壁Ub具有第二傾斜導風面,第二傾斜導風面向背離墻壁的方向傾斜。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配置為出風方向朝偏離墻壁的方向傾斜。
[0130]優選地,空調器包括并排設置的兩個風道11。有利于因提高熱交換的風量,提高熱交換的效率。
[0131]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上述的空調器的出風擋板控制方法,包括:利用步進電機93驅動出風擋板轉動。
[0132]優選地,在利用步進電機93驅動出風擋板轉動包括:向步進電機93輸出的脈沖數大于計算所得的步進電機所需的脈沖數。
[0133]步進電機的轉動量與所接收到的脈沖數呈正比,計算所得的步進電機所需的脈沖數為根據預設所需步進電機93的轉動量并基于其正比關系計算得到的所需脈沖數,但是步進電機經常會出現實際轉動量與所接收到脈沖數不匹配的現象,為了避免出風擋板不能轉動到位的現象,向步進電機輸出的脈沖數大于計算所得的步進電機所需的脈沖數以解決上述的問題。
[0134]在本實施例中,空調器還包括防漏風結構。下面將對防漏風結構的結構及作用進行詳細說明。
[0135]如圖1和圖16所示,底殼I上形成有風道11,風道蓋板2與底殼I配合并蓋設在風道11上,風道蓋板2具有與風道11連通的導流口 21;離心葉輪31設置在風道11內并與導流口 21對應,離心葉輪31與風道蓋板2之間具有配合間隙;防漏風結構設置在配合間隙處以降低配合間隙的漏風量。
[0136]由于在配合間隙處設置有防漏風結構,因而對二者配合間隙處起到有效的阻擋作用,避免或減少進風由配合間隙處溢散,保證了進風的可靠性,保證了能夠有足夠的進風量吹入離心葉輪31內,從而提高了空調器的能效和換熱效果,并且有效降低了因氣流紊亂而導致振動和噪聲。由于從根本上避免了凝露的產生,因而消除了凝露對電器部件形成的安全威脅、消除了安全隱患,從而保證了空調器的運行可靠性。
[0137]如圖16所示,本發明中的防漏風結構包括環形的擋風凸沿312,擋風凸沿312設置在離心葉輪31上并向風道蓋板2側伸出設置,且環形的擋風凸沿312的內徑大于導流口 21的直徑。由于在離心葉輪31上設置有朝向風道蓋板2側伸出的擋風凸沿312,因而使得配合間隙被部分遮擋,從而降低了漏風縫隙的寬度和漏風量,進而提高了空調器的有效進風量和進風可靠性。
[0138]在圖16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擋風凸沿312位于離心葉輪31的導流圈的上表面的內側周緣處。由于擋風凸沿312位于離心葉輪31的導流圈的內側周緣處,因而能夠在第一時間阻止進風的溢漏,優化了防漏風的效果。
[0139]當然,擋風凸沿312還可以設置在離心葉輪31的內圈與外圈之間的部分,或是直接設置在離心葉輪31的外圈側,這樣雖然也可以起到防漏風的效果,但是不可避免會使部分風量在擋風凸沿312與離心葉輪31的內圈側之間的空間內產生渦流,容易導致氣流紊亂,容易加劇空調器的振動和噪聲。
[0140]優選地,防漏風結構包括設置在風道蓋板2上的防漏風凹槽24,擋風凸沿312嵌設在防漏風凹槽24內并與防漏風凹槽24間隙配合(請參考圖16)。由于擋風凸沿312嵌設在防漏風凹槽24內,因而在漏風方向上形成三重遮擋,延長了風溢散的路徑,并增加了溢散路徑的曲折性,從而使得風不容易從配合間隙處溢漏,保證了離心葉輪31與風道蓋板2之間的防漏風可靠性。
[0141]進一步地,防漏風凹槽24的槽壁面呈弧面。由于防漏風凹槽24的槽壁面呈弧面,因而當風溢散時能夠沿著光滑弧度的導風面流動,從而避免了應力集中或渦旋,有效降低空調器的振動和噪聲。
[0142]本發明中的防漏風結構包括防漏風凸沿,防漏風凸沿為風道蓋板2的導流口21向風道11 一側伸出設置的凸緣。由于風由風道蓋板2側向離心葉輪31側流動,因而防漏凸沿可以起到有效導風的作用,從而使風在防漏風凸沿的作用下順利倒入離心葉輪31內。由于防漏風凸沿由風道蓋板2向離心葉輪31側伸出設置,因而使得配合間隙被部分遮擋,從而降低了漏風縫隙的寬度和漏風量,進而提高了空調器的有效進風量和進風可靠性。
[0143]當防漏風凸沿嵌入導流口21內側,并向離心葉輪31—側進一步伸入時,此時會改變漏風間隙的開口方向,優選地,防漏風凸沿位于導流口 21的周緣處并向離心葉輪31的內圈側伸出設置以使漏風間隙的開口方向與導流口 21的進風方向相背離。當漏風間隙的開口方向與導流口 21的進風方向相背離時,此時由進風方向的來風直接吹入離心葉輪31內,且進風很難改變流向進入漏風間隙的開口內,從而有效降低了離心葉輪31與風道蓋板2間的漏風量,保證了空調器的能效和換熱效果。
[0144]為了進一步提高防漏風效果,防漏風凸沿呈環形,且防漏風凸沿位于擋風凸沿312的內環側。由于同時設置有擋風凸沿312和防漏風凸沿,因而形成雙重的防漏風保護,進一步降低了漏風量。由于防漏風凸沿同時具有導風的作用,因而當防漏風凸沿先于擋風凸沿312與進風接觸時,能夠優化防漏風效果,使風道蓋板2對離心葉輪31起到一定包覆性、密封性的作用。
[0145]當然,還可以使擋風凸沿312和漏風凸沿沿漏風方向依次間隔設置。但是,這樣設置的空調器的防漏風效果相對較差。
[0146]本發明中的導流口21為多個,防漏風結構為多個,離心葉輪31為多個,多個離心葉輪31、多個導流口 21以及多個防漏風結構彼此——對應設置。由于每個導流口 21處均對應有上述的防漏風結構,因而保證了空調器的整體防漏風性能。在圖10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中,導流口 21為兩個,兩個導流口 21處均對應設置有上述的防漏風結構。
[0147]優選地,風道11為多個,多個風道11彼此獨立設置,且多個風道11與多個離心葉輪31一一對應設置。由于多個風道11彼此獨立設置,因而有效避免多個離心葉輪31運行時造成氣流混亂,提高了空調器的出風可靠性。
[0148]為了進一步提高空調器的能效和控制多樣性,本發明中的蒸發器為多個,多個蒸發器與多個導流口21—一對應設置。由于使用多個蒸發器,降低了單個蒸發器的質量,因而提高了空調器的安裝便捷性,且當單個蒸發器故障時,僅需維修、替換單個蒸發器,從而降低了維修復雜度和維修成本,并延長了空調器的使用壽命。另外,還可以通過控制單個蒸發器或部分蒸發器運行而調節空調器的運行功率,以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0149]優選地,蒸發器呈圓形,且蒸發器的形狀設置為與導流口21的形狀相適應。由于蒸發器的形狀設置為與導流口 21的形狀相適應,因而能夠使蒸發器上各部分具有運行性能一致性好的特點,使蒸發器各部分的換熱效率均一。此外,圓形蒸發器還能有效提高換熱效率、提高空調器的能效等級、降低功耗,并且還能節省材料、降低成本浪費,減少占用空間。
[0150]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保證蒸發器內各部分的制冷劑流速、管內壓降、溫度分布的均一性,需要根據不同流路的制冷劑流速、管內壓降及蒸發器表面的風速分布相結合來設計管徑和片距。通過采用不同管徑、不同片距的組合設計來實現高效換熱。此外,為方便加工制造,蒸發器的U管在同一側,另一側管路進行燒焊接等工序。
[0151]在本實施例中,風道11包括由上側向下側延伸的第一風道111和第二風道112。下面將對具有第一風道111和第二風道112的雙風道布置形式及作用進行詳細介紹。
[0152]如圖4和圖24所示,第一風道111和第二風道112對稱設置,其中,第一風道111具有對應于上側的第一上出風口 1211以及對應于下側的第一下出風口 1221,第二風道112具有對應于下側的第二上出風口 1212以及對應于下側的第二下出風口 1222。其中,第一上出風口 1211和第二上出風口 1212組成上出風口 121,第一下出風口 1221和第二下出風口 1222組成下出風口 122。
[0153]如圖4所示,第一上出風口 1211處設置有第一上蝸舌151,第一下出風口 1221處設置有第一下蝸舌153,第二上出風口 1212處設置有第二上蝸舌152,第二下出風口 1222處設置有第二下蝸舌154。具體地,第一下蝸舌153和第二下蝸舌154分別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凸出,第一上蝸舌151和第二上蝸舌152分別向背離的的方向凸出。本實施例的空調器還包括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其中,第一離心風機3a設置在第一風道111內,第二離心風機3b設置在第二風道112內。
[0154]在本申請中,第一下蝸舌153和第二下蝸舌154分別朝彼此靠近的方向凸出,第一上蝸舌151和第二上蝸舌152背離的方向凸出。上述第一下蝸舌153和第二下蝸舌154的設置方向決定了第一風道111在第一下出風口 1221處的出風方向與第二風道112在第二下出風口 1222處的出風方向相匯聚。這樣,當空調器處于制熱狀態時,可以使熱風從空調器的第一下出風口 1221和第二下出風口 1222流出,從第一風道111流出的熱空氣和從第二風道112流出的熱空氣會匯聚在一起,進而提高制熱效果,改善空調器的制熱性能。同時,由于熱空氣密度稍低,熱風從空調器的第一下出風口 1221和第二下出風口 1222吹出后慢慢上升,這樣可以形成室內整體熱循環,溫度舒適性好。因此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空調器制熱速度慢問題。
[0155]此外,當空調制冷時,可以使冷氣從第一上出風口 1211和第二上出風口 1212出風。冷風朝上方出風可以避免直接吹向人體,而且由于溫度低的氣體密度大,冷風會逐漸下沉,加快制冷速度。因此本實施例的空調器具有制冷效果好,人體舒適度高的特點。
[0156]本實施例的空調器具有四個出風口,即第一上出風口 1211、第一下出風口 1221、第二上出風口 1212以及第二下出風口 1222。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可以在每個出風口處設置出風擋板。這樣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進行出風口出風控制。具體地,在制冷或者制熱時,可以同時打開四個出風口,使出風量達到最大。當然,處于舒適角度考慮,可以在制熱時利用出風擋板封閉第一上出風口 1211和第二上出風口 1212,使得熱風僅從第一下出風口 1221和第二下出風口 1222吹出。可以在制冷時利用出風擋板封閉第一下出風口 1221和第二下出風口 1222出風,使得熱風僅從第一上出風口 1211和第二上出風口 1212吹出。
[0157]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上蝸舌151和第二上蝸舌152分別設置在第一上出風口 1211和第二上出風口 1212上相互靠近的內壁上,第一下蝸舌153和第二下蝸舌154分別設置在第一下出風口 1221和第二下出風口 1222上互相遠離的內壁上。同時,第一上蝸舌151和第二上蝸舌152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下蝸舌153和第二下蝸舌154之間的距離。上述結構使得第一上出風口 1211、第二上出風口 1212、第一下出風口 1221以及第二下出風口 1222尺寸較大,進而能夠有效地保證出風量。
[0158]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第一離心風機3a的葉片旋向和第二離心風機3b的葉片旋向相反。具體地,當空調器的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工作時,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會分別帶動氣流并對空調器產生一定的沖擊力。通過將第一離心風機3a的葉片旋向和第二離心風機3b的葉片的旋向相反的設置,可以使得第一離心風機3a工作時對空調器產生的沖擊力和第二離心風機3b工作時對空調器產生的沖擊力方向相反。這樣,能夠使空調器受力均勻,運行平穩,同時能夠有效地減少噪音。
[0159]優選地,當空調器工作時,第一離心風機3a的旋轉方向和第二離心風機3b的旋轉方向相反,進而使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對空調器產生的沖擊力互相抵消。
[0160]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空調器還包括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形成上掃風機構。其中,第一上掃風機構161位于第一上出風口 1211處,第二上掃風機構162位于第二上出風口 1212處。上述的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用于改變出風方向,使得第一上出風口 1211處及第二上出風口 1212處的出風方向更加靈活。
[0161]具體地,通過控制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的方向,使得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選擇性地具有以下工作狀態:
[0162]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向同側導向;
[0163]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均向內側會聚導向;
[0164]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均向外側擴散導向。
[0165]空調器工作時,可以選擇上述任一種工作狀態。這樣使得出風方向更加靈活,以滿足不同環境下的溫度調整的需求。
[0166]優選地,第一上掃風機構161和第二上掃風機構162分別控制,使得上述三種工作狀態更容易實現。
[0167]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空調器還包括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形成下掃風機構。其中,第一下掃風機構163位于第一下出風口 1221處,第二下掃風機構164位于第二下出風口 1222處。上述的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用于改變出風方向,使得第一下出風口 1221及第二下出風口 1222處的出風方向更加靈活。
[0168]具體地,通過控制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的方向,使得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選擇性地具有以下工作狀態:
[0169]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向同側導向;
[0170]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均向內側會聚導向;
[0171]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均向外側擴散導向。
[0172]空調器工作時,可以選擇上述任一種工作狀態。這樣使得出風方向更加靈活,以滿足不同環境下的溫度調整的需求。
[0173]優選地,第一下掃風機構163和第二下掃風機構164分別控制,使得上述三種工作狀態更容易實現。
[0174]在本實施例中,空調器還包括電器盒安裝部13,下面對電器盒安裝部13的具體結構及連接關系進行詳細介紹。電器盒安裝部13設置在第一上蝸舌151和第二上蝸舌152之間。該電器盒安裝部13中設置有裝有電路板的電器盒131,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的電機線可以與上述電路板連接,從而實現為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的電機供電,上述走線簡單,可靠性強。同時在本申請中,將電器盒安裝部13設置在第一上蝸舌151和第二上蝸舌152之間形成的空腔內,有效地利用了底殼I的使用空間,從而使空調器的內部結構更加地緊湊,使空調器更加纖薄。
[0175]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電器盒131中設置的電器元件為電路板,在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在電器盒131中設置其他能夠為離心風機的電機供電的電器元件。
[0176]如圖5和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空調器還包括連接在底殼I上的風道蓋板2,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位于底殼I和風道蓋板2之間,風道蓋板2具有對應于第一離心風機3a的第一導流口 211以及對應于第二離心風機3b的第二導流口 212。上述風道蓋板2上的第一導流口 211和第二導流口 212可以分別對通過第一離心風機3a和通過第二離心風機3b的氣流起到導向的作用。此外,風道蓋板2將底殼I與空調器的其他部件(本實施例中為蒸發器)隔開,增強了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的安裝穩定性。
[0177]如圖1、圖5和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風道蓋板2上設置有第一走線通道22,第一走線通道22設置在風道蓋板2的遠離底殼I的一側,第一走線通道22與電器盒安裝部13的內腔連通。在本實施例中,風道蓋板2的右側邊上設置有驅動盒23,該驅動盒23中設置有驅動電源等電器元件。從上述驅動電源接出的電線可以通過第一走線通道22延伸至電器盒安裝部13的內腔中,并且與電器盒131中的電路板連接并導通,從而為電路板供電,進而驅動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工作。同時,第一走線通道22可以使線路布置更加規整,從而有效防止電線與其他部件產生干涉,保證了電氣安全。需要說明的是,驅動盒23不限于設置在風道蓋板2的右側邊上,在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驅動盒23設置在風道蓋板2的其他位置,例如設置在風道蓋板2的左側邊上,在上述情況下,第一走線通道22也相應地設置在風道蓋板2的左側。
[0178]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第一走線通道22為第一走線槽。上述第一走線槽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造。當然,第一走線通道22不限于走線槽,在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為其他走線結構,例如可以設置為走線孔。
[0179]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第一走線槽包括強電線槽和弱電線槽,強電線槽和弱電線槽之間設置隔板221隔開。上述結構可以使強電線與弱電線分開布置,防止強電線與弱電線之間產生電磁干擾。
[0180]如圖10和圖11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隔板221上設置有布線缺口2211。上述結構使電線布置更加方便,有利于提高布線效率。
[0181]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走線槽為可拆卸地設置在風道蓋板2上的分體結構,可以根據走線的具體要求,選擇不同長度或不同形狀結構的走線槽。當然,第一走線槽不限于上述分體結構,在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第一走線槽與風道蓋板2設置為一體結構。
[0182]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風道蓋板2上對應于電器盒安裝部13的位置形成有避讓缺口 222。上述結構可以防止風道蓋板2與底殼I在安裝時產生干涉。
[0183]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底殼I上設置有位于第一離心風機3a和第二離心風機3b之間的風道壁,風道壁內設置有第二走線通道1321,底殼I對應于風道壁和第一離心風機3a之間設置有第三走線通道1322,底殼I對應于風道壁和第二離心風機3b之間設置有第四走線通道1323,第二走線通道1321分別與第三走線通道1322和第四走線通道1323連通。其中,第二走線通道1321與電器盒安裝部13的內腔連通。
[0184]當對空調器進行裝配時,第一離心風機3a的電機線通過第三走線通道1322和第二走線通道1321延伸至電器盒安裝部13的內腔,并且與電器盒131中的電路板連接并導通,從而實現為第一離心風機3a的電機供電,驅動第一離心風機3a轉動。同樣地,第二離心風機3b的電機線通過第四走線通道1323和第二走線通道1321延伸至電器盒安裝部13的內腔,并且與電器盒131中的電路板連接并導通,從而實現為第二離心風機3b的電機供電,驅動第二離心風機3b轉動。同時,上述走線通道可以使線路布置更加規整,從而有效防止電機線與其他部件產生干涉,保證了電氣安全。
[0185]如圖4和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第二走線通道1321為第二走線槽,第三走線通道1322為第三走線槽,第四走線通道1323為第四走線槽。上述第二走線槽、第三走線槽以及第四走線槽結構簡單,易于加工制造。當然,第二走線通道1321、第三走線通道1322以及第四走線通道1323不限于走線槽,在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為其他走線結構,例如可以設置為走線孔。
[0186]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第三走線槽上設置有第一蓋板133,第四走線槽上設置有第二蓋板134。上述結構可以使第三走線槽和第四走線槽內的電機線不外露,保證了離心風機的風葉轉動時不剮蹭線體,防止電機線損壞。同時,又能保證風道的完整性,使風道不產生異常噪音。
[0187]如圖5、圖12以及圖13所示,在本實施例的空調器中,第一蓋板133的第一端設置有第一連接部1331,第一蓋板133的第二端設置有第二連接部1332,第二蓋板134的第一端設置有第三連接部1341,第二蓋板134的第二端設置有第四連接部1342。第一蓋板133朝向底殼I的一側設置有第一電線容納槽,第二蓋板134朝向底殼I的一側設置有第二電線容納槽。
[0188]在本實施例中,第三走線槽和第四走線槽在靠近第二走線槽的一端均設置有定位柱及螺釘柱,第三走線槽和第四走線槽在遠離第二走線槽的一端均設置有插槽。第一連接部1331和第三連接部1341上均設置有螺釘孔,并且第一連接部1331與第三走線槽上的定位柱及螺釘柱相配合,第三連接部1341與第四走線槽上的定位柱及螺釘柱相配合。第二連接部1332和第四連接部1342均為插片,并且第二連接部1332與第三走線槽上的插槽相配合,第四連接部1342與第四走線槽上的插槽相配合。上述結構使得第一蓋板133和第二蓋板134與底殼I之間拆裝方便。當然,第一蓋板133和第二蓋板134的結構不限于此,在圖中未示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蓋板133和第二蓋板134還可以為能夠實現固定作用的其他結構。
[0189]在本實施例中,風道蓋板2蓋設在兩個風道11上,具體為第一風道111和第二風道112上。風道蓋板2上具有兩個導流口 21,兩個導流口 21包括與第一風道111對應的第一導流口 211以及與第二風道112對應的第二導流口 212。第一離心風機3a設置在第一風道111內并與第一導流口 211相對設置,第二離心風機3b設置在第二風道112內并與第二導流口 212相對設置。蒸發器4設置在風道蓋板2的遠離底殼I的一側,每個導流口 21均與蒸發器4相對設置。本實施例中,空調器室內機具有多個風道11,每個風道11中設置一個離心風機3,多個離心風機3用于蒸發器4與外界環境進行熱交換,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因風量不足制約空調制冷的問題。
[0190]優選地,蒸發器4與風道蓋板2疊置,并位于風道蓋板2的背對底殼I的一側。風道11形成在風道蓋板2和底殼I之間,并沿風道蓋板2延伸,而導流口 21形成在風道蓋板2上并朝向蒸發器4,這種層疊設置的結構有利于降低空調器室內機的厚度,減少空調器室內機占用的空間。
[0191]如圖19和圖20、圖20a所示,本實施例的空調器還包括用于承載蒸發器4的底座5,底座5上設置有與蒸發器4相適配的安置槽51,在安置槽51的側壁上設置有用于蒸發器4的承載臺52,承載臺52上設置有泄水槽。安置槽51內設置有用于支撐換熱單元的支撐立板53,支撐立板53包括間隔設置的多個支撐板段。相鄰兩個支撐板段之間的間隔用于供冷凝水流動,以避免局部的冷凝水的水位過高。
[0192]如圖19和圖20所示,安置槽51內設置有泄水口,泄水口上連接有用于將冷凝水引向空調器室內機外的引水管54。承載臺52沿蒸發器4設置有多個泄水槽,用于令冷凝水順利流向安置槽51的底部以便于統一引向空調器室內機外。底座5連接在風道蓋板2上,并位于風道蓋板2的背對底殼I的一側。底座5可以與風道蓋板2—體成型,也可以分體設置。蒸發器4包括:蒸發器本體和底邊框。上述底邊框設置在蒸發器本體的下方,底邊框上設置有多個排水孔。蒸發器本體上產生的冷凝水,經排水孔流向設置在蒸發器本體下方的底座5的安置槽51中,然后由引水管54引向空調器室內機外。優選地,多個排水孔分為多排排水孔,相鄰的兩排的排水孔交錯設置。縮小了在排水孔排的方向上相鄰兩個排水孔的距離,有助于實現冷凝水的順利排放。
[0193]本實施例空調器還包括與所述電器盒連接的顯示器,所述顯示器用于顯示空調器室內機的工作狀態、室內溫度等參數。
[0194]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空調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空調器。如圖27所示,根據本實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開機步驟及關機步驟,其中,開機步驟包括以下步驟:
[0195]步驟S10:向遠離底殼I的方向向外推出前面板6,使前面板6由關閉位置移動至打開位置;
[0196]步驟S30:上導風板171和/或下導風板173打開;
[0197]步驟S40:使離心風機3旋轉;
[0198]步驟S60:使上掃風機構和/或下掃風機構運動離心風機3。
[0199]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步驟S10、步驟S30、步驟S40以及步驟S60依次進行。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知道,作為可選的實施方式,步驟S30和步驟S40可以同步進行。
[0200]如圖2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lO和步驟S30之間還包括以下步驟:
[0201]步驟S20:根據上出風口 121和下出風口 122的出風狀態使上進風擋板81樞轉以封閉上進風口 61和/或下進風擋板82擋板樞轉以封閉下進風口 62。
[0202]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知道,作為可選的實施方式,上述步驟S20還可以在步驟S40和步驟S60之間進行。
[0203]如圖2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40和步驟S60之間還包括以下步驟:
[0204]步驟S50:根據上出風口和下出風口的出風狀態使上出風擋板91樞轉以封閉上出風口 121或者使下出風擋板92樞轉以封閉下出風口 122。
[0205]需要注意的是,當步驟S20在步驟S40和步驟S60之間進行時,步驟S20需要在步驟S50之前進行。
[0206]應用本實施例的控制方法,先使前面板6運動,這樣能夠有效地避讓其他運動部件,這樣能夠保證空調器的厚度最薄。另外,讓上導風板171和/或下導風板173先于上掃風機構和/或下掃風機構運動也能夠保證運動機構之間不會干涉,有利于空調器整體尺寸變小。
[0207]如圖2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關機步驟包括以下步驟:
[0208]步驟SlOO:使離心風機3停止旋轉;
[0209]步驟S300:使上掃風機構和/或下掃風機構停止運動;
[0210]步驟S500:關閉上導風板171和/或下導風板173;[0211 ]步驟S600:向朝向底殼I的方向向內回收前面板6,使前面板6由打開位置移動至關閉位置。
[0212]如圖2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300和步驟S500之間還包括以下步驟:
[0213]步驟S400:使上進風擋板81樞轉至避讓上進風口 61的位置,和/或下進風擋板82樞轉至避讓下進風口 62的位置。
[0214]如圖2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lOO和步驟S300之間還包括以下步驟:
[0215]步驟S200:使上出風擋板91樞轉至避讓上進風口 61的位置,和/或下出風擋板92樞轉至避讓下進風口 62的位置。
[0216]應用本實施例的控制方法,使上掃風機構和/或下掃風機構停止運動先于上導風板171和/或下導風板173停止運動,最后使前面板6回收。這樣能夠保證運動機構之間不會干涉。
[0217]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知道,作為可選的實施方式,上述的步驟S200、步驟S300、步驟S400以及步驟S500也可以同步進行。或者,僅步驟S200和步驟S300同步進行。當然,為了避免干涉,上述兩種實施例方式的空調器尺寸會略大于一些。
[0218]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換熱單元及承載所述換熱單元本體(4)的底座(5),所述底座(5)上形成有安置槽(51),所述安置槽(51)設置有承載臺(52),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臺(52)上開設有泄水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換熱單元包括換熱單元本體(4),底邊框,所述底邊框安裝在所述換熱單元本體(4)的下方。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所述底邊框上設置有多個排水孔。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排水孔分為多排排水孔,相鄰的兩排的排水孔交錯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邊框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所述換熱單元本體(4)的支撐體。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體為形成在所述底邊框上的凸起。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臺(52)相對于水平方向傾斜地設置。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置槽(51)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承載臺(52)與所述第一側壁連接,所述承載面沿遠離所述第一側壁的方向向下傾斜。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載臺(52)上沿所述換熱單元設置有多個所述泄水槽。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置槽(51)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承載臺(52)設置在所述第一側壁上,所述承載臺(52)與所述第二側壁間隔設置,所述泄水槽與所述承載臺(52)和所述第二側壁之間的間隔相通。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置槽(51)內還設置有用于承載所述換熱單元的支撐立板(53),所述支撐立板(53)設置在所述第二側壁和所述承載臺(52)之間。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空調器室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立板(53)包括多個支撐立板段,相鄰的兩個所述支撐立板段間隔設置,并形成冷凝水的流通路徑。13.一種換熱單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換熱單元本體(4);底邊框,安裝在所述換熱單元本體(4)的下方,所述底邊框上設置有多個排水孔。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換熱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排水孔分為多排排水孔,相鄰的兩排排水孔交錯設置。15.根據權利要求13-14任一所述的換熱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邊框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所述換熱單元本體(4)的支撐體。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換熱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體為形成在所述底邊框上的凸起。
【文檔編號】F24F13/30GK105864894SQ201610301902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發明人】廖岸輝, 李松, 楊檢群, 梁勇超, 游俊雄, 熊華祥, 徐遠炬, 劉寶寶, 譚宋平, 吳秀瀅, 吳少波, 彭偉威, 張長春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