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氣紅外開水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燃氣燃燒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燃氣紅外開水爐。
目前的燃氣開水爐大多采用傳統的大氣式燃燒器,空氣分兩次供入,而二次空氣的供應常由于結構上的封閉要求而發生問題,一方面,在工作過程中常出現燃燒不完全,氧化碳濃度較高;另一方面,若要保證二次空氣的供應而降低結構的密封性,則會導致熱效率的下降。這主要是由于開水爐的熱交換是以對流換熱為主,為保證所需要的熱效率,既要布置較多的換熱面,又使得氧化碳的排放量與熱效率成為一對矛盾。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改進的燃氣紅外開水爐,它裝有高輻射效率的燃氣紅外輻射器,取代了傳統的大氣式燃燒器,使得輻射在換熱中所占的份額得到提高。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燃氣紅外開水爐包括爐體,在爐體內設置的燃燒器,水箱及管道,所述燃燒器是燃氣紅外輻射器,設置在補水箱、開水箱和受熱管腔體的下方,受熱管腔體內裝設有受熱管,受熱管腔體與開水箱之間裝設有從受熱管腔體輸入開水箱的蒸汽管;所述燃氣紅外輻射器上裝有點火及火焰探針裝置。
本實用新型既可以減少對流換熱所需的龐大換熱面,簡化開水爐的結構,又可以有效地解決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與熱效率提高之間的矛盾,將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通過補充新鮮空氣來解決。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將燃氣紅外輻射器應用于開水爐中,燃燒所需的空氣全部以一次空氣的形式,通過燃氣壓力的引射作用來吸入。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大氣式燃燒器所需的龐大換熱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將燃燒過程中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的降低效果,通過補充新鮮空氣來實現,從而不必擔心火焰與換熱面的過多接觸而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圖1是一種燃氣紅外開水爐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上述燃氣紅外開水爐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參看
圖1至圖2,一種燃氣紅外開水爐包括爐體1,在爐體1內設置的燃燒器,水箱及管道。
燃燒器是燃氣紅外輻射器2,設置在補水箱3、開水箱4和受熱管腔體5的下方。受熱管腔體5內裝設有受熱管6。受熱管腔體5與開水箱4之間裝設有從受熱管腔體5輸入開水箱4的蒸汽管7。
燃氣紅外輻射器2上裝有點火及火焰探針裝置8。
爐體1上裝有電氣控制箱9。爐體1上還裝有電磁閥及安全裝置10。
使用時,通過進水管12向補水箱3輸入冷水,經點火及火焰探針裝置8點火,燃氣進入紅外輻射器2,燃氣紅外輻射器2正常工作,由此加熱受熱管腔體5,接著蒸氣通過蒸氣管7燒開開水,開水可從出水管13流出。
開水箱4上裝有溫度傳感器11。當開水箱4中的水被加熱到100℃時,溫度傳感器11將所探測到的溫度信號傳輸到控制器,控制器便發出關閉煤氣閥門的指令,使開水箱4中的水不致過熱。當開水箱4中的水低于100℃時,溫度傳感器11同樣將該溫度信號傳輸到控制器,使控制器自動重新打開煤氣閥門,對開水箱4中的水加熱。
如若發生意外而導致燃氣紅外輻射器2點火不成功,燃氣紅外輻射器2上的火焰探針探測不到燃燒板面上的火焰,控制器就會迅速反應,自動關閉煤氣閥門,并由蜂鳴器發出警告,通知有關人員進行手動復位,對其重新點火。
本實用新型利用燃氣紅外輻射器,可燃用液化石油氣、天然氣、人工煤氣等氣體燃料,可將開水爐的熱效率提高到90%左右,并可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下表列出本實用新型與現有傳統的大氣式燃燒器開水爐的測試比較值
本實用新型與傳統的大氣式燃燒器開水爐相比,具有熱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低、溫升速度快、造價低等優點,并配備有自動點火和熄火保護等自控裝置,可全自動運行。
權利要求1.一種燃氣紅外開水爐,它包括爐體,在爐體內設置的燃燒器,水箱及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燒器是燃氣紅外輻射器,設置在補水箱、開水箱和受熱管腔體的下方,受熱管腔體內裝設有受熱管,受熱管腔體與開水箱之間裝設有從受熱管腔體輸入開水箱的蒸汽管;所述燃氣紅外輻射器上裝有點火及火焰探針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紅外開水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體上裝有電氣控制箱。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紅外開水爐,其特征在于,所述爐體上裝有電磁閥及安全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紅外開水爐,其特征在于,所述開水箱上裝有溫度傳感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燃氣紅外開水爐,它包括爐體,在爐體內設置的燃燒器,水箱及管道。燃燒器是燃氣紅外輻射器,設置在補水箱、開水箱和受熱管腔體的下方。受熱管腔體內裝設有受熱管,受熱管腔體與開水箱之間裝設有從受熱管腔體輸入開水箱的蒸汽管。燃氣紅外輻射器上裝有點火及火焰探針裝置。本實用新型取代了傳統的大氣式燃燒器,既可以減少對流換熱所需的龐大換熱面,簡化開水爐的結構,又可以有效地解決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與熱效率提高之間的矛盾,將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通過補充新鮮空氣來解決。
文檔編號F24H1/48GK2453325SQ00218040
公開日2001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00年6月15日
發明者徐航, 徐吉浣, 高建平 申請人:上海同濟三星燃氣設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