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日韩视频无码三区

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文檔序號:9740282閱讀:915來源:國知局
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儲油罐脫水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儲油罐里或多或少會存在一定量的水,因此儲油罐在出油前需要進行脫水操作,目前儲油Si有二種脫水方法:
(I)打開排水管上的閥門,人工觀察排出的液體當出現油液時立即關閉閥門一一此方法工作強度大、效率低,油品中刺激性的有害氣體會危害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脫水是否含油難以監控,容易造成脫水跑油事故,造成環境污染。
[0003](2)在罐體內設置浮球和傳動機構,浮球通過傳動機構與排水閥門連接,罐體內油水界面的升降帶動浮球升降,浮球的升降帶動閥門開啟和關閉,通過反復數次開閉,達到脫水效果一一此方法存在以下問題,a)傳動機構處在罐體內部,不僅安裝困難而且容易被油水損壞;b)沒有含水量反饋機構,脫水不精準,容易漏油或者脫水不夠。
[0004](3)在罐體內部設置含水分析儀,含水分析儀可以測得含水量,打開排水閥門,當測得含水量為零時,關閉排水閥門即可一一該方法能精確脫水,但是由于成品油品種單一、油水密度相差較大,采用的含水分析儀價格較高,如果每一個儲油罐都設置一個含水分析儀則成本會很大。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及其使用方法,該裝置可靠性好,脫水精確,成本低。
[0006]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包括壓差計和密封的罐體,罐體內部設有密度介于油和水之間的浮球、底部設有錐形槽,浮球底部可以與錐形槽完全貼合,錐形槽底部連通有排水管,罐體頂部分別連通有進油管和回油管,排水管、進油管和回油管上分別設有閥門,排水管和進油管上還分別設有流量計,壓差計的兩個測量端分別位于罐體內部和排水管內部。
[0007]進一步地,回油管和排水管之間通過通氣管連通,通氣管上設有閥門。
[0008]進一步地,罐體底部設有兩個并排的錐形槽,每個錐形槽上都設有與之配合的浮球,兩個錐形槽與同一個排水管連通。
[0009]進一步地,罐體內部設有一個豎向的整流板,整流板位于兩個錐形槽之間,整流板上設有若干個圓孔。
[0010]進一步地,進油管分別設在罐體頂部的兩側,回油管設在罐體的頂面。
[0011 ] 一種基于上述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的使用方法,其步驟是:
當罐體內的成品油需要脫水時,打開進油管閥門,根據進油管流量計示數決定進油管閥門的關閉時間點,進油管閥門關閉后,當壓差計示數穩定時,油水重力沉降分離完成,油水界面已經穩定下來,依次打開通氣管閥門和排水管閥門,當排水管流量計示數為零時,浮球將排水管封住,脫水結束,依次關閉排水管閥門和通氣管閥門,然后打開回油管閥門,當壓差計示數為零時,已脫水的成品油已經全部被栗出,關閉回油管閥門。
[001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該裝置在罐體內部沒有設置傳動機構,通過浮球與錐形槽的貼合與否實現排水閥的啟閉,當油水分層時,浮球上升至油水界面處,下層的水通過錐形槽進入排水管,此時油水界面下降,當處于油水界面處的浮球回到錐形槽時,排水管即被封住,脫水結束,上層成品油即無法進入排水管,避免了跑油事故的發生,可靠性好;當浮球與錐形槽貼合時,排水管流量計示數為零,即表示油水界面到底,脫水完成,壓差計示數穩定反應了油水界面穩定,壓差計示數為零反應了已脫水的成品油被全部栗出,用壓差計和流量計代替昂貴的含水分析儀,不僅脫水精確而且成本低。
[0013]2.設置通氣管的目的是防止脫水時罐體內壓力低于大氣壓導致油水分離后水無法排凈。
[0014]3.設置兩組錐形槽和浮球,即就是設置兩個脫水通道,有利于提高脫水效率。
[0015]4.整流板防止油水進入罐體時造成兩個浮球錯位,避免跑油事故,整流板還起到了整流的作用,實現了油水的快速分層,有利于提高脫水效率。
[0016]5.設置兩個進油管,提高了進油效率,設在兩側,既避免了垂直沖擊造成液面混亂又起到了相互制衡的效果,回油管設在頂面從油液的頂層開始抽取,保證了油的品味。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罐體的剖視圖。
[0019]圖中:1-罐體;2-壓差計;3-進油管流量計;4-進油管閥門;5-回油管閥門;6_通氣管閥門;7-排水管閥門;8-進油管;9-回油管;I O-通氣管;11-排水管;12-排水管流量計;13-整流板;14-浮球;15-錐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1]如圖1所示,一種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包括壓差計2和密封的罐體1,罐體I內部設有密度介于油和水之間的浮球14、底部設有錐形槽15,浮球14底部可以與錐形槽15完全貼合,錐形槽15底部連通有排水管11,罐體I頂部分別連通有進油管8和回油管9,排水管11、進油管8和回油管9上分別設有閥門(分別為7、4、5),排水管11和進油管8上還分別設有流量計(分別為12、3),壓差計2的兩個測量端分別位于罐體I內部和排水管11內部。
[0022]該裝置在罐體I內部沒有設置傳動機構,通過浮球14與錐形槽15的貼合與否實現排水閥的啟閉,當油水分層時,浮球14上升至油水界面處,下層的水通過錐形槽15進入排水管11,此時油水界面下降,當處于油水界面處的浮球14回到錐形槽15時,排水管11即被封住,脫水結束,上層成品油即無法進入排水管11,避免了跑油事故的發生,可靠性好;當浮球14與錐形槽15貼合時,排水管流量計12示數為零,即表示油水界面到底,脫水完成,壓差計2示數穩定反應了油水界面穩定,壓差計2示數為零反應了已脫水的成品油被全部栗出,用壓差計2和流量計代替昂貴的含水分析儀,不僅脫水精確而且成本低。
[0023]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回油管9和排水管11之間通過通氣管10連通,通氣管10上設有閥門6。設置通氣管10的目的是防止脫水時罐體I內壓力低于大氣壓導致油水分離后水無法排凈。
[0024]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罐體I底部設有兩個并排的錐形槽15,每個錐形槽15上都設有與之配合的浮球14,兩個錐形槽15與同一個排水管11連通。設置兩組錐形槽15和浮球14,即就是設置兩個脫水通道,有利于提高脫水效率。
[0025]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罐體I內部設有一個豎向的整流板13,整流板13位于兩個錐形槽15之間,整流板13上設有若干個圓孔。整流板13防止油水進入罐體I時造成兩個浮球14錯位,避免跑油事故,整流板13還起到了整流的作用,實現了油水的快速分層,有利于提尚脫水效率。
[0026]如圖1和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進油管8分別設在罐體I頂部的兩側,回油管9設在罐體I的頂面。設置兩個進油管8,提高了進油效率,設在兩側,既避免了垂直沖擊造成液面混亂又起到了相互制衡的效果,回油管9設在頂面從油液的頂層開始抽取,保證了油的品味。
[0027]本發明實施例的工作步驟是:
當罐體I內的成品油需要脫水時,打開進油管閥門4,根據進油管流量計3示數決定進油管閥門4的關閉時間點,進油管閥門4關閉后,當壓差計2示數穩定時,油水重力沉降分離完成,油水界面已經穩定下來,依次打開通氣管閥門6和排水管閥門7,當排水管流量計12示數為零時,浮球14將排水管11封住,脫水結束,依次關閉排水管閥門7和通氣管閥門6,然后打開回油管閥門5,當壓差計2示數為零時,已脫水的成品油已經全部被栗出,關閉回油管閥門5。
[0028]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壓差計和密封的罐體,罐體內部設有密度介于油和水之間的浮球、底部設有錐形槽,浮球底部可以與錐形槽完全貼合,錐形槽底部連通有排水管,罐體頂部分別連通有進油管和回油管,排水管、進油管和回油管上分別設有閥門,排水管和進油管上還分別設有流量計,壓差計的兩個測量端分別位于罐體內部和排水管內部。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其特征在于:回油管和排水管之間通過通氣管連通,通氣管上設有閥門。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其特征在于:罐體底部設有兩個并排的錐形槽,每個錐形槽上都設有與之配合的浮球,兩個錐形槽與同一個排水管連通。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其特征在于:罐體內部設有一個豎向的整流板,整流板位于兩個錐形槽之間,整流板上設有若干個圓孔。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油管分別設在罐體頂部的兩側,回油管設在罐體的頂面。6.—種基于上述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當罐體內的成品油需要脫水時,打開進油管閥門,根據進油管流量計示數決定進油管閥門的關閉時間點,進油管閥門關閉后,當壓差計示數穩定時,油水重力沉降分離完成,油水界面已經穩定下來,依次打開通氣管閥門和排水管閥門,當排水管流量計示數為零時,浮球將排水管封住,脫水結束,依次關閉排水管閥門和通氣管閥門,然后打開回油管閥門,當壓差計示數為零時,已脫水的成品油已經全部被栗出,關閉回油管閥門。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儲油罐自動脫水裝置及其使用方法,該裝置包括壓差計和密封的罐體,罐體內部設有密度介于油和水之間的浮球、底部設有錐形槽,浮球底部可以與錐形槽完全貼合,錐形槽底部連通有排水管,罐體頂部分別連通有進油管和回油管,排水管、進油管和回油管上分別設有閥門,排水管和進油管上還分別設有流量計,壓差計的兩個測量端分別位于罐體內部和排水管內部。該裝置可靠性好,脫水精確,成本低。
【IPC分類】B65D90/48, B65D88/54
【公開號】CN105501733
【申請號】CN201610062324
【發明人】喻九陽, 高海, 徐建民, 鄭小濤, 林緯, 王成剛
【申請人】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金惠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20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9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