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紙張供給裝置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本發明涉及一種紙張供給裝置,用于向一帶有此供給裝置的成像設備供給已切好的紙張。
目前,諸如激光打印機、彩色噴墨打印機、傳真機和復印機這樣的成像設備都帶有一個向所述成像設備的成像部分每次供給一張紙的紙張供給裝置。專利號為NO6158733的美國專利和公開號為NO和NO的日本專利申請公開了紙張供給裝置它有一斜的紙張存放板、一分離板、和一紙張供給輥子。所述紙張供給輥子與所述紙張存放板相互面向設置,并能在紙張供給方向上向下游供給紙張。所述分離板設在紙張供給方向上紙張存放板的下方位置。分離板有一個傾斜的分離表面,該表面沿與紙張存放板的平面成鈍角的方向延伸。
在一公知的紙張供給裝置中,其分離板改為帶有一個沿它的傾斜的分離表面伸展方向延伸的長槽。有一個帶有一凸出部分的、高磨擦性插入元件從分離板的下側方插在所述長槽上,使所說凸出部分朝上。所述高磨擦性元件由聚氨基甲酸乙酯樹脂組成。一海綿橡膠元件安放在所述高磨擦性插入元件的下側面,使高磨擦性插入元件得到彈性的支承。
疊放在紙張存放板上的紙張由它們的前邊緣,即下游一側(相對于紙張供給方向)邊緣,與分離板表面上凸出的凸出部分相接觸而得到支承。當與紙張存放板上的紙張的最上面一張紙接觸的紙張供給輥子轉動時,該紙張的前邊緣擠壓所述高磨擦性插入元件的凸出部分。因此,該凸出部分進行彈性變形進而從分離板的表面上沉入到長槽中。其結果是紙張的前邊緣從高磨擦性插入元件的高磨擦力中釋放,并滑過比高磨擦性插入元件磨擦系數小的分離板表面,從而使每次供給一張的紙就與紙疊層分離。
然而,其分離板完全由合成樹脂一整塊地形成,因而,溫度、濕度、其它環境條件或形成條件等的變化就可能改變合成樹脂的楊氏模量和磨擦系數。進而,紙張的分隔能力會隨一年當中的季節而變化,導致有時同時供給兩張紙。
發明簡介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要克服上述問題并提供一種能夠可靠地分離紙張、供給紙張的紙張供給裝置。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帶有所述改進的紙張供給裝置的成像設備。
本發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紙張供給裝置,每次沿紙張供給方向從一疊紙中供給一張紙,該紙張供給裝置包括一紙張支承件、一紙張供給單元、一導向件、一高磨擦性元件和一彈性支承件。所述紙張支承件用于支承紙疊層。紙張供給單元向紙疊層上的一張紙上施加一作用力,以便沿紙張供給方向移動該紙張。導向件配置在紙張供給方向上所述紙張支承件的下游一側。所述導向件有一導向表面,用于在導向方向上引導紙張。高磨擦性元件在導向方向上延伸,并設置在所述導向件內。高磨擦性元件有一分離表面露在所述導向表面上以便由所述紙張支承表面支承的紙疊抵靠在所述分離表面上。彈性支承件支承所述高磨擦性元件,并允許所述分離表面根據紙張供給單元施加的力量大小可從所述導向表面上凸出或縮回到導向表面縮回內。
附圖簡介
圖1為依據本發明的、作為第一個實施例的一多功能成像設備的立體圖;圖2為圖1所示多功能成像設備的一個紙張供給裝置的立體圖;圖3為所述紙張供給裝置基本部分的正面視圖;圖4為圖3中沿IV-IV的剖視圖;圖5為依據第一實施例的紙張供給裝置的一個紙張分離部分的立體圖。其中,所述分離部分包括固定元件和可移動元件;圖6為圖3中沿VI-VI的剖視圖;圖7為根據第一實施例改進的一紙張供給裝置的示意平面圖;圖8(a)為圖5中紙張供給部分的固定分離單元的平面視圖;圖8(b)為圖8(a)中沿VIIIb-VIIIb的剖視圖;圖8(c)為圖8(a)中沿VIIIc-VIIIc的剖視圖;圖9(a)為所述固定分離單元的一基體塊的平面視圖;圖9(b)為圖9(a)所示基體塊的帶局部剖視的正面視圖;圖9(c)為圖9(a)所示基體塊的帶局部剖視的側視圖;圖10為圖8(a)中沿X-X的剖視圖11(a)為所述固定分離單元的一彈性支承板的平面視圖;圖11(b)為圖11(a)中沿XIb-XIb的放大剖視圖;圖11(c)為所述固定分離單元的一磨擦分離元件的放大剖視圖;圖12(a)為顯示當紙張為低硬度時圖2所示紙張供給裝置的紙張分離操作的側視圖;圖12(b)為顯示當紙張為高硬度時圖2所示紙張供給裝置的紙張分離操作的側視圖;圖13為依據本發明第二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的平面視圖;圖14為依據本發明第三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的平面視圖;圖15為依據本發明第四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的平面視圖;圖16為依據本發明第五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的平面視圖;圖17為依據本發明第六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的平面視圖;圖18為描述依據本發明的有低硬度的紙張彎曲情況的示意立體圖。
實施例詳細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根據本發明第一個實施例的、裝有一紙張供給裝置10的一多功能成像設備進行說明。在以下說明中,將會用到表示方位的詞,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它們是假定相對于所述多功能成像設備1在圖1中所示的擺放位置而言的。多功能成像設備1包括傳真功能、打印功能、復印功能和掃描功能。
如圖1所示,多功能成像設備1包括一盒子形狀的殼體2、一操作面板3、一文件盤5、一紙張卸載盤6、一文件卸載盤7和紙張供給裝置10。雖然在圖中未表示出來,多功能成像設備1也包括設置在其殼體2內部的一掃描儀和一成像單元。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成像部分是一種彩色噴墨型打印引擎。
操作面板3設置在殼體2的上表面上。它包括一組按鈕和一液晶顯示屏(LCD)4。所述按鈕包括由“0”到“9”的數字的按鈕、一開始按鈕和一功能操作按鈕。使用者通過按壓這些銨鈕可輸入各種各樣的信息與命令,如選擇合適的功能。液晶顯示屏4設置在所述操作面板3的后面,用于顯示多功能成像設備1的設置信息和各種各樣的操作信息。文件盤5設置在液晶顯示屏4的后面,而紙張供給裝置10配置在文件盤5的后面。文件卸載盤6、7設置在殼體2的前面并處在低于操作面板3的位置上。
文件盤5用于裝在使用傳真功能時要傳真到一遠方傳真機上的傳真文件,或者用于裝在使用復印功能時要復印的文件。在上述任一情況下,文件盤5中的文件每次一張地被供給到掃描儀(未示出)。掃描儀掃描每一張文件紙,并復制得到與文件紙上圖像一致的圖像,此后,這些文件紙卸載到文件卸載盤7中。
多功能成像設備1用于裝一紙張P(參見圖4)。當利用復印功能打印成像時,或者打印從遠方傳真機接受傳輸數據而形成的成像時要用到紙張P。紙張供給裝置10向殼體2內的成像部分(未視出)提供紙張P時每次供給一張。當成像部分在紙上打印出成像之后,該紙張被卸載到紙張卸載盤6中。
接下來會對紙張供給裝置10作更詳細的說明。如圖2所示,紙張供給裝置10包括一機架11、一紙張導向單元13、一紙張供給輥子單元22、一傳動齒輪組23和一紙張分離部分34。機架11包括一斜板12和一對側邊壁板14、14。所述斜板12和兩個側邊壁板14的材料均為合成樹脂,且它們形成為一整體件一個側邊壁板14在斜板12的左側,另一個在其右側。斜板12在上下方向傾斜并能盛裝紙張P。應注意的是紙張P是按其寬度方向對準左右方向而被盛放在斜板12上的。
如圖2和4所示,紙張導向單元13包括導向板13a、13b、架子16、16和一小齒輪17。導向板13a、13b很靠近地設置在斜板12的上方,并能夠在兩側邊壁板14的內側沿水平方向移動。如圖4所示,架子16、16和小齒輪17設臂在斜板12的后側。架子16、16水平延伸,并通過在斜板12上形成的狹長孔12a分別與導向板13a或導向板13b相連。小齒輪17能轉動,設置在兩個架子16之間并與它們嚙合以便把導向板13a、13b連接在一起。
采用這種結構,當導向板13a、13b中任一個導向板在斜板12上向左或右移動時,其運動會通過小齒輪17和架子16、16傳到導向板13a、13b中的另一個導向板上。其結果是導向板13a、13b能夠連鎖地彼此相向移動或彼此分離。這使得使用者能夠很方便地把紙張P放置在斜板12寬度方向的中間位置。
如圖2、3和4所示,紙張供給輥子單元22包括一傳動軸20、一殼體件24、一紙張供給輥子21、一驅動齒輪25、一行星齒輪27、一中間齒輪28、一輥子齒輪29、一支臂26和一扭簧30。傳動軸20可自由轉動地被支承在左、右兩側的側邊壁板14、14之間,并與斜板12的前表面有一適當的距離。殼體件24在傳動軸20左右方向大致中間位置這一固定位置處裝在傳動軸20上。傳動軸20能在殼體件24內轉動,但是殼體件24在一預定的(中間位置)寬度方向的一位置處安裝在傳動軸20上。紙張供給輥子21可旋轉地設置在殼體件24的下端處。扭簧30裝在傳動軸20上,并可彈性地推壓殼體件24以便使紙張供給輥子21壓在紙張P的上表面上。
參照圖4對殼體件24的內部結構情況進行說明。驅動齒輪25固定地裝在傳動軸20上,因此它能夠隨傳動軸20一起轉動。支臂26可轉動地裝在傳動軸20上。行星齒輪27可自由轉動地由支臂26的一端來支承并與驅動齒輪25相嚙合。依據支臂26的繞樞軸轉動的運動,行星齒輪27可選擇地與中間齒輪28相嚙合。中間齒輪28與可以與紙張供給輥子21一起整體地轉動的輥子齒輪29相嚙合。
傳動齒輪組23設置在兩個邊側壁板14之一的外側面上。傳動齒輪組23是用于把動力由一設置在殼體2側邊上的驅動馬達(未視出)傳遞到多功能成像裝置1的各個部件上。傳動齒輪組包括齒輪23a、23b、23c和23d。齒輪23d固定安裝在行動軸20的軸端。
現在說明紙張供給輥子單元22的操作。在下面的解釋中,所稱方向“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是以圖4所示的旋轉方向為參考的。當供應紙張時,設置在殼體2側邊上的驅動馬達(未視出)驅動齒輪23d逆時針方向轉動。相應地,傳動軸20和驅動齒輪25也逆時針方向旋轉。行星齒輪27順時針方向旋轉以致支臂26繞傳動軸20沿逆時針方向樞轉,從而使行星齒輪27與中間齒輪28進入嚙合狀態。其結果是中間齒輪28逆時針方向旋轉,齒輪29順時針方向旋轉,因而紙張供給輥子21順時針方向旋轉并如圖的所示那樣把紙張P最上層的紙向下喂給。紙張供給輥子21產生如圖3所示的線性紙張供給力Q。
另一方面,當齒輪23d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傳動軸20和驅動齒輪25順時針方向旋轉。行星齒輪27逆時針方向旋轉以致支臂26繞傳動軸20沿順時針方向樞轉,這樣使行星齒輪27移動出與中間齒輪28嚙合的狀態,進而使紙張供給輥子21停止旋轉,紙張也就不再喂給。
如圖2和3所示,紙張分離部分34包括一固定分離單元35、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和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固定分離單元35包括一固定分離板15和一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分離板15、32a、32b、33a、33b均為合成樹脂材料,它們被設置在斜板12下端處的一下側機架部分11a上。分離板15、32a、32b、33a、33b從下側機架部分11a處沿與水平面呈3度角的方向延伸,以便使它們的前邊緣指向上方。分離板15、32a、32b、33a、33b支承斜板12上的疊紙的下側邊緣,也就是引導邊緣。分離板15、32a、32b、33a、33b也把由紙張供給輥子單元22喂給的紙張P沿如圖4所示的A方向導引至成像部分。
如圖3所示,固定分離板15位于斜板12橫向中間位置處,和在豎直方向和在紙張供給力Q方向位于紙張供給輥子21的下方。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分別設置于固定分離板15的左、右側。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分別位于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的外側,也就是說,位于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的另一側而不是固定分離板15所在的那一側。
紙張分離部分34的上表面是由分離板15、32a、32b、33a、33b的上表面構成。正如圖3所示,分離板15、32a、32b、33a、33b的上表面構成為一整體上稍微向上凸出的、曲率半徑大約為1500mm的表面,其中,在左右方向的中間處與紙張供給輥子21的垂直距離最近,在外側的左、右的表面到紙張供給輥子21垂直距離最長。也就是說分離板15、32a、32b、33a、33b的上表面與紙張供給輥子21在紙張進給方向的距離,隨著越接近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的外側時,而變得越來越大。根據本實施例,假設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的外側相隔距離為210mm時,紙張供給部分34的中間上表面比外側的要高出大約2~3mm。紙張分離部分34也以與斜板12成112.5度的鈍角從下側機架部分11a處延伸。
如圖5和6所示,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33a、33b的基部邊緣均形成為一水平方向延伸的轉動樞軸41。轉動樞軸41可旋轉地裝在于下側機架部分11a上形成的軸承溝槽40內。一獨立的扭簧42裝在每個轉動樞軸41上,且其端部卡合在適當的位置以便產生彈簧扭力,此扭力驅動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各自獨立地向上。在向成像部分提紙張供給張進程中,當紙張的前邊緣壓可移動的分離板32時,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中的每一個分離板克服扭簧42的扭轉力向下樞軸轉動。因為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均可獨自地樞軸轉動,只有那些與紙張前邊緣有壓力接觸的可移動的分離板才向下樞軸轉動,而其它的未與紙張前邊緣接觸的可移動的分離板,在扭簧42的扭轉力作用下,仍會保持它們向上的方位位置。這就可以根據紙的寬度相應地提供優化的可移動的分離板的阻力。
如圖6所示,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均裝在軸承溝槽40上。當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向上繞軸41樞軸轉動時,它們每個上的垂直方向伸延的基面43抵靠在軸承溝槽40的垂直方向的內壁上。其結果是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都受到限制而使它們的上表面不向上凸出超過鄰近的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同樣,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都受到限制而使它們的上表面不向上凸出超過鄰近的第一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的上表面。應注意的是可提供其它類型的阻擋設置替代移動分離板的壁與溝槽40的壁相接觸的形式以避免移動分離板向上過多樞軸轉動。
如圖3所示,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都有一咬合肋32c,所述肋沿水平方向向鄰近的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中的一個突伸。如此相類似,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都有一咬合肋33c,所述肋沿水平方向向鄰近的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中的一個突伸。然而,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的咬合肋32c延伸到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的咬合肋33c之下。籍此結構,當一向下的負荷作用于第二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并使它們向下樞軸轉動時,第二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的咬合肋33c就向下壓第一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的咬合肋32c,結果是第一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也向下樞軸轉動。
參見圖8(a)至圖11(c),固定分離單元35包括如上所述的固定分離板15和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它還包括一彈性支承板39和一基塊37。在固定分離板15上形成有一個在垂直方向上和其左-右方向中間位置處穿通其上表面的槽孔36。槽孔36沿著引導方向A的方向呈拉長孔,而其中引導方向A為紙張被紙張分離部分34的分離板15、32a、32b、33a、33b所引導的方向。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從固定分離板15的下側方插入并設置在槽孔36中。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由高磨擦系數的材料組成,例如由如聚酯型聚氨酯樹脂組成,彈性支承板39在固定分離板15和基塊37的上表面之間,被它們夾住并籍此被支承。
如圖11(a)所示,彈性支承板39為一整體的金屬板,俯視時成大致長方形。彈性支承板39有彈性地支承著在槽36中的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使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在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上凸伸出來大約0.1~0.35mm。彈性支承板39的厚度約為0.1~0.12mm。
彈性支承板39包括一外圍框架39b和一組彈性懸臂39a。外圍框架39b有一個俯視時大致為長方形的形狀,其中,長邊沿引導方向A的方向延伸。如圖所示,彈性懸臂39a沿與引導方向A垂直的方向,從外圍框架39b長邊的內邊緣處延伸。左側、右側的彈性懸臂39a間隔一適當距離W1,并且一個左手的彈性懸臂39a自由端、一個右手彈性懸臂39a自由端相互交錯,構成交錯配置結構。彈性支承板39可由沖壓設備、電火花加工設備或激光設備加工,從而使彈性懸臂39a能夠以上述方式整體地形成在外圍框架39b的內側。
彈性支承板39的間距W2比間距W3大。間距W2代表外圍框架39b在上游一側的內邊到與其最近的彈性懸臂39a的距離。間距W3代表外圍框架39b在下游一側的內邊到與其最近的彈性懸臂39a的距離。相應地,在引導方向A的下游一側的間距W3要窄。換言之沿著引導方向,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下游側比其上游側每單位距離上有更多的彈性懸臂39a支承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因此,下游側比上游側需要更大的負荷來使之變形。
在外圍框架39b的下游側和上游側分別形成有一通孔配合孔50a和一通孔配合孔50b。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前后端能與所述配合孔50a、50b相配合安裝。彈性懸臂39a的自由端從橫側面穿過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厚度為t1,沿其厚度方向,每個穿過位置向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下表面一側偏移。所述下表面與通過紙張的上表面相對,參見圖11(b)。
如圖8(b),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和彈性懸臂39a配置在合成樹脂基塊37上的一個內凹槽37a處。在此情況下,只有彈性支承板39的基板39b被夾在基塊37的上表面和固定分離板15的下表面之間。籍此結構,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和彈性懸臂39a懸掛在一空的空間上。這就提高了彈性懸臂39a和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對來自疊紙的壓力的反應靈敏度。
應注意的是附加部分37b分別位于基塊37的左右兩側。螺釘38、38從基塊37的下側擰過所述附加部分37b。這樣,固定分離板15通過螺釘38可以拆下地安裝到基塊37上。
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有高的彈性系數,并安裝在固定分離板15上。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位于固定分離板15在水平方向上中間的位置,以及位于在紙張供給力Q的想象的延長線上的一位置。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從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上凸出。其結果是由紙張供給輥子21喂給的紙張P的下側前邊緣的中間部分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相接觸,并從疊層中被分離開。由于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處于固定分離板15的中心和分離板15、32a、32b、33a、33b的上表面整體上成稍微凸出的形狀,紙張P的下側橫向的邊緣不與所述板15、32a、32b、33a、33b的上表面相接觸,因此,紙張P下側橫向的邊緣能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正確地接觸并接受足夠的分離力量。其結果為能防止同時喂給兩張紙的不正確情況的出現。
如圖11(b)所示,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上表面,也就是圖11(b)中的左側面,呈淺的鋸齒形狀,以便在紙張P滑過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時對紙張P下側邊緣產生一大的磨擦阻力。籍此結構,不僅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材料,還有它的形狀,提高了它自己的磨擦系數。
如圖11(c)所示,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上表面上的每個鋸齒有一上游側、一下游側和一個位于它們之間的頂點31b。所述頂點31b沿引導方向A的方向從上游變換,以便使上游側比下游側有更陡的升角。籍此結構,鋸齒形狀的陡的斜面是處在上游側,因此,疊紙能被斜板12有效地支持住,不會從斜板12上滑落。同時,紙張P能順利地滑過下游側,并一直到與下一個陡峭傾斜的上游側接觸為止。所以,紙張P能夠容易移動并被有效地分離。
如圖11(c)所示,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形成有它的下游邊緣31a,該邊緣為一斜面。所述傾斜的下游邊緣31a從紙張或者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鋸齒表面形成的、指向引導方向A的一想象延長線慢慢地傾斜延伸開。被喂給的紙張P保持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較長時間的接觸是不希望的,這是因為這樣會防礙紙張P的運動。另一方面,如果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不是通過采用斜的邊緣方式,而是通過與它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向切除它的下游端的一部分的方式來使之變短一些的話,那么,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下游端部分會太容易變形,而這將會降低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分離紙張的能力。在圖示的具體實施例中,因為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被切為一斜面,它的下游邊緣31a處就有更多的材料留下來,因此,能更好地防止下游邊緣31a的變形。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全部長度方向上,它能提供紙張的分離能力。切口的角度可以為45度。實際上,大多數其它角度均可被接受,只要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不變形就可以。因此,切口的角度在對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材料合適的情況下,可以從30~60度的范圍內選擇。
下面說明一鐘制造裝有彈性支承板39的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方法。有上、下金屬模具(未示出),且在它們之間有一對應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空腔。然后,把彈性支承板39插到上、下模具之間。在此情況下,把預定的樹脂注射到空腔中。結果是得到一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其中,彈性懸臂39a的端部(自由端)從側面插入并穿過它的厚度部分,這樣能夠彈性地支承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
下面說明紙張供給裝置10的紙張供給操作。首先,使用者把紙張P疊放到斜板12上,以使所有紙張P的下側邊緣都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和/或固定分離板15和上表面相接觸。然后,使用者移動左和/或右引導板13a、13a并使它們與紙張P的左右邊緣相靠,從而使紙張P橫向中心處在斜板12左右方向中心位置。
此時,如圖12(a)、12(b)所示,紙張P施加的負載只作用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一部分上。只有位于負載下的彈性懸臂39a向下彎曲。在疊紙重量的作用下,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所述部分會向應地往下彎曲,以至它的上表面下沉到與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相同的平面上。相反,紙張P疊層的重量不會影響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上從紙張P疊層開始沿引導方向A處在下游的那一部分。因此,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所述下游部分還保持凸出在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之上,并防止紙張P沿引導方向A滑動,即使紙張P硬度低。當然對于有高硬度的紙張P也是這樣的。紙張P會保持住疊層并與斜板12平行。
如圖12(a)、12(b)所示,紙張P的前邊緣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相接觸的壓力接觸區在其上游一側發生偏移,因此,即使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壓力接觸部分彎曲到比它的紙張供給下游區域還要大的程度,但它的與紙張前邊緣接觸的、剩下的壓力接觸部分仍能凸出在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之上。
在此情況下,應注意的是紙張P的疊層的下邊緣不與第一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和第二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相抵靠接觸,這是因為它們比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要低。
當從一外部控制裝置,如個人計算機或其它傳真機,收到打印命令時,驅動馬達(未視出)就會通過齒輪組23a至23d按圖4中所示逆時針方向轉動傳動軸20。結果是紙張供給輥子21按在圖4中順時針方向轉動。
當紙張供給輥子21向下喂給一紙張P時,根據紙張P的寬度大小,紙張P的下側前邊緣推壓接觸在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或33a、33b的上表面上。紙張P向下推壓相應的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使得它們的自由端克服扭簧42向上的扭力而向下樞軸轉動。結果為在紙張P的推壓力作用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移開而不再擋道。因為每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單獨設置了一扭簧42,其向上的扭力可以這樣設置僅僅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中那些處在適合紙張P水平寬度的位置的分離板才向下樞軸轉動和返回。扭簧的阻力既不太大也不太小。
相應地,疊層中的最上面的紙張P從紙張供給輥子21接受紙張供給力,以使它的下邊緣向下推壓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當紙張P為低硬度時,那么此時只有弱的力量向下推壓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上,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將根本不向下移動。在紙張供給輥子21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之間,紙張P的寬度方向中間位置部分就會向上凸出地變形,如圖18所示。順便講圖18把固定分離板15和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全體以一個簡單的分離板S來表示,說明有低硬度的紙張P的反應情況。因此,至少在凸出區域處,最上面的紙張能與它鄰近的紙張分離開。這使得紙張分離操作變得較容易。在這種變形中,紙張前面橫向邊緣與分離板橫向端部處的接觸比紙張前邊緣中間位置的接觸要早一些時間。然而,因為紙張的硬度低,以及分離板S在橫向端部的高度比其中間部分要低(也如圖3所示),紙張的運動并不局限于紙張橫向邊緣接觸在分離板S上,而是紙張橫向邊緣可以在分離板S的低一些的區域上產生滑動。
另一方面,紙張為高硬度時,例如它由厚紙做成,疊層中最上面的紙張P即使被紙張供給輥子21向下推壓時仍保持為大致平的形狀。在此情況下,紙張P的下邊緣向下強有力地推壓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上表面上。因此,靠近作用力處的彈性懸臂39a向下彎曲。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上表面向下縮讓一直到與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15a為同一高度為止。在這一點處,最上面的紙張P的下邊緣從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高磨擦表面上釋放分離,使得只有最上面的紙張P被紙張供給輥子21的力量從疊層中分離開,并沿如圖5中的引導方向A被喂給。
順便講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的樞軸回撤轉動,對于允許高硬度紙張的橫向前邊緣順利移過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來說,是一種優點,否則,由于紙張的高硬度,紙張的橫向前邊緣就會受制于所述分離板對它產生的阻礙作用。
應注意如圖11(b)所示,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下側表面上形成有凹槽51,它們處在彈性懸臂39a之間。凹槽51用于局部減小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厚度。當作用于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高磨擦表面(上表面)上的力而使之彈性地彎曲時,凹槽51在相鄰彈性懸臂39a、39a之間能夠提高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變形的量。結果是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變形或變形角度可通過凹槽51的數量和/或深度來控制,而不管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本身的材料。
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的支承力(支承阻力)和在壓力作用下相應的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向下沉降的量,可以通過改變彈性支承板39的厚度或材料來加以調整,或者通過彈性懸臂39的長度或其截面的模量來加以調整。如果彈性支承板39由如磷青銅或不銹鋼的金屬制成,其彈性系數將是穩定的,不會因為紙張供給裝置通常所處環境的溫度或濕度的變化而波動。因此,上述的紙張分離操作和效果也將是穩定的。
因為紙張P橫向的中心位于斜板12左右方向中心位置,這與紙張供給輥子21一樣,因而紙張供給力Q施加于紙張P的大致中心位置。在如圖18所示的力作用下,正被喂給的紙張P的中心從斜板12向上稍微升起。相反地,紙張P的沒有受紙張供給力作用的其它部分,也就是紙張P的靠近橫向邊緣的部分,基本上在斜板12上大致平整地向前移動。其結果是對正被喂給的紙張P的下邊緣來說,其靠近橫向(外側)邊緣的部分比其中心凸伸得更低。也就是說如圖5所示,中心距離CD比中間(過渡)距離ID要短。中心距離CD是從壓擠線45至紙張P的下邊緣的直線距離。所述壓擠線45是紙張供給輥子21與紙張P抵壓接觸的位置。中間(過渡)距離ID是從一延長線46上的某處到紙張P的下邊緣的直線距離。所述延長線46是從壓擠線45向紙張P橫方向邊緣延伸的線。如果用于喂給的紙張P是相對比較容易彎曲的話,那么紙張P的下邊緣的左、右側的部分能夠在不改變固定分離板15高度的情況下,被第一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和/或第二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正確地阻擋住。換言之如果如圖18所示的分離板S有一個小的曲率半徑,則所述容易彎曲的紙張的前邊緣就只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接觸上。這也許會引起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上的紙張的變形,以及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上有許多紙張阻塞,最后有許多紙張將會沖向下游方向。為避免這些問題,分離元件S(圖18)應有一優化的曲率半徑,使得紙張的前邊緣也能夠與分離元件S(也就是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的橫向的表面相接觸。
另一方面,當紙張P為硬的類型時,它的下邊緣會用較大的壓力向下壓。這時,第一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和第二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會克服扭簧42的扭力向下樞軸轉動。這樣,第一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和第二個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的上表面從紙張P的下邊緣回撤開,以使它們不防礙紙張P向下的供給運動。因此,紙張P的下邊緣橫向中心就會正確地抵靠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從而使紙張P能從紙疊層中正確地分離開。由于同時進給兩張紙而造成的紙張堵塞就得以可靠地避免。
可移動的分離板32a至33b依據疊放在斜板12上的紙張P的尺寸大小不同而進行不同的動作。在本實施例中,紙張P的“尺寸”是指紙張P在水平方向上的橫向寬度尺寸。更具體地說,若紙張P的左、右邊緣位于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的外側邊緣之間時,則它會被認為是“小尺寸”的;另一方面,如若紙張P的左、右邊緣之間距離比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的內側邊緣之間的距離要寬時,則它會被認為是“大尺寸”的。當小尺寸的紙張P疊放在斜板12上時,紙張P下邊緣上靠近紙張左、右邊緣的部分向下推壓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進而使之通過樞軸轉動方式回撤。然而,這時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沒擋紙張P的道,因此也就不向下樞軸轉動。
當大尺寸的紙張P疊放在斜板12上時,紙張P下邊緣上靠近紙張左、右邊緣的部分向下推壓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的上表面,進而使之向下樞軸轉動。這一次,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通過咬合肋32c、31c的聯動操作也向下樞軸轉動。因此,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能向下樞軸轉動,紙張P的橫向下邊緣與第一和第二分離板之間的干涉就得到更加可靠地減少,即使紙張P下邊緣上、在紙張P橫向中心位置與其兩邊的側邊之間的這一部分下邊緣不與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的上表面抵靠接觸也是如此。
圖7表示了第一個實施例的一個改進情況。在此改進中,在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和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的下側表面上設置有一向上的驅動元件(未視出)如螺旋彈簧。此外,所有所述可移動分離板的支承方式是能夠使它們在豎直方向可以上下平行地移動,就如圖7中用實線和雙點劃線表示的那樣。與第一實施例的一樣,能取得與之相同的動作效果。
下面結合附圖13,對本發明第二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139進行說明。彈性支承板139包括一外圍框架139b和類似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彈性懸臂的彈性懸臂139a。與之相類似,彈性懸臂139a從外圍框架139b上凸伸。然而,相對引導方向A而言,在外圍框架139b的上游端的彈性懸臂139a的長度比在其下游端的彈性懸臂139a長度要長。換言之,就是越靠近斜板12,彈性懸臂139a的長度就越長。隨著距離越接近引導方向A的下游,彈性懸臂139逐漸變短。外圍框架139b上形成有配合孔150a。一高磨擦性分離元件131安裝在配合孔150a上,并支承在懸臂139a的自由端上。在引導方向A的上游端,懸臂139a支承高磨擦性分離元件131的位置離外圍框架139b的距離比在引導方向A的下游端處的該距離要大。
籍此結構,在引導方向A的上游處,懸臂139a以比在引導方向A下游處更大的支承力來支承高磨擦性分離元件131。若假設所有彈性懸臂139a有相同的抗撓硬度。抗撓硬度等于楊氏模量乘以第二轉動慣量。那么,彈性懸臂139a越長,則在同等載荷下,其端部向下彎曲得越多。因此,在靠近斜板12處與紙張P相對應的高磨擦性分離元件131的上表面就會較大地下沉,從而使紙張P抵靠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另一方面,與較短的彈性懸臂139a相對應的高磨擦性分離元件131的上表面凸出到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之上,進而使離斜板12較遠處的紙張P抵靠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131的上表面上。在紙張P的下邊緣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131的分離表面之間產生足夠的磨擦阻力,從而防止紙張P沿引導方向A產生滑動。
下面結合附圖14,對本發明第三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239進行說明。彈性支承板239包括一俯視看大致成長方形的外圍框架239b和設置在外圍框架239b左、右側內邊緣上的彈性懸臂239a。彈性懸臂239a在引導方向A的方向上以一合適的間距彼此相互間隔。彈性懸臂239a延伸,它們的端部面對面相對,左側的彈性懸臂239a端部與其相應的右側的彈性懸臂239a端部彼此正面面對。相對于引導方向A,在外圍框架239b的上游端處,彈性懸臂239a的長度比在下游端處的長度要長。換句話說,越靠近斜板12,彈性懸臂239a的長度越長。越靠近下游側,彈性懸臂239a的長度漸漸變短。外圍框架239b上形成有配合孔250a。一高磨擦性分離元件231安裝在配合孔250a上,并支承在懸臂239a的自由端上。
這種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產生的扭轉或變形更小。應注意的是如果希望彈性懸臂239a彈性彎曲的量更大,則彈性懸臂239a的自由端在與高磨擦性分離元件231做成一體時需要插入到其側面內更深的位置,以防止彈性懸臂239a的自由端從高磨擦性分離元件231中被抽出來。
下面結合附圖15,對本發明第四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339進行說明。彈性支承板339包括彈性橫梁339a和一外圍框架339b。俯視時,外圍框架339b大致成長方形框架形狀。彈性橫梁339a從外圍框架339b的內邊緣上延伸,并在引導方向A的方向上以一合適的間距相間隔。第四個實施例的每個彈性橫梁339a在其中間位置處是連續的,并由其兩端部支承在外圍框架339b上。外圍框架339b上形成有配合孔350a。一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31配合安裝在配合孔350a上。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31連接支承在彈性橫梁339a的中間部分上。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31沿引導方向A延伸。應注意的是與橫梁相比,懸臂有一優勢。這是因為它的一端是自由的從而能夠彎曲較大的程度,因此,高磨擦性元件由懸臂支承時比由橫梁支承時能向下下沉得更深。然而,通過選擇橫梁合適的尺寸和支承板339的合適材料,橫梁結構仍能夠變形到一期望的程度。
下面結合附圖16,對本發明第五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439進行說明。彈性支承板439包括一外圍框架439b和一組彈性懸臂439a。懸臂439a有類以懸臂39a那樣的交錯的結構,在此結構中,從外圍框架439b相對應的兩長邊上延伸的懸臂439a的自由端彼此相互交錯。然而,根據第五實施例,相對引導方向A來說,懸臂439a向下游一側方向傾斜地延伸。如第一實施例類似,最靠近外圍框架439b下游端部的彈性懸臂439a與外圍框架439b下游端部隔開的距離,要比最靠近外圍框架439b上游端部的彈性懸臂439a與外圍框架439b上游端部隔開的距離短。作為可選擇的方案相鄰的彈性懸臂439a之間的間距往下游方向逐漸變小。此外,一高磨擦性分離元件431的上、下游端部分別由外圍框架439b的上、下游端部支承。
下面結合附圖17,對本發明第六個實施例的一彈性支承板539進行說明。彈性支承板539包括一外圍框架539b和一組彈性橫梁539a。每個彈性橫梁539a呈V字形狀,其V字形的尖點指向引導方向A的下游。一高磨擦性分離元件531連接并支承在彈性橫梁539a的中間尖點部分上。高磨擦性分離元件531沿引導方向A延伸。彈性支承板539更加穩定地支承紙張P疊層的重量。此外,因為橫梁539a由其兩端部支承在外圍框架539b上,所以橫梁539a的變形量受到限制。彈性支承板539的扭轉運動得以阻止。象第一實施例中一樣,最靠近外圍框架539b下游端部的彈性橫梁539a與外圍框架539b下游端部隔開的距離,要比最靠近外圍框架539b上游端部的彈性橫梁539a與外圍框架539b上游端部隔開的距離短。作為可選擇的方案相鄰的彈性橫梁539a之間的間距往下游方向逐漸變小。
因為所有實施例中的彈性支承板都包括條形臂,無論是懸臂還是橫梁。它們均沿與引導方向A相交的方向延伸。當紙張抵壓長形的高磨擦性元件時,只有處在靠近紙張壓力位置的條形臂才會變形。只有在這些位置處,高磨擦性元件從固定分離板15的上表面向下下沉。相應地,高磨擦性元件對負荷或壓力有好的反應,從而使紙張能夠穩定地一次一張地被分離開。此外,因為多功能成像設備1包括成像裝置10,所以紙張需要每次一張地供給成像單元,以便紙張可靠地被印上希望的成像。
上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很顯然,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各樣的改變和修改。
例如,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所述的一對導向板13a、13a引導紙張P,使得紙張P的下邊緣橫向中心位置抵壓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上,而不管紙張P的水平尺寸(即寬)。然而,紙張P的下邊緣準確的橫向中心位置不必要抵壓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上。只要紙張P的下邊緣靠近橫向中心位置的某一位置抵壓在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上,即使相左偏或向右偏,就能取得同樣的效果。相應地,本發明能夠應用在利用紙張P的左側邊緣或右側邊緣來供給紙張P的紙張供給裝置上。
當然,只要高磨擦性分離元件31靠近直線紙張供給力量Q,即使它稍微偏離開紙張供給力量Q的延長線,分離動作就能夠很順利地進行。
此外,在具體實施例中,紙張供給裝置10的斜板12是以傾斜的姿式設置的。在它之下,固定分離板15、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32a(32b)和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33a(33b)在引導方向A也是以一傾斜的姿式設置的。然而,本發明可以應用于一紙張供給裝置,在該裝置中,斜板以大致為水平的姿式設置,固定分離板15、移動分離板32a至33b以把紙張從傾斜的表面向上方引導的姿式設置。
在第二和三實施例中,越處在引導方向A的下游,懸臂越以更大的支承力量來支承高磨擦性元件。然而,條形臂(不管是懸臂還是橫梁)的支承力量能以一系列方法中的任何一種方法來進行調整,從而使越處在引導方向A的下游,條形臂越以更大的支承力量來支承高磨擦性元件。例如,如前面提到的可以通過改變彈性支承板的彈簧板的厚度和材料,或者改變彈性懸臂的長度、其截面的模量或它們的間距,等等,從而來調整所述的支承力量。
權利要求
1.一種紙張供給裝置,用于從紙張堆垛中沿著紙張引導方向每次一張地供應紙張,該紙張供給裝置包括一用于支承紙張堆垛的紙張支承元件;一紙張供給單元,用于向紙張堆垛中的一紙張施加一作用力,進而使該紙張沿紙張供給方向移動;一引導元件,相對紙張供給方向,設置在紙張支承元件的下游側,該引導元件有一沿著引導方向引導紙張的引導表面;一高磨擦元件,它沿引導方向延伸,并設置在所述引導元件上,所述高磨擦元件有一暴露在所述引導表面上的分離表面,使得由所述紙張支承表面支承的紙張堆垛抵靠在所述分離表面上;以及,一彈性支承元件,用于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并根據所述紙張供給單元施加的力,用于使所述分離表面從所述引導表面上凸伸和撤回到所述引導表面之下。
2.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彈性支承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組彈性條形臂,從所述基板上沿與所述引導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每個彈性條形臂在一與所述基板隔開的一位置處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
3.一種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的一組彈性條形臂提供一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的支承力,在所述引導方向上向下游方向所述支承力是增加的。
4.一種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在所述彈性支承元件上的、并在所述引導方向的一下游區域處,每單位距離上的條形臂的數量要比在所述彈性支承元件上的一上游區域處每單位距離上的條形臂的數量要大。
5.一種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金屬支承元件的基板包括一第一側部分和一第二側部分,它們大致沿所述引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側部分和第二側部分分別各有一第一內表面和一第二內表面,所述第一、第二內表面大致彼此相互面向;所述彈性條形臂包括一第一套懸臂和一第二套懸臂,所述第一套懸臂從所述第一內表面上向所述第二內表面凸伸,所述第二套懸臂從所述第二內表面上向所述第一內表面凸伸。
6.一種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高磨擦元件有一狹長形的形狀,該形狀有一第一側表面面向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內表面,和一第二側表面面向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內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套懸臂有插入在所述高磨擦元件的所述第一側表面內的自由端,以及所述第二套懸臂有插入在所述高磨擦元件的所述第二側表面內的自由端。
7.一種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懸臂為一交錯的結構,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套懸臂的自由端延伸到相互一一交錯在彼此之間。
8.一種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懸臂沿與所述引導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它在離開所述基板大致相等的距離處支承所述的高磨擦元件。
9.一種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懸臂沿與所述引導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位于所述引導方向比較上游處的所述懸臂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的位置與所述基板隔開的距離,比位于所述引導方向下游處的所述懸臂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的位置與所述基板隔開的距離要大。
10.一種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懸臂沿向所述引導方向的下游傾斜的方向延伸。
11.一種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每一個懸臂均有一基端和一自由端,所述基端與所述基板相連,所述自由端只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高磨擦元件內,所述懸臂并列設置,使得所述第一套懸臂和第二套懸臂的自由端延伸到大致彼此相互相向面對。
12.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懸臂沿與所述引導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位于所述引導方向比較上游處的所述懸臂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的位置與所述基板隔開的距離,比位于所述引導方向下游處的所述懸臂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的位置與所述基板隔開的距離要大。
13.一種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彈性支承元件的基板包括一第一側部分和一第二側部分,它們大致沿所述引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側部分和第二側部分分別各有一第一內表面和一第二內表面,所述第一、第二內表面大致彼此相互面向;所述條形臂沿與所述引導方向相交的方向在所述的基板內表面之間成一體地延伸,所述條形臂穿過并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
14.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每個條形臂有一成角度的形狀,該形狀的頂點指向所述引導方向的下游。
15.一種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還包括一基塊,它設置在所述彈性支承板的與其一側的所述引導板相對的另一側,該基塊在與所述條形臂相對應的位置處形成有一凹部,從而使基塊只支承所述彈性支承元件的所述基板。
16.一種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高磨擦元件包括厚的部分和在所述厚的部分之間的薄的部分,在所述厚的部分處所述條形臂支承所述磨擦元件。
17.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高磨擦元件的所述分離表面形成為帶齒的形狀,所述齒在所述分離表面上形成鋸齒狀的輪廓線,每個齒有一上游側部分、一下游側部分和一位于二者之間的頂點,所述齒的頂點偏向于所述引導方向的上游,從而使所述上游側部分比下游側部分有更陡峭的抬升角度。
18.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高磨擦元件,相對于所述引導方向,有一下游側的邊緣,該邊緣從在所述引導方向上的所述高磨擦元件的分離表面上傾斜地伸展離開。
19.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引導元件包括一固定分離板,它設置在所述紙張支承元件的橫向中心位置,并與所述紙張供給單元成一條直線對齊,該固定分離板有一固定引導表面,所述高磨擦元件設置在該固定分離板內;一對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設置在所述固定分離板的側旁,并被可樞軸轉動地支承,能夠從所述引導方向樞軸轉動地移動開,并且它們有一對第一引導表面;一對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設置在所述的一對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的側旁,并被可樞軸轉動地支承,能夠從所述引導方向樞軸轉動地移動開,并且它們有一對第二引導表面。
20.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固定引導表面、所述一對第一引導表面和所述一對第二引導表面組合形成為一向上凸伸的形狀。
21.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和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有基端位于靠近所述紙張支元件的位置和有自由端位于離開所述紙張支元件的位置;所述紙張供給裝置還包括一組偏動元件,所述偏動元件各自偏向推動所述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和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以便使它們的自由端被導向指向所述紙張供給方向。
22.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紙張供給裝置,其中,每個所述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上形成有一第一咬合肋,該咬合肋沿水平方向向鄰近的一個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凸伸,每個所述第二可移動的分離板上形成有一第二咬合肋,該咬合肋沿水平方向向鄰近的一個第一可移動的分離板凸伸,進而使所述第二咬合肋即刻處在所述第一咬合肋之上。
23.一種成像設備,它包括一紙張供給裝置,用于從紙張堆垛中沿著紙張引導方向每次一張地供應紙張,該紙張供給裝置包括一用于支承紙張堆垛的紙張支承元件;一紙張供給單元,用于向紙張堆垛中的一紙張施加一作用力,進而使該紙張沿紙張供給方向移動;一引導元件,相對紙張供給方向,設置在紙張支承元件的下游側,該引導元件有一沿著引導方向引導紙張的引導表面;一高磨擦元件,它沿引導方向延伸,并設置在所述引導元件上,所述高磨擦元件有一暴露在所述引導表面上的分離表面,使得由所述紙張支承表面支承的紙張堆垛抵靠在所述分離表面上;以及,一彈性支承元件,用于支承所述高磨擦元件,并根據所述紙張供給單元施加的力,用于使所述分離表面從所述引導表面上凸伸和撤回到所述引導表面之下;一成像部分,在紙張供給方向設置在所述紙張供給裝置的下游,用于在由所述紙張供給裝置供給的紙張上成像。
全文摘要
一種紙張供給裝置,用于從紙張堆垛中沿著紙張引導方向每次一張地供應紙張,該紙張供給裝置包括一用于支承紙張堆垛的斜板;一紙張供給輥子位于所述斜板之上,用于向紙張堆垛中最上面的一紙張施加一作用力,進而使該紙張沿紙張供給方向移動;一固定分離板,設置在斜板的下游側的部分上。所述分離板上形成有一長槽,一高磨擦分離元件設置在此長槽中,所述高磨擦分離元件由一彈性支承板39支承,所述彈性支承板由所述固定分離板來支承。所述彈性支承板有梳子狀的條形臂,所述高磨擦分離元件支承在它們上面。在一般情況下,所述高磨擦分離元件從所述長槽中向紙張的下引導邊緣凸伸。當通過所述紙張供給輥子的旋轉使紙張的下引導邊緣抵壓所述高磨擦分離元件時,以及當紙張有一預定的硬度時,所述高磨擦分離元件的一部分通過梳子狀的條形臂的變形而下沉到所述的長槽內。
文檔編號B65H3/06GK1448325SQ0311078
公開日2003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02年3月29日
發明者鹽原由季央, 河合貴光, 瀧藤浩治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