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平板浮塢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修、造船用設備,尤其是一種平板浮塢。
浮塢是一種浮動的單船位上墩構筑物,多采用鋼質結構和鋼絲網水泥結構,分整體式、分段式、混合式三種類型、現有浮塢由于都設有邊箱,船舶進出塢受邊箱內寬度的限制,使用不夠方便,且用料多、有效甲板面積小,自重大,舉力小,結構較復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料少,自重輕、舉力大、有效甲板面積大,使用方便,結構簡單、容易建造的平板浮塢。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浮塢不設邊箱,塢面采用半艙駁或甲板駁形式,并在主甲板下四角的塢艙內各設置一個自浮艙。
以下結合附圖作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平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橫剖面圖。
本平板浮塢塢面采用半艙駁或甲板駁形式,其結構由主甲板(1)、半艙甲板(2)、側板(7)、艙坒(12)、底板(6)等構成水密塢體。塢體內分首尾、左右、中及自浮艙等水密隔艙。各隔艙設置進水和排水泵,根據工作需要,操作水泵使塢下沉或浮起,左傾或右傾,首傾或尾傾,來滿足使用要求。
本平板浮塢在主甲板下四個角的塢艙內各設置一個自浮艙(19)。自浮艙的設置在于使塢全浸入水后,下沉力趨于極小值,塢體即使下沉碰到河床,碰力將會很小。自浮艙容排水量略小于空塢重量。
主甲板(1)和半艙甲板(2)分別與側板(7),艙坒(12)水密連接,主甲板(1)和半艙甲板(2)與其縱桁(13)、橫梁(14)連接成甲板板架,甲板板架與艙坒(12)、支柱(17)連接,艙坒(12)、支柱(17)與底板(6)及龍骨(16)、肋板(15)連接組成平板浮塢整體。本平板浮塢的底板可在龍骨、肋板的上面。塢墩(3)裝焊在半甲板(2)上(若為甲板駁形式,裝焊在主甲板(1)上)。船舶上塢后,船舶重力由塢墩(3)傳遞到半甲板(2)、半甲板(2)傳遞到艙坒(12)、支柱(17),再傳遞到塢底以至于平板浮塢的整體。(4)、(5)分別為活動欄桿和標桿,(9)為纜樁,(10)為錨鏈孔,(11)為斜桿,(18)為肋骨,(8)為在塢船舶。
平板浮塢的縱向強度主要由主甲板(1)、半艙甲板(2)、側板(7)、底板(6)、艙坒(12)、縱桁(13)、龍骨(16)等承擔,船舶上塢后,其船體可承擔塢的縱向彎矩,橫向強度主要由主甲板(1),半艙甲板(2)、肋板(15)、橫梁(14)等承擔。平板浮塢的總縱強度及結構強度,可參照《長江水系鋼船建造規范》和《內河工程船舶建造規范》按半艙駁或甲板駁形式設計計算。
本平板浮塢由于不設邊箱,因此用料少,如舉力200噸現用內河浮塢需用鋼材200.97噸,耗鋼材系數為1.0噸/1舉力噸,本實用新型的舉力250噸平板浮塢需用鋼材90噸,耗鋼材系數為0.36噸/1舉力噸;自重輕,200噸現用浮塢自重(空載)290噸,自重系數1.45噸/1舉力噸,250噸平扳浮塢自重(空載)83.7噸,自重系數0.335噸/1舉力噸;舉力大,200噸現用浮塢舉力系數為0.995噸舉力/1噸鋼材,250噸平板浮塢舉力系數為2.78噸舉力/1噸鋼材;有效甲板面積大,200噸現用浮塢有效使用面積為45×12=540米2,有效甲板面積系數為2.69米2/1噸鋼材,250噸平板浮塢有效使用甲板面積為34×13=442米2,有效甲板面積系數為4.91米2/1噸鋼材;使用方便,現用浮塢由于設有邊箱,船舶進出塢受到邊箱內寬度的限制,而平板浮塢無邊箱,塢面平整一塊,不受寬度限制,船舶上塢可縱,橫擺,也可同時上兩艘船。且平板浮塢結構簡單,容易建造,方便維修。現用有邊箱的舊浮塢亦可以改造成平板浮塢。
本平板浮塢可為鋼結構,也可為鋼絲網水泥結構或鋼骨架鋼絲網水泥混合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修、造船用平板浮塢,由主甲板(1)、半艙甲板(2)、側板(7)、艙坒(12)、底板(6)、縱桁(13)、橫梁(14)、肋板(15)、龍骨(16)、支柱(17)、肋骨(18)等構成,其特征在于平板浮塢平整一塊,塢面采用半艙駁或甲板駁形式,在主甲板(1)下四角的塢艙內各設置一個自浮艙(19)。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板浮塢,其特征在于可為鋼結構、鋼絲網水泥結構或鋼骨架鋼絲網水泥混合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介紹了一種修、造船用的平板浮塢,它不設邊箱,塢面采用半艙駁或甲板駁形式,并在主甲板下四角的塢艙內各設置一個自浮艙。本平板浮塢由于不設邊箱,故用料少,自重輕,舉力大,有效甲板面積大,船舶上塢可縱,橫擺,也可同時上兩艘船,使用方便,且結構簡單,容易建造,方便維修。現用有邊箱的舊浮塢亦可改造成平板浮塢。
文檔編號B63C1/00GK2064749SQ9020388
公開日1990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1990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1990年3月29日
發明者陸欽龍, 陸溯平, 唐冠武, 歐陽錦生 申請人:陸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