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的前部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乘用車、商用車、卡車或公共汽車等車輛中的車輛的前部結構。
背景技術:
如專利文獻1中所公開的那樣,車輛包括沿著車體前后方向配置在車體前部的右以及左側部處的縱梁(專利文獻1的圖1以及圖2中的12)、沿著車體前部的車體左右方向配置的橫梁(專利文獻1的圖1以及圖2中的13),多數情況是橫梁的橫部與縱梁的前部連接。
在專利文獻1的結構中,從A支柱(專利文獻1的圖1以及圖2中的14)的下部,向著前方的斜下方延伸骨架部件(專利文獻1的圖1以及圖2中的16),通過連接部件(專利文獻1的圖1以及圖2中的17、18、21)連接縱梁和骨架部件。
專利文獻1特開2003-40142號公報(圖1以及圖2)一般來說,車輛從前面受到沖撞時,主要是通過縱梁被破壞來吸收沖撞的能量,存有沖撞的能量集中作用于縱梁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縱梁對于沖撞能量的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需要構成如下結構,即盡可能使沖撞的能量不集中作用于縱梁。
根據專利文獻1的結構可知,構成為如下的結構,通過裝備與縱梁(專利文獻1的圖1以及圖2中的12)相區別的骨架部件(專利文獻1的圖1以及圖2中的16),沖撞能量不僅作用于縱梁,而且還作用于骨架部件。但是,由于縱梁和骨架部件位于相互隔離的位置處,所以從沖撞能量既作用于縱梁又作用于骨架部件的角度考慮,還有改進的余地。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車輛的前部結構中構成為如下結構,即當從前面受到沖撞時,可以避免沖撞能量集中作用于縱梁的狀況,本發明的目的是,當與其它車輛在從前面受到沖撞時,可以避免沖撞能量集中作用于其它車輛的部分上的狀況。
本發明的第1特征結構在于,在車輛的前部結構中按如下構成。
即包括縱梁,沿著車體前后方向配置在車體前部的右以及左側部;橫梁,沿著車體前部的車體左右方向配置。包括圍板部,在縱梁的上方形成前輪的輪胎室;連接構件,與圍板部相連接,向著下方延伸。相互連接縱梁的前部、橫梁的橫部和連接構件的下部,使縱梁前部的前面、橫梁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下部的前面在車體前后方向的大體相同位置處成為同一面。
根據本發明的第1特征結構可知,按照如下方式構成,即相互連接縱梁的前部和橫梁的橫部和連接構件的下部,縱梁前部的前面和橫梁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下部的前面,在車體前后方向的大體相同位置處相互連接而成為大體同一面,所以縱梁的前部的前面和橫梁的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的下部的前面成為具有較寬闊面積的承受面。
由此,在從前方受到沖撞時,可以使沖撞能量在大體同一瞬間作用于縱梁前部的前面和橫梁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下部的前面,并且是分散作用于較寬闊的范圍內。因而,可以不僅使沖撞能量作用于縱梁,而且還分散地作用于橫梁以及左右的連接構件。為此,可以避免沖撞能量集中作用于縱梁的狀況,從而提高沖撞能量的吸收功能。
此外,因為在縱梁的上方裝備有形成前輪的輪胎室的圍板部,連接構件與圍板部相連接,所以如上所述,不僅可使沖撞能量分散地作用于連接構件的各部,而且還可使沖撞能量經連接構件作用于圍板部,從而在圍板部中也能吸收沖撞能量。
而且,由于縱梁前部的前面和橫梁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下部的前面成為具有較寬闊面積的承受面,所以與其它車輛間發生從前面的沖撞時,成為沖撞能量經具有上述廣闊面積的承受面而作用于其它的車輛的狀況,從而可以分散沖撞能量。例如可以避免沖撞能量從縱梁的前部集中作用于其它車輛部分,使得縱梁進入到其它車輛的部分中。
本發明的第2特征結構在于,在車輛的前部結構中,通過在縱梁的前部或橫梁的橫部形成凹部,將橫梁的橫部放入到縱梁的前部的凹部,或者是將縱梁的前部放入到橫梁的橫部的凹部,連接縱梁的前部和橫梁的橫部,使得上述縱梁的前部和橫梁的橫部在主視時局部重合。
根據本發明的第2特征結構可知,縱梁的前部和橫梁的橫部以放入凹部中的方式連接,所以縱梁的前部和橫梁的橫部被相互牢固地連接。為此,從前方受到沖撞時,可使沖撞能量確實地作用于左右的縱梁以及橫梁。因而,可以提高沖撞能量的吸收功能。
本發明的第3特征結構在于,在車輛的前部結構中,通過在縱梁的前部或者連接構件的下部形成凹部,將連接構件的下部放入到縱梁的前部的凹部,或者將縱梁的前部放入到連接構件的下部的凹部,連接縱梁的前部和連接構件的下部,使縱梁的前部和連接構件的下部局部在主視時重合。
根據本發明的第3特征結構可知,縱梁的前部和連接構件的下部以放入到凹部中的方式連接,所以將縱梁的前部和連接構件的下部相互牢固地連接。為此,在從前方受到沖撞時,相對于縱梁前部的前面和橫梁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下部的前面,沖撞能量可確實地作用于左右的縱梁以及左右的連接構件。因而,可以提高沖撞能量的吸收能。
本發明的第4特征結構在于,在上述縱梁的前部前面上安裝連接部件,該連接部件決定橫梁以及連接構件相對于上述縱梁的連接位置,而且具有用來維持上述同一面的平面性的凸部和向著上述縱梁的安裝平面。
根據本發明的第4特征結構可知,在上述縱梁的前部前面上安裝連接部件,該連接部件決定橫梁以及連接構件相對于上述縱梁的連接位置,而且具有用來維持上述同一面的平面性的凸部和向著上述縱梁的安裝平面。由此,在連接時,能夠確定橫梁以及連接構件相對于縱梁的位置。其結果是,相對于縱梁可以確實地將橫梁以及連接構件安裝在規定位置處,所以牢固連接各部件。而且在向著前方的沖撞時,相對于縱梁前部的前面和橫梁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下部的前面,在大體相同瞬間且在較寬闊的范圍內可使沖撞能量分散作用,所以可以提高沖撞能量的吸收功能。
還在于通過螺栓連接上述縱梁、上述橫梁和上述連接構件之中至少任意兩個部件,而且該螺栓的頭部從上述同一面向著上述縱梁一側縮回。
根據本發明的第5特征結構可知,由于通過螺栓連接縱梁、橫梁和連接構件之中至少任意兩個部件。因而可牢固連接縱梁、橫梁和連接構件,可以使沖撞能量確實作用于左右縱梁、橫梁以及左右的連接構件。此外,螺栓的頭部從上述同一面向著上述縱梁一側縮回,所以,由于螺栓的頭部不是特別突出地與連接部相連接,從而消除沖撞能量集中作用于上述連接部的一部分。其結果是可以進一步提高沖撞能量的吸收功能。
圖1是車輛的右側的前部的側視圖。
圖2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正面圖。
圖3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圍板部、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圍板部、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立體圖。
圖5是圖2中從A-A方向看到的截面圖。
圖6是圖2中從B-B方向看到的截面圖。
圖7(a)是在圖3中從C-C方向看到的側視圖,(b)是在圖3中從D-D方向看到的截面圖。
圖8是本發明的第1其它方式的附圖,(a)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主視圖,(b)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立體圖。
圖9是本發明的第1其它方式的附圖,(a)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主視圖,(b)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立體圖。
圖10是本發明的第3其它方式的附圖,(a)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主視圖,(b)是縱梁的前部、連接部件、橫梁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的附近的立體圖。
附圖標記說明1縱梁4前輪5圍板部10e縱梁前部的凹部
12橫梁15連接構件16b連接構件下部的凹部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單廂式的車輛中,在車體的前部下部的右以及左側(發動機室的右以及左側)中,沿著車體前后方向配置有縱梁1。如圖3所示,縱梁1在結構上包括向著上方開放的槽狀的第1部件2和平板狀的第2部件3,通過焊接將第1部件2的凸緣部2a和第2部件3的凸緣部3a連接起來。
如圖1、2、3所示,形成前輪4的輪胎室的圍板部5被配置在縱梁1的上方,圍板部5的后部與A支柱6相連接,縱梁1(第1以及第2部件2、3)的外側部的凸緣部2a、3a和圍板部5的下部通過焊接來連接。
如圖3以及5所示,準備平板狀的基板部件7。將基板部件7的右以及左的外側部彎曲后形成凸緣部7a,在基板部件7上形成有2個開口7b,通過焊接將螺母7c固定在開口7b的內側的部分,將如上述構成的基板部件7插入到縱梁1的前部的開口部中,通過焊接將縱梁1(第1部件2)和基板部件7的凸緣部7a連接起來。
如圖2、3、4、5所示,準備中空的箱狀連接部件8。連接部件8通過平板狀的第1部件9和具有凸部10b的第2部件10構成,第1部件9的外周部和第2部件10的凸緣部10a通過焊接來連接。在第1部件9上形成2個開口9a,在與開口9a相對置的第2部件10的凸部10b的部分,形成有2個大于開口9a的開口10c。第1部件9的外周部以及第2部件10的凸緣部10a上形成有1個開口10d。如上述構成的連接部件8,貼靠在縱梁1的前部(基板部件7),將螺栓11插入到連接部件8(第1以及第2部件9、10)的開口10c、9a、基板部件7的開口7b以及螺母7c中,從而通過螺栓11將連接部件8連接在縱梁1的前部(基板部件7)上。
如圖1、2、3、4、5所示,沿著車體前部的車體左右方向配置有橫梁12。橫梁12通過向前開放的槽狀的第1部件13(車體的后側)和向后開放的槽狀的第2部件14(車體的前側)構成,組合第1以及第2部件13、14,并通過焊接連接。在第1部件13的橫部上形成有1個開口(未圖示),在與第1部件13的開口相對置的第2部件14的橫部的部分形成有1個開口14a,該開口14a大于第1部件13的開口。
如圖1、2、3、4、5所示,準備連接構件15。連接構件15通過向后開放的槽狀的第1部件16和平板狀的第2部件17構成,如圖3以及圖7(a)所示,通過焊接將第1部件16的凸緣部16a和第2部件17的外周部(第2部件17的上部的凸緣部17b的內側的部分)連接起來。如圖3以及圖7(b)所示,通過焊接將第1部件16的下部的內面部以及凸緣部16a與第2部件17的下部的凸緣部17a連接起來。
如圖3以及圖6所示,在第1部件16的下部形成有階梯狀的凹部16b,凹部16b中形成開口16c,通過焊接將螺母16d固定在開口16c的內側的部分上。如圖3以及圖5所示,在第1部件16的凸緣16a的下部形成有開口16e,通過焊接將螺母16f固定在開口16e的內側的部分。如圖2以及圖4所示,圍板部5的前部和連接構件15(第2部件17)的凸緣部17b通過焊接連接起來。
通過上述結構,如圖2、3、4、5所示,在連接部件8(第2部件10)的凸部10b的下部形成有階梯狀的凹部10e(相當于縱梁1的前部的凹部),橫梁12的橫部被放入連接部件8(第2部件10)的凹部10e中,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第1以及第2部件13、14)的橫部通過焊接連接起來。
如圖2、3、4、5、6所示,橫梁12的橫部被放入到連接構件15(第1部件16)的凹部16b中,將螺栓11插入到橫梁12(第1以及第2部件13、14)的開口14a、連接構件15(第1部件16)的開口16c以及螺母16d中,通過螺栓11連接橫梁12(第1部件13)的橫部和連接構件15(第1部件16)的下部。
如圖2、3、4、5所示,配合連接部件8(第1部件9的外周部以及第2部件10的凸緣部10a)的開口10d和連接構件15(第1部件16的凸緣部16a)的開口16e以及螺母16f,插入螺栓11,從而通過螺栓11將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第1部件9的外周部以及第2部件10的凸緣部10a)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第1部件16的凸緣部16a)連接起來。
在上述狀況中,如圖2、4、5、6所示,縱梁1前部的前面(連結部件8的第2部件10的凸部10b)和連接構件15(第1部件16)下部的前面和橫梁12(第2部件14)橫部的前面在車體前后方向的大體相同位置處相互連接,從而大體成為同一面。
由此,從前方受到沖撞時,成為如下狀況,即對于縱梁1前部的前面(連結部件8的第2部件10的凸部10b)和橫梁12(第2部件14)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15(第1部件16)下部的前面,大體同一瞬間施加沖撞能量且在較廣闊的范圍內分散施加,從而成為沖撞能量不僅作用于縱梁1且還分散地作用于橫梁12的各部以及連接構件15的各部上的狀況。
如上所述,當處于沖撞能量分散作用于連接構件15的各部的狀況下時,沖撞能量成為通過連接構件15還作用于圍板部5的狀況,如圖1以及圖4所示,形成如下狀況,即從圍板部5作用于A支柱6、車門18、沿著車體前后方向固定在車門18的內部上的加強車架19。因而,沖撞能量由縱梁1、橫梁12、連接構件15、圍板部5、A支柱6、車門18以及加強車架19等吸收。
以上的圖1~圖7(a)(b)中所示的結構還可構成為如下[1]~[6]中描述的結構。
通過螺栓11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
在橫梁12的橫部設置凹部(未圖示),將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放入該凹部內,通過焊接或者螺栓11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
在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以及橫梁12的橫部的兩方設置凹部(未圖示),相互嵌合該兩方的凹部,通過焊接或者螺栓11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
在橫梁12的橫部上設置凹部(未圖示),將連接構件15的下部放入在該凹部中,通過焊接或者螺栓11連接橫梁12的橫部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
在橫梁12的橫部以及連接構件15的下部兩方設置凹部(未圖示),相互嵌合該兩方的凹部,通過焊接或者螺栓11連接橫梁12的橫部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
通過焊接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第1部件9的外周部以及第2部件10的凸緣部10a)、連接構件15的下部(第1部件16的凸緣部16a)。
(其它實施方式1)可以不用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而構成為圖8(a)、(b)所示情況。
如圖8(a)、(b)所示,在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下部以及外側部上設置凹部8a,在橫梁12的橫部上設置凹部12a,在連接構件15的下部設置凹部15a。將橫梁12的橫部放入到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處,通過焊接或者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將連接構件15的下部放入到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外側部的凹部8a處,通過焊接或者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使橫梁12橫部的凹部12a和連接構件15下部的凹部15a相互嵌合,通過焊接或者螺栓連接橫梁12的橫部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
在圖8(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橫梁12的橫部設置凹部(未圖示),將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放入該凹部中,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或者是采用如下方式,在縱梁1前部(連接部件8)的下部以及橫梁12的橫部的兩方設置凹部(未圖示),相互嵌合該兩方的凹部,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
在圖8(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連接構件15的下部設置凹部(未圖示),將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放入到該凹部中,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者是采用如下方式,在縱梁1前部(連接部件8)的外側部以及連接構件15的下部兩方設置凹部(未圖示),相互嵌合該兩方的凹部,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
(其它實施方式2)可以不用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其它實施方式1],而以圖9(a)、(b)中所示的方式構成。
如圖9(a)、(b)所示,在縱梁1前部(連接部件8)的上部以及內側設置凹部8a。將橫梁12的橫部放入到縱梁1前部(連接部件8)的內側部的凹部8a,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部件12的橫部。將連接構件15的下部放入到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上部的凹部8a,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
在圖9(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橫梁12的橫部設置凹部(未圖示),將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放入到該凹部中,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結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或者是采用如下的方式,在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內側部以及橫梁12的橫部的兩方上設置凹部(未圖示),相互嵌合該兩方的凹部,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
在圖9(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連接構件15的下部(未圖示)設置凹部,將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放入到該凹部中,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或者是在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上部以及連接構件15的下部兩方設置凹部(未圖示),相互嵌合該兩方凹部,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
(其它實施方式3)可以不用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其它實施方式1][其它實施方式2],而以圖10(a)、(b)中所示的方式構成。
如圖10(a)、(b)所示,在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內側部以及外側部設置凹部8a。將橫梁12的橫部放入到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內側部的凹部8a,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將連接構件15的下部放入到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外側部的凹部8a,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
在圖10(a)、(b)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橫梁12的橫部設置凹部(未圖示),將縱梁1的前部放入到該凹部中,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橫梁12的橫部。或者是采取如下的方式,在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內側部以及橫梁12的橫部兩方設置凹部(未圖示),相互嵌合該兩方凹部,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縱梁12的橫部。
在圖10(a)、(b)中,可以是在連接構件15的下部設置凹部(未圖示),將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放入到該凹部中,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或者是在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的外側部以及連接構件15的下部兩方設置凹部(未圖示),相互嵌合該兩方的凹部,通過焊接或者螺栓連接縱梁1的前部(連接部件8)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
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其它實施方式1]~[其它實施方式3],不僅適用于單廂式的車輛,而且還適用于兩廂式和三廂式的乘用車或商用車、卡車或公共汽車等車輛。
本案申請以單廂式的車輛為首,可以作為兩廂式和三廂式的乘用車、商用車、卡車或公共汽車其它車輛的前部結構加以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的前部結構,包括縱梁,沿著車體前后方向配置在車體前部的右以及左側部;橫梁,沿著車體前部的車體左右方向配置,還包括圍板部,在上述縱梁的上方形成前輪的輪胎室;連接構件,與上述圍板部相連接,向著下方延伸,相互連接上述縱梁的前部、橫梁的橫部和連接構件的下部,使上述縱梁前部的前面、橫梁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下部的前面在車體前后方向的大體相同位置處成為同一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前部結構,其中,通過在上述縱梁的前部或橫梁的橫部形成凹部,將橫梁的橫部放入到上述縱梁的前部的凹部,或者是將縱梁的前部放入到上述橫梁的橫部的凹部,連接上述縱梁的前部和橫梁的橫部,使得上述縱梁的前部和橫梁的橫部在主視時局部重合。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前部結構,其中,通過在上述縱梁的前部或橫梁的下部形成凹部,將連接構件的下部放入到上述縱梁的前部的凹部,或者是將縱梁的前部放入到上述連接構件的下部的凹部,連接上述縱梁的前部和連接構件的下部。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前部結構,其中,在上述縱梁的前部前面上安裝有連接部件,該連接部件決定橫梁以及連接構件相對于上述縱梁的連接位置,而且具有用來維持上述同一面的平面性的凸部和向著上述縱梁的安裝平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前部結構,其中,通過螺栓連接上述縱梁、上述橫梁和上述連接構件之中至少任意兩個部件,而且該螺栓的頭部從上述同一面向著上述縱梁一側縮回。
全文摘要
在車輛的前部結構中,按照如下方式構成,可以避免從前面受到沖撞時沖撞能量集中作用于縱梁的狀況。連接構件(15)與縱梁(1)、橫梁(12)、在縱梁(1)的上方形成前輪的輪胎室的圍板部(5)相連接并向著下方延伸,縱梁(1)的前部和橫梁(12)的橫部和連接構件(15)的下部相互連接,使縱梁(1)前部的前面和橫梁(12)橫部的前面和連接構件(15)下部的前面在車體前后方向的大體相同位置處互相連接而成為大體同一面。
文檔編號B62D25/08GK1922068SQ20058000602
公開日2007年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23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26日
發明者福田保和, 前田二郎 申請人:大發工業株式會社